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玫瑰
伊莎贝尔.阿佳妮 Isabelle adjani性别: 女出生: 1955 星座: 巨蟹座介绍伊莎贝尔. 阿佳尼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纯净湛蓝的眼睛、娇艳的红唇、一头乌黑飘逸的秀发……这位女演员,不仅有令人心动的美,而且才华横溢,她曾三次摘得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并捧得到戛纳和柏林电影节女主角奖,并两次得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她被认为是法国影坛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演员。 1955年6月17日伊莎贝尔·阿佳妮出生于巴黎郊区一个小镇,母亲是德国人,父亲是阿尔及利亚人。由于受到周边地区艺术氛围的影响,她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了业余戏剧表演。1969年,年仅14岁的阿佳妮利用暑假拍摄了自己的银幕处女作。在继续学业的同时,她又陆续参演了一些舞台剧和电视剧。1974年,阿佳妮在影片《拍打》中的精彩演出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称赞,阿佳妮第一次品尝到了表演艺术带来的喜悦与满足,她也因此下定决心,投身于电影事业。1975年,阿佳妮主演了弗朗西斯·特鲁方导演的影片《阿黛尔的故事》,并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这部影片成为了阿佳妮成功道路上的奠基石,也为她走向国际舞台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此后,阿佳妮的表演欲望一发而不可收,她进入了长达十年的创作高峰期,整个八十年代的法国影坛,几乎成了她一个人的天下。1981年的曼纳电影节上,阿佳妮以《四重奏》获得最佳女主角奖。1982年,她又凭借影片《财产》在恺撒奖最佳女主角的竞争中一举胜出。1984年,在以影片《致命的夏天》再次获得恺撒奖最佳女主角后,几乎所有的法国人都将阿佳妮奉为了自己的偶像。虽然称赞与荣誉铺天盖地而来,但阿佳妮并未因此洋洋自得而稍有懈怠,她的创作源泉依然不断地汹涌迸发。1989年,在影片《罗丹的情人》中,阿佳妮把一个女性艺术家在爱情与事业的双重折磨下,在希望、失望与绝望的巨大反差下,最终心力交瘁、精神崩溃的心理变化阐述得淋漓尽致,她投入角色之深甚至难以自拨。在同年的恺撒奖上,她第三次获得了最佳女主角的称号。自《罗丹的情人》后,阿佳妮一度退出了影坛,她拒绝了《本能》和《不道德的交易》这两部现在看来能够使她名利双收的影片,沉浸在了与英国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的爱情漩涡中。1994年,阿佳妮重返影坛,主演了《马尔戈王后》,并第四次捧起恺撒奖的后冠。之后伊莎贝拉又与美国大明星莎朗·斯通合演了重拍片《魔鬼双姝》不过这部影片由于好莱坞大明星的独断专行而并不成功。后来当记者采访阿佳妮时问她是否有可能再次合作,她说:与莎朗·斯通合作一次就够了。 这位性格孤傲的女演员据说与法国影坛的第一夫人卡特琳娜·德诺芙的关系也不是很好,有传闻说当年就是因为卡特琳娜的制肘才使得阿佳妮未能因《玛戈皇后》而得到戛纳奖。 说到个人生活伊莎贝拉曾经与布鲁诺·努伊顿《卡米尔·克劳黛》的导演一起生活并有了一个儿子,但他们始终没有结婚。伊莎贝拉生命还有一个著名的男子那就是丹尼尔·戴·刘易斯,这位有着贵族血统的英国演员曾经与伊莎贝拉有过一段甜蜜的时光,人们看见他们态度亲蜜地公开出现在公众场合,不过段郎才女貌的童话并没有持续多久,不久他们分手了。这场情变曾经闹得沸沸扬扬,中间加杂了丹尼尔·戴·刘易斯与薇诺娜·赖德、朱丽娅·罗拨茨的绯闻,最后的结局是,伊莎贝拉独自生下丹尼尔·戴·刘易斯的儿子加布里埃尔,而丹尼尔·戴·刘易斯则与著名的美国作家阿瑟·米勒的女儿丽贝卡结婚。如今伊莎贝拉平静地接受了现实,独自抚养着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愿公开承认丹尼尔·戴·刘易斯是孩子的父亲。现在,阿佳妮与两个孩子共同生活在瑞士,在经历了感情与事业上的风风雨雨后,阿佳妮已经能够客观坦诚地面对自己,她说:“电影对于我而言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我需要的是真正的生活,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与苏菲·玛索和朱丽叶·比诺什相比,伊莎贝尔·阿佳妮似乎就不那么讨人喜欢了,这主要是由于她塑造的角色大都是一些性格怪异的女人,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她耀人的光芒。阿佳妮13岁就开始在影片中担任主角,1975年,她在法国电影大师特吕弗的《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中成功的饰演了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儿,从而一举成名。这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雨果的女儿阿黛尔疯狂地爱上了一个惯于玩弄女性的下级军官平松,为此她付出了一生的代价。阿黛尔的悲剧缘于她出生在一个不平凡的家庭,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平凡的女儿。与其说阿黛尔疯狂地爱着平松,不如说她疯狂地爱上了自己对平松的爱。影片中伊莎贝尔·阿佳妮的表演真实,自然,丝丝入扣,将一个具有神经质和虚假性格的女人刻画得入木三分。数年之后,阿佳妮在影片《罗丹的情人》中,扮演了一个具有同样悲剧性格的女雕塑家。罗丹不因为她而伟大,才华横溢的她却因为罗丹而毁灭。在这几位法国丽人中,伊莎贝尔·阿佳妮的相貌似乎显得稍逊一筹,她的作品也不算太多,却因性格多变和表演奔放大胆著称,有人将她比作法国的莎朗·斯通。说到表演大胆,阿佳妮与莎朗·斯通自然是不相上下,说到性格多变和演技的精湛,恐怕又不是莎朗·斯通等人所能比拟。伊莎贝尔·阿佳妮表演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她把浪漫的气质不外在化,而是善于把浪漫的气质内心化,擅于表现比较复杂的另类女人。她特别能把握另类女人复杂多变的心理特征和表演的分寸感,影片《玛格皇后》中,她的表演已近炉火纯青。《玛格皇后》中,伊莎贝尔·阿佳妮扮演了法国国王的妹妹玛格,这个从小在宫廷争斗中长大的女人,具有男人无法比拟的勇气和毅力,却又情欲诱人,放浪形骸。影片结尾,当她心爱的男人死去,她才幡然觉醒,毅然离开了那个醉生梦死的国度。阿佳妮因为在《玛格皇后》中的独特气质和复杂多变的表演,荣获1994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从而一跃成为法国国宝级的女演员。如今的阿佳妮早已过了40不惑的年龄,她是那种少有的越老越有魅力的女演员,随着岁月的流失,她将在我们的记忆里越来越清晰。阿佳妮的影片及所饰演的角色如下:1. 《热情似火》(1999)2. 《帕帕拉齐》(1998/I) 饰她自己3. 《魔鬼》(1996) 饰米阿4. 《马尔戈王后》(1994) 饰马尔戈5. 《毒品生意》(1993) 饰皮尼乐普6. 《劲风骑士》(1990)7. 《卡米耶·克洛岱尔》(又译《罗丹的情人》)(1988) 饰卡米耶·克洛岱尔8. 《依斯塔》(1987)9. 《地铁》(1985) 饰海伦娜10. 《谋杀的夏季》(1983) 饰埃利阿娜11. 《死亡旅行》(1983) 饰凯瑟琳·来利斯/吕西,"玛丽"12. 《安东妮塔》(1982) 饰安东妮塔13. 《四重奏》(1981) 饰玛亚·泽利14. 《占有》(1981) 饰安娜/海伦15. 《明年吧,如果一切都好的话》(1981) 饰伊莎贝尔16. 《火焰》(1981) 饰波利娜·瓦朗斯17. 《克拉拉与小伙子们》(1980) 饰克拉拉18. 《布龙台姐妹》(1979) 饰爱米丽19. 《深夜幽灵》(1979) 饰露茜·哈克20. 《司机》(1978)21. 《巴罗科》(1976) 饰洛尔22. 《房客》(1976) 饰斯黛拉23. 《维奥莱特和弗朗索瓦》(1976) 饰维奥莱特24. 《阿黛尔的故事》(1975) 饰阿黛尔·雨果25. 《耳光》(1974) 饰伊莎贝尔·都兰,他们的女儿26. 《女校》(1972) 饰阿涅斯27. 《福斯蒂娜》(1971) 饰卡米尔28. 《小煤炭商》(1969) 饰罗斯
瓶子好多
适当的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这样孩子在合理范围内有选择,并且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自主权,同时还教会了孩子对比权衡的能力,而且选择孩子自己做的,所以他就是心甘情愿的。这的,凡事有商有量,既解决了妈妈头疼的说不听孩子的问题。也避免了孩子因心不甘情不愿而耍赖的现象。
同样还有个同事家里条件比较好,生活比较宽裕,对于孩子的要求几乎都可以满足,想要什么都可以轻易得到,所以并不懂得珍惜,甚至有的时候不满足,还会发脾气,哭闹,打人,扔东西。如果表现不好了,爸爸要打孩子,妈妈要批评教育,奶奶就宠着。爷爷会说,:“你要敢打我孙子,我就敢打你。”
同事非常的头,因为现在孩子上小学了,不能够和同学友好相处,也不怎么听老师话,隔三差五就会被请到学校。
可见两个朋友家的孩子对比非常的明显,一个表现好,一个表现不好,闺蜜虽然没有拒绝孩子的请求,但是给了孩子选择题的方式,用一种装傻的心态让孩子自己选择。可以在游乐场玩得很开心,而且与闺蜜关系和谐。
而同事家的孩子习惯了一味的满足,孩子太容易得到,就当成了理所应当的,如果诉求没有被及时满足,会无理取闹,很显然对他的三观和性格的养成教育都是不利的。
1.过度的宠爱与关注
4——2——1的家庭模式,仅有的一个宝贝,集专宠于一身,六个大人抚养,专注一个孩子,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过度宠爱,衣食无忧,要什么有什么,所有的要求都能满足,甚至孩子只要一个眼神就能指挥爷爷奶奶,脸色刚一变,姥姥姥爷也就位了。再结合年轻妈妈的新生育儿理念,真是娇惯得不行。
2.快乐教育,幸福教育
现在都讲究快乐教育,要给孩子自由,要给孩子空间,要不影响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甚至孩子稍微一哭都觉得打击自尊心了。
这是现代家长对快乐教育理解的误区,快乐自由确实对孩子好,但是有原则有底线的,不是为所欲为,放任自流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基本都是小霸王,并且内心很脆弱的,经不起一丁点的打击与挫折。
3.妈妈的控制欲在作祟
对于婴儿来说,确实是需要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可是在孩子六七个月开始逐渐出现了自我意识,妈妈呵护孩子就是由自身的性格指引,因为妈妈缺乏安全感,总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并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客体看待,这样状态下长大的孩子就会逐渐失去自我,最终培养出来的是“妈宝”。
可见并不是孩子需要一个事无巨细的妈妈,而是妈妈需要一个眼里只有自己的孩子。
首先说一下,这里说的“心大”并不是对孩子的不管不顾,而是做到合理的照顾,给孩子属于自己 空间,可以有孩子自己拿主意的事情。让孩子可以活成自己,而不是活在妈妈的阴影下失去自我。
1.在合适的时间撒手
比如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并不严重,我们可以冷静淡定的告诉孩子:“没关系,你可以自己起来的,宝贝很勇敢。”如果妈妈是慌慌张张的跑过去马上抱起孩子,问道:“疼不疼啊,怎么这么不小心,摔坏了没有?”这时候孩子收到的信息就是恐惧,大部分的孩子被抱起来都是大哭委屈的。而自己站起来的孩子都是自己拍拍手说我真棒。
2.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处理,适度的忽视
演员胡可的两个儿子经常吵吵闹闹,在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中,两个孩子再次争吵打架,胡可淡定的装作听不见,看不见,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两个孩子其实有自己的相处方式,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兄弟俩自己解决了矛盾。
所谓“适度的忽视”就是父母不要事事干预,而是要冷静洞察孩子的问题,又保持自己的位置不越位。
3.事情忽视,情绪不可忽视
孩子的情绪一定要发泄出来,要不然会感情失落,适度的理解,感同身受可以化解孩子的委屈,只要站在他的立场就好,支持他鼓励他,等他们情绪稳定的时候再给他讲道理,这样才能让孩子有归属感,安全感。
美味一起等
《花容月貌》这部电影中,女主角伊莎贝尔是一名17岁的妙龄女孩,拥有着靓丽容貌和美好身材的她对“性”有着一番独特的见解。她因为不满于自己对性的理解,所以自己去探索性,利用在网络上出售自己的性感照片、利用肉体换取金钱。
电影中有两点让我颇有感触,一个情节是,当她的母亲知道自己的女儿去做了这样的事时,她情绪失控不停的捶打她。然而,这位母亲在发泄情绪过后,平静地向他的女儿道歉,即使她的女儿做了世人眼里的“婊子”,依然持有对她应有的尊重,这无关爱和无私。
第二个让我深思的是,心理医生通过分析找到了伊莎贝拉的症结,是由于家庭重组的关系,导致她格外喜欢和中老年男人做爱。医生告诉她,你不需要付出,其实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于是,伊莎贝拉退出了妓女的圈子,她开始和同龄男人啪啪啪。不过,在伊莎贝拉的心里,这只是她为了“回归正常”必须做的事。
虽然电影的最后,伊莎贝拉,找到了自己最终的孤独源头,从而解脱了自己。但她固执的探索自我自己女性魅力的过程,虽然也是成长的过程,却是用性爱的方式。在社会上,多少家庭不完整的孩子缺少正确的引导,走上歧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甚至社会风气都应该帮助这些孩子走过正常的青春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