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20

一个老神仙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的境界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休普若斯

已采纳

一、行业前景心理咨询是助己助人的工作。心理咨询师是很多人向往的职业。凡心理学爱好者、拟从事心理相关工作人员,需经系统学习方能从业。学习心理学或心理咨询,不但能提升自己,还能帮助大众,实现自我价值。在中国,心理行业属于朝阳产业,心理咨询师属于高收入群体,同时也受人尊敬。二、历史回顾我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无证时代。2003年之前,国家没有统一的心理咨询师认证。从事心理咨询事业的人数很少。第二阶段:有证时代。2013年至2017年底,由国家人资资源和社会保证部进行全国统一的资格考试,一百多万人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证书,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第三阶段:开放时代。自2018年起,国家为放宽就业,取消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及考试。也就是说,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目前已经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和准入制度。三、职业等级目前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中,二级心理咨询师是最高等级,其次是三级。一级是理论上的最高级别,四级是最低级别,但是这两个等级国家从未开考。其他,诸如各种国际心理证书,在国内外均未被认可,属于野鸡认证。四、入门指南没有了考试,大家只要经过培训即可上岗工作。这样更有助于大家把经理专注在技能上。以后,国家是否还搞统一的认证考试或等级评定都还是未知数。聪明人应当以不变应万变。

心理咨询师的境界

101 评论(8)

L..好菇凉

处在第一种境界的心理咨询师,和他相处时,你会感觉他十分自信,性情比较张扬,很有锐气。他会非常乐意谈及他所获得的成就:职称,发表的文章或出版的书,以及经典的个案,在谈论中面有得色,同时尖锐地发表对不同观点的批评,和出现失误的同行的轻视。他的社会角色意识非常强,你能感到他确实以成为一个咨询师为荣,同时这个角色,也捆绑了他,使他对自己的着装、在公众场合的表现,别人对他的看法或批评,都表现出特别在意。这个阶段的咨询师还有一个明显的外在行为特点,就是老是忍不住要去指出别人的心理和个性问题所在,涉及的范围包括亲人、朋友、或同行。他们的意见大多时候是有见地的,你能感觉到他确实点到了问题所在,但不知为何,就是让人心里不舒服。也许,你直觉地了解到,他说这些并不是为了帮你,只是为了证明他自己的能力和优越感而已。常常地,此类行为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这种类型的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采用的常常是探究型和控制型的咨询方式,乐于使用各种“立竿见影”的简快方法,出现“野蛮分析”的时候比较多。心理咨询师在这一行里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个人境界也常常在不断提高。这正是心理学的魅力所在——每一个全情投入于这一领域的人,最终自身也会获益良多。 到了第二种境界,心理咨询师拥有了更多的心理能量,自身的情结也解决了不少,他们成为了比一般人更健康的人,或者叫自我实现型人。他们肚子里面装了更多的知识和智慧,变得沉静下来。当你靠近他时,你可以感觉到他内在很自信,但这种自信已经不再给他人以压力。他不会主动谈及自己的成就,表现出低调和稳健。他神情内敛,对人和气,接近他就想靠近春天的太阳般的温暖和舒适。他明白自己的职业角色和本人真实自我的界限,也了解自身的局限。他从来没有想要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他可以坦然地谈及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白自身的弱点,已不能让他感觉到是一种威胁。他断不会陡然指出别人的所谓的心理问题,尽管他能清楚地感觉到周围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在某个适当的时候,也许,他会通过某些委婉的方式让你明白你可能还存在着需要解决的心理情结。然而他的方式是如此隐晦和温和,以至于你不可能受到任何伤害,更不会让你在很多人面前难堪。你会感激地发现,他所说所做,基本上不是为了证明他自己,而是出于对他人真诚的关怀和爱。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常常会得到很多人的爱戴和崇拜,即使是同行,也要禁不住要对他表示尊敬和欣赏。他们的人际关系就要比处于第一种境界的人好多了。在咨询中,他采用的无论是哪种流派的方法,人本主义的精神都会贯穿始终。他的咨询过程表现出踏实和沉稳,追求咨询的质量胜过追求咨询的速度。到了这一步,应该说已经达到了常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然而我惊诧地发现,居然还有第三种境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叫我怎么来形容这样的咨询师呢?只能用我有限的文字来尝试描绘这无限的体会吧……就象小小的山丘,也羡慕着高山的风采啊! 第三种心理咨询师,他已经没有了角色的概念,整个人都和谐统一了,因而他并不会特意地装扮自己。当他出现在你面前时,你也许会觉得这是个特别朴实平凡的人。这时候的他,经过修炼和顿悟,已无所谓自信不自信,自卑不自卑,当你靠近他时,不能感觉到任何外显之气,只能感觉他的内心,就象大海般的深湛和平静。无论是直接的或委婉地,你都不会听到他对别人所下的结论或评判,他也断乎不会指出任何人的任何问题。哪怕他只是心神合一,静默少言地呆在那里,你也能感觉到从他身上发散的那种对全人类的悲悯之情。这博大的,完全没有偏见的,淡淡的无形之爱无声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令罪人在他面前也不觉羞惭。就象孩子绝不会因为在慈爱的父母面前露出生殖器而羞愧一样,你也绝不会因为在他面前自然地表现出弱点而羞愧。尽管他从来没有对你说过关于你的弱点和问题,但他是如此这般的深湛和平静,当你靠近他时,自然就会照出自己的影子,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还有那些丑陋。到了这样的高度,他的存在就是一种治疗!一切的流派一切的技术都隐退了,只有这化育万物的精神存在……。 身不能至,心羡之!

160 评论(12)

ai我家小乖

首先你要知道一名好心理医生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果你自己都是一名愤青 或者成天说什么郁闷那么你算了吧 .中国人觉大多数都处在压健康,就是说平时没什么事觉得自己挺高兴 一有事就完了,但是时间长了又好了,平时听听歌曲又郁闷了 . 但是我认为心理医生应该是能看透事情的本质的人才有资格.并不是除了傻子成天高兴, 其实心理状态好的人也挺高兴,到不是说就一直高兴 最起码他不会经常感到烦,还有就是要有良好的道德 要了解人的内心是千奇百怪,要信任你的病人.

326 评论(12)

天天天晴9080

国家心理咨询师一级还没开考,目前最高级别是二级报考心理咨询师需要什么条件:心理咨询师报考不限于一定是心理学相关的专业,非心理学专业满足条件者依旧可以报考。(满足其中一条即可)1、专业不限,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2、医疗、心理等相关的专业专科学历,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3、医疗、心理等相关专业本科学历的。

182 评论(15)

chuchu白白

1.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角色的境界) 2.我就是这么一个人(自我的境界) 3.我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存在的境界) 4.我是与宇宙万物一体的(心灵的境界) 在心理学中提到“”我是谁”的时候,一般探讨的是人格发展的境界问题。 第一个“我是谁”?比如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如果我每天意识中有意无意的想到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的行为表现不仅要让来访者受益,而且还要符合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行为规范,那么这时候我的人格境界是处在一个最低层级的,这个层级就是角色的境界。我的人格中,尽量体现为自己扮演所应该扮演的角色,而一个人的人格中角色很多:学生、老师、父母、儿女、祖父母、上下级等等,那你的人格的任务就是努力、严格地去扮演好每一个不同的角色: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所思考的就是严格的按咨询师的标准去做符合咨询师要求的事。年轻人刚开始一段做的都是角色境界第二个“我是谁”?我就是我这么一个人,自己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一个人,到了这个层级,这个人的境界就有所提升了,不再是角色境界,而是超越了角色的境界,进入了自我的境界,意思是我所有的角色,最终体现的都是我这个人,而且我这个人在各个角色上的体现都是统一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自己的单位中,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他无论是在什么场合:和领导、和家人、和朋友等的时候,在家、在单位、在国内在国外等等,他的情绪状态一直是平和稳定的,在他的眼中,没有高低贵贱。但是年轻的员工就会不一样,见到领导会恭恭敬敬,见到同事也是彼此间的相互平等、友好。可是见到看大门大爷或者保安等就是另外一种状态,感觉自己是有很高身份的人,那么这种做法的年轻人还是处在一个角色自我的境界。而当一个人进入到自我境界的时候,我就是我,到哪儿我都是不变的。而很多人都处在角色的境界,这时候,你就会经常以角色驾驭自己的问题。比如今天遇到了一个心理学学者,听到学者讲的非常好,完以后就觉得说,哇!心理学不错,买几本心理学的书,研究研究测量和统计,等下次再见到老师,就可以讲出一二,这种感觉多好!一转眼回到家,又见到了另外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又想:哇!做生意也不错呀,还是跟着朋友学做生意吧,可以挣很多钱的。在角色境界的人,他们的特征是经常找不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应该干什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他总是以角色来解读自己。 到了自我境界的人,已经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知道怎样展示自己,知道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自己已经明白了,因为他已经进入到了自我的境界,人能到这个境界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一个成年人进入到了自我的境界,那是一个成熟的标志。 下一个境界是存在的境界“我是谁”,比如我是在汽车后服务市场,服务很多年、做了许多事情的人,这时候我不仅仅是老师,不仅仅是我自己,我是一个为社会做了许多贡献的生意人,这时候,是用一个更加宽广的角度来衡量我的价值,我对社会对群体的存在价值,这时候不是自我的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多了一个维度,强调的是存在价值感。所以比尔-盖茨最在意的是自己为社会和人类做了哪些贡献,这就是他存在的境界。 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哪?到了这个层级,人就会追求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时候人们会思考,我做这些事情有什么价值?我为什么要做?我需要做吗?我应该做吗?达到这个境界层面的人是非常少的,达到存在的境界就是一种自我实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后一个层级是自我实现。还有一个境界叫心灵的境界,这个境界中我是谁?我不是谁?我就是宇宙万物中构成的一个分子,到了这个境界,就已经到了中国文化中至高的境界,叫心灵的境界,也可以叫做无我的境界,已经没有自我了,超出了自我和人类简单的物质界限,已经和万物、世界融为一体了。所以,庄子说:我是蝴蝶,蝴蝶也是我,我与万物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与自然的统一,这是无我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理由小看一下西方的人本心理学,罗杰斯也好、马斯洛也好,他们理论的最高境界是存在的境界。而中国古人已经到了无我的境界,在中国,追求的不是个人的价值实现的,而是我和大家融为一体,与自然、与社会融为一体,那么就有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么好,我们能不能这样说,人本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古代的文化?

32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