海豹糯米糍
在某种程度上, 《你好,李焕英》 可以看作是一部站在孤独的、缺乏安全感的、因过劳而亚 健康 的21世纪,带着温情和伤感回望美好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
导演贾玲用暖色调来表现80年代,这是一种令人从心底油然生出感动的色调,也是一种令人下意识地想融入其中的色调。
在贾玲的镜头中,80年代的生活充满阳光。人们的衣着并不 时尚 华丽,但干净整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和谐(虽然也有一些无伤大雅的相互嫉妒和竞争),工厂的工人,并无996和欠薪之忧,他们用大量的时间从事文化活动,打排球、合唱、组织文艺演出、看电影和划船……
这种感觉基本是真实的,所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在共和国的 历史 上,80年代最初的几年,的确非常美好,但这种美好,是由相当复杂的 历史 条件共同造就的——
一方面,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政治运动终于被画上了休止符,由此给个人造成的压力和紧张感也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了。
另一方面,政治运动抑制了利益集团的发育、生长,整个 社会 空前平等,干部队伍也相当廉洁(和九十年代之后相比);
一方面,市场竞争开始出现,有了“万元户”;
另一方面,国企工人仍然享有类似“中产阶级”的地位,贫富差距很小,远没有成为一个窒息 社会 发展活力的问题。
80年代,由于垄断性利益集团的缺位,大部分人都拥有相对均等的机会,这让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也是80年代非常重要的气质。
当然,不平等和腐败也是存在的,不过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影片中,厂长的儿子沈光林,算是有一点特权的人,但他的父亲也无非是在厂里给他安排一个“广播员”位置,他看上了漂亮女工李焕英,还要自己带一盒发霉的毛豆各种讨好和追求,并没有太多“衙内”的存在感。
和今天的“国民老公”、“破格公主”、以及带着1500万存款体验工地辛苦 的 “集团大小姐”等等相比,沈光林只能说是弱爆了,给这几个人提鞋都不配。
80年代唯一的问题在于,使80年代之为80年代的条件都在迅速消失,“80年代”也像流沙一样渐渐流失。贾玲用穿越和梦境来表现80年代,事实上也暗喻了80年代(准确地说是80年代前期)是一个如梦如幻,稍纵即逝的年代。
不过,总结80年代之所以出现并消失的经验教训,并不是《你好,李焕英》主要想表现的。
《你好,李焕英》主要表现的是母女之爱。
影片中,贾晓铃和李焕英之间的“爱”感动了很多观众,而她们两人之所以“爱”的难解难分,以至于在最后时刻还要一起穿越回到1981年相互抚慰,共诉衷肠,原因就在于这对母女分享了共同的价值观,她们高度的志同道合。
这种价值观是一种世俗的、物质主义的、相当功利、势利的价值观,概括来说,就是要 “成功”、赚更多的钱、拥有更高档的奢侈品、能够被更多的人(最好是老对手王琴)羡慕嫉妒恨。
这种价值观,也可以说是一种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即“幸福就是有钱”。
有人说,李焕英并不介意贾晓铃的成功,“母亲眼中的幸福,从来就不是有钱,更不会认为女儿学习成绩不好,考不到一本大学就是没出息,相反,只要女儿 健康 快乐就好”。
这是不对的。
如果李焕英真的不介意贾晓铃是否成功,那么她为什么会大摆宴席,遍邀工厂老同事来庆祝贾晓铃被名牌大学“录取”呢?
不错,当贾晓铃用假录取通知书被当众识破,以至于完全无法收场时,画面一转,是李焕英用自行车驮着贾晓铃,并含笑安慰她“我只要你快快乐乐,健 健康 康”。 但这并不意味着李焕英认为“成功”不重要,而是因为她意识到,她对女儿“你啥时候能让我长回脸”的过度期待,已经把女儿逼到了用假证件欺骗她的程度,如果继续施加压力,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正是因为意识到母亲对自己的期待绝不是“快快乐乐,健 健康 康”这么简单,所以贾晓铃在穿越成功后,就竭尽全力改变母亲的命运,以便让李焕英能够像王琴一样“长脸”。
实际上,贾晓铃的全部痛苦、遗憾,都是她和李焕英所共享的势利、功利的价值观造成的(尽管这也是时代的问题),但问题是,贾晓铃对此没有任何觉醒和反思,当她终于获得了改变母亲命运的机会后, 她想到的居然是“弑父”——直接取消自己生理学意义上的父亲贾文田成为丈夫和父亲的资格。
贾晓铃在全力撮合母亲李焕英和沈光林时,似乎没有遇到任何心理障碍,她完全没有考虑过父亲的感受。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一个不言而喻的逻辑是: 李焕英的全部痛苦,实际上都是工人丈夫贾文田造成的,贾文田不能让李焕英过上奢侈的生活,不能让贾晓铃到美国大学深造并在好莱坞获得月薪8万美元的工作机会,这就是他不可饶恕的“原罪”。
因此,他也就失去了成为父亲的资格,在贾晓铃看来, “换爹”是改变命运的决定性步骤,为此她宁可冒自己也一同消失的风险。
其实,这一主题在2011年张猛执导的《钢的琴》中已经出现过了: 下岗工人陈桂林,因为无力为女儿买一架钢琴而失去做父亲的资格。女儿陈小元宣布,谁能给我买一架钢琴我就跟谁。
陈桂林被逼得只好重返车间,召集已经失散的工友一起造一架“钢的琴”,但还是没有留住女儿。
父亲-工人阶级-国企-传统 社会 主义体制……,把这一逻辑链条联系起来,80年代的时代主题就日渐清晰。
80年代,由此成为一个“弑父”和“换爹”的年代。 社会 和 历史 意义上的“新爹”无疑是能够让李焕英和贾晓铃都充分“长脸”的资本。
影片的最后,母女俩在已经是成功人士的贾晓铃的敞篷车上最终和解了,她们春风得意地兜风,甜甜蜜蜜地说着悄悄话,工人父亲贾文田因为对这一切毫无贡献而根本没有出现,贾晓铃的车上没有为他预留座位。
由此,《你好,李焕英》不仅重述了导演贾玲对母亲李焕英的思念,也再生产了资本的逻辑与价值观。
百合妖妖1990
陈赫饰演的冷特除了和贾玲有一段莫名其妙的感情线以外,似乎删除他的戏份,也无关紧要。那么他的存在到底是做什么的呢?个人觉得至少存在以下两点意义。其一:对整体剧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冷特的人设特别像是上个世纪的小混混,不学无术、有点中二。表面上看起来毫无作用的他,其实是整部电影最重要的工具人。冷特的存在推动了很多重要情节的发展,比如说点醒贾玲要去撮合李焕英和沈光林这件事情。一句“我如果没出生就好了,我母亲可能更幸福”的话,直击了贾晓玲的心。所以贾晓玲才在明知道李焕英如果不嫁给贾文田她就不会出生的情况下,努力去撮合李焕英和沈光林。又比如说后边让贾晓玲发现,一直和自己在一起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冷特的存在,特别是像一个旁观者在围观贾玲与自己母亲的相处。并且在关键的节点,给予贾玲方向的指引。贾晓玲特别希望母亲能够摆脱曾经悲催的命运,就算这样可能会直接导致自己消失。李焕英却想告诉贾玲,如今的生活就是她想要的,已经非常幸福了。
妖精1208
巜你好,李焕英》为什么会大火? 截至2021年3月6日,电影《你好,李焕英》票房达亿,超过亿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二名,仅次于《战狼2》,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空间。《你好,李焕英》这部影片大火的背后,我想从以下这几个关键词进行分析与解读。第一个关键词当然是“母爱”。这是导演贾玲根据亲身经历改编的一部影片,李焕英是贾玲已故的母亲。作为导演的贾玲,对这部处女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而作为剧中演员的贾晓玲,虽在演绎,但展示出来的情感是真实感人的,这一点,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前提与基础。正如那句名言所说,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往往要高于生活”。母爱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美好记忆。影片中,从小让父母不省心的女孩贾晓玲,为了让父母开心和有面子,明明考了一所普通院校,却谎称重点大学,得知真相的母亲李焕英虽然生气,但还是选择了包容女儿,就在两人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一场车祸突如其来。趴在母亲病床上的贾晓玲伤心欲绝、浮想联翩,不料却意外穿越回20年前,与正值青春的母亲相遇。在1981年的工厂里,贾晓玲与李焕英两人宛如闺蜜一般,形影不离,亲密无间,并与周围的一群朋友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可以说,影片的叙述模式略显简单直白,除了穿越那一幕还显得特别之外,其余部分都是平凡而掺杂搞笑幽默的日常生活。中间有一个多小时吧,我看着看着,恍惚间还以为自己是在看一部关于80年代的电视剧。但故事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最是平凡动人心,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都是母亲的孩子,我们再怎么对父母好,想对父母好,也不及父母今生今世对我们的关怀爱护多。影片结束那一刻,很多人都忘了起身离开,明显是沉浸在故事之中了。第二个关键词是“情怀”,尤其是80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都说80后是最喜欢怀旧的一代人,因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太剧烈,也太频繁了。80年代前期是一个样,后期是一个样;90年代前期是一个样,后期又是一个样;到了新世纪,更是大变样。社会生活变化的剧烈与频繁,让一部分人感到新鲜与刺激,但大部分人还是不太适应。人往往会怀念幼年时期所经历的一切,并对此刻骨铭心。这一点可以举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为例。幼时在故乡所食的菱角、罗汉豆等蔬果的美味,是鲁迅终身难忘的回忆,后来却觉得不过如此。他不得不感慨道:“它们或许要哄骗我的一生,使我时时而返顾。”许多人也许会觉得母爱这个话题有点煽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走进影院消费,因为吸引他们的是情怀,尤其是80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同样身为80后的笔者,觉得这部电影至少要看5遍,看5遍以上才会过瘾,才会舒坦。第三个关键词是“简单与幸福”。现实中,活得简单的人,往往会容易满足,感到幸福。因为复杂的局面与情形会让人无所适从,因为欲望会让人迷失本性,不得自由。在物资紧缺、缺衣少食的80年代初期,人们是那么容易满足,容易的让今天的你我无法想象。大家都过得十分单纯,单纯却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作为全厂第一个买到电视机的员工李焕英,那可比现代人中一注双色球头等奖牛多了。中一注大奖,也就几百万而已,在落后地区尚可,在沿海发达城市,可能连一套房子都买不到。但是在那个年代,拥有一台老式黑白电视机的幸福感是热烈而持久的。故事中,李焕英同车间的几位员工都不愿打排球,临场退缩,结果李焕英说把电视借他们看几天,就把难题圆满解决了。等到比赛结束,每人发了一个搪瓷杯子,可把大家高兴坏了:“早说嘛,有这样的好事,你看这杯子多好,还有盖子。”第四个关键词是“祖国的强大”。贾玲穿越回去的1981年,中国女排以亚洲冠军的身份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并以7战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所以在当时,工厂组织车间女工打排球再正常不过。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后来被概括为“女排精神”。它曾是时代的主旋律,不仅成为了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更成为整个民族锐意进取、昂扬奋进的精神动力。女排精神于今天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诞生于80年代的女排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从那时候起,中国就一直是一个团结的国家,中华民族就一直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在困难面前,我们乐观自信,无所畏惧,不屈不挠,逆流而上,2020年我们应对突发的新冠疫情便是最好的证明。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是世界上防治疫情最好、社会秩序最稳定、经济形势发展最好的国家。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影片中,贾玲穿越回去寻找母亲;现实中,一大批80后观众去消费情怀。毋庸置疑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国家逐步的发展与壮大,一步步变得富裕强盛,现代与科技使影片具有了家国一体的双重结构。换句话说,也只有国家强大,社会安稳,经济繁荣,我们这批多愁善感的80后才可以“肆无忌惮”地去追忆过去,消费情怀。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们不妨把《你好,李焕英》看作一部致敬党、致敬祖国的电影,它注定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部口碑、票房双双叫好的杰作,与《战狼2》双峰并峙,熠熠生辉。
快乐Angels
在这部温暖催泪的情感作品中,有观众表示这是一部笑点和泪点都有的神剧,也有人在热情过后表示这部剧中其实也有一些瑕疵,比如工具人冷特,还说最大的败笔是冷特?但仔细研究过电影之后就会发现其实他才是这部电影中最大的彩蛋,是最暖心的安慰!贾玲穿越了,穿越到了母亲的那个年代,红袖箍、大喇叭、单杠自行车、缝纫机和电视机,各种八十年代的元素还原的非常彻底。剧中搞笑的段子很多,但是剧情也走的非常流畅,人物选角上面也非常厉害,比如贾玲和乔杉,两个人笑起来的样子简直是这部剧最大的笑点之一!至于冷特这个角色,在不少观众的心目中,他其实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一方面有人觉得他只是贾玲完成任务帮助妈妈实现另嫁厂长之子的“工具人”,但是也有人觉得冷特这个角色其实在剧中承担的角色任务并不简单,他是贾玲的另一个自己,也是贾玲幻想出来让母亲得到安慰的一个角色。冷特第一次见到贾玲的时候,还没见到人就喊“贾晓玲”,但是知道这个名字的其实没几个,而且对外李焕英给贾玲编造了一个表妹的身份叫李乐莹,贾玲自己自圆其说说自己的小名叫晓玲,根本没有透露出来自己的姓氏,那么冷特是从哪里知道的?所以冷特是什么身份,有人说他其实是李焕英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女婿,他懂得体贴人,不在乎贾玲的身材,很为贾玲着想,这不就是李焕英对女婿的要求吗?但是看过冷特和贾玲在之前关于母亲的对话时,也有小伙伴表示冷特可能是贾玲幻想出来的另一个自己,他说“如果我没出生就好了,我妈妈可能更幸福”,和贾玲的处境十分相似,在梦境中为贾玲找到了一个理解她并且很懂她很爱她的角色。贾玲最无法接受的是自己一直都没能给母亲幸福和带来更多的快乐,但是她这些心里话没办法释放出来,只有在看到了一个和自己处境一样的人时,她才会产生心理上的共通感,会有一些心理安慰,至少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懂她的遗憾和难过,还有一个人在爱她,在关心着她……陈赫出演的冷特确实是非常形象,搞笑的同时还有一种理解的安慰,他没什么正经工作,但是他却真的懂贾玲,他也是真的喜欢贾玲。这个角色让母亲李焕英看到了自己的女儿其实也有人爱,有人关心,不会让她放心不下,同时也是贾玲对失去母亲之后的生活最大的安慰和期待……影中有一幕是陈赫饰演的“冷特”和贾玲坐在路边吃包子,当时剧组总共准备了一百多个包子,陈赫一个人一下午就干完了20个包子。后来陈赫忍不住吐槽,吃了整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