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6

明明威武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雪梅老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鱼爱嘟嘟1206

已采纳

周五的时候,雪梅老师通知大家,暂停一次群内互评,临时改成问题讨论。此次讨论的主题是,几天前群内收集的群友困惑之一 “感觉自己写的文章像流水账该怎么办?” 在雪梅老师的号召下,群友们各抒己见、热心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以下是我通过雪梅老师整理的群友问答汇总,尝试着把这些精华写成一篇文章。一是为了不辜负雪梅老师和群友们的付出;二是便于自己学以致用,提升执行力与写作力。 给大家看一篇我儿子幼儿园中班时写的日记:(他口述,我代笔。) 这是我儿子四岁时写的一篇处女作,他是个特别有心的孩子,不知道从哪里找到的一个硬纸卡,在正面反面一共写了8篇日记。(都是他口述,我代笔。)儿子写的这些日记一看就是流水账,不同的是,后面的几篇日记里,增加了一些表达心情的句子,比如“我好开心啊!”这个太好玩啦!我下次还要来玩。” 我当时是很欣喜的,能完整的叙述他一整天的生活,这对四岁的孩子来说,那可是神笔之作呢! 可是同样是流水账,如果是几岁的孩子写出来的,就令人惊喜;但如果是一个学习写作的人,写出来,就会遭人嫌弃。 当然,对于学习写作的人来说,这个时候的流水账已经有了一个更贴切的别名叫“自嗨文”。我其实就是写“自嗨文”的代表,有许多这样的案例可以列举:1. 越计划越沮丧的我该怎么办? 2. 最近总看 3. 你是不是过于焦虑心急? 4. 今天给自己放个假,写篇自嗨文~一个拖延症者的分享 5. 那些在死撑的事情,还要不要坚持? 6. 现在写,立刻!马上! 7. 一年一年,太匆匆 还有不少类似的文章,除了在,还有在其他平台发布的这些流水帐,加起来大概也有小10万字了。(写了这么些流水账,还没有进步,我也是醉了。) 大凡把文章写成流水账的,大多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就像心理咨询师们,刚开始学习心理咨询时,大多也是为了疗愈自己。 写流水账是初写者必经的过程,先用文字为自己服务,再用文字为读者服务。这是破茧成蝶的蜕变,也是成长之路的源头。 小结: 本文通过整理群友问答“流水账长什么样?”“为什么会把文章写成流水账?”“怎样避免把文章写成流水账”,从而清楚了“感觉自己写的文章像流水账该怎么办?”的问题。 这个问题虽然是一个群友提出来的,但很具有普遍性,可以说也同时帮助了许多有同样困惑的初写者们。 感谢雪梅老师汇总的群友问答。 最后用雪梅老师的一段话做本篇文章的结束语: “流水账不可怕,不写才可怕。如果你是写作新手,请感谢你的流水账。因为是那样的文字让你坚持去表达,无需被辞藻和结构牵绊。凭借第一感觉说出你的真实想法,那是一种初心的正能量。就像是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蓄积了一定的能量之后,你才可以去修剪你的花园,写出更美得文章来。 如果你已经练习了一段时间了,你要感谢你的流水账。因为你已经开始对自己的文字不满意了,说明你的水平在进步。不用慌张,只要你愿意,就一定可以改变。 当你觉得结构方面有问题,可以看一下《金字塔原理》《结构思考力》,写作时注意刻意练习各种结构去呈现。 当你觉得语言表达有问题,可以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作者的文章,模仿风格,一点点培养感觉。 当你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时,可以试着多用心去观察事物的细节,就像动物追寻猎物一样,去专注你要表达的东西,调动你的五官和大脑,把细节写出来。 我们学习写作的过程很煎熬,有时候看到别人的文章,一对比就觉得自己的水平太差了,会变得不自信。这种思想要避免,不管什么时候,要保持[他很棒,我也很棒]这样的念头。和昨天的自己比,有进步就是好的,继续去努力,一点点改进。每个人的状况都不一样,如果我们不能成为一颗快速前进的子弹,那就做一根坚韧的面条,努力和坚持,终将抵达我们想去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雪梅老师

199 评论(14)

白兔糖vov

好久都没有找到这种感觉了。 茶不思,饭不想,痴迷,热爱, 睁开眼睛就是你,闭上眼睛还是你, 脑袋里想的是你,心里装的还是你。 我说的是“心理教练”的学习。 第一,我和心理教练的缘分 2019年的12月份,我无意中被一个陌生人拉到了中科院心理所心理教练的线上微信群。里面没有一个人是我认识的。 我对微信群一点儿都不感兴趣,拒绝和排斥进入到任何一个微信群。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然同意进了这个群。 我参加过非常多心理咨询的学习,也参加过很多各种教练式的培训,因为有“中科院心理所”几个字,我充满了好奇。但是“心理”“教练”四个字结合在一起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又加了一层好奇。 微信群不热闹。但是有公开课。我跟随着公开课参加了《合作父母》线上公开课程,也参加了《心理教练三人行》线上学习。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因为自己的悟性一般,觉得这种对话的过程看起来也很平淡很平常,也没有参透其中的奥妙。 我在一家外企做管理和培训。这家公司他一直都把客户和合作伙伴看成是最重要的人,对客户的尊重,做到了极致,这家公司的核心理念,就是“利他,为他人创造价值”。公司以人为本,上上下下的员工都在践行公司的价值观,我曾经一度认为,能够在这样的公司工作,成长,对一个人来说是何等的幸运和幸福。十几年的职场生涯,我一直保持着对自己的工作的高度热情,珍惜着学习成长的机会。 因为在做培训和管理,我一直都在跟“人”打交道,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也一直没有间断的学习关于亲子之间的内容,甚至带动身边非常多的父母,倡导大家一起做“终身学习型父母”,建立了自己的《父母学堂》社群,定期举办线上线下各种活动,也影响了很多人。2020年的疫情严重,上半年几乎宅在家里,心也静了很多,跟随着中科院心理所线上社群零零散散听了一些课程。并没有让我产生太多的兴趣,没有感觉太多的特别之处。不过,我听到了史教授讲的关于阳明心学,关于“知行合一”,关于“客户中心”,没听太明白,但是冥冥中感觉,中科院心理所心理教练的核心理念和我的内在价值观非常契合,有一种莫名的,无形的东西,在吸引着我,一直跟随者,没有离开。 第二,我为什么会报名参加应用心理教练学习? 我是个好奇心极强的人,对一切新鲜的,新生的事物,都想一探究竟。因为一直都在关注着中科院心理所心理教练的线上社区,好奇的地方越来越多,偶然的机会,就和朱志平老师进行了一个小时的电话交流。 这次的电话交流,让我对心理教练产生了极度的好感。朱志平老师告诉我,他也是史教授的心理教练的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朱老师话不多,语速不急不躁,声音娓娓动听,让人非常想开口“对他说”,同时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用今天心理教练的专业形容“想成为他那样说话有魔力的人”。我就在想,如果中科院心理所的心理教练学员是这样的如沐春风,让人喜欢,真值得报名学习。疫情期间,中科院心理所开展了线上“橘伴对话”,免费的对疫情期间需要心理支援的客户开放,我报了名,预约到的是崔东亮老师。 我们预约的时间是晚上10点,一个小时时间。崔东亮老师说话态度坚定,语气柔软,优雅温暖,一开口,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原定一个小时的交流,我们进行了不到两个小时。交流的整个过程酣畅淋漓,轻松舒适,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压力。这个时候,我的好奇心越来越重,朱志平老师,崔东亮老师,两个年轻的“男”老师,语言表达精准,能够感觉到他们功力深厚,是经历过“训练”或者“修炼”的。如果说他们都代表了“中科院心理所心理教练”,那么通过心里教练团队学习出来的学员是不是都会是这个样子的呢?最起码应该这就是“心理教练”独特的“味道”。那么,这个“心理教练”,的确值得好好研究一下。我也想像他们一样,做一个让人接近的时候,温柔而有能量的人,开口就可以给人力量,给人希望,让人温暖,给人信心。当微信群里发出了《应用心理教练》开始招生的信息的时候,我直接报了名。 第三,学习心理教练的感受 应用心理教练的课程包括《线上26讲》和线下三天的集中培训。因为疫情的原因,线下的培训一直都在拖延。线上26讲却让我越听越觉得有滋味儿,越听越觉得看似平常平淡的背后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大智慧。 史老师的课程,有深奥的学术,更有烟火气。把高深的学术理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的透彻明白。在微信群里听的,和正式参加学习的内容,真的不同。当我听到心里教练的核心理念,冥冥中觉得自己这就是自己想要的,自己一直都在找的,也是这么多年说不清道不明,但是自己却一直都在追求的。 我觉得心理教练的理念所倡导的价值观,以及核心的学术背景,还有心理教练的理念的精髓,跟我内在价值观完全契合。如果说遇见心理教练是偶然,那爱上心理教练就是必然。 课程当中每一个案例,我都看好几遍。每一个案例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灵动的,不确定的生命,都我非常的好奇,看到每一个“人”的需求,史教授是怎么做到的? 不同的案例当中,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儿,不同的问句,直达客户内心,精准赋能,每一个问句都打磨到有能量而不尖锐,有力量而不伤人,他是怎样做到的? 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资源和优势,充满能量。始终看到人,看到人性背后的光辉,“影影中见黑白”,他是怎么做到的? 过程简直是太奇妙,结果简直太美妙了。 2020年的最后一期“31期应用心理教练”如约在北京开课!我们终于见到了史教授心理教练团队。温婉明媚的秀丽老师,热情洋溢的雪梅老师,邻家大姐陈鹏老师,培训团队真的不像做培训,就像亲人们相聚,在聊家常,每个人都是主人,每个人都畅所欲言。 这样的一个培训团队,史教授是怎么做到的?经历了什么?才有这样的一支团队呢? 史教授说,心里教练是要学出来,做出来,甚至要活出来。这些老师几乎活出了心理教练应有的样子,成为了我们小伙伴的榜样。2021年初,我又有幸进入了“曙光计划二”的学习当中。 每一次的课程我都如获至宝,反复的去听。老师们讲的每一堂课,我都想仔细的去探索,近乎痴迷的状态。只要工作生活的闲暇时间,大脑里想的就是心理教练的课程。 老师讲的那一句话,为什么要这样讲呢? 他这么讲的目的是什么呢? 开始听课的时候,总是在惊叹老师讲的好,这个讲的也好,那个讲的也好。四个小时的课程我还想听回放,把每天所有的闲暇的时间全部都拿来重新学习。 早晨睁开眼睛,脑袋里就开始想“知行合一”, 坐在餐桌上吃饭,觉得这盘菜叫“由心及理”,那盘菜叫“致良知”, 这段时间,真的废寝忘食,晚上都学到12点以后,也不觉得累。有一点的时间就想听一听录音,再回放一下,再看看PPT。 当然,石老师说心里教练要“活出来”,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我开始尝试着去用心理教练的视角去解决,把生活中每一个人都看成是心理教练的“客户“,“以客户为中心”,“由心及理”。 我自认为和女儿的沟通是非常的顺畅的,当我真正的去尝试着用心理教练的技术,我发现可以给女儿更加强烈的赋能。 和伙伴在一起,也更多的开始使用心理教练的技术,练习心理教练的“功夫”,更多的看到“人”。 我想,此时此刻,我在心理教练的领域当中还是小白,还处在刚刚接触的兴奋当中,但是我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我深深懂得,持续兴奋,持续保持学习的热情才会有价值。我也非常希望,在未来心理教练的学习当中让我看到更好的那个我自己。 我更希望能够在心理教练的这个领域当中有所建树,去帮助到更多的人,因为心理教练,而变得越来越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56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