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灌篮2
讲授课程本科生:学前心理学、幼儿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史、心理测量与诊断、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研究生:儿童心理学理论动态研究、儿童游戏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现指导研究生14名主要科研方向学前儿童创造潜能的开发、学前儿童游戏心理主要科研项目共出版著作40余部(其中,主编30余部),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SCI检索论文摘要1篇,重点刊物论文30余篇,外刊7篇),出版教学录像片两部,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励6项、校级科研成果奖励3项。 主持的科研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幼儿创造力与社会性和谐发展的策略研究”(已结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规划基金项目“幼儿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结题)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中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关照研究”(进行中)主要科研成果论文类(1995年至1997年在外刊上发表的文章)“中日两国母亲育儿心理的对比研究”,《日本国际幼儿教育学会研究论文集》,“儿童发展加速现象研究”(1),《日本教育心理学会论文集》,“中日两国儿童发展勾配现象的研究”,《第21回OMEP世界大会发表论文集录》,“儿童发展加速现象研究”(2),《日本教育心理学会论文集》,“中学生食生活的教材开发”,《日本弘前大学教育实践研究集录》,(获校级科研成果奖)“青森县初高中女生食生活的现状调查”,《日本弘前大学教科教育研究纪要》“关于女子高中“间食”的授课实践研究”,《日本弘前大学教科教育研究纪要》,(获校级科研成果奖)重点刊物与CSSCI论文王小英:“国外关于游戏功能研究的新近展”,《学前教育研究》王小英:“关于游戏经验对幼儿解决问题效用的研究”,(1)《学前教育研究》王小英:“关于游戏经验对幼儿解决问题效用的研究”,(2),《学前教育研究》王小英:“日本保育内容的几种建构学说及其启示”,《教育导刊》 (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王小英,王丽娟:“个体概念早期发生探微”,《学前教育研究》,丰田弘思,米谷光弘,车文博,高健,王小英:“关于日中大学生记忆活动的比较研究”,《心理学探新》王小英,陈容辉:“学习障碍儿童的‘障碍’探析与鉴别”,《学前教育研究》王小英,张宇:“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学前教育研究》,丰田弘思,车文博,米谷光弘,高健,王小英:“关于中日大学生精制化活动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王小英,郭娟:“儿童阅读障碍的生成与诊治研究综述”,《学前教育研究》,王小英:“学前儿童创造人格的构成与塑造”,《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王小英:“哲学视角下儿童游戏的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王小英,杨艳:“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发散思维发展的特点及趋势”,《学前教育研究》,王小英,王丽娟,郭丽华:“近十年来国外游戏研究新进展”,《心理科学》,((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王小英,努尔沙拉:“从历史角度看游戏在日本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外国教育研究》,,., Yang,Y.,Li,L .. “Research on features of divergent thinking development of childrenaged 3-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39(5-6):192-192.(SSCI)王小英:“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教学对策”,《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王小英:“论发展中的学校教研工作”,《中小学教师培训》,王小英:“无为而为的游戏活动与幼儿的创造力发展”,《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王小英,杨海燕:“4-6岁儿童未来时间认知教学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9月)王小英:“探寻儿童游戏意义的新视野”,《学前教育研究》,王小英:“日本幼儿教育今后发展的方向:整合性与连续性”,《外国教育研究》,王小英,车文博:“精神分析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心理科学》王小英:“教育原点的偏离与回归:点化与润泽生命”,《学前教育研究》,王小英(通讯作者):“走进幼儿生命的教育—一场关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对话”,《学前教育研究》,王小英,石丽娜:“3—6岁幼儿合作学习的水平与特点”,《学前教育研究》,孙贺群,王小英:“儿童同伴合作学习的价值、机制与促进策略——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学前教育研究》,张宇,王小英:“20世纪以来联邦干预下美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启示”,《外国教育研究》,王小英等:“3—6岁儿童情绪理解过程:情绪表现、归因和调节”,《心理科学》,王小英等:“幼儿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与指导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张宇,王小英:“论中小学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当代教育科学》,孙贺群,王小英:“从保守走向进步:历史视野中20世纪初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孙贺群,王小英:“嬗变与走向:美国学前课程的历史转型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核心期刊与省级论文王小英:“幼儿体验认知的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早期教育》,王小英:“切勿扭曲儿童人格的发展”,《幼儿教育》,王小英:“父母如何满足婴儿交际的需要”,《幼儿教育》,(《教育文摘周报》全文转载)王小英:“亲子关系与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王小英:“满足儿童印象的需要”,《早期教育》王小英:“坚持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学研究》王小英:“让孩子学习乐观”,《家政与家教》1999创刊号王小英:“托起孩子,让他飞!”,《家政与家教》王小英,万垒俊:“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成因分析与鉴定”,《普教研究》王小英:“母子互动关系的建立及其心理学的意义”,《教育导刊》王小英:“孩子生活中的父亲”,《为了孩子》王小英,陈容辉:“学生厌学的机理与防治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王小英:“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幼儿教育》王小英:“开发幼儿创造潜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育导刊》王小英:“父所不欲,勿施于子”,《早期教育》,(下)王小英:“让孩子扎牢生命的根”,《早期教育》,(下)王小英:“论儿童游戏与动物游戏的联系与区别”,《教育导刊》王小英:“瑞吉欧方案教学与幼儿创造潜能开发”,《幼教新视野》,王小英:“幼儿园创造教育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幼教新视野》,王小英,万磊俊:“学前儿童自我的成长与扶植”,《幼教新视野》,王小英:“母-婴心理治疗系统模型述评”,《中国家庭教育》,王小英:“幼儿园教科研活动应以幼儿发展为本”,《幼儿教育》,王小英:“父亲的教育职能与儿童的身心发展”,《幼教新视野》,王小英,杨继英:“从人才观的视角透视学前期家庭健康教育的意义”,《中国家庭教育》,王小英:“要学会敬畏生命”,《教育导刊》,王小英:“日本幼儿园教育课程研究动向”,《幼儿教育》,孙冬颖,王小英:“被忽视幼儿的行为表现及其教育对策”,《幼教新视野》,王小英,李雪艳:“论运用恰当的刺激模式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教育导刊》,王小英:“心理咨询师在日本幼儿园”,《幼儿教育》,王小英,王琦:“图画书:选择有要领,阅读有诀窍”,《为了孩子》,王小英,王晓娟:“教玩具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幼儿教育》,王小英:“警惕早期教育窄化的学习倾向”,《教育导刊》,王小英:“儿童游戏乃‘无为而为’”,《中国视野下的学前教育》(朱家雄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王小英:“幼儿园活动环境的创设与教育活动的指导”,《幼教新视野》,王小英,员春蕊:“幼儿心理问题解答”,《学前教育》(家教版),王小英:“开发课程资源不容忽视的路径:幼儿合作学习”,《儿童与健康》,王小英,石丽娜:“幼儿合作学习的意义、内涵及特点”,《学前教育》,、2王小英:“合作学习的历史演进与当代价值”,《教育导刊》(专家论坛),王小英:“幼儿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教育导刊》(专家论坛),王小英:“正确认识与处理幼儿合作学习中的四个关系”,《教育导刊》(专家论坛),王小英:“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应凸显对‘人’的关照”,《教育导刊》(专家论坛),王小英:“关于教学的几点思考”,《教育导刊》(专家论坛),王小英:“走向为学而教”,《教育导刊》(专家论坛),著作与教材类王小英,满晶编著:《学前心理学》(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廖桂春,王小英,蔡珂馨主编:《幼儿园课程目标与评估》,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5月廖桂春,王小英,蔡珂馨主编:《幼儿园小、中、大班课程计划与教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5月廖桂春,王小英,蔡珂馨主编:《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设计》, 1999年5月韩秀英主编,王小英,吴淑范等副主编:《幼儿创造性思维训练》(上、下),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1999年11月韩秀英主编,王小英,吴淑范等副主编:《儿童创造思维训练理论与实践》,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1999年11月蔡珂馨主编,姚伟,王小英副主编:《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教师用书、家长用书),长春出版社, 2001年6月李春萍主编:《教育研究方法》(参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马云鹏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参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5月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参编),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年10月马云鹏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参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王小英,张明编著:《心理测量与心理诊断》,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日]松田道雄著:《育儿百科》,王小英参译(王少丽主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9月王小英主编:《幼儿园创造教育研究》,长春出版社,2003年7月韩秀珍,王小英,蔡珂馨主编:《幼儿园方案教学实践活动探索与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王忠民主编:《幼儿教育辞典》(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4月齐放主编,王小英,蔡珂馨副主编:《吉林省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教师用书》(上册),(小、中、大、学前班,共4册),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齐放主编,王小英,蔡珂馨副主编:《吉林省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幼儿操作材料》(上册)(小、中、大、学前班,共20册),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王小英,蔡珂馨主编:《《国内外幼儿教育改革动态与趋势》,(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王小英著:《创造力学前课堂》(上、下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王小英主编:《新教子1000问》(上、下册),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5年1月齐放主编,王小英,蔡珂馨副主编:《吉林省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教师用书》(下册)(小、中、大、学前班,共4册),吉林教育出社,2005年1月齐放主编,王小英,蔡珂馨副主编:《吉林省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幼儿操作材料》(下册)(小、中、大、学前班,共20册),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王小英主编:《幼儿园创造性游戏活动设计与反思》(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5年10月王小英策划:《“促进幼儿创造人格有创造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实验基地研究成果集锦之一、二、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齐放主编,王小英,蔡珂馨副主编:《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马云鹏,王小英主编:《高级教育研究法》,东北师范大学自编教材(4+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2005年11月王小英主编:《365 幼儿妈妈半小时》(上、下册),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年10月马云鹏,孔凡哲主编:《教育研究方法》(参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王小英著:《儿童游戏的意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王小英主编:《智力学画》(全十册),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年5月王小英主编:《小小巧手DIY》(全五册),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年9月崔哲、王小英、蔡珂馨主编:《自主探究创造教育》(实践篇)(小小班、小班、中班、大班,全四册),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年5月崔哲、王小英、蔡珂馨主编:《自主探究创造教育》(理论篇),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年5月王小英参编:《中国孩子必备自救手册》,吉林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王小英主编:《幼儿数学基础与拓展》(三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王小英、蔡珂馨主编:《主题活动与幼儿成长》(走进儿童——新课程理念下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丛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王小英主编:《幼儿安全常识操作手册》(三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车文博主编(王小英参编):《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二卷、第三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日]高杉自子著,王小英译:《与孩子们共同生活——幼儿教育的原点》(李季湄审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蔡珂馨、王小英主编:《区域活动与幼儿成长》(走进儿童——新课程理念下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丛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鉴定成果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促进幼儿创造人格与创造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已结题)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五”重点课题:“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对策”(已结题)国家教委基础教育中心课题:“开发幼儿创造潜能的心理学研究”(已结题)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幼儿创造力与社会性和谐发展的策略研究” (已结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规划基金项目“幼儿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已结题)
青柠果茶
目前的阶段来看,是叛逆期最严重的阶段,每个人持续时间不一样,有的人上了高中就没事了,有的人大学还有这种现象,现在最应该做的是以朋友的身份去和他交流,暂时不要针对性的问一些问题,比如:质问,怀疑,怪罪等。现阶段,先慢慢了解他目前需求什么,或者是不是被人欺负(被别人打了,或者要钱,或者谈对象等等都有可能),现在医生对他来说是很大的刺激,尽量先不要去看医生,自己尝试和他慢慢沟通,了解他的问题及需求后,在针对性的去解决。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2俊不在服务区
走进棉花糖 情商训练师专访:王寒冰 冰冰姐姐 ■ 从事儿童教育工作5年 ■ 少儿心理咨询师 ■ 儿童情商训练师 纯正而温婉的为人作风,从事儿童教育工作六年,曾结业于法国克劳德肖德尔精神分析督导班,坚信爱可以照亮一切,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心灵感染心灵的爱的艺术。擅长亲子关系咨询,少儿心理辅导、女性个人成长等。 六年来始终立志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心理学彼此融合与修正,做出具有中国味道的情商教育事业。让每一个孩子与家庭都能在当代多元文化的熏陶下,走向心灵与关系的和谐与融洽。同时,信奉“爱可以疗愈一切”,而情商就是爱的艺术。工作即做人,把做人当做一生的事业,去成就众望所归的情商艺术。 谈及从事情商家庭教育事业的初衷,王寒冰老师如是说道: 自己最初从事情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弥补自己小时候父辈科学育儿理念的缺失。时至今日,从事情商教育的目的,是因为自身已经拥有给予爱的能量,所以不再局限于满足自我需要,而是希望能将更多的爱给予他人。 曾经,听闻一个心理老师说:“如果你施舍一个乞讨者,是因为你心疼曾经很无助的自己,那么这份给予,并不是出于对乞丐的关心与爱。如果有一天,你不再是因为心疼自己而施舍乞丐,这才是对于一个乞丐的真实链接,与走出自我的体现! 秉持这样的信念,王寒冰老师慕名来到棉花糖,也被很多孩子亲切地称之为“冰冰姐姐”。 对于未来,她期待情商家庭教育能以崭新的面貌、深厚的文化内涵、丰盛与独有的味道为底蕴,来发挥自己的专业价值和市场需要。 在她看来,上过最走心的一堂儿童课,是关于 「害羞情绪」 的。课上,孩子们通过上台演讲,体验演讲时的感觉与身体、心理发生的变化。 之后,王寒冰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总结害羞的原因: 1、担心别人觉得自己表现不好,不认可自己,不喜欢自己或者嘲笑自己。 2、不够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够表演好。 3、不合理的期待,比如:我一定要做到最好,或者必须拿第一名。 了解影响我们害羞的因素后,下一步就是推翻这些想法。当想法发生改变时,害羞情绪就会得到相应的缓解。 1、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如果有人不喜欢我,也不代表我不好,我不优秀 2、全然的相信自己,给自己“我可以,我能行”的心理暗示 3、对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与期待,发挥出本有的水平。 这堂课不仅让孩子们受益良多,家长们也同样收获满满。家长们通过课后沟通,了解到自己的心理世界和孩子也是一样的。可以说,对情绪的调整来自于对情绪的觉察,觉察自己的情绪,觉察这个情绪背后自己的想法,是调整情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同时,王寒冰老师也会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注重自我提升和成长,考取了少儿心理咨询师证书。在专业背景知识的加持下,她可以更细致地洞察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情商日记分享 01 记得有一次,给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上了一个小时的体验课。玩了三个体验游戏,也尝试和他进行沟通交流,倾听、理解和同理。体验课结束后,孩子告诉我,这是他有生以来最快乐的一天! 我被这句话深深触动了。看似平凡的交流,却是孩子心目中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之后我和他说,“谢谢你能如此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你聊天我也感到非常开心。”之后,我们互换了联系方式。我也告诉他,如有需要,可以随时联系。 这件事情之所以对我触动很大,是因为它让我更直观且深入地看到:一个不被家庭支持与理解的少年,对于快乐的渴望竟是如此简单,却又重重受阻。他的愿望非常小,却很难有人能真正走进他的内心,设身处地为他着想,让他如愿体验到平等交流的接纳感与归属感。 这件事也让我明白,自己目前所从事的这份工作,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身为一名儿童情商训练师,希望自己可以将“共情”能力充分发挥出来,给予孩子多一点关怀。 02 我的孩子现在两岁半,昨天早上和他的对话非常有寓意,借此机会分享给大家~ 我:舅舅昨天晚上打电话,说要送你一个礼物,你想要玩具吗? 孩子:不想。 我:为什么呢? 孩子:因为我家已经有很多玩具了,我不想要玩具了。 我:那你想要书吗?可以让舅舅给你买书。 孩子:我不想要书,因为我家已经有很多书了。 我:哈哈,你很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你想要好吃的吗? 孩子:刚开始说不想,后想了想说,想要吃的。 我:为什么? 孩子:因为我家里没有吃的(平时考虑到避免上火与营养的优先,很少买零食) 爸爸:宝贝,我们家有吃的,今天爸爸妈妈就去给你买很多很多好吃的好吗? 孩子:好的! 通过与孩子的这番对话,我幡然醒悟,觉察到在吃东西方面的不够开放,已经让年仅2岁半的孩子产生对零食的匮乏,打算做出相应的调整。 情商总结 小时候缺什么,长大以后就会拼了命地去填补什么。合理的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孩子就不会从外界获取。就像孩子说的那样,“家里已经很多了”、“我不需要再从别人那里获得了”。这时候,他与别人的关系会更加真实且平等。 所以在童年时期,给予特别是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值得被爱,是至关重要的。待他长大后,会以更加成熟与从容的方式获取爱,而非以婴儿时期所求无度的方式来寻找与获得。 在这里,非常感谢我的孩子,有着如此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自我认知力,让我可以很快的捕捉到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疏忽。接下来就是行动了。 我希望有一天听到:“我不需要别人给我买吃的,因为我家已经有很多好吃的了。” 等有一天他长大了,我期待仍然可以听到一句话:“我不需要一味的从别人那里获得(或者因为没有得到而愤愤不平),因为爸爸妈妈已经给了我很多,我很知足。” 我想,这也是独立人格形成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记得从孩子的行为背后,洞察他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吧! 如果我们自己是那个没有被充分满足的“小孩儿”,那么请去了解自己缺失的部分是什么,追求某个东西的背后,是否存在对于缺失部分的补偿。 长大后,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为生命注入更多的色彩。只是,不要一直被“缺失的东西”牵着鼻子走,而自己又浑然不知。而是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在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寻找与获得。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从原生家庭中获取所有,这便是生命为我们存留的未完成的课题。生命中所缺失的部分,一定是个“礼物”,只是现在还不知道好在哪里。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感谢自身所拥有的一切,是我们待修炼的功课。通过一次次修炼,使生命更加圆满,何乐而不为? 讲师寄语 对孩子说: “世界和我爱着你”,爱一直在,不管以怎样的形式。 对父母说: 作为一个成年人,对于成长的永不放弃,对于内在成长完整探索的意识,是给到孩子与自己最好的礼物。“真正的成熟并非世故与圆滑,而是具有成长的能力。” 不管当下的问题有多难,只要想成长,总能找到助你一臂之力的资源。但不管找到怎样的资源,成长的主人仍然是你自己。 所以,加油、成长,并相信自己本身已是所有资源中最好的资源,解决你自己问题的专家中最好的“专家”。看见与珍惜外在的助力,同时看见与运用自我的力量,这是赢得生命主动性的不竭的源泉。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