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0

大白包小白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咸阳心理咨询师曹永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专业的吃货一枚

已采纳

相当于本书的引言,主要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而提高师生关系最关键的因素便是恰当的谈话方式!另外也花了一部分篇幅来强调本书介绍的方法之科学性、普适性!而且也设置了一些悬念,比如在解决帮助纪律问题作者可以提供一种不使用权利就能建立规则并维持课堂秩序的方式! 我们常常讲因材施教,但是大班课堂如果抓不住学生的共性问题,那么教师会被因材施教给活活累死! 这让我想起了正面管教里面的一些内容,我们对自己行为是否是真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缺乏觉知的,我只是在模仿之前受到的教育模式! 所有的问题都是沟通的问题!这是看完第一章最大的感觉,作为教师学会倾听,学会沟通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也是学生需要学会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了! ①破除教师最大的心理负担或者是道德绑架,先让教师做回人! ②阐述什么是良好的师生关系, ③将学生的行为一分为二,分为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并且期其界限会随着教师心情、面对的学生以及环境的不同而上下浮动! ④将问题归属进行划分,只有处在无问题区的时候才是教与学最好的时机! 综上本章还是阐述现象,为后面的具体方法做铺垫! 说实话我们确实会对好教师有一些误解,觉得好教师一定是异于常人,更加完美的!但是作者愿意用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可能以及更真实的特质来取代“好教师”的定义,允许老师放下“好教师”的角色,作回他们本来的样子--人! 用更真实的状态去教学,让教师教的更加轻松,学生也可以学的更加自在! 在阅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觉得这是一种方法,把复杂问题进行简化和理清的一种方式!!就是分类,通过分类把复杂的问题至少一分为二,减少我们的认知负荷!另外是我们是否可以提前和孩子表达清楚自己的底线,不可接受的行为!这样也有利于我们的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生气,可能孩子并没有觉察到这是一种被禁止的行为!其次规则透明也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建立!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大吼大叫,这到底是孩子需要还是我们需要,这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我们的问题,这确实需要我们去反思和觉察!孩子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去调节!自己的问题就不要归咎于孩子了! 主要介绍了十二种不接纳的语言以及四种带有接纳性质的沟通方式!承接上一章结尾,我们需要区分问题的归属!如果问题属于学生的问题,那么使用“十二种”沟通绊脚石不会起到作用,需要我们使用具有接纳性质的沟通方式,期中积极聆听是最重要的! 1、命令、控制、指挥; 2、警告、威胁; 3、说教,总是说“应该”、“必须”; 4、建议、提供解决办法; 5、教导、讲理、推理、摆事实; 6、判断、批评、不认可、指责; 7、谩骂、归类、嘲笑; 8、说明、分析、诊断; 9、赞扬、肯定,给予正面评价; 10、解忧、同情、安慰、支持; 11、提问、探询、审问、盘诘; 12、退却、分散注意力、故作幽默、控告、转移话题。 1、消极聆听(沉默); 2、简短自然的应答; 3、敲门砖,发出谈话邀请; 4、积极聆听(反馈) 心理咨询师经常使用的方式,对来访者保持接纳,积极的聆听与回应! 进行有效的积极聆听有一些必要条件,我选取一些比较比较好操作的进行记录! 1.老师必须深信不疑,学生具有最终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 2.老师必须真诚地戒奶学生所表达的情绪 3.老师应该明白,很少有学生能开门见山说出自己的问题 4.老师必须尊重隐私 提供一些案例来再次强调积极聆听的重要性,也让我们看到积极聆听可以运用的一些场景,比如小组讨论、处理抵触情绪、以及帮助依赖感强的孩子甚至于在家长会的时候使用! 一切问题都是沟通的问题,积极聆听作为良好的沟通方式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去研究!书本上的案例说实话看的时候代入感不是特别强,可能是我所接受的课堂并没有进行这类讨论的习惯!自己的境界确实不够! 另外给我的感觉就是心理咨询的一些方式还是需要好好去学习和实践,给我的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有疗愈作用的集体就是我最大的目标和方向了!! 无论是老师和家长都是如此,自己一身的经验,巴不得全部都传给孩子!但是我们却忘了正是我们的经历使我们成长,一直在我们的帮助下长大的孩子发展不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之后进入社会他依旧离不开家长的帮助的话!那想想其实确实是挺可悲的! 是不是家长都是一种迷思,就是到了年龄孩子就会学会什么!没有经历哪里会成长呢!说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当学生给教师制造一些让老师不舒服的麻烦时,老师下意识就会去指责学生,希望学生能够及时改正!但是似乎这个方法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并不是一个好办法,毕竟当他们受到指责也会心生怨恨,甚至做一些反叛的事情来对抗教师!作者给我们提了一个建议就是尝试将“你-”的信息转换为“我-“的信息,其实就是表达学生的行为对自己的困扰! 这背后其实需要相信学生会因为自己的坦诚和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我们常常不相信孩子!觉得批评可能更加有利于错误行为的矫正 ,当然”我-“的信息也不是万能的,一味的使用也会让学生觉得不被接纳,此时还是需要我们的积极聆听! 第一、学生必须从”我-信息“中知道给老师造成的麻烦是什么 第二、他需要教师确定第一要素中描述的这个行为,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具体实质的影响 第三、教师因这个实质影响而产生的内心感受 这其实和之前听曹萍老师讲得沟通方式有类似的地方,曹老师讲的是客观描述行为并表达内心感受!核心还是不要把两个人放在对立面!两个站在对立面的人是无法一起解决问题的!反而都是在内耗! 参考价值不大,国外和中国实际上课环境不同,国外是学科教室,一个老师一个教室,但是中国教师对教室的布置几乎没有什么可操纵的余地,中国的上课模式纪律相对比国外的要来得好! 提前和学生去讨论或者训练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当我们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就可以相对从容面对不至于招惹麻烦!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师常用的两种解决教师冲突的方式:一是专制、而是纵容。然后也分别批判了两个方式,一种是伤害学生,一种是伤害教师。但是本章也没有给出建议,更多的是在阐述现象。 所谓通过权威去改变孩子,眼睛里还是没有学生的!只是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能培养出的就是听话的没有创造力的孩子!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要去影响而不要想着去改变! 化解冲突的双赢方案就是两个人坐下来好好讨论,找到一个能满足双方需求的解决方案。 1.确定问题 如果明确了问题,问题已解决一半 2.产生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3.评估解决方案 4.确定使用哪种解决方案 不要投票,其实不是非此即彼,可以提很多条,然后留下几条大家都认同的!不要把一件变成非此即彼的,其次如果有同学反对,要让学生说出反对的理由!关于这条大家有反对的意见吗? 5.确实如何执行此办法 如果确定方案,就要设定好时间、情况、谁执行、执行标准是什么?最好能写下来,并且让全班签字张贴! 6.评断解决问题的成效 按理说看了这么多书了,对此应该也有一些体会了!想起一句话“唯有参与,才有认同”!上一章讲的“惩罚”与“骄纵”其实都只是单方面的视角去解决问题。但是两个人一起讨论这种情况其实也是很常见的,但是前提一般是两者有平等的筹码!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容易忽略这种方式,可能就是,我们并没有把自己和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角度来对待问题!我们总觉得自己比孩子看的更多,学得的更多,懂得也更多!所以孩子需要听我们的。这样我们就不自觉掉进要使用权威的陷阱里面了,而且常常还不知自! 主要举了一些案例,核心内容还是“积极聆听”+“我信息”+“寻找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当然也说了一些不能不适用的一些情况,比如事情已经超出教师的职权不应该采用方法三去执行!本章还花了比较大的笔墨写制定班规的问题,按照作者的意思就是班规会花费一到两天的课时,这个时间对于我而言是太长了一点,但是班规可以取一个折中的方式,教师提前列举一些,给学生们一定的选择权利! 如果无法达成一致,我们必须秉承的态度就是一定是有办法可以解决的!甚至可以放到明天的会议上去解决! 我们必须以“负责推定”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即一个人是负责任的,除非能证明他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学会去信任学生! 有些东西不是通过协商就可以解决的,主要就是价值观的冲突。作者提供了四种方式,分别为:“有效的顾问(做孩子的顾问)”、“树立榜样”、“改变自己”以及最后的“祈祷~”。发现好像学的东西、看的东西越多,觉得工具书可以带给自己的帮助就越少!因为观点大多会有雷同的点!主要需要自己去实践与落地了!这个实践不缺道理与方法,缺的是执行力! 1.首先要确定受雇,才开始试图改变客户 2.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包括事实、资料和数据 3.有效的顾问言简意赅地与客户分享他的专长,只说一遍,绝不与客户争辩 4.有效的顾问吧责任留给客户,客户决定是否接受你改变的建议 “我的上帝,请赐予我宁静,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一切;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一切;请赐予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思考】可我不相信上帝,我只能对自己说,请自己学会接受不能改变的一切,请自己勇于去改变所能改变的一切,请自己增长见识,多思考,多分辨,在失败中学习,以便可以分辨两者的不同! 我们必须先满足教师的需求,才能要求教师满足学生的需求。现在很多学校体制下价值作为下级得不到决策的权利,开会也更多是在浪费时间,作者主要还是希望教师能重新对自身进行定位!在学校中已经没有人比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更大了,需要让教师重视自己的价值! 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准时到达会场,会议进行中尽量言简意赅,对观点有意见诚实的陈述出来,保持会议的秩序,会后一定要执行任务与承诺,不要抱怨已经同意的决策!

咸阳心理咨询师曹永

356 评论(10)

yeting1976

中原焦点团队网中27网初31苋华坚持分享第258天 今日继续学习影响技术中面质技术的基本原则。1、要自问使用面质技术的行为动机是什么?2、体现技术意图的关系中形成的应该是积极的、理解的、陪伴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姿态。3、面质技术应该是支持性的挑战、温和的技术。曹老师用亲子关系中母亲的姿态举例:可能母亲没有进入孩子世界,那么其能干对孩子来说意味着自己是差劲的、无能的,如果母亲假设“我都是对的”、假设“孩子离开我就活不下去了”……提醒咨询师们对面质技术要有清醒认识——针对矛盾而不是求助者本人。4、不同的人敏感不同,区别对待,谨慎使用,加强或维持咨询关系中的参与角色,改变参与者的催化者而不是控制者。5、根据评估求助者注意程度、焦虑水平、渴望改变的强度、倾听能力等接收能力是决定选择面质技术的主要指标。6、例外:当求助者违法、对自己或他人产生危险时要在咨询早期建立面质反映。第六章影响技术-面质使用面质技术有助于求助者检验自己行为的结果,而不是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面质必须谨慎使用,以免反增了咨询师可能需要消除或改变的行为或模式(防御模式)。面质反应的基本原则 1、任何时候都必须清除使用面质的动机。面质是积极地提供具有建设性和指导性反馈的手段。 可以体会一下,我们每个行为背后都是有动机的。咨询中理想的状况下,我们每个言语和非言语信息都会体现出一些技术意图和某些姿态。姿态生成关系,关系又影响姿态。这些是行为的内在我们需要觉察的。 面质强调积极和有建设性,而非对抗。这决定了面质的姿态应该是理解、陪伴、尊重、信任的。是一种支持性的挑战,一种温和的技术。 当对抗产生,就像觉得我有道理,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这样的家长,或是我比你懂,我比你能干,所以我要给你指导这样的父母。孩子也许并不认为他们是对的或许他们理解你是在说:你比我能干,意味着我是差劲,没有能力。双方感受差距很远,就产生对抗的态度。避免对抗,可能需要家长去掉两个假设:我说的都是对的这个孩子必须听我的建议才活得下来。去掉假设再来处理对抗问题。 咨询师则是这种家庭关系的延续,在咨询室里弥补这些关系上的不足。咨询师需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必须谨慎使用面质,避免造成对抗的防御。 2、面质应该只针对问题中的矛盾,而不是针对求助者本人,避免造成指责面质反应。 引用行为中具体的例子通过你的语气和身体语言,表示你并非在做是非判断和模糊的推论。 这个指导其实对于不同人来说,会有不同的敏感程度,感受也会不一样。我们需要根据求助者的不同情况或反应来使用。 3面质技术的大前提是咨询师愿意维持或加强自己在咨询关系中的参与角色。否则不要使用面质反应。在咨询师试图做出面质反应之前,应先考虑与求助者的关系水平。 这是要反复提醒自己的。改变的主体一定是求助者本人,我们是参与者、支持者、催化者。但不是进程的控制者。 4、求助者接受面质反应的能力是决定面质技术时机的主要指标。只有当求助者有能力利用面质进行自我检测时,才能给予面质反应 面质的目的是帮助自我检测,提升反思能力、心智化能力等等。意味着面质反应前,应先判断求助者的注意程度、焦虑水平、渴望改变的强度及倾听的能力水平。 一般性:面质被倾听和接受程度,随着关系建立的阶段越早,被倾听和接受的可能性就越小。 例外情况:在有违法或对自己、他人产生危险的情况下,就需要在咨询过程的早期阶段进行面质反应。 思考:为何在出现危险情况下,需要在早期使用面质技术?今日继续学习面质技术。面质技术处理求助者目前面临的内心矛盾和行为的不一致,是在共情友善融洽的情况下发生。求助者需要时间空间做出反应,因此避免结束时做面质。心理咨询强调求助者的主体性、主动性、自发性,咨询师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人性的关怀放在首位,帮助求助者从危机的混乱中走出来,需要稳定性的技术。气质和行为习惯养成了操纵性和活跃型求助者,面质技术是挑战。咨询师要让求助者把你当作同盟者而不是敌人,因此使用面质技术要重视姿态和关系姿态的基础,是解决冲突的第一步。求助者意识到自己矛盾的姿态需要时间和空间反应的过程。曹老师答疑:在热线工作中,帮助严重应激和情绪混乱的求助者,紧急情况下要先做危机干预处理求助者情绪危机,情绪稳定后才做心理咨询工作。因此热线电话的先决条件是要对求助者的姿态先做评估,工作重点是根据求助者目的和求助者的精神状态进行,对于焦虑和寻求资源的求助者来说需要再做转介(心理咨询或医院精神科检查)。第六章影响技术-面质科胡特讲过一句话:“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有点像我们面质的姿态。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挑战的不是挑战个人的尊严,也是他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而是在共情、友善、融洽的关系上一起理解和面临内心矛盾,是挑战他的问题。 昨天说危机事件。建立在危机的假设之上,在早期关系还没建立好时,可能都要用到面质技术。从某种角度来说,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是两回事。咨询中遇到危机,我们是需要先处理危机的。可能要用强烈的手段让他进入自己的反思。而面质反应,是我们强烈地运用求助者的心智,运用意识的手段。 与危机事件相类似的另一种,叫情感危机。对方处于特别焦虑和解离状态,被情感淹没时对话是没有用的。需要通过情绪稳定的技术帮他处理不稳定的波动的情绪。让他把一些能量收回,当他能够面对自己内心时,才继续咨询。 面质的基本原则 5、咨询师不是仅求一时之功。在面质以后,应给求助者充分的时间做出反应并且讨论反应的效果。所以,在咨询接近结束的时候不宜再做面质反应。 6、不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用面质反应,给求助者施加太多的压力。 7、应避免两个面质反应连续使用。因为这也许会过于强烈。面质反应时应选择那个容易成功的事情。过度和滥用面质技术而没有表达出求助者人性的关怀,是不道德也无疗效的。 “善行”在咨询价值观里是最核心的价值观。我们用什么样的技术意图,都需要把人性的关怀放在首位。对于脆弱的求助者,以及正在经历严重应激或情绪极度紧张的求助者,最好完全避免使用面质技术。与处理危机和危险时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 8求助者的性别和文化背景也会对面质反应的效果产生影响。面质反应更适合那些操纵型和活跃型的求助者,这样类型的人比较自我,不太考虑别人。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人,对面质的反应可能更为强烈可能更敏感地感受到面质中的挑战,甚至是攻击的部分。不管对象的反应如何,咨询师都要让求助者把你当做是同盟者,而不是敌人。 可以联系到双规调查者,他们也需要询问被调查者。通过信息收集,从中找到联系,找出矛盾之处,用逻辑引出事实。他们会用到更多的面质。但是就不是同盟关系,可能是某种敌对关系。所以我们与孩子,与我们服务的对象工作的姿态很重要,要注意我们的关系基础。 最后,面质是让求助者意识到自己的矛盾和冲突,仅仅“意识到”是不能解决冲突的,但却是解决矛盾的第一步。之后,我们需要对这些反复出现不和谐的部分进行更多的讨论和使用干预策略。然而,面质反应后求助者对冲突矛盾的意识并不是一种即时反应,可能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发生,这是面质反应的局限 性。

126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