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粮食的满福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更全面地理解同理心 同理心不等同于同情心,同情心是指对他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但并没有体会到和他人一样的感受。就像一个人掉进了黑暗的地洞里,他在底部喊:“我被困住了,出不去,这里好黑,我好害怕!”,具有同情心的人会趴在洞口说:“这真是太糟糕了,别害怕,你会出来的。”而有同理心的人会让对方感觉自己也进入了洞里,在他身边说:“我知道这里是什么样子了,我也在这里,你并不孤单。”无疑这会给在洞里的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同情心往往给对方造成“我不如你”的感觉,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这种同情心是俯视的,对方被放在了相对劣势的位置上,还要被迫认同这一点,甚至不接受就意味着“不识抬举”。 用一个比喻就是,同情心就如同看电影,把自己带入了电影,为电影中的人落泪、揪心,但实际上并不会有什么风险,所以态度总是有所保留。同理心就如同穿越小说中人物的重生或夺舍,你就是他,“你”在“他”的身体里,你的所作所为开始有了风险,你自己要为结局负责,是真正感同身受的。 缺乏同理心无法表达关怀、理解,对人际关系有致命影响,但同理心并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的。 一方面同理心来自孩童时是否得到他人的同理心关怀,被抚养的经历导致成年后同理心的水平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可以自己通过有目的的训练来培养同理心。 同理心缺失会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误解他人的情绪,或者对他人的情绪做出机械式的,不合时宜的反应,或者对别人漠不关心;另一种是总以相同的反应回应他人,而不是把对方当作有个性的个体对待。 一般来说,缺少同理心的人的人际关系会比较差,可以交心的朋友不多。 无疑,同理心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带来更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协同完成任务,但在使用同理心的过程也可能对自己产生较严重的影响,即存在同理心泛滥现象。 我们知道,演员在表演一个角色过程中要“入戏”,即对角色有同理心,这样观众观看作品时才会有真实感。看一些“老戏骨”的表演能让我们与剧情同步的感到兴奋、悲伤或者快乐等情感;而一些“小鲜肉”的“抠图”表演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有这种感觉。但演员不光要学会“入戏”,还要学会“出戏”,即演的过程中有同理心,演完之后要从角色中抽离出来,回归自我。这个“出戏”很多时候并不容易,有些演员拍完一部作品后很长时间沉浸在角色中无法自拔,甚至影响终生。 作为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需要与来访者“共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访者负面情绪的影响,可能无法及时抽离出来,因此心理咨询师都需要督导来帮助自己进行这个抽离。 同理心尤其是在同理心训练初期,是高负荷认知活动,与同时记忆超多信息、在喧闹环境中保持专注一样,要消耗大量的认知资源。持续投入同理心,可能引发疲劳,或演变成长期、慢性的职业倦怠。一项对临终关怀机构护士的研究显示,疲劳的症状主要是心理上的:焦虑、创伤感、生命诉求感,以及过度的同理心,即为他人利益牺牲了自己的需求(而不仅仅是体会他人的感受)。对同理心要求高的工作很容易让人产生巨大的心理资源消耗,如,CSR在工作中需要对焦躁的客户产生同理心。这时领导者必须理解员工的感受和想法,帮助他们找到工作的意义,从而有效的激励他们,缓解他们可能的心理问题。 一个人在同一段时间内,同理心是有限的,这意味着我们给伴侣的同理心越多,给父母的越少;给父母的越多,给孩子的越少;给同事的越多,给家人的越少。我们理解他人的意愿和能付出的努力都是有限的。 此外,同理心要量力而行。要不断积蓄自己的能量,在保证自己有足够能量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否则自己可能成了他人的负担。 -END- 目录 自序 导言 第一部分:情绪与压力管理 第一单元:潜力与自我效能 第二单元:认识情绪与压力 第三单元:管理情绪与压力的方法 第二部分:客户中心实用管理心理学 第四单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第五单元:团队管理 第六单元:领导型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第三部分:客服管理中的情商领导力 第七单元:用同理心理解他人 同理心 觉察他人 管理中的同理心 同理心的几个要点 以下待更新... ... 第八单元:客户中心的人际关系管理 第四部分:客户中心文化及指标管理 第九单元:客服文化及落地 第十单元:客服中心的指标管理 后记(纸质版书中不幸被遗漏)
shangna52088
这只是个片面的说法吧!
先说说,为什么“进来的想出去”?:
那是因为心理学是一门全新的科学,尤其是在中国,有一部分人在选择学这门学科的时候,并非是兴趣所致,或者本着助人或自己的理想而来,而是出于一种好奇心理,或者是为了帮助自己解决一些自身的心理问题,或是看好这门学科的前景(主要是利益),甚至只是为了给自己升级加薪当一个垫脚石.....
我们并不排斥后者的那些心态,但因为不同动机而进入“心理学”领域,那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本来学心理学就不是个简单的事,也不是谁都能学的, 要学好并能运用好这门科学,首先自己就 必须具备一定正确的认知和三观,以及强大的内心和良好的情绪能力,还有自我修复能力和治愈能力...一些基础的素质和系统知识,一般人很容易达到,但除此之外想要更好的帮助别人,和治愈他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积累,那就是你的阅历(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及阅历)才能更好的去共情和治愈,而这些东西就明显的拉开了大家的差距。
也导致了为什么有些“进来的想出去”,因为在自己研究的越深,很多东西他们有可能因为缺乏阅历理解不了,或者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生活体验无法共情,甚至会让对方影响到自己....要知道我们更多的是在研究人性,要解决的是更多的负能量的问题,如果自己的心理不够强大,缺乏一个正确的三观,又不具备自我修复能力,对于这种人来说继续修习下去,会是一种非常痛苦的事情, 当他们承受不住和无法释放职业耗竭的时候,就会往外逃了!
再来说说,为什么“出去的想进来”:
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在门外的想进来吧”!为什么会这样呢,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一些原因:
1、喜欢且热爱,想帮助更多人,想研究这门年轻的科学;
2、心理学是一门很年轻的科学,其职业生命和需求非常之大,甚至可以当成一个终生事业来做,而且还具备专业属性,对于个人发展和求职来说稳定且又长期效益;
3、为了解决和疗愈自身的心理问题;
4、好奇;
5、为了利益,或职称,为了给自己升职加薪铺路;
6、为了转型:进入到事业迷茫期,没有方向,需要重新找一个方向帮助自己更好的生存下去。
西方心理学最大的争议是不究竞,好比西方哲学,都从表相入手去 探索 事实真相,但现在这两门学科还远远没达到事实真相。观东方文化我们有究其世界本源真相的儒释道学说,所以就没有心理学哲学这两门,理在是从多东方人把宝扔了,才去捡块玻璃当宝石!只能呵呵了!
其实这是一种不坚定的说法,也就是说当你在一个领域待久了,多少会感到厌倦,所谓的围城可以指任何东西。我们也可以换种说法,那就是“有人说恋爱就像围城,进来的人想出去,而在外面的人想进来”,这样比喻,你是不是有点体会了。
心理学在我的理解里面,它只是一门科学,既是理论,也能实践,用数据和原理来分析事情,而不是被用于其他用处,例如用来解刨人性或者利用人性,我觉着这样就失去它的味道,所以只是单纯地当做多一门知识。很多时候没有将它放在利弊上去权衡,这样的话我也不会产生“围城”的感觉。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感觉,也像围城。很多人认为研究心理学的人,一般自己都有心理问题,甚至在教人摆脱困境的同时,自己却被困进去了。说明了想要学好心理学,需要很雄厚的知识来支撑,且要拥有更强大的思维能量和心理素质。因为你每天面对的都是心理问题,这些可能会涉及到人的认知、 情感 、意志等等领域,如果你自己都驾驭不了,那么容易“着魔”也很正常。
但是在外人看来,心理学似乎是比较神秘的,成为所谓的“看你一眼就知道你在想什么”的学科,我只想说千万不要这么觉得。虽然外面传的识人技能五花八门,除了分析心理的,还有分析性格的,甚至有分析命运的,我一般都将它们理解为心理学的衍生产品,或者说有些是旁门左道。就如现在算命先生手上的书,也是从古老的《易经》不知道翻版多少次的产品,怎么保证其质量,而现在真正能理解《易经》的又有谁?或者能掌握一些的又有多少人?
当然我相信的依然是科学,即便最后发现科学与宗教是同个尽头也好,但至少目前为止是相信科学的,因为它是用数据和逻辑原理去分析,没有参杂太多主管因素,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半路迷失自己。
为什么有人说心理学专业是围城,进来的想出去,出去的想进来?
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把婚姻比作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反应了人的复杂心理状态。
如果把心理学专业,主要是指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和系统,比作围城,很多人想进去不假,很多人想通过学习成为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自己得到提高,帮助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但一旦进去以后,发现并不是这样,感觉自己帮不上忙,并不是想出来,而是迫不得己,不出来不行,所以就有心理咨询师放弃了咨询,远离了这个这个行业。
如果做得好,经常有人得到帮助而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这些咨询师基本不会出来,也不想出来。
心理学就像捉迷藏,在寻找中发现!
人的心里挺复杂,去窥视一个人的心理世界, 看著看著就累了.
一个人会因为环境境遇不同 ,每个时期的心理状态也不同. 走著走著就变了 不再是当初的样子 原来的心境。 若是心累了 回过头来看一看 别忘了初心。
个人理解“进来的想出去”,
(1)是因为心理学派别林立,百家争鸣,修成正果不亚于唐生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总之是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
(2)心理学现在还不是被大众所接受,属于比较偏的学科,英雄难用武之地。加上就业前景不乐观,处于高不成低不就,这也进来的想出去!
“出去的想进来”,应该这样理解,
(1)是大众对心理学的好奇心所致,因为心理学往往能通达人们内心,发现根本原因!这也是导致人们好奇的原因。
(2)心理学和医学一样能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是实用学科,加上现在患有普通心理疾病的人在不断增多,导致人们想进来吧!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