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82

萤火虫BB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李永乐老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astebytaste

已采纳

萨姐出品

电影《黑镜》中有一个令人泪奔的故事。

Sara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三岁那年意外走丢。

后来,为了保护女儿,妈妈给她的脑袋里植入了一种叫“方舟天使”的芯片。

它可以掌握女孩的位置,还能屏蔽许多危险的画面。

比如院子里的恶犬、打架的男孩、少儿不宜的黄暴场面都会被打上马赛克。

妈妈给女孩营造了一个没有伤害,没有危险的世界,却让女孩一步步深陷泥潭。

女孩进入青春期,芯片被关闭,却发生了不可控的局面。

她不知道该怎样保护自己,不知道毒品是有害的,与男孩发生性关系也丝毫感觉不到危险。

她没有情绪,也不懂愤怒的表达,亲人离世也不会悲伤。

后来她开始自残,甚至用针将手指戳破,想要感受一下血流的样子。

妈妈在后知后觉中才发现了女儿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场无法修复的亲子矛盾。

妈妈用完美无缺的保护,给了女孩安全感,却也毁掉了她。

其实这不是爱,而是把自以为“为你好”的思想强加给孩子,继而演变成一种过度的保护。

有心理学家曾将过度保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极端约束型,另一种是极端纵容型。

不管哪一种“保护”,都是被曲解的爱,给孩子带来的都是满身的伤害。

01

对孩子精神上的约束,让孩子失去自由

在《不好说,特想听》节目中,27岁的男孩天天一直“怨恨”母亲。

妈妈一直对他的控制欲特别强,偷看他的日记、拆掉房间的门锁、房间安装摄像头、外出都会偷偷地跟踪。

从小到大,天天心里就特别压抑。

妈妈却认为“我是因为爱他,所以用这样的方式保护他”。

她无视儿子的内心,还不停地责怪儿子不理解她。

她说:“我不管你是恨也好,爱也好,你是我儿子,永远改变不了。”

这是一种极端的约束,这样的“保护”不是亲子关系的蜜饯,而是一场对孩子精神上的控制。

当孩子的生活充满被迫、被监督,甚至被约束自由,会让孩子陷入痛苦的根源。

英国伦敦大学做过一项研究,儿童时期被父母过多地限制行为、干涉隐私的人,会造成终生的伤害,长大后不仅独立性差,可能会给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

纪录片《镜子》里的家明,就是这样一个悲剧。

父母对他的管教太严格。

他买宠物回家,会被丢掉;想骑自行车出去玩,被反对;他想当歌手、学画画,父亲都一一拒绝。

被自由禁锢的家明为了反抗父母,早早就辍学,天天在家上网,玩 游戏 ,最后甚至自残。

父母的本意是保护孩子,但如果这份爱让孩子失去自由和自我,就变成了伤害。

父母过度地干预孩子的生活,硬生生变成了以爱之名的道德绑架。

它让父母产生快感和满足,却让孩子逐渐被逼“崩溃”。

要想保护孩子,不是简单的约束和控制,而是看见和理解,尊重和放手。

02

生活上的溺爱,只能养出巨婴

在《老师请回答》一期节目中,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李永乐老师说:

“我从小就不是很会做家务,有时候连遥控器没有电这样的小问题都解决不了,到了饭店也不会点菜。”

父母从小就将他保护得特别好,一直告诉他:“我们安排好一切,你只需要安心学习就可以了。”

这种典型的极端纵容型的父母,他们最大的想法是对孩子“不放心”,所以用溺爱的方式来保护他。

想要毁掉一个孩子,其实很简单。

宠着他,惯着他,让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子里毁掉他。

父母替孩子做得越多,越容易将孩子养废。

在本该与父母分离,却被尽力地保护着,即使再优秀也容易被毁掉。

孙杨其实就是一个被妈妈保护得太好的“巨婴”。

从小学开始,妈妈每天给他炖汤、送饭;五年级时妈妈还要给他穿鞋子。

后来到了队里,明明是一米七的个子,却要别人帮他系裤腰带。

有时候临近比赛,妈妈不在身边他都会问怎么办。

他的生活里,所有事情都需要妈妈帮他善后,没有自己的一点思想和主见。

这就是被父母溺爱的后果,不仅成了生活的“白痴”,还要事事地依赖父母。

父母的爱太满,会让孩子变成笼子里的小鸟,失去独立的能力。

每一次对孩子的“不放心”,都会让他慢慢退化,到最后即使变成了大人,也活得像一个孩子。

爱孩子是本能,但以爱之名来剥夺孩子独立的权利,就会变成孩子最重的惩罚。

比起过度保护,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放手。

03

有远见的父母,都有点“自私”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来,那是一种侵略甚至毁灭,孩子的创造力来自于“我选择”。

“我选择”就意味着父母要与孩子分离,它是成长的标志。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是父母单方面的努力,然而优秀的家庭需要父母与孩子的共同努力。

与其过度保护孩子,不如让父母学着“自私”一点,不仅轻松自己,也能成就孩子。

1) 生活上“偷点懒”,不把溺爱变成害

教育孩子,首先要给孩子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把独立做事和独立解决问题变成孩子该做的事,他才不会依赖父母。

它的意义在于,当孩子不得不离开父母时,依然能坚强而乐观地面对。

有一个小女孩,14岁时独自整理行李,飞行27个小时到美国留学。

后来到了美国,却被告知15岁以下不能单独出行,并被扣留。

当时她并没有向父母求助,而是向警察证明自己来此的目的。

她展示了自己的文件,还解释自己不了解年龄限制,是来读书的。

女孩处事从容淡定,让警察信服。

孩子小时候偷的懒,会成为日后的坑;相反的父母“偷懒”会成为孩子日后独立行走的保护伞。

父母学会对孩子“不插手”,长大后孩子就不需要父母插手。

生活上,父母“懒一点”,把小事交给孩子做,孩子才能在吃过生活中的苦之后,拥有更坚韧的生活。

2) 不把“顺从”和“听话”当成是教育的标准

父母常常将“做什么”视为爱,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 “足够好的妈妈” 这个概念,其中包含着父母的 分寸感。

父母可以给孩子亲密的爱,却不能忘了要尊重孩子,把控制权和决定权交到孩子的手上。

这是让孩子精神独立的标志。

前不久,11岁贫民窟男孩跳芭蕾舞视频走红。

他的家庭贫困,房屋简陋,却有着一个执着的梦想,跳芭蕾舞。

但是他是一个黑人,跳舞被许多人嘲笑。

刚开始,连父母都觉得他在胡闹,但是并没有阻止他的梦想,他喜欢,父母就让他去做。

后来,得到父母的支持,男孩越来越努力,父母也越来越喜欢看他跳舞。

妈妈说:“他跳舞时,我很开心,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

父母的尊重和支持给了男孩力量和勇气。

最后,男孩被纽约顶尖舞蹈团录取,成就了他的梦想。

父母与其掌控孩子的思想,不如将“我要求你做什么”换成“你想怎样做”。

摒弃“顺从”和“听话”的教育思想,用“尊重”和“看见”来抚育孩子的心灵。

它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主见和思想。

比起约束孩子,父母的尊重和看见才是给孩子最好的保护。

04

TED演讲中有这样一个主题: 不要过分保护你的孩子,让他过清单式的生活。

父母的期望过高,就会为孩子铺路,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这就是清单式的生活。

它其实禁锢着孩子的自由。

人生的幸福来自于爱,爱包含理解与支持,看见与放手。

与其将孩子禁锢在被父母自我执着的保护中,不如看着孩子的眼睛。

把 “你今天过得怎样” 当成是爱孩子的切口,用 “你想怎样做” 作为放开孩子的步伐。

用爱感化孩子,让他感受荣辱辛酸,如此才能学着爱自己,更会爱别人。

这是给孩子最有力的保护。

心理咨询师李永乐老师

198 评论(12)

我大旗网

考研数学有网友推荐李老师的课程,这里有一份李老师最新的考研数学资料分享给你

链接: 

李永乐王式安数学团队,通过近阶段大家复习情况及出现的问题,为考生冲刺阶段复习提分指点迷津。冲刺阶段,目的总结所做题目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照考纲查缺补漏,提高实战素养,制定做题策略,规划草稿纸,特别是实战心理素质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168 评论(12)

创艺麦香包

38岁。李永乐,男,1984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MPA导师。现为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128 评论(9)

贪吃的懒妞

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喜欢李永乐老师,主要是李永乐老师的知识真的并没有那么枯燥,他把很多物理知识和一些生活中的现象结合在一起,然后让我们觉得知识非常的生动和有趣,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优秀的老师。

313 评论(11)

果果果大美

李老师现在应该有80多岁了,在写东西的时候有时候手会抖,但是思维仍然灵敏,李老师的心理年龄应该才18岁。

352 评论(9)

疯荷日狸

国内的很多人都喜欢李永乐老师,因为这个老师讲课很幽默,能够得到众多学子的认可。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的灵魂需要得到释放和暂时的休息,李老师的授课老师正是满足了这个需求。老师讲课特别认真负责,学生的心是纯净的,哪位老师是认真的,他们自然懂得,所以他们从心底接受这个老师。

316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