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美食客
前几看过一篇文章,由于时间匆忙,浏览一下没有细读,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任何搞丧偶式婚姻、冷暴力的人都是垃圾。空闲坐下来查看冷暴力的定义: 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种,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 冷暴力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一种状态。好像施暴者在说:我就这样了,要么忍,要么滚。隐性耍流氓,可比真流氓还狠毒。给外人以老好人的形象,却给受虐者精神上最残忍的折磨。 冷暴力的施暴者以男人较多,他们这种行为折磨的不仅仅是妻子,更是给自己的子女造成巨大的伤害。孩子是最敏感的,他们能感受到父母之间的很微妙的情感。长期处于暴力家庭的孩子极没有安全感。更会影响到他们成人后自己对感情的态度。 所以在我看来,有冷暴力行为的男人,是最不负责的,他们比一般的暴力行为更虚伪,更狠毒。不是合格的丈夫,更不是合格的父亲。他们用这种方式对待孩子的母亲,就等同于把孩子一同打入冰窖。 W有着漂亮贤惠的标签。丈夫也很帅,看上去温文而雅的样子。两人恋爱几年才结婚,当时男方条件不好,W也没有介意,只是简单的仪式。W说他很上进以后两个人一起努力吧。 十年后,W憔悴地和心理咨询师聊着…… 最初的错是因为W的贤惠,婚后W要做个好夫人,好媳妇,工作努力,对家人从小事到大事,无一不周全。时间长了,她的这种周全和付出让丈夫习以为常,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行为。常说:你嫁给我,就是我们家的人,应该怎样怎样。而对W娘家人,丈夫则是不问不管。 看到丈夫和婆家这种态度,W越想越不对劲,这几年,自己这样就是讨好型的行为,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珍惜别人的付出。W觉得早饭很重要,虽然上班很累,还是每天早起做饭,而爱睡懒觉的丈夫却因为被叫起吃早饭而不耐烦。想着自己可能好心最后成为坏事,W也就慢慢地也改变了自己的态度。矛盾从这时开始了…… 吵架时常发生,他说W变了。是啊,从一个听话温顺的乖乖女变成斤斤计较的形象。吵归吵,必竟改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真正的爆发矛盾是在有了孩子之后。 W成为全职宝妈,孩子的哭闹,成为丈夫数落W的理由:什么都不做,只个孩子也带不好,家里还整得这么乱。然而摔门而去。W心里想着:以前你不做家务,只我们两个人,我没要求你,现在孩子那么小,你就不能做做家务吗?就这么越想越委屈。 “孩子生病了。”W打电话。 “那你带去看看,找我有啥用。”…… “家里没菜了,抱着孩子不方便买,回来捎点菜。” “你就带个孩子,啥事都干不成了吗?”…… “我今天不舒服,你回来看会孩子吧。”记得那是是W吃坏了肚子 “我在和朋友们喝酒,这会回不去。”也是第一次,W因为肚子疼让孩子从床上摔下来。 W企图聊聊,没几句话就变成了吵架。理由无非是嫌弃W现在变得爱吵闹。 “以后没事别给我打电话,就在家带个孩子,哪有那么多事。” “别人家的男人也不是总在家帮忙,男人要出去做事情的。”真不知道他在和谁比,只看到依然过着很囧困的生活。 “现在像个泼妇一样爱吵,那以后就别和我说话。” …… 每天到家丈夫阴沉的表情,冷漠的态度,让W几近抑郁。 就这样,被丈夫冷落在家,W有事就找朋友们帮忙,度过了最艰难的一年多时光。 俗话说:委屈憋在心里,总有一天会爆发。孩子大一点了,W也变成了“怨妇”。她说她讨厌自己,害怕这样的状态。更心疼孩子生活在自己这种情绪里。 看着像陌生人一样的两个人,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那时推荐给她一篇文章《这样的男人,谁嫁给他都会变成怨妇》。(是在前两年在朋友圈看到的,现在找不到链接了)希望她少些自责。 一个朋友对W说:这都是错在你以前给他惯的,啥都顺着他,现在不顺他就不习惯。最初就以“泼妇”状态,他也许就不敢这么欺负你了。听到这样的话,W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真的是自己的错吗? 其实一个人懂不懂尊重,懂不懂珍惜,懂不懂经营感情,真的是他自己的事,不是靠你唠叨的,靠你单方面的“唠叨”或者是经营该多累呀。 心理学上来说,冷暴力是施暴者在原生家庭中跟父母学到了“逃避”的态度,被虐者因为得不到回应而情绪不断升级,导致失控。 大多数遭遇家庭“冷暴力”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无人可诉,无处可断,无法可依。但愿家家有温情!祝愿人人都幸福!
蜜儿桃子1
两性关系咨询师,是一个实战型的岗位,解决的问题都是非常现实而又层出不穷的,所以需要非常多的储备才能称职。
首先是知识储备,要进行输出必须要有足够的输入:心理学、哲学、生理知识、法律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样重要的还有很多人生发展的次要技能插花、茶道、拳击、健身……没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真不足以谈人生,更何况是其他人的人生。
另一个就是实践经验,一个人一辈子时间有限,可谈的恋爱只能是区区数次,仅仅用这样的经验去指导别人恋爱肯定是不切实际的,那么就是要通过旁观和跟随进行学习。可以尝试帮朋友解决简单的问题开始,然后报班去实习,观察专业人士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最后当然是要考取证件了,现在心理咨询师证暂时取消了,可是家庭关系咨询师的证还是可以尝试考的,增加专业性。
beetleleon
没有人天生就有享受痛苦的本性,遭受虐待,期盼获得的是内心更为缺乏的东西精神分析流派认为,受虐者的人格主要体现在自虐型人格特质中,常见于有家暴的家庭之中,奇怪的问题是,自虐型人格的来访者,总会找到施虐者,研究发现,即便是从一段家庭暴力的婚姻中解脱出来,进入重组家庭后,另外一方也会很快转变为施虐者,受虐者会有一种很奇怪的适应方式,它会不断地挑战另外一方的心理底线,直到另外一方变成施虐者为止。主体间性理论认为,这是一种来源于早年生活的社会经验组织模式,因为熟悉和适应,反而当事人没有多大的心里问题,但如果适应模式发生修正和改变,当事人反而充满了对于未知模式的恐惧,常见的临床上会表现为对方对她越好,她就越恐惧对方离开,反而陷入施虐和受虐模式的时候,感觉到很安心,这也是很多家暴家庭中,一方很难离开另一方的主要原因。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自虐型人格障碍,主要渴求的是两种,一种是高度的道德化,比如说中国好大嫂,这在影视中最常见,为整个家族付出一切的中国女性,另外一种是关系自虐,主要表现在恋人关系中,自卑渺小懦弱,为了不被分手抛弃,抛弃掉一切的自尊,只为了关系存在。存在主义则认为,施虐者和受虐者是互为一体的,主要是为了对抗存在性孤独,为了对抗存在性孤独,必须寻求融合,寻求融合的人是依赖的,谄媚的,自我牺牲的,他们忍受痛苦,也享受痛苦,因为痛苦可以驱散孤独,他们为了能够得到融合带来的安全感,愿意为别人做任何事,这种人有一类奇特的互补对象,有一种人喜欢支配他人,羞辱他人,使他人痛苦,让自己成为他人的绝对主宰,成为施虐者,而必然就有一个另一个人会承担受虐者。施虐者和受虐者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一个是融合他人,一个是被人融合,这两种情况都能够减轻存在孤独,一种通过放弃自己的独立,摆脱孤独,一种是通过吸吸纳他人,而自我膨胀。这也是为什么施虐和受虐长在同一个人的内心摇摆,因为他们实际上是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那应该怎么办呢?其实从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的理论来看,受虐倾向的人一般都有很严重的孤独感,多数是丧失了自我,只有找到内心真正的自我,才可以摆脱这种深邃的孤独。具体的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有条件的话,可以找一个心理咨询师,陪伴你共同去触摸内心最痛苦的世界深渊。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