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stebytaste
看完了这本《母爱的羁绊》时,我终于明白了朋友慧霞为什么那么恨她的母亲了!因为她母亲的干涉,她成年后每次交往的男朋友,都会被母亲以爱的名义来拆散他们,她理由就是:“我最了解男人了,那个A男一看肯定就是那种不会和你生活一辈子的男人。B男他的性格那么懦弱,肯定是成不了大事。C男他家族里是有遗传精神病史,我可不希望我外孙以后也有精神病。”在她母亲那扭曲的爱的呵护下,慧霞成了大龄剩女,最后嫁了一个她母亲觉得各方面都不错的离异男人,但结果是男人有家暴习惯,母亲却对这一行为的解释是:“那是因为你做的不够好!”爱来自于父母,伤害往往也来自于父母。而这样的爱与伤害,都将被孩子继承下来,传给下一代。 《母爱的羁绊》中,作者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出发,深度分析母女关系中复杂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疗愈母亲所带来的创伤,文章平实温暖却又令人心生同情,书中列举了大量女儿们的心声,在帮助他们重塑健康人生的同时,也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母爱的羁绊》的作者是美国的卡瑞尔.麦克布莱德博士, 是美国注册婚姻和家庭治疗学家,已经有28年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是治疗家庭问题方面的专家。近十几年里,麦克布莱德博士主要从事有关自恋家长对孩子影响的研究,已经成功解决了许多此类案例。麦克布德博士还在创伤、性 、离婚、虐待、家庭暴力、离婚、重组家庭、婚姻和家庭治疗方面拥有广泛经验,她专EMDR创伤治疗以及涉及焦虑、忧郁与人生转折的个体适应治疗。 莫妮卡.来米雷斯.巴斯特博士,著有《找回你的生活:抑郁症治疗完全指南》,说麦克布莱德博士把握住了那些自恋母亲抚养长大的女性所遭受的痛苦,评价《母爱的羁绊》简明使用,能指导女性从寻求可、证明自我价值的陷阱中解脱出来,并通过案例,展示母亲其身上的这些特质如何塑造了女性看待自我、世界和人际关系的视角,对我们理解这一复杂的家庭情感互动做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 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医生,蕾妮.瑞希克 医生博士评价麦克布莱德博士对自恋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描绘。《母爱的羁绊》简单明了,实用性强,结构也是按照治疗方法来安排的。任何一个身边有自恋者的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 资深心理学家浩途家长俱乐部创使人王学富强烈推荐做了母亲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母爱的羁绊》,这是一本专门写拥有自恋型母亲的女儿在长大成人后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其如何治愈的书。 麦克布莱德博士本身是一个治疗师,同时,也是一个自恋母亲的女儿,一个经历了自我医治的女性,这本书真实的反映了她本人的生命感受和治疗经验。 这本书读起来比较容易理解,有许多的案例,作者想要表达的的内容都在案例里面,从中可以看到案例主人是什么样的表现,他们的妈妈就是相对应的什么样的情况。从小的认知,妈妈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每个幼儿园小朋友都会唱的歌曲《世个只有妈妈好》,但《母爱的羁绊》这本书里讲的却是母亲给孩子带来的各种伤害。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组成,也对应了作者的心理治疗步骤。 第一部分:发现问题,并对母性自恋做出解释。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自恋型母亲带给孩子的影响,作者讲述的一些自恋型母亲的情况,在不是自恋型母亲的身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时候你会发现你会被一些莫名的情绪所困扰?“我做得不够好,我的价值取决于我做了什么,而不是我是怎样的人,我不值得被爱。”长期听到这些自我否定的信息,你就会背负很多的焦虑和苦恼。经常自我否定让你在心中制造了种极端敏感的氛围,让你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自我意识过强。如果你听到有人在议论一件事情,你可能会认为他们是在专门议论你或在针对你,但事实上根本就没有这种现象,只是你的自我认定别人一定是在议论的。如果你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那有可能你的妈妈曾经对你的要求过高,或者是她是一位自恋型的母亲。 什么样的母亲是自恋型的呢?这一部分作者详细描述了母亲自恋的特点的表现的方式。 “自恋”来源于希腊神话中那喀索斯的故事。那喀索斯英俊、傲慢、专注于自我---他爱上了自已的模样。他对他人不感兴趣,只着迷于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终注视着自己的影子憔悴而死。在日常用语中,自恋指的是目中无人,过分专注于自我。 这部分列举了自恋的9种特质及其对应的的母女互动的关系中的呈现的方式和案例。这里列举三种。 第一种自恋型的母亲对自身的重要性有一种不切实际的理解,比如夸大自己的成就、才能和专长,使自己显得高人一等。 这种母亲只谈论自己和跟自己有关的事,从不询问女儿对她的看法。萨莉因此不喜欢把别人介绍给她母亲认识,是因为母亲会不停地谈论她在儿童医院的志愿者工作,给别人开药方,好像自己就是个医生,从她说的话看来,她已经拯救了许多人的性命。 第二种自恋型母亲是专注于无止境的成功、权力、才华、美貌和理想爱情的幻想。 这种母样相信她的家政工作会通过那些有名望的客户的力量给她带来广泛的赞誉。玛丽的妈妈经常谈论她的那些“重要”的客户,他们怎样依赖她,如何夸赞她,她如何相信很快将和她们中的一个一起受雇于某部电影的摄制组。 第三种自恋型的母亲需要过度的崇拜。 这样的母亲希望她对你做的每件事都得到你的赞美、感激和恭维。简的妈妈偶尔才去参加孙子的足球比赛,但她去的进候,希望简一家因为她牺牲自己的时间到声而心怀感激,她动不动就提到“我为你的孩子们所做的一切!” 自恋型的母亲缺乏同情心,没有表现爱的能力。他们的情感生活显得肤浅,他们的生活是形象导向的——只关心事情在别人眼里中看来是怎样的。 没有母亲的同情心和爱,女儿就会缺乏真正的情感纽带,从而感觉缺少某种东西,她的基本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这部分作者有提出了许多与自恋特质有关的问卷,通过这些描述来判断你的妈妈有没有自恋的倾向。 作者在关于母性自恋研究中,区分出10种当母亲具有自恋特质时,母女之间存在的关系问题 作者将母性自恋有关的这10种母女互动关系,称它为“10根毒刺”,在这里列举三根我们常见的情况,不定是自恋型的母亲所特有的,不是自恋型的母亲也有可会出现这些情况。 第一根毒刺是你发现自己常常想得到爱、注意或赞许,却从来没有办法取悦母亲。 珍妮弗说她总是在努力的想取悦母亲,小时候她发现她妈妈在一家百货公司里把一只漂亮的零钱包久久拿在手上,她明白妈妈很想拥有它。那只候她才8岁,而那个零钱包很贵,但她发誓要让妈妈得到它。她在学校里省下了好几个星期的中饭钱,直到攒够钱。为妈妈买下了那只奢华的零钱包,作为圣诞节的惊喜。但是当她把这个礼送给妈妈时,她期待着妈妈对礼物的反应,但结果让她差点崩溃,妈妈把那个零钱包扔到屋子的另外一头,尖叫着说道:“我不想要一个贼给的礼物!” 第二根毒刺你的母亲没有同情心。 缺乏同情心是自恋母亲的标志性特色。当女儿在一个没有同情心的母亲身边长大时,她会觉得自己不重要,她的感受无足轻重,不管这发生在一个小女孩身上,一个大姑娘身上,还是成年女性身上,她们经常会再也不谈论自己,或者索性放弃调整自己的情绪。 艾丽丝因为离婚的事忧心如焚,妈妈却不断在细节上给她施压,她会问艾丽丝:“房子归谁?监护权的事情怎么样了?你请了哪位律师?其实艾丽丝想和妈妈谈谈离婚的感受时,妈妈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她会转移话题问到艾丽丝准备要多少赡养费等等。母亲并没有体会到艾丽丝的情感痛苦,艾丽丝觉得自已在母亲面前无足轻重。艾丽丝不断的问自己:“那我的感受呢?难道我不重要吗?” 第三根毒刺是你在妈妈面前没有界限,没有隐私 。和母亲产生情感上的疏离,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不可小觑的影响。但自恋型的母亲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相反,女儿满足母亲的需要和愿望。这就给女儿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她的家庭生活没有界限和隐私。妈妈对她无话不谈,完全不考虑合不合适——同时也把女儿的事情都告诉别人,不管有多尴尬。自恋型母亲通常根本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对女儿的九健康成长有什么影响,对母亲而言,孩子只是自身的附属部分。 当谢丽尔的高中的同学通过电话薄找到了她的父母,重新与她联系时,她的母亲接了电话,和她聊了很长的时间,母亲向她的同学吹嘘谢丽尔做了医生,还开了自己的诊所,还谈到她失恋的种种不体面的细节。等到谢丽尔终于能和同学说话时,同学最先打听的是她的恋爱关系,让她觉得羞愧和尴尬。 除了十根毒刺之外,自恋型妈妈还有6种类型,它们都在从事必躬亲到心不在焉这一连续体上,作者把它称之为“6张面孔”。当你思考它们时,请记住,你母亲既有可能是其中一种类型,也有可能是几种的混合,另外,事必躬亲和心不在焉的母亲,可能交织在其中任何一种类型中。 第二部分:主要讲自恋型母亲如何影响女儿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恋母亲的女儿吸收了这样的观念“我有价值,是因为我做了什么,而不是因为我是怎样的人”。长大后,这一强有力的信条会让我们做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高成就型动机型和自我破坏型。高成变动机型女儿被称为玛丽.马维尔(是连环画里的女英雄)当她们刮起成就动的旋风时,要向母亲和世界证明自己有多优秀。 罗莎是一个很可爱但风风火火的女人,不管她在怎样的团队里,她做的事总比自己该做多。她解释道:“我必须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没有白活——必须工作,工作,再工作。” 如果你是高成就动机型,正在追求你所选择的人生梦想时,并且你能在这一过程中肯定自己、照顾自己,那你就做得非常好。 我们再来看看自我破坏型的女儿,这一类型的一些特点是: 动不动就放弃。 用各种成瘾物来麻痹痛苦。 在自我我破坏的生活方式中无法自拔。 成就水平很低。 案例中的塔林做事总是谨小慎微。她很少能举成年后为了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冒险的例子。我成为一个成就水平很低的人,是由于那种“永无法不满足”的观念,对失败的恐惧让我不愿意尽力而为。如果我些走在中间道路,就不用面对失败了。我有很多大的创意和灵感,但它们永远是我的梦想而非目标。我心想,哦,也许做了会很棒,但我不会做,我也许做不好。” 为什么有的女儿成长为高成就动机型,而另一些则成了自我破坏型?多数情况下,高成就动机型生活中有过一个特殊的角色,可能是奶奶、姨妈、爸爸或共他亲戚,能帮她树立积极观念,并抵消,应对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消极观念。这个特别的人往往凉慈爱、富有同情心、很会照顾人。自我破坏型的生活中常常缺少这样一个人,即便有,相处的时间也还足经改变状况。当正常的情感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时,她会通过其它的方式如抑郁、药物成瘾、酗酒或吸毒来放弃自己或麻痹自己。令人担扰的是,这种母爱会随着女儿的降生遗传到女儿身上,并且一代一代的传下去。那该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呢?接下来的第三部分就有了为自恋母亲的女儿量身制定的康复计划。 第三部分:终结遗传,提供疗愈的方法。 通过疗愈,自恋型母样的女儿可以改变这种代代相传的扭曲的母爱,并为她们的子女,孙子孙女们完成了关系的改善。 知道了母亲的行为是怎样对你产生影晌的,你现在就能通过下面的步骤,逐渐治愈自己的痛苦了。 按受妈妈的缺点,体验因为没有过一个理想的母亲而产生的伤感。 在心理上从母亲那独独立出来,将你的母亲那儿获得的消桩极观念转变为积极观念。 发展并接受自己的个性、体验和欲求。 用一种全新的,健康的方式和母亲相处。 努力发现自己身上的自恋特质,避免把它们转递给下一代。 康复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要理解问题所在,对其做出诊断,收集问题产生的背景信息。 这一步对生活中可能面临的任何情感或心理问题都是适用的。这也是在治疗一开始,治疗师你一同努力的目标。 第二步你要对问题带来的相关情感进行处理,作为自恋母亲的女儿,你的感受常常得不到承认和确证 。这一步能帮你学会体验这些叫作“情感”的东西 。在体验情感方面,说和做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意味着要谈论创伤。体验情感是从身体里释放伤痛的唯一方法。 第三步,就是“重构”,这是一个心理治疗术语,指的是用另一组镜头,或说是一种新的方式,来审视问题。 这是治疗中比较有趣的部分,你开始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逐渐摆脱自恋母亲留下的创伤带来的影响,此时你为自己所做的决定,和感受自己是受害者时完全不同。你开始发现自己的真实感受,价值观和信念,找到了真实自我,使它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发挥作用。本书通过三个部分,分别对应了心理治疗的步骤,先是说明了什么样的母亲是自恋型的母亲,再说明自恋型的母亲给女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最后是详细的疗愈的方法。 通过这本书,可以让你体验过旧时的痛苦,也看到了从过去中解脱了来,成为真实的自我的曙光,你也已经敞开心扉,为一种新的,没有恐惧的思考和生活方式做好了准备。你明白了怎样直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摆脱了不切实际的期望,可以依照自己的价值观、追随自己的真实的内心情感做事。
我大旗网
王学富曾反复说一句话:“在接受心理咨询之前,你的问题大于你;接受心理咨询之后,你大于你的问题。心理咨询便是让你长‘大’。”王学富的《成长的路》,??问题的根源是伤害,是伤害在我们内部说话。它说:“因为痛苦,所以防御;因为害怕,所以逃避。”是的,症状的本质是逃避。当我们反省自己,观察人性,我们看到,人们在沿着不同的途径逃避。医治的本质是直面,是让直面在我们内心说话。直面说:“虽然害怕,依然面对;虽然痛苦,坚持成长。”事实是,成长总是伴随着烦恼,成长难免受伤,受伤总会痛苦。人无法选择一个没有痛苦的人生,只可以选择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痛苦。人生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痛苦,而痛苦不同性质是由态度决定的。一种态度是逃避,表现为人试图回避痛苦,要求无限的安慰、绝对的安全、永远的舒适、完美无缺、至高无上……以为只有这样,才会避免受伤,但这是求之不得的,就只好躲起来,以至于陷入症状性的痛苦。另一种态度是直面,表现为,人能够去面对痛苦、理解痛苦、接受痛苦、穿越痛苦,最终实现对痛苦的转化——把痛苦中的损害因素,变成了成长的资源。这便是成长性的痛苦。 面对烦恼一是逃避,这是人作为动物的本能驱使,二是要直面,这是成长的渴望,有勇气去坚持经历人生的艰难和困苦,从而成长自己!生命在伤害中经历成长。过度保护下的孩子,乖乖是表象,不乖有可能才是在做自己。从孩子出生的时候,我们扶着他走路,看到孩子的一点儿进步都高兴开心的不行,到孩子逐渐长大,我们的欲望已经一般般的满足不了了,过度保护的背后是脱离了初心,进入控制,然后不达目的不罢休后的恐惧。恐惧激发三种基本反应:逃避、躲藏、攻击。这都是人类求生的自我保护的原始状态。人作为动物,先天具有恐惧的原始状态,过度的恐惧会刺激和诱发本能动物特性。只有合理的恐惧,才是安全的保障。毕竟安全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马斯诺的人生六要素之一。 陪伴的意义是辅佐、安全、鼓励、支持。关爱、信任、支持下的孩子才会开始去拓展自己的经验。实践出真知,有了安全感,孩子才可以穿越担心恐惧,勇于去面对探索未来。毕竟他的人生需要他去经历。把试错权还给孩子,把他的人生主动权还给孩子。放手,孩子才可以活出自我,活出未来! 成长是一种尝试,因为受到保护和支持,才得以有效地进行。激发他成长的渴望,鼓励他成长的尝试。我同位和我说每个人都有成长的烦恼,这句话太对了。小时候写个贺卡过年祝福都会写祝你身体健康,平安幸福!身体健康,是身心健康,这个做到也不容易。平安幸福,不只平平安安,是身体平安,心理安稳,这样才有幸福!语言分言语和非言语,当我和孩子的关系不够的时候,说理已经起不了作用,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做好榜样的力量。这个非言语的行为,会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好的环境会有有好的感觉,比之去频繁的说教来的潜移默化,不动声色,更能够润物细无声。这样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就让孩子感受到了力量。孩子还能够感受到被保护和尊重。这个体会我也是从执行三不后才想到的。然后我写作业的时候就和孩子说我要写作业去了,留下凌乱的儿子在发愣。我看书的时候,我就说我去学习了,还有书要看,今天的任务我还没有完成。我说书的时候,虚心请教学过播音主持,学过一点声乐的儿子这位老师,人家也是细心教导。这个过程就是分离和合作的过程。于是,儿子考试的时候,是他催着我走,再不是原来我几次三番的催着他走了。我想他学会了选择和承担。我的咨询师说,我和我自己和解了,我也和孩子和解了。是的,我只有活好我自己,孩子才能够活好他自己。现在的我,就是安心。我和儿子可以互相说不了,不似原来的胆战心惊,不似原来的前怕狼后怕虎。全心放在孩子身上,孩子龟速行驶,放手前行,我要在后面追。激发孩子成长的渴望,鼓励他成长的尝试,更多的不是去说,而是给孩子创造环境,当然我自己也是环境里的一环。 当我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鼓励他,辅佐他,支持他,我看到的是孩子更多努力的脚步。我努力去做好自己,做榜样,感染对方,影响对方,而不是去改变对方,对方感受的更多的是尊重和理解。我只是做好自己,其实没有管人家,娃自己有优势,以前我是被蒙住眼睛过的生活,现在睁开眼看到孩子原来有光,其实人家一直自带光芒,只是我的眼睛带着眼镜,眼镜还蒙着灰。学习就是 拍拍身上的灰尘 振作疲惫的精神 就算无人为我付青春 至少我还保有一份真 拍拍身上的灰尘 振作疲惫的精神 远方也许尽是坎坷路 莫以成败论英雄 人的遭遇本不同 但有豪情壮志在我胸 嘿呦嘿嘿嘿呦嘿 管哪山高水也深 嘿呦嘿嘿嘿呦嘿 也不能阻挡我奔前程 嘿呦嘿嘿嘿呦嘿 茫茫未知的旅程 我要认真面对我的人生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