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26

抢银行的小怪兽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讲李银河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西安乾蓬装饰

已采纳

有过外貌焦虑,主要是觉得外貌在现在这个社会上非常的重要,所以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外貌,也很着急。

心理咨询师讲李银河

193 评论(12)

包子baozi2015

虽然现在的女性越来越独立自主了,但是社会所给女性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李银河就在一次访谈中谈过女性对于年龄上的焦虑,不知道大家对于年龄是否有一种焦虑感,但是至少我对于自己的年龄确实是有焦虑的。

其实仔细回忆一下的话,在我20岁之前的时候,我丝毫没有对自己的年龄有过任何的焦虑感,甚至认为25岁离自己都是遥遥无期的,在20岁之前说到25岁的话,会认为25岁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年龄,但是时光飞逝,眼看着自己已经22岁了,在22~25岁之间的自己逐渐的开始焦虑起了自己的婚姻问题。

22岁的时候刚刚大学毕业,本来以为是大展宏图努力奋斗的时候,但是身边的同学朋友却悄悄的都在准备着结婚,而这一种现象直到25岁的时候达到了一个顶峰的状态,基本上身边所有的女性朋友都已经结婚生子了,这也让我对于自己的年龄产生了一种怀疑感,我自己始终认为自己还比较年轻,所以不必过早的进入到婚姻,但是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接着一个的都当了母亲都当了妻子,也不免会怀疑自己的年龄。

等到自己过了25岁之后,到了27岁到28岁的时候就出现的对于婚姻的问题变得不再迷惑,对于结不结婚的事情也抱着都可以的心态了,不必再纠结了,但是这个时候的自己又开始焦虑人生未来的走向。

毕竟作为一个独生子女,要面临着一个人养两个老人的情况,并且曾经在大学的时候,一直以为自己将来在事业上会有所一番成就,但是眼看着到了30岁之后却毫无起色,就开始怀疑起自己,是不是没有办法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而当我真正到了30岁之后的时候,依然还是没有结婚,依然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自己,但是也逐渐的开始摆脱了对于年龄的焦虑感。因为当人生的经历比较多的时候,这种焦虑感就会彻底的消失掉,并且对于人生的态度以及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都能够比较释怀的去看待。

就算是身边发生了一些事情的话,也经常会抱着一种佛系的心理,并且会觉得该来的总会来。就让一切顺其自然。所以也希望各位女性能够不必对自己的年龄感到焦虑,其实年龄并不代表着什么,年龄也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别让年龄的数字定义人生。

136 评论(12)

爱笑的眼乌珠

去年年底逛图书管时遇见了李银河老师的自传《人间采蜜记》。书不厚,文字也有趣。索性在图书馆一口气读完了。印象中李银河老师一直为了 社会 中的少数人群到处奔走发声,是我国平权活动的先驱。 读完此书后却更想感叹, 李银河老师是我见过的最具赤子之心,最率性自由之人 。先摘取书中原文几段。 李银河老师还是小孩子时: 对于阅读的感受:书中还提到了李银河老师与王小波的爱情。刚和王小波在一起的时候,李银河老师是杂志编辑,而王小波只是工人。之后王小波作为伴读陪李银河老师留学。二人生活再拮据,李银河也不同意王小波去打工,因为觉得小波的头脑不应该被浪费。 相似的还有李安的妻子,李安曾为了电影待业在家六年时间,无分文收入。就在打算放弃随便找份工作时,他的妻子没有同意他去工作,一如既往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让李安可以专心做自己的电影梦,尽管当时看起来更像是白日梦。最终,李安拍出了豆瓣评分高达的《推手》。 这样的气魄,需要本人有多么强大的自信与意志力啊。 这是王小波为了打消李银河对于自己可能出轨的疑虑而写的信,也是整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几处之一。原二人强大如厮,也如常人爱情般有各种各样的小困扰啊。不过这两个灵魂能够相爱,也确实是可以预料的事。书中还提到了李银河老师毕生研究的领域,虐恋。李银河老师非常坦率的谈到了自己对虐恋的喜欢, 买鞭子和打酱油一样平常,这样的坦荡也只有李银河老师。最后想说,李银河老师应该是当代很多女生的榜样。毕生专研自己热爱的领域并有极大建树,有王小波那样专一有才华的灵魂伴侣,遇到大事有底气有原则敢于发声。我是在某读书app上看到的这本自传。今日再翻,发现李银河老师竟然直接给自己打了五星,真是太可爱了。评价李银河这个问题,太难了。 因为李银河是具有很多方面值得人们讨论的。她的学术成果、 社会 活动、爱情婚姻,每一个方面都可以拉出来讨论。 本文仅对李银河老师从学术和 社会 活动上进行讨论。 因为,李银河和王小波留下的不仅仅是朋友圈浪漫的爱情故事,还有交相辉映地对中国 社会 的启蒙。学士成果 不要说90年代做同性恋和虐恋研究是多么困难,就连放在今天,研究的困难依然存在。 社会 活动 她的 社会 活动立场是一个偏向民间的学者,而不是一个学院派学者。 要知道,早在2000年,她就先后向人大代表和政协提出了同性婚姻法案。在2000年,同性恋这个词刚刚去病化不久,根本没有进入中国民众的视野。2000年,李银河提出同婚法案的意义不在于马上将法案落地,而在于推动它的进程。这几年的 社会 热点问题,李银河一直坚持在社交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用一句话评价李银河,那就是“她是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 她的父母是《人民日报》的编辑,是高级知识分子。她的成长经历代表了出生于50年代的学者的成长经历。但是,她的思想已经超前于时代。 01 刘金子 李银河老师真的是不好评,她是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她的观点和做人都是超前的,她研究是最尖锐的人的问题,对她的观点有的人唾骂,有的人愤怒,有的人愤恨,有的人支持,有的人赞赏,有的人反对。李老师搞学术研究,对人性的看法,有不同的观点,我尊重她,他的人格也没有问题,我崇拜他,她的观点很尖锐,还是很理解支持。 李银河,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家庭与性别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社会 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88年毕业于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博士学位。她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性学家之一, 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主要研究领域:妇女 社会 学、家庭 社会 学、性别研究、性 社会 学。 投鼠忌器,看在王小波的面子上,不想说你什么。但是,别人不说,并不代表别人没有意见。 收敛起你那套“婚姻必将消亡”、“人不可能终身面对一个性伴侣”、“建立青年公社让年青人任意……”的奇谈怪论。 不要为老不尊!白白浪费掉曾经写那两本书所积累的一点儿人气。 一个追逐自由的灵魂,一个勇敢的女性,一个富有研究精神和独立思想的学者,一个敢为弱势群体发生倡导理性的老师,一个真诚的知识分子。 但她也是一名妻子,一个情人,一个凡人,一个学生,有她的悲欢离合和人性的缺陷。不管怎样其光芒是普通人能发出的接近理想的光芒。 一个值得尊敬的学者。 现在很多人说起李银河,第一感觉是王小波遗孀。或者,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她与王小波的爱情之中。 《爱你就像爱生命》情书集,让读者认识到一个深情又幽默的王小波。在情书集里,李银河的形象是藏在文字背后的。我只记得她给王小波回过一封很热烈的信。除了王小波妻子之外,李银河还有一个身份,常常为你所忽视,就是一名学者,一名性 社会 学家。我的大学是读 社会 学,对性 社会 学颇感兴趣,于是几乎把李银河所有的著作都读完。 她是一名很有 社会 责任感的学者,比如在《同性恋 社会 学》一书之中,她关注城市里的男同性恋的生存状态。她与王小波做过很详细的 社会 调查,给予这个人群非常大的关注与关怀。要知道,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同性恋在中国还是一个很新鲜的词汇。王小波曾在杂文里写到,当时有人听说他们在研究同性恋,不以为然,认为同性恋是“资产阶级”的玩意。现在我们知道,同性恋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需要去关注。 李银河还关注中国女性的生存状况,比如农村妇女群体。在我看来,几乎所有若恶弱势群体,都是她关怀与研究的对象。这些人也是王小波所说的“沉默的大多数”。这是一个学者拥有的良知与勇气,值得佩服。再说李银河与王小波的爱情。现在看起来,似乎是王小波的名气更大一点,李银河成为他的附庸。我崇拜王小波,对他的夫人李银河,起初只是爱屋及乌吧。当我对李银河有了更多了解,不禁对这位很有独立思想的 社会 学家刮目相看。 首先,我非常羡慕他俩无比浪漫的爱情。诚如李银河所言,“我们俩都不是什么美男美女,可是心灵和智力上有种难以言传的吸引力。我起初怀疑,一对不美的恋人的恋爱能是美的吗?后来的事实证明,两颗相爱的心在一起可以是美的。”这使我们在婚姻纽带显脆弱的今天,更坚信最美好爱情的存在。 第二,李银河深入研究中国人感情与性这个隐私性很强的领域,大胆揭开性神秘的面纱。这期间,她顶住卫道者的诋毁,促进国人对性的理解与宽容,捍卫人们追求性爱的权利,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第三,早在1992年,王小波与李银河合著出版了《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一书,他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对少数特殊性取向的人群施以同情,一定程度改变 社会 的歧视现象。 第四,王小波文学创作巨大成功,与李银河理解支持,慧眼识英才密不可分。李银河说过,她不忍心让像王小波这么聪慧的大脑成天想着打工挣钱。所以,王小波即使远在国外,也能安心写作,当一名自由职业者。 可以说,李银河今天的成就无愧于王小波的在天之灵。李银河是一个比较超前的女性学者,她提出来的同性恋合法化,还有无让性工作都无罪这些理论在当今国人都无法接受。同是,她是中国首位获得文科方面博士后的得主,可见,功力尚可。我所知道的李银河是一个公众人物,比较鲜明的特点是有较高的学历和比较全面的 社会 实践。也是光明的主编,也在中国 社会 科学院就职,去过美国,写过畅销书。更重要的比较前卫的女性生活价值观。而这些都能作为很的材料去阐述李银河的一生,而我则不然。我认为她的一生更多的是受到她的丈夫王小波的影响,你看王小波的作品。描写女性,男性,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描写,也开辟了文学白话文的先河。 看见李银河,心里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王小波是很有才的,但是,她作为王小波的遗孀,借研究性学之名,发表自己惊世骇俗的理论,一旦 娱乐 圈有什么风吹草动,她也闻风而动,对明星艺人评头论足,她很有经商头脑,一条问答100元,直钩钓鱼,愿者上钩,她的著作我是不愿看的,只看过王小波的作品,不愿看很多她写的文字的原因:就是她昭告天下般的,宣传她不同于常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她可以异性恋,也可以同性恋,她认为爱情应该不分性别,她还认为婚姻迟早要消亡,她的观点惊世骇俗,她抓住一部分年轻人的心理,对年轻人的婚恋观并没有起正面作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新中国才成立不到百年,一夫一妻制不但倡导的是对爱情负责的法律约束,更是保证 社会 稳定,保障人类繁衍生息的有力措施,也是男女平等的一种体现,中国有句俗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知心傅姐以为:“任何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在刷耍流氓!”而李银河崇尚的是性自由,恋爱自由,同性恋爱自由,看似振振有词,但是不利于 社会 的发展进步,她的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恋爱起不到正面的作用,我想很多家长都不会赞同她的观点的。美国够开放吧!还不是在奥巴马任期后段才开始的同性恋法案,中国最近这些年来民间呼吁回归传统,同性恋得到人大的释法支持决然不可能。再者,李银河的著作观点根本就没有文化土壤,注定是个人式意淫!另外,欧美国家在传统上对同性恋认为是一种原罪,是基督教中绝对不许做的,所以一有同性恋者就会被烧死。但在中国就没有这种情况,同性恋只是不和于 社会 而已,政府向来采取不支持,不提倡,不反对的态度,没有欧美国家的迫切感!

292 评论(10)

亲切的海沫儿

大学毕业刚刚实习那会,在单位看到那些比自己大一岁,甚至比自己小的同事,已经结婚生子了,那个时候我的年龄焦虑是最严重的。后来,随着认知的增加,这种年龄焦虑减轻了很多,因为生活还是要靠自己把握。

129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