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滴嗳
阿德勒反对“性冲动是个体精神与生活的基础”。认为直正个体生活决定于人如何面对外在世界所给的问题和个人的努力方式。他的基本理论观念:第一,是认为人是一个统一体,人的一切表现包括思想、性感、冲动、以至梦幻,全都接受一个内在一致原则的管辖,也就是人格的管辖。第二,认为人生总是在不断地克服缺陷,追求完美,在追求中使“进化的冲动,完美的思想,在不断拉着我们向前。”第三,是自卑感,他认为人有三种自卑:面对宇宙的自卑、面对其他生物的自卑和面对他人的自卑,这些自卑是成就的原因,是使人奋发向上的动力。第四,是社会感或社会兴趣、社会精神。这便是阿德勒人格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不朽的成就1895年,阿德勒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1900年,弗洛伊德的《释梦》出版后,他读到了此书,并对其深有好感。他认为此书对于了解人性有很大的贡献。于是他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做辩护。或许正是这一缘故,当1902年弗洛伊德着手建立小组织——“星期三心理学会”后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请加入,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鉴于阿德勒在这个小群体中智力最为出众,弗洛伊德对阿德勒倍加赞誉,也非常信任。1910年,在弗洛伊德的推荐下,他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第一任主席,并负责该协会会刊的编务。但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在一开始就潜伏着有朝一日会裂隙的危机。阿德勒从一开始就不是弗洛伊德的忠实信徒,两人之间也从未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正如著名心理学史家墨菲所指出的那样,阿 德勒显然一开始就认为自己是弗洛伊德这位大师的年轻同事而不是弟子,而弗洛伊德则把阿德勒看作自己的信徒和门生,他不能容忍他心目中的弟子对他的学说有任何怀疑和偏离。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论述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并获得了很大的声誉,此时弗洛伊德还认为阿德勒的观点为对精神分析学的一大贡献。但是,当阿德勒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观点并认为补偿作用是理论的中心思想时,弗洛伊德便不能容忍了。两人在理论方面分歧越来越大。1911年,阿德勒连续发表三篇文章,阐述他对精神分析性倾向的反对。两人的矛盾激化,最后阿德勒辞去协会主席之职,率领他的几个追随者退出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另组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鉴于“精神分析”一词已为弗洛伊德使用了,1912年,他又把组织名字改为“个体心理学学会”。从那时起,阿德勒便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1911年有一位德国哲学家怀亨格(HansVaihinger)出版了一本书,叫做《‘虚假’的心理学》(ThePsychologyof‘AsIf’),它对阿德勒的思想立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怀亨特主张:人类都是凭借一些在一些现实上不存在的虚假目标而生活着的。我们认为宇宙是一个井井有条的实体,并以此种虚假的观念为基础,作出种种行为,其实宇宙是紊乱不堪的。我们造出了虚假的上帝,并且装模作样,仿佛他是真有其人一般,基实哪里有什么客观存在的神?尽管这些东西在经验上都是虚假的,我们却不怀疑其真实性,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其影响。阿德勒把这种概念引用到心理学上,尤其是因果关系的问题。弗洛伊德把因果关系当做是心理学的一项基本定律,但是阿德勒却在怀亨特概念中看到足以打倒弗洛伊德观点之物。他认为:促使人类作出种种行为的,是人类对未来的期望,而不是其过去的经验。这种目标虽然是虚假的,它们却能使人类按照其期待,作出各种行为。个人不仅常常无法了解其目标的用意为何,有时他甚至不知其目标何在,因此,这种目标经常是属于潜意识的。阿德勒把这种虚假的目标之一称为“自我的理想”,个人能借之获得优越感,并能维护自我尊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德勒 曾在奥国军队服役,充当医生。以后,他又曾在维也纳的教育机构从事儿童的辅导的工作。此时,他发现:他的观点不仅适合于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而可涵概师生关系。他对教师们的影响既深且远,有许多个体心理学家都是出身自将其观点用于教育上的教师。在1920年左右,阿德勒便已经声名远播了。在维也纳,有许多学生和跟从者包围着他,他和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时光。然后,他便周游各国,到处讲学。1926年,他初抵美国,受到热烈欢迎。1927年,他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同年,他出版了《自卑与超越》,全书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
Rachelkeikei
会根据孩子出生的顺序,判断孩子的性格或者是之后的发展方向,比如说长子是父母的第1个孩子,所以父母对他的期望是比较高的,给到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比较好的,但是很有可能会给孩子造成特别大的压力。
北京飞猪
每个家庭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个熊孩子。这个熊孩子让父母感到非常头痛,打又打不得,骂又骂不得。
记得有一个美国专家曾经论述过: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思维模式,他们会显得非常自私。
并且他列举了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让孩子和一个玩具熊隔着一张圆桌相对而坐,并且在这个圆桌上放了一个能够遮挡孩子视野的土丘。调查者问孩子,你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还是回答是土丘。
调查者又问孩子,那玩具熊眼中看到的又是什么呢?孩子回答不知道。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得知孩子天性是自私的。或者说更多依靠本能行事,没有经过后天的教育。孩子们年龄太小,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思考系统,对问题的看待太过浅薄。
孩子处于叛逆期
专家表明:婴儿的叛逆期是2~4岁,孩子的叛逆期是6~8岁,而青少年的叛逆期是12~16岁。 所以孩子不听话多半是孩子处于叛逆期。只要是父母和说的话,那么孩子就会条件反射地反驳父母。
而父母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多半会进行一些打骂教育或者棍棒教育。而这种教育会对孩子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会让孩子感到绝望,产生自卑心。
1.阿德勒教育理念的含义
阿德勒世界三大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在年轻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阿德勒教育理念。
而阿德勒教育理念最本质的核心便是让父母信任孩子,给予孩子最大的理解。
2.父母怎样用阿德勒教育理念教育孩子?
阿德勒教育理念的本质含义: 就是要让父母信任孩子,给予孩子最大的理解。而在此基础上,父母要做的便是把这种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心。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思考问题。
因为父母和孩子的鸿沟是巨大的,是难以跨越的。我们经常用成年人的思维来考虑孩子的事情,这么做会让孩子觉得太过虚假和不真实,尤其会使他们对父母产生一些不好的印象。他们会觉得父母就是在说废话,其做法也显得多余和讨人厌。
所以父母应该把阿德勒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并且运用阿德勒提出的阶梯式选择法教育孩子。如此才能让孩子得到充分的教育,使之更加听话懂事儿。
1.第一梯次解决方案:先给孩子提供两个不同的选择,而非替他下决定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主动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因为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他们这时候喜欢自己做决定。父母为孩子做的决定有时候会让孩子觉得心烦,所以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机会。
2.第二梯次解决方案:将选择调整在可控范围内
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大,他们的思维意识也不断地增强。父母给孩子提供两种选择,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给孩子划定一个较宽泛的范围,让他们在其中自己选择。
3.第三梯次解决方案:提供选择和结果,让孩子自己承担
有时候孩子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面对父母给他们的选择嗤之以鼻。他们想要自己进行选择,这样才能够显示出自己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生活。
但这时候孩子还处于一个幼稚的阶段,他们的知识水平不高,所以眼界没有父母看得长远。这时候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选择和结果”的机会。当孩子不听信父母的话,执意要做自己时,那么后果就应该让孩子自己来承担。
中国一位非常著名的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说过:父母不应该害怕孩子犯错,因为孩子每次犯的错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基石,并且孩子能够通过错误积累经验。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只有运用错误的方法教育孩子的父母。
所以父母面对孩子不听话时,一定不要对孩子进行打骂教育。而是应该运用阿德勒教育理念,尝试运用阶梯式选择法教育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听得进去,从而规范自己的不良行为。(配图均源自网络,侵删)
黄小月abc
你也许不知道阿德勒,但你一定知道他的《自卑与超越》。不知道都多少人因为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和激励,超越了内心的自卑情结,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方向。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戴尔·卡耐基评价阿德勒是“终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潜力的伟大心理学家”。 阿德勒从小体弱多病,身材矮小,严重驼背,由于疾病和车祸差一点死于非命。儿时的创伤经历和死亡恐惧曾使他极度自卑,但他最终战胜了自卑,不仅考上了医学博士,还成为弗洛伊德的学生,最终成为心理学大家。可以说,他本人就是克服自卑、人生逆袭的典范。他的人格理论也始终围绕着克服自卑而进行,强调人的积极品质和社会动机在个人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这里,郑州仁和心理咨询中心和大家一起重温阿德勒的经典语录,希望这些闪烁着大师人生智慧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超越内心的自卑情结,不断开拓更为广阔的人生意义和生活空间。 01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02 怀有自卑感,不代表精神就不健全,主要看你如何看待自卑感,是以自卑为动因激励自己前进还是畏缩不前。 03 一个人的意义是没有用的,真正的意义是从与人交往中体现出来的。 04 不是“若能克服缺点,一切就好了”,而是就算有缺点,也有勇气做好。 05 成长不必背负他人的问题,不必迎合他人的评价。 06 经历的痛苦愈多,体会到的喜悦就愈多。 07 我们不能期待别人随时体察我们的情绪,沉默换不来别人的帮助,如果我们需要帮助,就要用语言表达出来。 08 只要自己做了对的事,感受到了“贡献感”,就不必期待他人的感谢与赞美。 09 人在努力之后,一旦无法得到“正面关注”(比如赞赏),就会试图去做不对的事,以求受到“负面关注”。 10 人生有三大任务:工作、交友和爱,这些任务也都是人际关系的任务,往往越拖延,就越难解决。 11 当我们开始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时,世界或许不会因此而一定发生改变;可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去做,事情只会朝更加糟糕的方向发展。 12 我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正确与否,带来的结果将有天壤之别。正确的意义是生活的守卫者,错误的意义则如撒旦般可怕。 13 我们不应该受情感支配,而要善用情感。绝大多数时候,情感的出现其实是为了操控对方,让对方按照我们的期望和愿望行动。 14 我们不需要强迫自己改变,只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自己的亮点就好。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事情就会在你想不到的时候发生改变。 15 责备自己一无是处,只会跌落一望无际的深渊。有勇气认同现在的自己,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郑州仁和心理咨询中心 阿德勒经典语录 心理学家名言名句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