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椒牛柳
阿德勒把人格分成了四种,除了第四种社会利益型的人,前三种都有自卑感造成的缺陷,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成功人士有没有自卑感呢?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一些很有钱的企业家,他们在某些大学教授面前就有一些自卑感;反过来,一些大学教授,在企业家面前也有自卑感。实际上,只要一个人对他现在的地位感到不满意,就会有一些自卑感。 人有时又有优越感,即使混得不好,也觉得自己比他人强,最典型的就是阿Q。 自卑感和优越感在人身体中同时存在,这并不矛盾,人正是因为有自卑感,才特别渴望摆脱它;正是因为有优越感,才愿意追求更加优越。在阿德勒看来,超越自卑和追求优越就构成了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很多人做不到超越自卑,有些人是意识不到自己内心里的这两种感受;还有些人是意识到了,但是改进起来不得法,效果不好。阿德勒的思想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卑,从而超越自卑。 如何认识自卑?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有一段话讲人的自卑和优越感 阿德勒写道:我们与他人、与世界相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经受各种各样的苦难。显然,每一个人的应对方式都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起点差不多的两个人,一个可能成功了,另一个却会失败。阿德勒认为,其中的差异就在于,“抗拒自卑、追求卓越”的方式不同,有的人做到了超越自卑,而有的人做不到。那么在阿德勒看来,究竟应该如何超越自卑呢?首先,我们当然需要先正确地理解人的自卑。阿德勒把人的自卑根据程度分为两种。第一种自卑,就是每个人都有的自卑感,这不是疾病。比如面对一道很难的数学题,我们可能缺乏信心,不相信自己能解决它,这是一种自卑;再比如你见到心仪的对象,话都说不利落了,这也是一种自卑。还有一种情况,比如单位里的朋友讨论买什么汽车,大家都说本田好,可你就喜欢福特车,这时你就不敢说出自己真实想法了,这也是一种自卑。阿德勒认为,所谓自卑,就是一种心理的平衡被某件事打破了。你遇到一个难题,你原来以为自己数学学得还不错,现在心里犯嘀咕了;遇到心仪的对象,生怕给对方留下坏印象,心里忐忑了。这些都是平衡被打破,就成为我们所说的自卑。阿德勒认为,这样的自卑并不是坏事,它能够促使我们努力做更好的自己,最终超越现在的不完美。因此,这样的自卑可以成为我们进步的动力。而第二种自卑,阿德勒称之为自卑情结,这就是一种心理缺陷了。这种缺陷只有极少数人是先天的,大部分人是因为不断遭受挫折而产生的。比如追女生老是失败,有人就会怀疑自己是否天生不招人喜欢;做数学题老是做错,就会怀疑自己是否有数学细胞。这样时间一长,前者见到女生就脸红,后者看到数学题就头大。这时的自卑已经不是推动他们进步的动力了,而是让他们陷入了自卑情结,见了就怕,就想要回避。对于这种情况要怎么解决呢?阿德勒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建立健康的优越感来补偿自卑感,然后逐渐强化优越感,消除自卑感。如何补偿自卑感?具体来讲,有两种补偿自卑感的方法。第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事情做不好就多做几遍把它做好为止。比如所有孩子小时候做数学题都会做错,但有的孩子会去多做几道题,做会了,以后就不怕了,这就超越了自卑;而有的孩子则会回避这个问题,以后在数学上就有了自卑情结。后面这种情况在美国就很普遍。第二种补偿自卑感的方法,是发挥自己的特长,从另一个方向来补偿。比如数学实在学不好,就把自己擅长的历史、语文等等学好。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对自卑感进行补偿,才能摆脱自卑。 当然,比起上面走偏了的补偿和过度补偿,更糟糕的是对自己的自卑感放任自流,根本不去进行补偿。很多人觉得,都是因为自己命不好,不聪明,不漂亮,认了。这种想法危害更大,因为这样就永远没有超越自卑的机会。 人一辈子必须要解决四个问题: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事情,如何对待困难。对待这四个问题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就是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态度。阿德勒从人格的差别和普遍的自卑这两个问题入手,启发我们该如何对待世界,如何超越自卑和追求卓越。
Rainbow蓓
阿德勒反对“性冲动是个体精神与生活的基础”。认为直正个体生活决定于人如何面对外在世界所给的问题和个人的努力方式。他的基本理论观念:第一,是认为人是一个统一体,人的一切表现包括思想、性感、冲动、以至梦幻,全都接受一个内在一致原则的管辖,也就是人格的管辖。第二,认为人生总是在不断地克服缺陷,追求完美,在追求中使“进化的冲动,完美的思想,在不断拉着我们向前。”第三,是自卑感,他认为人有三种自卑:面对宇宙的自卑、面对其他生物的自卑和面对他人的自卑,这些自卑是成就的原因,是使人奋发向上的动力。第四,是社会感或社会兴趣、社会精神。这便是阿德勒人格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不朽的成就1895年,阿德勒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1900年,弗洛伊德的《释梦》出版后,他读到了此书,并对其深有好感。他认为此书对于了解人性有很大的贡献。于是他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做辩护。或许正是这一缘故,当1902年弗洛伊德着手建立小组织——“星期三心理学会”后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请加入,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鉴于阿德勒在这个小群体中智力最为出众,弗洛伊德对阿德勒倍加赞誉,也非常信任。1910年,在弗洛伊德的推荐下,他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第一任主席,并负责该协会会刊的编务。但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在一开始就潜伏着有朝一日会裂隙的危机。阿德勒从一开始就不是弗洛伊德的忠实信徒,两人之间也从未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正如著名心理学史家墨菲所指出的那样,阿 德勒显然一开始就认为自己是弗洛伊德这位大师的年轻同事而不是弟子,而弗洛伊德则把阿德勒看作自己的信徒和门生,他不能容忍他心目中的弟子对他的学说有任何怀疑和偏离。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论述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并获得了很大的声誉,此时弗洛伊德还认为阿德勒的观点为对精神分析学的一大贡献。但是,当阿德勒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观点并认为补偿作用是理论的中心思想时,弗洛伊德便不能容忍了。两人在理论方面分歧越来越大。1911年,阿德勒连续发表三篇文章,阐述他对精神分析性倾向的反对。两人的矛盾激化,最后阿德勒辞去协会主席之职,率领他的几个追随者退出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另组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鉴于“精神分析”一词已为弗洛伊德使用了,1912年,他又把组织名字改为“个体心理学学会”。从那时起,阿德勒便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1911年有一位德国哲学家怀亨格(HansVaihinger)出版了一本书,叫做《‘虚假’的心理学》(ThePsychologyof‘AsIf’),它对阿德勒的思想立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怀亨特主张:人类都是凭借一些在一些现实上不存在的虚假目标而生活着的。我们认为宇宙是一个井井有条的实体,并以此种虚假的观念为基础,作出种种行为,其实宇宙是紊乱不堪的。我们造出了虚假的上帝,并且装模作样,仿佛他是真有其人一般,基实哪里有什么客观存在的神?尽管这些东西在经验上都是虚假的,我们却不怀疑其真实性,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其影响。阿德勒把这种概念引用到心理学上,尤其是因果关系的问题。弗洛伊德把因果关系当做是心理学的一项基本定律,但是阿德勒却在怀亨特概念中看到足以打倒弗洛伊德观点之物。他认为:促使人类作出种种行为的,是人类对未来的期望,而不是其过去的经验。这种目标虽然是虚假的,它们却能使人类按照其期待,作出各种行为。个人不仅常常无法了解其目标的用意为何,有时他甚至不知其目标何在,因此,这种目标经常是属于潜意识的。阿德勒把这种虚假的目标之一称为“自我的理想”,个人能借之获得优越感,并能维护自我尊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德勒 曾在奥国军队服役,充当医生。以后,他又曾在维也纳的教育机构从事儿童的辅导的工作。此时,他发现:他的观点不仅适合于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而可涵概师生关系。他对教师们的影响既深且远,有许多个体心理学家都是出身自将其观点用于教育上的教师。在1920年左右,阿德勒便已经声名远播了。在维也纳,有许多学生和跟从者包围着他,他和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时光。然后,他便周游各国,到处讲学。1926年,他初抵美国,受到热烈欢迎。1927年,他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同年,他出版了《自卑与超越》,全书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
haozai4130
阿德勒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观点并认为补偿作用是理论的中心思想并开创了“个体心理学”,有人评说阿德勒的一生是“一个男人努力克服自卑感的优秀榜样”。“个体心理学”百年来有了深远发展,正面管教是基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融合了各学派人格特质理论。在团体中作心理陪伴,积极面对成员的自由联想、移情反应和阻抗,从“正面”关注引导个人自己的认知方式,从内心j觉察,从而塑造属于自己的新的行为模式。具体到启发式提问、鼓励、授权、坚定的语言、愤怒与3A、孩子争斗与3B、恢复关系4R、家务活、家庭会议、日常惯例表、积极暂停、错误是学习好机会、错误目的表、上方卡等工具体验感受,是后人站在前辈心理咨询师的肩膀上总结出来的,安排学员在角色扮演体验中自己关注自己觉察,讲师给到的是无条件积极接纳,“正面管教”从理念感悟到市场认同到社会发展,都秉承“尊重”的观念,“正面管教”的五大理论实际上包罗万象.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