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星人很想瘦
不可信。大家好,我是小点,壹点灵的点。豆瓣“心理咨询”小组中,有一个姑娘发帖吐槽:聊了3年的心理咨询师,竟然是个骗子。这位咨询师,是父亲的追求者。父亲将咨询师介绍给姑娘,原本只想陪着聊聊,谁知咨询师一来就提出强制要求:必须一周咨询一次,不然对我的声誉有影响。姑娘不情不愿地同意了,与咨询师做了60多次咨询,没有解决问题,还因此被咨询师训斥:我关爱给得这么足,你还这么不争气,太不上进了!或许是出于失望,咨询师强行提出分离,并且用保密原则威胁她:不准把我们的咨询内容说出去,不然违法的!姑娘很长一段时间感到孤立无援,抑郁症状不减反增,后来跟朋友聊天,才发现:自己遇到了不靠谱的咨询师,被“骗了”!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坑,遇到姑娘这样的骗局,徒劳投入3年咨询,损失了时间、钱财,还恶化了心理健康。我们如何选择心理咨询师?如何避免被骗?骗子心理咨询师有哪些特征?借着姑娘这个骗局,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心理咨询行业最常见的坑。前两天,有一位伙伴提问:要如何才能考到心理咨询师证?小点觉得奇怪:这位伙伴完全没有心理学背景,怎么突然想考咨询师?一问之下才知道:她看了抖音上“心理咨询来钱快”的广告,想做咨询师挣外快,改善一下生活质量。小点回复她:“考心理咨询师跟考大学一样,苦学三年、交数万学费才能毕业,毕业后还要自掏腰包实习,没那么容易挣到钱的。”她大感失望:我还以为听人聊聊天,就能挣钱呢。还好她没进入这个行业,否则一定会大呼“被骗”,因为她没有心理学受训资历,很难成为专业咨询师。什么是受训资历?就是学习心理咨询的履历,比如:考取心理学研究生,师从某某老师,在精神卫生中心实习,参加365天长程心理咨询培训……对考证只是敲门砖,如果没有这个证,或许进医院实习的机会都没有;即使有了这个证,咨询师也得完成实习、受训、督导等一系列功课。很多来访者不知道履历有多重要,有人以为:拿个证就能做咨询师了。结果咨询一年,毫无效果,大呼“心理咨询都是骗子”。其实,骗子咨询师分为两类:一类有自知,知道自己不具备咨询条件,故意钻空子撒谎,挣一些违背职业道德的钱;另一类无自知,对心理咨询行业缺乏了解,领了证就去做咨询,一旦被发现,就会被来访者举报。有自知的人,我们称为“骗子”;无自知的人,称为“小白”。两类人充斥着心理咨询市场,一则数据显示: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人,多达上百万,但实际受训资历合格的人,只有数万。也就是说,一百个“心理咨询师”里,可能只有几个是真正的心理咨询师,其余都是受训资历不合格、滥竽充数的骗子和小白。回到开头那位受骗姑娘的故事,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发现:她的心理咨询师,违背了设置。什么是设置?就是指:每个心理咨询师的底线,包括不能和来访者有咨访关系之外的关系,亲属、同事、朋友、熟人都不行。姑娘的心理咨询师,是她父亲的追求者。也就是说,除了咨访关系,他们还是“熟人”,根本不具备展开咨询关系的条件,后期当然也不会有好效果。遵守底线对咨询师来说非常重要,除了伦理底线,还有时间、金钱、空间的底线。比如一位新手心理咨询,收费保持200元/50分钟不变,咨询只在咨询室,不能去咖啡厅、餐厅等其他地方,咨询之外的时间也不交流。为什么要这样严格呢?因为触犯底线的问题太大了!有一位咨询师朋友,来访者有抑郁症,咨询结束后,她鼓励来访者去户外走走,还带她参加公益活动。某次活动中,来访者抑郁症发作,当场自残,虽被及时阻止,但对咨访关系造成了恶劣影响,咨询告终,咨询师的内心也有了一层阴影。严格遵守底线,对咨询师和来访者都是一种保护。心理咨询师之间曾开玩笑说:如果咨询师是来访者的“慈母”,那设置就是“严父”。无规矩不成方圆,“严父”的存在,捍卫了关系的完整性,它能帮助来访者更好的成长,也能帮助咨询师更好地工作。所以,每个咨询师都有自己的底线。尽管有些麻烦,一旦小看它,觉得它不重要,就容易遭了骗子咨询师的“道”。除了咨询师的履历和底线,判断咨询师是不是骗子,咨询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接受咨询时,你是越来越主动了,还是越来越被动?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一名心理咨询师,接受了三年训练,严格守护底线,她是否就是合格的专业咨询师呢?答案是:no!因为她没有接到来访者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总是可以吸引到来访者,因为她像太阳一样照耀他人,这种能量让来访者如沐春风,也让咨询产生好效果。如何判断咨询效果好不好?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来访者主动性、自主性增强。比如,一名青少年来访者,因为厌学问题来咨询。半年后,他主动提出要回学校,因为当初让他恐惧、排斥学校的心理动机,已经通过咨询淡化,没有必要再继续休学。这就说明咨询是有效果的,尽管这半年中,来访者都没有动力复学,但是咨询师看到了他积极的一面,这种“看到”,使他有力量去克服消极的一面,主动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骗子咨询师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会威逼利诱,要求来访者复学;或者甜言蜜语,哄来访者回到学校。复学不是来访者心甘情愿选择的,而是被动选择。可以说,这种咨询没什么效果,即使孩子短暂复学,不久也会再次爆发问题。第二个判断标准是: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有没有越来越懂你、理解你?如果咨询师越来越能读出来访者的心里话,那么咨询过程中,她一定有所成长。这份成长,来自来访者的不懈努力,也来自咨询师的提升,咨访关系非常安全、温暖。骗子咨询师做不到这点,他们或许会有一些表面上的手段亲近来访者,但咨访关系不够深刻,看不到深层次的问题,来访者不觉得越来越了解自己,这说明咨询师并没有理解到位。咨询的真正好效果,是咨询师越来越理解来访者,从而带动来访者越来越理解自己,自我探索越来越深入。如果你咨询一年,依然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那就需要换个咨询师了。心理咨询行业中,有人遇到过考个证就谎称自己能做咨询、没有受训资历的人;有人遇到过跟来访者一起吃饭、不重视设置的人;也有人遇到过自己已经不想继续,还要被“强迫”咨询的人。这三个坑,实在太常见了。所以判断一名咨询师是不是骗子,需要多维度考量。挑选咨询师时,看看他的受训经验有多丰富;接触咨询师时,观察她的底线是否严格;进入咨询关系后,考察咨询有没有效果。三者结合起来,如果你判断得出:自己的咨询师符合这三点。恭喜你,你遇到了专业的咨询师,相信你们的咨询会为你产生很大帮助。如果暂时没有感到特别大的效果,也不用着急。心理咨询师有一句老话:一次咨询看十年。今天的咨询,如同种下种子,即使现在没有发芽,未来某一天,咨询效果也会破土而出,为你的人生添色增香。
垫块砖一米三
尽量的让她放松心态,不要用试探性的语言。很温馨的问她,但不要太磨机了让她体会到你是她的朋友,可以说出心里话的朋友!但毕竟你刚每个人都是个体,都有一些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莫强求。
philips1111
你要让对方先信任你,敢把自己的心理话说出来才是啊。你要想着你是不是能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对方呢,一般情况,当你听到别人向你吐入心声的时候,你自然而然也会把自己的心事说出来。所以只要你也试着把自己的心事倾诉给对方,然后你就顺势问,引出话题,有的人比较被动,只有人家问了才愿意说,因为有的人呢,他怕对方不喜欢成为他的倾听者,才会不说,只要你会开个头,就可以了。试试吧。还有就是,有些隐私,本身也有不想说的事情,你就不要逼迫对方讲,你换位思考,你也有不想说的,不想告诉别人的,所以遇到这方面的事情就要换位思考一下,会给你一片新的天地。
小M回归中
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的靠近倾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习惯了用理性的头脑去听,并且在听的时候头脑高速运转,忙着算计、分析、评价、解决问题。就像台湾心理咨询师周志建所说:真正的倾听需要一种单纯、一种简单。我们必须把自己“变成5岁的孩子”,用一颗赤子之心进入别人的生命。真正的倾听应该是情感的、灵性的、直觉的,不是靠理性的头脑,而是需要一种生命的投入,去解读对方的生命故事,“只有生命可以抵达另一个人的生命”。倾听要设身处地体会对方的感受学会倾听,首先需要看到这个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放下自己,放弃想当然,放缓脚步,蹲下身子,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去体会他的心情和感受。比如对待淘气的孩子,我们不仅要看到眼前这个孩子的调皮、叛逆、哭闹,还要用心灵的慧眼看到孩子这个“人”。我们可以仔细回忆一下平时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我们真的“听到”孩子在说什么吗?真的体会到他当时的切身感受和需要吗?——孩子回家很开心:“妈妈,我今天语文考试得了95分!”“哦,不错。你们班有多少90分以上的?你那5分丢在哪里了?”——孩子把腿磕破了,疼得直哭。“早就告诉你,走路要看着道,别上蹿下跳的,说多少遍你都不听,这下知道疼了吧。”这些是多么熟悉的场景和对话。我们总是看到问题,看到分数,看到自己正确的地方,看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是没看到孩子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有时候我和儿子之间的互动情景也让我深受启发。有一天晚上,儿子整理书包时,献宝一样翻出他在学校画的“军事地图”给我看。我当时有一堆家务事要忙,走过来匆匆瞟了一眼:“哦挺好的,有意思。”儿子没再说什么,自己拿着画琢磨着玩去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敷衍,家务事稍后再做也不迟,陪伴孩子更重要。于是我坐下来,和儿子一起看这张地图。我边听边问,儿子说得开心,我听得有趣。如果我不曾放下自己的事情坐下来,愿意进入孩子的世界,并带着好奇向他提问听他诉说,那么我只可能看到那张笔法幼稚的地图,不会看到地图背后还藏着一个孩子的灵动世界。
福娃小宝贝
1.诱导对方说出他的心里话
比如:
“孩子,这事讲给我听听。”
“我想听听这件事情。”
“说说看。”
“这事你愿意谈谈吗?咱们一起讨论吧。”
“我们听听你的意见。”
“继续讲下去,我在听着。”
充当开门人或者诱导人们讲话能够成为强有力的催化剂,可以促使另一个人讲话。开门人可以鼓励人们开口讲话或者把话继续讲下去。10~16岁的孩子对这些简单方式的反应会令父母吃惊。他们会感到受到了鼓舞,会接近你,会对你敞开心扉,会一股脑儿地说出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2.父母要学会先表达自己,再倾听孩子
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父母的态度。只有真正与孩子分担忧愁,才会打动孩子的心,随即和你真诚表达自己的情绪。用言语和行为表达对孩子的爱,同时让孩子有机会宣泄不良情绪。
家,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地方。作为父母,应当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提到某些不愉快的经历,需要“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时,请你认真倾听,适时表示理解和接纳,不要急于做出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判断,不要给孩子讲大道理。记住:在这个时刻,孩子才是主角。
如果必要,试着引导孩子辨别并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问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这件事是不是让你很不开心?……”当孩子表达完毕之后,问问孩子是否需要你的建议。比如:“妈妈想给你一些建议,你想听吗?”如果孩子愿意听听你的看法,尽可能客观中立地表达,可以指出孩子的不妥之处,但是请记住,不要指责,也不要对孩子的情绪做出评判。
如果孩子拒绝了你,也不要强求他听你的建议。若父母能一直保持这种客观冷静又是支持性的态度,孩子会更愿意倾听你的看法,随即轻松地疏导他们的负面情绪。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