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6

专属兔兔的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敲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画画的兔子

已采纳

一条围巾撕裂6个家庭 杭一女高中生命丧同学之手杭州萧山区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女高中生被害分尸案。随后这一消息被警方证实。截至昨天上午,5名加害者悉数被杭州警方抓获。令所有人惊异的是:他们竟是死者的同学。昨天下午,记者获悉案件大致经过:被害者阿红,17岁,就读于萧山某高中。因一点小矛盾,阿红与同学阿洁发生吵架。2月17日那天,怀恨在心的阿洁,纠集其他4人,将阿红骗至阿华家中,用围巾将阿红勒死,并支解,随后弃尸野外。这起命案不仅毁了6个孩子的前途,撕裂了6户家庭,也再一次引起人们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关注。目前,杭州警方正对案情进一步调查。惊闻噩耗家长掩面而泣昨天下午,记者了解到,当其中一位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女儿是5名行凶者之一后,掩面而泣。与其余4名行凶者家长一样,面对被害者家属,他们将承受一辈子的痛苦,遭受无以言尽的精神折磨。其实早在半年前,杭州萧山区一名高二男生,也为一件不起眼的小碰擦,将一名素不相识的女学生杀害。而这名出身贫寒之家的女学生受害时,刚参加完高考,即将成为一名大学生。这两起凶杀案中,死者和加害者都是处于花季中的少男少女。十几岁的孩子为什么会拿刀杀人,而且杀的还是自己的同学?十几岁的孩子心里究竟有多大的仇恨,使得他们必须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全都归于暴力?这样的青少年犯罪令人震惊一位办案多年的资深警官对记者说,杀人分尸,且出自按理看连杀一只鸡都害怕的青少年之手,让人震惊。这位警官认为,青少年犯罪是一直存在的老问题。过去一般比较常见的是以大欺小、偷盗、抢劫、打群架等等,类似这起集体将同窗杀害并支解的恶性事件应是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新问题。在一般人眼里,女生往往与暴力绝缘。可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5名行凶者中,4人竟是女生。警官说:“女孩子在犯罪中表现出的暴力程度,大体可以反映出目前一些青少年对暴力的一种心态。”当文静、柔弱的女孩子,开始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时,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真的需要重新思考和反省。家长感到教育责任很重在杭州一个学生家长论坛中,不少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家长纷纷就此发表评论。水香苑清说:我觉得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做父母的都非常溺爱孩子,生怕自己的“心肝宝贝”在外面“吃亏”。于是传授给孩子一些“不吃亏”的方法,如何与人“针锋相对”啊,如何骂人、打人啊,等等。如此教子,虽说能培养孩子好强争胜的性格,但最终也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打手或杀手。木子的妈说:很多家长往往在满足子女物质要求之余,而忽略了与他们沟通。我女儿正处于后青春期,情绪也是一会高潮一会低潮。我和她爸更是提心吊胆。奉劝子女在外地读书的家长,没有手机的赶快买,宿舍没有电话,要求学校赶快装,只要有一天听不到子女的声音,就忧心忡忡的。琪琪爸说:现在的孩子不能与以前的孩子做比较,社会不是从前的社会,压力也不同从前,孩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一些他们这个年纪不应该掌握的知识,往往应该掌握的心理及生理变化却由孩子们自己畸形完成。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心态会自闭;而在家里,父母很少能真正听听孩子们每天都在想些什么,在学校里,老师关注的只有学习、只有成绩,十几岁的孩子看似风华正茂,可心中不知淤积了多少阴暗。对生命尊重教育的缺失昨晚,记者采访了杭州市青少年热线心理咨询师杨迪老师。听到又一起学生杀人案,她感到非常痛心。“这起命案再次折射出我们长期以来在孩子教育中的一个缺陷——‘对生命尊重’的教育缺失。”“这导致我们的青少年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也对自己生命的漠视。除了伤人,杀人,还包括自杀。”她说,正是由于学校和家庭情感教育的苍白,更强壮、更聪明的青少年一代,反而少了善良之心、同情之心。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更关注的是孩子或学生如何去竞争,而如何爱护、同情、帮助别人慢慢淡出。“这种冷漠是最可怕的。”青少年犯罪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教育无效或失败的直接后果。惩罚从来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生敞亮,使人生的终极可能性敞亮。毫无疑义,青少年犯罪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其中的问题虽然是复杂且多方面的,但这样的追问亦是必须的:青少年犯罪与道德救赎的可能在哪里?是否可能?何以可能?

心理咨询师敲诈

197 评论(10)

纽约纽约k

小说家深谙人性所以能写出动人的故事,产品设计师理解人性所以能做出爆款产品,心理咨询师理解人的心理需求所以能帮助来访者。那么,当我们身处危险之中,甚至面对邪恶和暴力的时候,如何保护好自己?答案就藏在“人性”之中。 《恐惧给你的礼物》这本书的作者加文·德·贝克尔是世界著名的危险预测专家,是美国总统的安全顾问,他在书中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对人性的了解更深刻,更鲜活,对危险的预测更及时,更准确。 正如书的封面所说,这是一本奇书,书中的故事惊心动魄,跌宕起伏,有时还令人毛骨悚然,但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我们可以从中学会运用直觉,看透人心,提前捕捉到危险信号,关键时刻可以拯救生命。 是什么导致了行为的危险和邪恶? 人性有八个支点,如果人性的支点坍塌了,就会失去支撑自己的平衡,导致行为的危险和邪恶。人性的这八个支点是: 1.每个人都渴望和他人建立关系。 2.失去令人悲伤,因此我们竭力避免失去。 3.没有人喜欢被拒绝 4.所有人都希望得到认同和关注。 5.为了追求快乐,我们会努力,但为了避免痛苦,我们会不遗余力。 6.不喜欢被嘲笑或羞辱。 7.在乎他人的看法。 8.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控生活。 那些危险分子其实与我们一样,只不过他们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人性支点严重崩坏。 危险分子常用的7 招: 1.强拉关系。通过强拉关系,建立起一种基本信任,因为人们难以拒绝来自同类的热情。 2.大摆“迷魂阵”。和套近乎一样,在于诱惑或吸引别人,以便让自己掌控全局。 3.堆砌细节。当人们讲真话的时候,并不需要添加一些额外的细节来佐证,因为他们从来不会感到心虚。但说谎时就不一样了,因为心虚,他们会讲个不停,以便让自己的话合情合理,以假乱真。 4.“贴标签”。贴标签通常带有遍地或质疑的意味,很容易激起对方的反驳,而这正中一些人的下怀。他们就是希望被评论的人能做出反应,然后好落入自己的陷阱。 5.“放高利贷”。这种行为是先给你一些好处,然后归入总账要你加倍偿还。 6.主动承若。别人之所以对你主动承若,希望说服你,是因为他意识到,目前还没有获得你的信任。 7.无视拒绝。存心想控制你的人,会假装没听到你的拒绝。而坚定地拒绝能让歹徒知难而退。因为通常来说,歹徒都希望自己的猎物软弱可欺,他们会选择最好下手的那个。 被人威胁,怎么办? 威胁是企图制造某种伤害的言论,它的重要特点就是,不会提出交换条件。它不同于恐吓,恐吓的目的是提出条件。威胁比恐吓更容易演变为暴力,因为威胁者之所以发出威胁,说明已经无法通过其他手段控制事态的发展,通常他们已经走投无路。 面对威胁,不要在威胁者面前显示出你受到了他的影响,更不要在他面前流露出恐惧,最重要的是保持镇定,这样才能冷静下来,继续观察事态的发展。 被人敲诈,怎么办? 每个人都有秘密,如果敲诈你的人,刚好掌握了你某个不为人知的真相,你该怎办呢? 敲诈者一旦尝到甜头,就很可能故技重施,未来的某一天,你可能再次受到勒索。比起主动表态安抚敲诈者,更好的做法是强迫敲诈者自己说出他们的目的。 大多数被敲诈的人不会选择主动爆料,但其实你没有那么多观众会持续不断地观察你、评论你,公众的反应没有你想的那么强烈,一旦你接纳了自己的弱点,就再也没有人可以在这件事情上伤害你。 被人纠缠,怎么办? 要想摆脱纠缠你的人,不理会,是最好的回击。 当你开始重视骚扰者,要与之面对面过招的时候,则正中了对方的下怀。只要你和骚扰者之间有了接触,无论这样的接触是愉快还是郁闷,事态都会进一步激化。 不要联系他,只有这样,他才会知道,他的纠缠对你没用,才会最终放弃这样的行为。时间,能够消磨掉大多数纠缠不休的人的执着。这是一场耐心的测试,却能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拜托骚扰。 被人报复,怎么办? 报复型的人,通常都存在着显著的特点,其一是非常固执己见,不接受他人的意见,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或批评,其二是总是揣测他人有最恶意的动机。 作者在书中列出了16种预测危险的方法:万股执拗、武器、阴雨沉闷易怒、悲观绝望、对暴力的认同、让别人心生恐惧、威胁恐吓操纵激化的状态、多疑偏执、拒绝批评、迁怒、不切实际额的期待、委屈不满、有不良案底、媒体报道、越界关注、沟通联系。一旦你认识的某个人出现这些情况,尤其是出现了多项,为了安全起见,尽快与其“斩断关系”,才能在危险来临之前占得先机。 怎样拒绝死缠烂打者,才能摆脱麻烦? 委婉拒绝,是最糟糕的拒绝。如果你一次又一次告诉对方不想和他说话,那么你的行为本身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和对方交谈,当你第十次告诉对方不想和他说话,那么你就已经第十次和对方交谈。拒绝纠缠你的人要绝对不予理睬。最佳的回复方式,就是不回复。 女性在拒绝异性时,要清楚明确地表达;不要发好人牌;不要解释理由,因为既然有理由那就意味着可以改变。 如何从家暴中逃离? 男女双方在家庭暴力事件中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尤其是会对孩子造成成巨大的伤害。孩子是在模仿成人中实现成长的,如果母亲一直遭受家暴,她的女儿长大后很可能步其后尘;如果父亲持续对母亲实行暴力,他的儿子长大后也很可能对家人实行暴力。他们在成长中极度缺乏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没有感受到自然而然的关爱,已经不具有拥抱真爱的能力,于是,他们寻找极端的方式,维持自己理解中的爱。 面对在家暴中生命受到威胁的女性,最佳的解决方式是寻找和利用一切资源隐匿自己的行踪,让纠缠着再也找不到你。并且时刻牢记:自己追求的是个人安全,而不是公平正义。 为什么带有童年创伤的人能带来黑暗也能创造辉煌? 从书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连环杀手、家暴男等暴力的实施者具有高度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一个可怕的童年,以及糟糕的父母。 可是这本书的作者贝克尔的童年出现了很多只有电影中才会出现的事件,追车、打斗、枪击、命悬一线、自杀等,他的母亲吸毒,他亲眼目睹了父母之间血淋淋的枪杀,而他却成为危险预测专家,成为美国总统的安全顾问。 很多读者和我一样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些经历童年苦难的人,成为了对社会有益、拥有创造性的人,而另一些人,却成为反社会的罪犯甚至是恶魔,这到底是为什么? 因为作者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康威老师,正是康威老师击败了他身体中的恶魔,向他表达了善意,并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天赋。 所以,减少暴力最有效的方法,是给予孩子人性和关爱。只有温暖、关心和肯定,才能够遏制体内的恶魔,摆脱暴力的控制。 著名的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说:“要消灭暴力,必须从每一个婴儿一出生就开始,因为只有从小体验过爱与尊重的生命,才懂得如何去尊重其他生命。” 如何接受恐惧给你的礼物? 恐惧是珍贵的礼物,它让我们觉察到危险正在迫近,从而做出对现实最真实最智慧的反应。当你愿意接受直觉发出的危险信号,并且快速评估自己的处境后,恐惧自己就会停止。直觉是一种迅速、自发且无意识的处理方式,能够为我们提供很有价值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深思熟虑的分析所无法提供的。当出现了与你的认知严重不匹配的情况,直觉就会为你拉响警报。所以,听从直觉,聆听自己的心声,就拥有了掌握全局的智慧。 我们要学会珍惜内心的恐惧,如果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害怕自己遇到的每一个人,那么当他真的需要危险信号的提示时,早就已经麻木了。 作者对形形色色的担忧研究了10年之后,得出一个结论:担忧对人类的作用弊大于利。担忧会让人头脑混乱,浪费时间,虚度生命。你为担忧所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为改变现状付出的代价。担忧是一种个人选择,然而把浪费在担忧上的创造力用在别处,也是一种选择。 在这本书中作者贝克尔致力于将自己全部的心得普及给民众,教会大家识别危险信号的方法,远离家暴、骚扰、凶杀等侵害。虽然他希望大家可以永远没有机会用到这些信息,但他也希望,当你真的需要时,这些信息能救你的命。 这是一本自我保护指南,而自我保护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能力,我们要学会在危险之中保护好自己,也要学会在和风暖阳中享受生命。

330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