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卡米
会有这些坏习惯归根结底是生活的太滋润、太安逸,以下几种办法可以帮助克服:
1、把所有沉迷的东西都放弃掉,如果你是沉迷上网的话,请远离电脑。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你要把自己当成是染了毒瘾,在戒毒,怎样辛苦都要忍过去。
2、把自己的位置摆正过来,任何东西都有因果的,你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你要清晰的去想一下自己由于不准备而面试失败,被招聘人员冷眼相看,被同学被老师被家长看不起你这种情景。你越想得真实,你会越有动力的。
3、重新审视你的时间表,可能你平时觉得不知不觉地过了一天,你要审视一下你一天当中究竟做了什么,哪些事情可以不做的,哪写事情没有安排去做的,做一个安排,并且坚持2-3个星期。
4、尽快找到学习的兴趣,没有兴趣你很难坚持的,但是往往学习刚开始都是枯燥的,但是当你学到一定程度时你会发现立面的乐趣的。所以刚开始学习要强迫自己!
crystal85k
我是一个大一的学生,跟你一样有这种问题,并且完全相同。我个人认为这是性格决定的,我们这类人总是喜欢即时行乐,凭着自己当下的感觉去做事。我想,要摆脱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时时刻刻警觉自己的状态,一旦又想躺床上了就立刻强迫自己马上去找点事做,不好被自己的感觉牵着鼻子走,这个过程令人难受,但是当我开始着手做一件事情10分钟左右后,我就摆脱慵懒状态了。其实说白了吧,最重要的是心态,是自己的状态,不要再自己把自己埋在舒适圈里面了,既让选择了考研,那就肯定是要以目标为方向,肯定是和舒适无关的了。
静静19811215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突然发现,走过半生,原来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治愈自己的童年。
童年时期遭遇酗酒、暴力、忽视的父母、争吵、离异的父母 ,或是父母过早离世等等,都是童年创伤的根源,自己当时的渺小、自卑、哭泣、无助、恐惧、无力在脑海里不断的盘旋,挥之不去。这些伤痛影响着我们此后的人生,让我们一直背负着沉重包袱行走在人世间,很多时候都处在自哀自怜的状态中,无法走入正常的生活。
人生路上遇到挫折和逆境,以至于绝望的时候,我们会不经意的回想起童年时所受到的伤害,而有些成年后的性格缺陷、行为异常,很多都是因为童年的伤害所造成的,只是我们不自知。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一书中告诉我们,经调查数据显示:有75%的人曾经历过童年创伤。这些经历对于经历者的影响是持续的,而他们将这些童年的黑暗面隐藏,只在别人无法看到的地方,悄悄与之搏斗。
“童年创伤并不容易应对,但是只要我们对未来怀有积极预期并为之努力,辅以有效的应对方法,终可以爬出童年创伤的泥潭。”
放下心里重负才能更轻松的过好“今天”和“明天”。当我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创伤”时,我们将拥有“成长”这笔巨大的财富。
对施害者最好的报复,就是不要成为TA那样的人
小晨,10岁时,母亲离世。
于是,她有了一个很年轻的继母。
继母的性格十分怪异,阴晴不定。前一分钟还是高高兴兴的,后一分钟就可能狂风暴雨,对人劈头盖脸的破口大骂。完全弄不清事情原委的小晨,感到无比恐惧。
在小晨记忆中,继母把最坏的脾气都留给了家里人,跟丈夫吵,跟子女吵,跟她的兄弟姊妹吵。对待家人,什么难听说什么,基本不会好好说话,任何事情一点就着,一辈子似乎都生活在怨恨中,而她长期标榜自己是“刀子嘴豆腐心”,自己承受着一肚子的委屈,然后她就可以借以这种委屈肆无忌惮的伤害别人。
继母的脸就是家里的晴雨表,她开心时,大家都可以相安无事,她心情不好,一家人都没得好过,不是声嘶力偈的哭号乱骂,就是疯狂的摔砸东西。一点点小事,她便大吼大叫,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小晨开始会瞪着大眼睛,站在那里,不知所措。然后会哭泣着四处寻找父亲,她心里怕极了,她希望能得到父亲的保护。可是往往这个时候,她都找不到父亲,不知道父亲去了哪里,她只能躲在角落里悄声哭泣。
她永远不知道会是哪一句话或是哪一个行为就惹怒了继母,甚至没有任何征兆继母就会发出一连串的轰炸。继母那张狰狞的脸和歇斯底里的骂喊声,是小晨童年时期最深最深的的记忆,每每想起,就会万分痛苦。
她每天放学回家,第一时间就是看继母的脸,如果她是平和的,那一天可以好过一些,如果她脸色不好看,小晨就会格外注意,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导致继母的勃然大怒。
有一天,小晨中午放学回家,看见继母在床上睡着。自己就把冰箱里的剩菜剩饭拿出来热好,叫继母起床吃饭。哪知,继母起身走出来,咒骂着,把桌子带饭菜全部掀翻在地,大嚷着“吃吃吃,就知道吃!......”那一刻的小晨完全吓蒙了,呆呆在那里站了好久好久,脑子里一片地空白。她真的不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为什么继母总是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待她反应过来,便开始嚎啕大哭,她不知道哭能解决什么问题,但她只能哭。
继母这种无缘无故的愤怒与谩骂一直伴随着小晨成长,不是指桑骂槐,就是羞辱贬低、还有毫无底线的脏话......虽然小晨并没有遭受毒打,但那声声的谩骂一点也不亚于皮鞭抽在身上的疼痛,那疼痛深深刻在脑海,刻在小晨今后的生活里,难以疗愈。
在心理学上把这种小晨经受的谩骂,叫做”语言暴力“,它能真切地令人感到疼痛,影响大脑的形成,会降低人的自尊水平。
成年后的小晨,离开家乡,选择了远方,但她一直带着童年时创伤,她自卑、敏感、没有主见,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经常感到恐慌,还特别易怒。
工作、成家后,在某些情绪低沉的时候,小晨脑海里总会浮现继母那张狰狞的脸,还会在梦中听到她的喊骂声。
在人生经历挫折时,工作不顺心,生活不如意,小晨也会狂躁不安,甚至有时也会发疯似的嚎哭,对家人、对同事也会吼叫。
这时的小晨会感到万分的沮丧,她从心底里不愿成为继母那样的人,不想再像继母那样去伤害自己身边的人。“刀子嘴豆腐心”从来都不存在,那是对豆腐最大的侮辱,有那么一张刀子嘴,豆腐也不可能柔软。一个连好好说话都做不到的人,一张嘴就像刀子戳人一样疼,哪来的尊重与软心肠?
于是,小晨开启了自我的疗愈之路。当然,小晨选择改变生活环境,离开原生家庭,就是疗愈的开始。然后,通过书籍去解开心中的困惑,通过与同事、朋友平心静气的沟通去调节情绪,向丈夫倾诉自己内心的焦虑不安,调整心态。一段时间努力之后,一切确实慢慢的在好起来。
很多年以后,小晨回家看望父亲,继母的脾气有所改善,虽然偶然还会发作,但小晨已可以做到不去理会,甚至把她的不良情绪屏蔽在外,不让她再次的伤害到自己。
加之自己成家过后,慢慢对婚姻、家庭有了一些领悟,对继母也多了一些理解。
她认为继母是一个极其可悲的人,一辈子无法从怨恨中走出来,自己过不好,也不让别人过好,无止境的刺痛身边最亲近的人,最终让大家都远离她。
对继母,小晨虽然做不到原谅,但在慢慢学着放下。
放下了过去,才能走出童年的伤痛,过好现在的每一天。
很庆幸,小晨后来没有成为她继母那样的人,她的亲密关系处理得很好,与朋友、同事相处得也很融洽。她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她懂得生活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好好说话和控制情绪。
弗洛伊德曾经说:“个人控制自己的能力,一直是文明的标志之一,这种能力让理性超越激情,让个人屈服于 社会 ,让自我比本我更强大。”
只有你真正强大起来,才能反衬从前的那些伤害足够渺小,你才能真正放下。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写的一件小事儿,挺有感触:
我孩子自己滑倒了,把牛奶麦片泼了一身,地毯上也是。我没有冲她大喊大叫,怒气冲天。
我把她扶了起来,帮她换了一身衣服。然后,她跟我一起把一切都收拾干净。全过程没有泪水,没有羞耻心,没有喊叫。
我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会冲我喊叫,会收拾我、揍我。
我拒绝让自己变成那样。
是的,对施害者最好的报复,就是不要成为TA那样的人。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却可以改变对过去的看法
米亚,一个瘦瘦小小的姑娘,伶俐可爱,怎么也看不出她曾经历过严重的家暴。
她的母亲脾气非常暴躁。在她小时候,稍有不听话,就会挨揍。她记得有一次,被母亲揍得快要窒息:“她那时实在打得没有力气了,我想她如果还有一点力气,我可能会被她活活打死!”米亚在回忆起童年遭遇时,这样说道:”我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那么大的火气,甚至一度怀疑我是不是她亲生的。”
然而,最令人费解的是,当米亚长大后,一再的去追问父母为什么会那样毫不手软的打自己。父母居然都一致否认他们那样狠心的打过米亚。他们认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偶尔被父母揍两下,也是正常的呀!何必耿耿于怀,记在心上?
米亚对此感到万般的不可思议:“明明那样狠毒的打,他们居然毫无感觉,还满不在乎,可我现在想起来,都会瑟瑟发抖,那可是刻骨铭心的啊,他们怎么能这样呢?”
为此,米亚与父母的感情一直不好,与他们呆不上两天就会大吵一架,然后不欢而散。
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处理不好,让米亚感到痛苦,常常压在心里喘不过气来。
她想要解开这个谜团,她报考了心理学。通过对心理学深入的研究,她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父母。
她的母亲在生她的时候,不过22岁。这个年纪自己都没有长大,就要面对一家子的吃喝拉撒,还要照顾孩子,自然没有那么好的耐心。而米亚自己22岁时正在校园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再因,他父母都没有太高的文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根本不懂得自我去调节,偶尔就会把气撒在小孩身上。自己通过暴力去解决问题,自己却毫不自知,那不是处于他们的本心,那是个人的文化素养造成的。
那个年代对孩子的教育都是“不打不成才”的观念。所以,打打孩子好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是 社会 现象造成的。
米亚从这些角度,再去看自己的父母,好像就没有那么难过了。
她开始慢慢调节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从争吵慢慢减少,到不再争吵。也许你做到了真正的放下,才能对过去释然,才能真正走出伤痛。
后来,米亚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心理咨询师,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心理创伤与困惑。
是的,你不能选择你是谁,但你可以选择成为谁。让我们放下过去,也放过自己,从今天起,去选择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很喜欢书中的一段话:没有谁喜欢悲惨的人生,如果很不幸,我们遇见了,请正确转化创伤和逆境带给我们的压力与悲痛,成为一个“超级正常人。”
“尽量善待自己以及自己邂逅的人,或许你邂逅的每个人都在打一场艰苦的生命之战” 如果你有心事想要倾诉的话,可以写下你的故事。
卖烧饼的小怪兽
米亚快跑的评论 生活不是走向坟墓的一段旅途 你看过《米娅快跑》么?一个北大毕业的普通的像土豆一样的女孩子意外进入宝洁之后的七年。她没有像杜拉拉那样钩心斗角的让人觉得辛苦而不安,亦没有像沉浮那样沉重哀伤战火纷飞。她用独特的视角和轻盈的语调看待着这个所有人心中的外企殿堂。7年后,她辞职走进自己想要的生活,法国巴黎高商寻找自己内心的向往。这是一个没有欢喜大结局的故事,爱情、生活没有任何收尾的笔触抑或好与不好的描绘,避开了职场小说成败定位的恶俗手法,只是在点滴中描绘着你我现实的状况,以及那些我们不愿意承认和正视的自己。 “Life should NOT be a journey to the grave with the intention of arriving safely in an attractive and well preserved body…... ” 看到这句话的前半句,我想起了米娅,“生活不是走向坟墓的一段旅途”,这是《米娅快跑》中最核心的内涵了吧。很多人都觉得我日志里的闺蜜好友Yvonne就是米娅的原型。其实Yvonne不是米娅,但是她们确实都是从北大走向巴黎高商的优质女,我想Yvonne比米娅更加漂亮优秀一些。米娅在宝洁历经了7年的蜕变,终于在Helen癌症去世之后回归了自我诉求,抵达了内心彼岸,而苏也离开了第三象限,开始学会寻找内心的本然。 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将自己内心挚爱的事情变成了闪光的事业,却一直无力也不敢放弃自那能保全自己饭碗的不爱的事情,然后整天在夜晚来临的时候,对着窗外皎洁的明月感叹理想与现实就是那么大的差距。此时此刻我想起了那个曾经和我同住了大三大四的一个天津的女孩子,发誓要考上北大化学系的研究生,曾经她最难的时候,躺在上铺跟我对望着说:“星,其实我喜欢电影的,我不喜欢化学。”“可是你为什么要拼命考了两次?”“因为我觉得这是我本科的专业,我荒废了很可惜,而且读下来起码能进研究院。”现在的她,应该已经徜徉在未名湖边上的小道上,偶尔抬头能看到亘古不变的博雅塔,吃着学五的鸡腿,喝着松林的蔬菜粥,我不知道高锰酸钾和蒙太奇,究竟谁能最终点亮她内心深处满满的幸福? 佩佩是我大三时候认识的北大心理系的女孩子,大四我们一起实习了。那个时候,我们在两座很漂亮的写字楼里穿精致的套装上班,她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心理咨询所,跟着一个大牛老师做咨询,遇到很多好玩的事情;而我找到我钟爱的国际公关公司,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血杀大战,忙的风风火火。512地震后,我们一起杀进了震区,专心做志愿者,我做我的特护,她做她的心理辅导。。。。之后,我回北京了,她决定留下来,与震区的孩子在一起,帮助他们恢复若干年。前几天在MSN上碰见佩佩,她说她很孤独,四川的某个小县城里没有能说话的人,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郁闷的想哭,跟别的志愿者也只能说一些工作上的事情。我说那你回来吧,回来继续做你的心理咨询师,还能赚点钱。她说这是她内心的诉求,不做一辈子后悔。 我就想起我头像上的小男孩,我去年走的时候答应他今年去看他,看看笑着的,能跑能跳的他。我以为只是一句临别安慰的话,可是今年的端午,他打电话来问我“姐姐,你还来么?我爸爸妈妈说要好好谢谢你。”我的心一紧,我怎么能对自己的承诺如此不负责任,又怎能伤害一个震区孩子和他们全家的企盼。我总是在纠结,这个星期的机票太贵了,下个星期四川太热了,或者想我怎么在周末两天时间里一个人从北京—成都—都江堰—成都—北京,是不是有点危险了。。。。我让我的生命里充满了安全和稳妥,却失去了本该有的波涛汹涌,也失去了本该有的绚烂和激情。曾经我随便说起我的什么经历都能让人大跌眼镜,但是现在我说不出来什么了。我试图想要在周末出去旅游或者做点什么事情来让自己的生命有点小彩儿,但是总是被“睡觉”或者“擦地板”这种破事儿给直接压抑了。 生活不是走向坟墓的一段旅途,我们不能为稳妥和安全讲自己放进一个牢笼,吃饭睡觉上厕所,然后再吃饭睡觉上厕所。这个星期的工作巨忙无比,而原因很简单,我自己把很多事情定下了无法企及的高标准,然后去让自己达到。5个media buy眼睁睁的两个要拍大片,两个要出大彩儿,要炫美。直到媒体崩溃的问我:“你是学设计的还是学文字的?你太专业了,你到底是不是23岁。。。”好吧,我不是学设计的也不是学文字的,我只是每天写东西来锤炼我的文字精准流畅,我只是天天翻时尚大片,看设计作品来感受光影色差的配比,偶尔看看镜像反射造成的物理学现象。我翻阅各种生涩的科普读物抑或温婉纠结的《小团圆》,我研究《本草纲目》的药材以及《西行漫记》中外国人的眼睛。我想要的不过是慢慢升华的水平线,表面上我不想敷衍我的客户,内心上我从不做重复的水平移动的事情。我没有很多钱很多时间很多勇敢去上刀山下火海,那就从很小的手边的事情做起吧,从每一个media buy做起,认真的去想每一次设计的不同,没一次色差的对比,每一次风格的迥异,每一次惊艳给自己。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那么那么的平凡甚至低俗,那么我们就承认自己在做一件件低俗的事情吧,并努力假设它可能还有点意义。生活不是走向坟墓的一段旅途,我们要将生活幸福的带到天堂,这种幸福,可能稀薄,但是绵长、精彩、拥有不舍得跟别人换的美好。来源:
偶是杨洋
名人故事: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的故事 弗兰克尔是一名犹太人,1905年3月26日诞生于维也纳的一个并不富裕的犹太家庭。儿时的弗兰克尔,理想是做一名医生。到了大学,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多,他逐渐把兴趣转移到了心理学。并且和弗洛伊德以及阿德勒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到了1937年,弗兰克尔已经成为一名颇具影响力的心理医生。 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大展宏图的时候,纳粹的'入侵打破了他生活的宁静。当时他有机会去美国,但是为了他的父母、亲人、病人,他毅然放弃了移民美国的签证,留在了他热爱的祖国。 1942年,弗兰克尔和家人包括他的新婚妻子一起被纳粹逮捕,并被关押在波希米亚的一个集中营。在集中营里,他尝尽了各种苦难。他先后辗转四个集中营,被迫与家人分开。他的父亲不久就因为饥饿死于波希米亚。他的母亲和兄弟在1944年被纳粹残酷地杀害。而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则于纳粹投降前死于一个名叫伯根·拜尔森的地方。 有一次,一个德国军官把他带到一个小房间训话。纳粹剥光了他的衣服,拷打他,侮辱他。经历了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失去尊严的痛苦的他,在此时却豁然开朗——“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剥夺”。 弗兰克尔的故事对我影响非常大。后来,我一次课上讲给学生们听。在学期末这门课结束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讲的弗兰克尔的故事,我想它将改变我的一生。”听完他的话,我一阵激动。虽然仅仅是一个故事的传递者,但是能激励更多的人探寻生命的意义,把握自己的命运,我感到意义非凡。 事实上,作为一个咨询师,我的咨询理念也受到了弗兰克尔的思想的影响。我更强调引导来访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寻找追求的方向。就像弗兰克尔强调的那样,我也坚信人完全能够自由地作出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