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菜菜菜子
文/刘彩 昨天,我终于拿起电话,拨通了那个电话,不管对方的反应是什么。 这个电话打还是不打?是一度纠结中……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做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更多,每周都会接待挺多的来访者。 按照心理咨询的流程,先是首次咨询;首次咨询以后,如果能达成咨询意向,再做心理咨询方案;心理咨询方案做好之后,签订知情同意书,开始心理咨询的旅程。咨询的频率是一周一次,严重的案例是一周两次。 很多的来访者在首次咨询后,有90%的来访者都会告诉我,他们愿意继续做咨询,让开始做心理咨询的方案。 等到快做第一次咨询的时候,他们会发来信息或者打来电话说: “孩子不愿意来了,等他愿意去了再去。” “我最近太忙了,等过一段时间再说吧。” “刘老师,他爸爸不同意孩子做咨询。” “孩子说他自己可以处理,不想做咨询。” “我这一周好多了,我自己调整调整。” “刘老师,孩子这周愿意去上学了,表现还不错,我们就不去了咨询了。” “我们等寒假或者暑假再去咨询,现在孩子的学习太紧张了。” “孩子这周要去补习英语,英语老师调课了,不能去咨询了。” “孩子这周要去上数学课,课外班这周给他们测试,不能去咨询了。” ………… 这是我在咨询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当我知道他们的推辞以后,我的心理纠结的状态是:“我该不该跟他们说,他的孩子或者他自己需要来咨询了,如果不来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我又会想,如果我打了这个电话,他们会不会认为我是想赚他们的钱,又显得我挺掉价的,怎么说我也是一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更何况少了一个两个案例也无所谓。”可是如果我不跟他说出我的判断,我又觉得自己不负责任。 以前,我会先保持我自己的风度,照顾我自己的面子,看到他们的推辞以后,我是这样回复的:“好,我知道了,祝福。” 12月我接了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来做过首次心理咨询的,后来是因为“学习太紧张,等等再来做心理咨询的”,一等就是半年了。12月份,她的妈妈给打我电话,想再来做心理咨询,我才了解到:他被安徽省精神病院诊断为抑郁症(中度),从9-12月上学也是有时去有时不去。妈妈很着急,让我无论如何帮帮她的孩子。 我内心的情绪是:早干啥去了,让你来咨询,你不来,说学习紧张,现在连学习都不能进行了,非要等到孩子严重了才想办法。 这是我内心的情绪,后来我理了理我自己的思路,他们不是专业的,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我也没有再打个电话坚持一下。诚恳地告诉他们:“孩子和这个家庭必须要做心理咨询了,就算不来我这做,也一定找个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来做。” 前天有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2017年3月来做首次心理咨询的,这个孩子当时是因为讨厌老师,还跟老师打了架,跟家长对着干,拿刀子跟爸爸拼来做的心理咨询。后来是因为要参加中考,时间紧张,孩子不愿意来等没有来做心理咨询。 前天又来到工作室,原因是不想上学了,逃学跟社会上的混混在一起,去夜店等等,爸妈又想起来要找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等他们走后,我想了很多,我应该不纠结这个电话打还是不打了,应该打。当他们推辞晚些做心理咨询,或者不愿意来的时候。我应该给他们打这个电话,告诉他们从我作为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是如何看待的,把我的想法和建议说出来,至于他们如何选择,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如果我连说都不说,如果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那是不错;如果事情朝坏的方向发展,我也会很可惜的,有时也无能为力。 昨天又是这样的一个情况,这个六年级的男孩子会拿女人的内衣内裤丝袜卫生巾放在自己的裤兜里或者房间里,在心理学上这个叫“恋物癖”。通过上周的首次咨询,我发现他的程度不是很严重,现在干预是最好的时候。今天要咨询了,昨天他的妈妈说:“等到暑假再来咨询,现在期末了,学习时间很紧张。” 我听到这个回复以后,立刻拨通了他妈妈的电话,跟她说了我的认识,见解和经验,具体如何选择和决定,他们自己来决定。打完电话,我内心轻松了很多。 我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做到我该做的那一份,其他的就随他了。我们需要真实的表达,而不是去想对方会怎么想。看来我需要成长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刘彩,心理学,在路上………
TVB脑残粉
01 这里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简单说一下如何找靠谱的咨询师,以及从专业的角度是怎么看待孩子玩手机的问题。 首先,我们自己也承认这个心理行业是鱼龙混杂的,我们接手过很多同行咨询效果不佳,然后来我们这里做咨询的孩子。 发现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是挺多的。 比较常见的是,咨询关系不匹配。 比如,一个初三的男生之前去做咨询,咨询师和孩子聊原生家庭的苦难。 结果孩子的情绪问题在咨询室里是解决了,但是回家家里之后和父母的冲突更加严重了。 一个16岁的男生,还在上学,把亲子关系搞得太恶劣,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对社会功能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和父母非常对立。 还有一个高二的女生,原本学习很好,但是因为一些事情产生了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去做催眠疗法。孩子是内心是获得宁静了,但问题是高二就是一个学习很紧张的时刻,而且女生在学校遇到的冲突,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咨询过后,孩子反而更加不愿意回到学校了。 02 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是,咨询师有多重身份,这种常见于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 我们厌学症管心营接到很多个案,已经在学校里面接到了心理老师的辅导,但是很难得到好转,甚至有加深的迹象。 一个无奈的现实就是,学校心理咨询师在了解情况之后,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做到保密,甚至于有些咨询师,非但不保密,还会主动的告诉学生的班主任老师等负责人员。 这样的做法,固然减少了出事之后的责任,也是出于一种安全心理,但对于来访的学生,却感觉到是一种出卖。 当然,我们也发现很多专业的心理老师,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还是稳定了孩子的情绪,在那个当下确实是帮助到了孩子渡过难关。 还有一些比较乱七八糟的情况,这里就不细说了,简单举例一下 没有出示相关资质的,比如没有经过心理学培训、没有执业资格证、是教育机构但是干咨询机构的事情 让办卡的,比如说一次交10次咨询费,或者像理发店一样推销充值卡 超越咨询边界的,比如来访者找不到工作,给安排工作;来访者成绩不好,咨询师帮忙找补课老师等等,这些都属于越界。 最重要的一点,假如你在咨询中觉得【不舒服】或者你觉得【没有效果】,这里我们都建议你不要再进行咨询了。在发现咨询没有效果的时候,要及时终止咨询,千万不要耽误改变的时机,特别是孩子在上学,关键时机就这么几年。 03 最后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一下玩手机这件事情。 这里你表述是,【男孩沉迷手机不愿上学】。 实际上是,男孩不愿意上学,所以沉迷玩手机。 玩手机是解决方案,而不是问题本身。 我们厌学症管心营在咨询中发现,很多家长不明白这点,因为家长本身就陷在问题中,成为了维持孩子问题的一环,所以没办法超出认知来解决问题。 家长很天真地以为,玩手机是问题,认为孩子沉迷手机了之后就解决问题了。 其实事实恰恰相反,当孩子无法通过手机来宣泄情绪的时候,就有可能转换为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从心理角度分析,玩手机,可以理解成一种逃避方案,而逃无逃之后呢? 断掉玩手机这条渠道之后,孩子出现强迫行为、自残行为、睡眠障碍等问题的概率直线上升,那个问题不比玩手机严重? 家长有一个普遍的错误认知,那就是认为是手机、游戏、网络害了孩子。 很多家长说,我家孩子自从有了手机以后就开始出现问题了;有的家长说,自从我们家买了电脑以后,孩子就开始玩游戏,有网瘾了……. 实际上是孩子先有了问题,才逃避到网络上去。 是孩子在现实中,没办法感受到爱和理解,没办法感受到快乐,所以才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到网络中去。 不管是厌学,还是网瘾,其实都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玩手机只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已,就像是成年人亲面对工作压力,回家坐在车上抽烟。 在车里抽烟,是成年人面对工作压力的解决方案。 但是解决方案变成了一个问题,因为抽烟有害健康,容易患上一些肺部的疾病。 玩手机也是一种解决方案。 但是在家长看起来,这个解决方案很糟糕,因为它有比较严重的负面作用。 那么玩手机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
没想法咯
非专业问答:我来说说当年的我,当年我也是叛逆,在学校跟老师打架,在家跟父母吵架。青春期需要自己的空间,都喜欢逆来顺受,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比如很强的自尊或者自卑。这个年龄的孩子,千万不要去家暴或者是暴怒孩子,青春期的孩子内心非常敏感,最好的办法就是邀请孩子坐下来谈谈,朋友聊天一样的谈,不要把自己当成长辈,还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当年的叛逆是因为父母家不在家,后来因为父母的各种事情改变了我,大学之后就会懂事努力。一点要记得好好交谈,要知道孩子的内心,对症下药,父母本身也要做好表率。
NDSGGS南都
孩子叛逆期是他们总要经历,这个时候家长不能过于束缚他,但也不能放任不管。从他感兴趣、或者做的好的地方入手,多夸奖他,消除芥蒂,让他知道你在为他改变,让他也试着改变。在生活方面不要过多干涉他,给他自由但是也要把你的底线告诉他,让他知道你是在关心他。学习上还是要靠鼓励为主,或者和班主任、其他老师商量解决方法。这时候的他需要更多的认同,不要把大人太多的想法强加给他,多认同他,夸奖他。
梁朝伟可爱
这是一个让看了就会头疼的问题 身边有孩子的父母想必都会感同身受先看题 16岁青春期的男孩 嗯 毋庸置疑 这是一个人开始愿意去树立自我权威 探索自我空间范围 着急的想要确立自己微信的年龄 结果就是——喜欢挑战权威 而生活中最易挑战的 无非是自己的父母继续看题 很自我 很懒惰 不上进 不学习 不沟通 劝导无用 说实话这一连串的词语 让我很惊奇 因为他们全是负面指向最后 父子相仇 这说明一个状态中 两人都是互相仇视的一个孩子今天的状态 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 所以请你做好心理准备 要孩子改变这个状态 也不是一朝一夕的 但是你要有信心 对自己有信心 对家庭有信心 对孩子有信心他挑战家长的权威 无非是想证明自己长大了 你们做家长的也知道他这是青春期 那么不妨柔软一点 缓和一点 不要觉得儿子不听自己的 就是大逆不道 相反的 家长应该感到高兴 昨天还是无知的孩子 今天开始学习探索自我了 这是一个成长的状态 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对于他的叛逆 不必介怀 相反的 可以转移这种叛逆在无畏的事情上 把尊重传达给他 记得是“尊重” 比如 家里电器坏了 需要买新的 这时候可以问问儿子:你觉得那些电器好些 妈妈不太了解这种电子产品? 然后儿子会觉得自己是有一定能力的 愿意为家里出谋划策 大概这样的例子 还有关于一些人生的问题 可以适当的跟儿子沟通交流 记得是“沟通交流”不是你听完孩子的意见觉得不对上来就骂 最后还说我是你老子 吃的盐比你走的路多!对待孩子的态度 希望家长能够改善 不听话不是坏事 关键看父母怎么去引导孩子的成长 不是么? 管理从来都不是办法 羊都可以把羊圈拆了 何况是人再者 关注一下家庭氛围 我指的是夫妻感情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爸爸爱妈妈 和谐的夫妻家庭关系 孩子也会感受到满足 如果夫妻经常吵架 互相攻击 说实话这个孩子心理不会太阳光以上是我能想到的一些小建议 调整好心理状态 先给孩子爸爸做做工作 扭转他对孩子的仇视状态 然后夫妻一起加油努力 好好引导儿子 度过这段青春期 加油 伟大的父母们!!!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