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20

笑靥的梦魇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拒绝接诊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七月的蟹

已采纳

找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至关重要,咨询前,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大约理解咨询师:1、执业资格:从事心理咨询必需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二级心理咨询师目前是最高级。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不一定有才能从事心理咨询,但从事心理咨询必需具有此资格。2、催眠医治: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催眠心理医治已被使用上百年,而且被证明是心理医治最直接、最彻底、最疾速有效的办法。目前国内心理咨询师队伍中,只要极多数人懂得催眠医治。可以说,真正懂得催眠医治才算得上好的心理咨询师。3、能否全职: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综合素质门槛极高的职业,需要十分用心才能做得好,全职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做到潜心、全心全力。心理咨询是一种自动淘汰的行业,咨询效果不好的咨询师会因本人无法忍耐而自动离开。在学校和医院等单位也答应以滥竽充数,但在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必需靠肯定实力才能以心理咨询作为独一职业。4、直观觉得: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面谈时会让你感到平安、信任、暖和、专业、有力气等。相反,假如面谈时咨询师令你感到压制、焦躁不安、厌恶等不舒适的觉得(当然你要分辨一下,这种不舒适的觉得是来自咨询师还是你本人),那么你可能就要找别的咨询师了。人的直觉十分重要,基本上你可以相信你本人的直觉。所以,正式咨询前,你可以先理解一下咨询师,或许电话交流一下,找到觉得了再开始咨询。5、不能“以价取人”:心理咨询的收费高低不一,都是由咨询机构或咨询师自己定的,没有一致规范,所以,收费规范并不代表咨询效果。由于心理咨询的保密准绳,令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十分难以作宣传,再好的咨询效果也基本上只要个案和咨询师清楚,咨询师不能说,个案也通常不情愿说。所以你可能很难听到他人说某个咨询师的咨询效果很好。有的人从媒体上接触到某些“心理专家”,觉得他对人的心理有研究,说的话有道理,很敬佩。但其实那些理论一套套、擅长研究剖析说大道理的人往往做不了心理医治。7、咨询师的咨询范围:心理咨询不能不懂装懂,通常都是有掌握的咨询范围才敢对外说,比方说,一个没掌握医治恐惧的咨询师,在面对恐惧的个案时,咨询师本人会感到恐惧惧怕,所以咨询师肯定不敢随便接诊不在本人才能范围的个案。更多咨询师都会说本人擅长某个范畴,但其实,只擅善于某个范畴就显示他还很有局限,由于人的心理难题不能象身体疾病那样分科分类,比方婚姻难题很可能也是复杂的心理难题,而不只仅是婚姻关系难题,许多外表上是某类难题的个案,实践上难题扑朔迷离 。在中国,能看感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中医师不少,但真正的能把人当作一个全体,经过望、闻、问、切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精确找出病根并有的放矢 、药到病除的好中医却十分少。一个好的心理师就应该象一个好中医,以最好的心药、用最少的时间治好个案的心病。这是关于国内有好的心理咨询师吗的解答。34

心理咨询师拒绝接诊

108 评论(13)

家装e站邯郸站

建议你借一本毕淑敏的《女心理师》看看就知道了,里面写得很清楚,也很负荷实际。

258 评论(12)

Sundy那抹阳光

顾客表达不清楚,情绪太激动,只说有利于自己的话,提出过分要求,言语充满暴力和色情。咨询师如果遇到极端的顾客应该拒绝服务,遇到一般的顾客应该循循善诱,多问他们一些问题,让他们慢慢吐出真相,然后再共情,最后再提出建议。

289 评论(10)

喵了个咪啊

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1、求助者的权利(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2)求助者对咨询进程不满意时可要求更换咨询师;(3)求助者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2、求助者的义务(1)求助者有遵守和执行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义务;(2)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自觉遵守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如无故缺席约定的咨询,按照咨询标准收费.四、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1、咨询师的义务(1)咨询师应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2)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3)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4)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5)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6)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7)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可以向求助者做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2、咨询师的权利(1)咨询师若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准时赴约咨询,可提前和来访者协商更换时间;(2)咨询师有权拒绝来访者的某些不合理要求;(3)咨询师有权了解与咨询有关的来访者的个人情况;(4)咨询师有权根据咨询需要,选择恰当的咨询地点;(5)在需要危机干预的情况下,咨询师有权通知相关机构及人员。

244 评论(8)

cool100886

你好,我相信我可以为你提供一个不错的答案。

我分为三个层面分析这个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作为家长,必须承认孩子厌学这种状况出现的正常性,而不是不正常。

学习是一件非常枯燥乏味的事情,学习能力、领悟能力各人各有不同,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学习就是特别痛苦的事儿,因为他无法从中获取到任何的成就感、愉悦感,设身处地想,假如你是那样,你能不厌学吗?所以说,厌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儿。

为什么要承认这一点很正常呢?

因为如果不冷静分析认可这种情况,家长就会站在指责、训斥、埋怨等等对立面,而孩子就会感受到学业以外的亲情的二次打击,更为厌恶学习,压力也会增大。家长只有认可了这一点的合理性,才能提出更有建设性、操作性的意见。

面对学业问题,家长不应该是置身事外的指责者,胁迫孩子去学习的逼迫者,而应该是和孩子站在一起想办法出主意的同盟者。

屁股决定脑袋,位置决定思维,表达决定结果,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道理同样适用。

孩子厌学有没有可能是心理问题呢,当然有可能,但一则可能性不大,一般情况下需要家长好好引导孩子认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该怎么辅导怎么辅导;二则,即使是真有心理问题,那更要照顾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你要找心理咨询师,在 社会 面上来说,大家会认为这孩子脑子有问题,这对孩子来说无异于是新增的羞辱,更无法接受,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所以,你不是不可以找心理咨询师,但 你应该告诉孩子的是,你请来的是帮他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什么医生什么其他,你要带动孩子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面子上、不是羞辱上。

综上所述,总结下,就是我 建议你先冷静自己,也让孩子冷静下,认真地去一起面对问题,认清楚问题到底在哪里,再去想办法有针对性解决。 很冒失地请心理咨询师或者是别的什么人,这就好比一人生病可能是感冒了,你乱搞药弄点六味地黄丸来吃,你想他能接受吗?

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完全没有面子、没有思考和逻辑的傻瓜,他很聪明,他懂得一切他应该懂得的东西,他需要的只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他需要的是真心的理解和帮助,而不是指责、不是谩骂,不是羞辱。

孩子厌学却拒绝找心理师咨询怎么办?

孩子厌学,普遍是一种潜意识的条件性厌学情绪,就是想学学不进,这时靠讲大道理是无济于事的,本质也是一种焦虑障碍,只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才能解决。

孩子拒绝做心理咨询也是很普遍的,认为我学习不行,不是心理疾病,用不着找心理咨询师。

还有一种,就是找了心理咨询师,甚至找的事比较知名的专家,但没有什么效果,孩子就怀疑了,心理咨询都是说教,没什么用,以后就抵触心理咨询。

以上两种情况很常见,可以找孩子比较认可,亲近的人,和孩子说接受心理咨询,可以找那些说的比较靠谱,解释厌学原理比较科学的心理咨询师,找这些咨询师的文章,音频给孩子看,听。如果孩子觉得有道理,就可以委婉的和孩子说,接受心理咨询。

现在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家长如同热锅的蚂蚁,但孩子就是抵触,只能通过孩子认可的人,一点点引导孩子接受。

当孩子情绪、品行、学习等方面有障碍,又不愿接受父母、学校的管教,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希望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但孩子不配合、不参与怎么办呢?

很多家长联系到我们:

“老师,孩子觉得自己没问题,要怎么让他来呢?

您能不能上门来我家里给孩子做心理咨询呀?孩子怎么也不愿意出门,好说歹说都没用……

老师,我把孩子微信号给您,您能不能加他好友开导开导他呢?”

……

这种情况在心理咨询中很常见,不仅仅是孩子,有些成人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在生活或工作中遭遇了一些打击后非常痛苦,甚至已经出现了情绪问题,周围人看着特别着急,建议他寻求专业帮助,但本人却不愿意,搞得身边人难受得不行。

当孩子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

有些父母会软硬兼施把孩子弄过来,结果可想而知,孩子抵触大、难配合,咨询的效果也有限;

还有些父母则选择放弃,让孩子“自生自灭”,结果“问题”持续或恶化。

这种情况该怎么应对呢?

◆ 当孩子出现问题,又没有配合心理咨询的意愿时,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

一是全家一起进行家庭心理咨询,

二是父母应该先过来做心理咨询。

然而,有些家长会很质疑、抵触,觉得孩子的问题与他们无关:有问题的是孩子,为何家长也要做心理咨询?

特别是当他们认为自己作为父母很称职,所做的都是为了孩子好的时候,这种想法便会更加强烈。

那么,家长先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全家一起进行心理咨询,有什么必要性和重要性? 儿 童青少年心理专家李建学老师,从多方面进行解析和总结。

01

“孩子抗拒心理咨询的原因:

当孩子出现行为、情绪、厌学、社交冲突等问题时,很多家长首先考虑让孩子去做心理咨询,这个想法是很好的,说明家长很爱孩子,明白孩子的问题通过专业人士的帮助效果会更好。

有些孩子会积极配合家长,但部分孩子觉得自己没有问题,是家长有问题,即使觉得自己有问题,也认为源自父母。父母改变了,我就好了,所以孩子觉得真正要做咨询的是父母。

而家长觉得,我是成年人,有问题没关系,可以自己解决。而孩子的问题不解决,影响学习、成长乃至影响人生。

因此,初来咨询时,有的家长会要求咨询师只针对孩子工作,让孩子能够改变得符合他们的期待,而孩子则希望父母咨询,父母作出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若强行给孩子咨询,他们会觉得咨询师是受父母委托,按照父母的意愿来管理他,孩子本能就会抵触、抗拒。

所以,想帮到孩子,家长需要先咨询,家长改变,亲子关系改善,孩子更有动力咨询,且咨询效果更好!

02

孩子就像父母的“作品”

孩子出现问题,仅仅是其性格或个性的问题吗?那他的性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个人的气质更多是先天的,其性格的形成则更多与成长环境、经历直接相关。

家庭是孩子成长之根,对孩子的影响和塑造要比学校、 社会 等环境更直接和深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童年期及青少年时期的家庭对人的影响,即原生家庭的影响是终身的。

父母是孩子的缔造者,孩子成为今天的样子,无论是品行优良、身心 健康 ,还是心理有状况,都是父母的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想帮到孩子,父母需要先咨询、先学习。

03

学习如何做合格的父母,

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当今 社会 各行各业都有严格的上岗培训,唯有当父母,是没有经过任何学习便走马上任,是凭着一种天然的本能去做。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独一无二的宝贝,其性格、特质各不相同,且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我们家长需要学习了解,才能更好地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用有效的方式教育、陪伴、支持孩子,与其良好互动,让孩子感受到爱和自由,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很多时候,孩子懂父母,远远多于父母懂孩子。家长只有真正理解孩子,懂得孩子的需要,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帮助、陪伴他成长。

孩子出现问题,很多时候是家庭出了问题,是我们的教养出了问题。孩子的问题是表象,问题的根源在父母。

所以,只有家长通过咨询、学习意识到问题所在,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用正确有效的方式跟孩子沟通互动,才能够真正帮到孩子。

若不去学习,只想去改变孩子,

第一,孩子更抗拒,你改变不了他。

第二,即使是孩子自愿,或被威逼利诱过来咨询,在咨询师帮助下,孩子做出了一些改善和调整,一旦回到没有处理好问题的家庭中,还是会被打回原形。

04

父母与孩子同步成长

所以,早期建议父母先过来做咨询,不是不要孩子过来做咨询。而是父母过来心理咨询之后,让心理咨询师引导他们理清问题存在的根源和机制,处理家庭关系、教育模式、改善亲子关系,孩子更愿意配合,重要的是咨询效果更好!

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家庭中的某个成员出现的问题也不是他个人的,而是他在为整个家庭“生病”。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孩子的心理问题通常反映了家庭里面潜藏的问题和矛盾。

有些是父母把自己的问题转嫁给了孩子,把自己的焦虑投射给了孩子,把自己对人生未完成事件的压力转移给了孩子,让孩子承担了他不该承受的东西。

有些情况是,孩子已经到了青春期,家长还在用一种学龄前的方式在要求孩子,这压抑、阻碍了孩子的成长,限制了他的发展。

还有一些情况是,本来是孩子该去面对和体验的事情,家长又用所谓的爱,过于包办、代替了他的成长,阻碍了他。

……

所以,当家庭“生病”了,就需要全家一起来面对。 团结起来方法多、改变快,而且不会让某一个人感觉压力太大。

所以,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家目前遇到了一些困难,我觉得我们需要帮助,我们一起去做心理咨询吧!”父母直面问题,全家团结一致,勇于承担责任,贡献自己的力量,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或者父母自己先来做心理咨询,通过学习之后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问题,给孩子做出一些姿态和改变。

有些情况下,家长改变后,与孩子的互动、相处发生了变化,孩子还没过来咨询,就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改善。

而孩子看到心理咨询给父母带来的转变,其实也是给孩子提供一次改变的机会和良好的示范,打消了孩子的一些顾虑,增加了前来咨询的信心和动机。

当与父母的关系改善,孩子有进行心理咨询的动机和意愿,会更愿意打开心扉,把自己的困惑与咨询师沟通,咨询的效果会更好。

这样孩子在咨询中获得的成长和改变,回到家里就不会打回原形。

因为“土壤”也改善了,家长在同步地改变,整个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得到了改善,孩子会向着正性、良性的方向一步步改善。

你好,我是王一惠老师,站在教育学和心理学双栖身份回答你,孩子厌学拒绝找心理咨询师,这很正常。

原因是,孩子认为自己不是心理问题,干嘛要找心理咨询师呢?

所以,我们要探讨的是,孩子的厌学原因:我认为可能的原因。

1.跟孩子的学习能力弱,学习跟不上,成绩一直上不去有关;

2.跟孩子对学习的压力有关,比如家长对孩子学习方面的严要求、高期待,让孩子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做的不好,达不到家长的满意,于是孩子对学习产生压力;

孩子厌学,也不一定就是心理有问题,也不一定非要找心理咨询师。家长首先要自我反省一下,如果家长太过紧张,给孩子施加太多压力,反而可能孩子真的会出现心里问题。即使孩子真的有心理问题,家长也要以轻松的态度面对,不要让孩子有过多压力,不然只会让事情更加严重。

家长不要着急,好好想一下平时孩子有什么反常的行为,是最近才开始出现厌学情绪,还是一直都不爱学习,是否最近发生了什么特殊的的事,多了解孩子,多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找出孩子厌学的原因,问题也就好解决了。家长可以向专业人士多请教学习,通过学习,家长看是否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相信通过全家人的一起努力,没有什么是不能解决的。

首先, 孩子厌学,只是家长捕捉到的表象, 但真正的原因却不仅仅是学习本身所致。

要结合孩子的学习心理、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去分析原因,再跟孩子侧面求证。

原因一,单纯的不爱学习。

出现厌学的原因,最浅显的可能是学习难度加大,孩子的信心不足,或是挫败感太强所致。

这种问题只需要及时给孩子扶持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就可以解决。

比如难题案例分析,思路刻意训练,都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好方法。

总之,要让孩子知道,学习,就是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谁都可能会出现“阶段性厌学”。

但,遇到了拦路虎,要努力找方法,请教老师和同学,这没有什么丢人的。

原因二,学习环境,以及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不良。

也就是说,家长要观察孩子在学校有没有受到排挤,欺凌。

当孩子内心或者身体遭受到威胁时,他是无法安心学习的,所以,也表现出“厌学”。

尤其是,孩子在青春期很容易遇到一些他们无法处理的困扰,但他们一般拒绝主动和家长沟通。

这就要求家长,能在平时多跟孩子交心,察言观色,旁敲侧击,甚至到校与老师沟通探查,找到孩子“厌学”的真正原因,尤为重要。

总之,家长要保持警惕,做好孩子的心理和人身监护。

《家长当慎!孩子厌学的心理咨询》

孩子厌学就一定要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吗?我的意见当慎之又慎!原因及建议如下:

一、一般来说,在学习压力渐渐加大的今天(尤其是进入初二以后),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些厌学的情绪发生,做为家长不必过分敏感。

二、心理咨询师也不是百病包治的神医,要理性选择。

三、不能乱贴标签。孩子很敏感,找心理咨询师,就是暗示给孩子:你可能有心理疾患(家长本意并非如此),进一步孩子甚至会怀疑自己有病(精神病,很多孩子还分不清精神病与神经病的区别),这是很吓人的自我心理定位。

四、建议:最了解孩子的还是家长,还是理性分析孩子厌学的真正原因,一般都是习惯问题或方法问题,习惯不好,方法不对,致使成绩下降,一挫再挫,开始厌学,严重的会弃学、考试恐惧、罢考。所以,从习惯的养成开始是治本之策!可能有难度,但必须这么做。

五、再建议:真正需要做的是家长的心理咨询,先把自己打造成教育内行……

孩子拒绝去找心理咨询师,是因为不信任。首先要建立起孩子的信任感,可以先邀请孩子所熟悉、信服的人来逐渐做孩子的工作,打开孩子的心门,对症下药,不可操之过急。

208 评论(12)

维生素ci

他这么回答你是因为在治疗期间,你们只能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这个确实也是心理医生的职业道德。(一)总则 1、心理医生在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时,应遵纪守法、遵守心理医生道德准则,在其工作中建立并执行严格的道德标准。 2、心理医生应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3、心理医生应不断学习本专业的有关知识,通过不断改善自身的工作实践、教学和科研水平,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4、心理医生应明确了解自己的能力界限和专业职能的界限,不作超越自己能力和职能范围的事情。 (二)对来访者的责任 心理医生的工作目的是对来访者负责,使他们获得适当的服务并由此获益。 1、心理医生不得因来访者的性别、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来访者。 2、心理医生在治疗关系建立之前,应使来访者明确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性质、工作特点、收费标准和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来访者的权利和义务。 3、心理医生在对来访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来访者对工作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进行实地冲击疗法)应与来访者达成书面协议。 4、心理医生应明确其工作的目的是促进来访者的成长、自强自立,而并非使来访者在其未来的生活中对心理医生产生依赖。 (三)与来访者的关系 心理医生应尊重来访者,按照本专业的道德规范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1、心理医生应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对来访者的潜在影响有清楚地认识,不得利用来访者对自己的信任或依赖谋取私利。 2、心理医生应努力保持和来访者之间客观的治疗关系,为此应避免在治疗中出现双重关系(即应避免与熟人、亲友、同事等建立治疗关系);一旦业已建立的治疗关系超越了客观的界限(例如发展了异性之间的亲密关系),应采取适当措施终止这一治疗关系。 3、当心理医生认为自己不适合于对某个来访者进行工作时,应对来访者作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来访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专业人员。 (四)保密 心理医生应尊重来访者的个人隐私权,无论是在个体治疗或是在集体治疗中都有责任采取适当的措施为来访者保守秘密。 1、心理医生有责任向来访者说明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保密原则,以及这一原则在应用时的限度;在集体治疗时应首先在治疗集体中确立保密原则。 2、当心理医生在工作中发现来访者有危害其自身或危及他人安全的情况时,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必要时应通知有关的上级主管部门)。 3、心理医生工作中的有关信息,包括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它资料,均属于专业信息,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不得列入医院或单位的病历和其它资料之中。 4、心理医生只有在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对治疗或咨询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在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或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写作等工作时,应隐去那些可能会据以辨认出来访者的有关信息(在得到来访者的书面许可的情况下可以例外)。

283 评论(11)

士多啤梨cake

钱好了,什么道德都有

146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