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57

怀疑本身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强行抱心理咨询师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ianping达人0459

已采纳

有时候自己也会特别的苦恼,感觉自己的心情没有办法得到缓解,自己都没有办法缓解困惑,还需要帮别人解决,放平心态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多去缓解自己,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强行抱心理咨询师

267 评论(10)

C站队丶肥皂

应该对孩子讲,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更不要和陌生人走,要教育小孩子永远都不要贪吃。也不能相信陌生人,这样会被人骗走的。时间久了小孩子就记住了。

175 评论(8)

汉口小霸王

听和说。倾听是咨询师的最基本职业素养。咨询师必须要给予来访者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说他们想说出来东西。在来访者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静静地让来访者说。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你一声不吭。如果来访者属于滔滔不绝的说的那种,就让TA讲。如果来访者说的慢的话,在说的间隙可以用一些肢体语言,不如说点头,或者说“恩”,“这样”等等,表示你在认真听取。在这个工程中要把注意力放在来访者身上,不要左顾右盼,让来访者觉得你听的百无聊赖。有的时候会感觉到无聊,但是你的工作性质就是如此,必须要南信的听下去。如果来访者看着咨询师的眼睛,咨询师要保持和来访者的眼神交流,不要躲避对方的眼神。

288 评论(14)

我有歼击机

说一个我自己的感受。自恋是个很大的问题。咨询师在咨询关系中真的不能把关注重点太多的放在自己身上。我觉得一个隐藏的并且是并不少见的特点是:非常非常注重和关注咨询技巧。如果一个咨询师说到咨询工作,最关注的是咨询流派、技巧这些事情,而不是对人的关怀和关注对人性的探索的话,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自恋。因为这样的咨询师关注的其实是“我是不是用一个很好的方法把来访者治好了”“我的咨询技巧是不是很棒”,而不是来访者本身的需求和wellness。抱着这样的心态,其实也很难发现来访者真正需要的或者想要改变的是什么的。

126 评论(11)

密云汉子

就个人经验观察,最忌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自恋。一般自恋型人格明显且自己问题没解决的咨询师,我都建议他们不要去接来访者,纯粹是伤害别人。在自恋型的咨询师里面都是非常普遍的。其实这每个问题或多或少都还有些解决方法的,但如果自恋,那至少表现出来自我感觉基本都好得很,根本就不会去解决自己个人或执业方面的问题,慢慢地就会成长成自以为是地伤害来访者的咨询师……

182 评论(14)

北京宇盛

心理咨询师最忌讳,认为自己懂得比来访者多,用高高在上的权威态度来指导来访者。这样会把来访者置于很不舒服的位置上。向来访者打包票说能治好,这样很容易勾起来访者想挑战咨询师。我们可以告诉来访者,我不能保证一定达到一个目标,但我们可以朝那个方向努力,看看能做些什么。过度打听来访者隐私,让来访者感到不安全。当来访者不愿意透露更深的东西时,咨询师应该尊重。

133 评论(13)

后来后来510

咨询过程很难按照预定方案来实现,甚至出现来访者质疑或挑战咨询师的场面。这时失控感会席卷而来,新手咨询师会产生焦虑以及对自己专业能力的怀疑,咨询工作将面临困境。没有一次咨询是可以预期的,就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学习的所有理论、技术、问句、框架,提出的所有假设,都不是为了使我们囿于某种固定的模式或流程,而是帮助我们去理解咨询是怎么回事,理解那些先辈用无数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规律。

来访者要求降低资费,该如何拒绝?

有些来访者就是喜欢讨价还价的,可是心理咨询师付出了心血也不能一味满足来访者的降价要求,这时就会有冲突。如果这位来访者认可咨询师的能力和价值,但是又不断地讨价还价,那么一定要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对方,这个价格已经是最优惠的,您享受到的是最优惠的价格了。如果对方不认可咨询师的价值时,觉得花钱不值时建议来访者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调换心理咨询老师。

来访者要求拥抱等肢体接触,怎么办?

有些来访者攻击咨询师,有些来访者喜欢咨询师,甚至爱上心理咨询师,想要拥抱时新手咨询师就会不知所措。资深心理咨询师就会懂得引导,拥抱等肢体接触意味着什么,这个部分可以重点探讨。爱上心理咨询师属于正移情,面对这样的来访者咨询师要评估一下是否有能力坚持自己不被诱惑。

来访者言语富有攻击性,总是批判咨询师,该怎么办?

来访者的诉求千差万别,总会遇到攻击和教训心理咨询师的来访者,这时该怎么办呢?这种攻击在专业角度叫负移情,心理咨询师要理解对方的负移情时就可以更多角度了解来访者,不然这个咨询是很难走下去的。所以对心理咨询师而言个人的心理成长也非常重要,如果心理成长不够时,容易被批评和责骂失去中立客观的立场,对咨询效果是不利的。

很多新手咨询师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并不能像游戏一样,有一套所有的人都适用攻略。

89 评论(15)

母婴家居学院

年尾了,国外儿童防拐六大亮点,父母该知道。

年尾临近,最近江西的一位小伙子当街拦截下人贩子,救回了一位在校门口被强行抱走的小女孩。看到这样的好事,我们作为父母,真的非常感恩。如果我们身边有更多这样的小伙子,在紧急关头拉孩子一把,我们这些父母那根常常紧绷的担忧意外的“弦”,便能放松一下了,没有哪位父母能承受起孩子丢失的悲剧。

但是天真无邪是孩子们的天性,2015年有儿童机构专门到一些幼儿园跟孩子们做“防拐游戏”,工作人员假扮“陌生人”,通过给孩子们零食和玩具,结果有1/3的孩子轻易被骗出了教室……所以父母对孩子们的“防拐防骗”教育真的不能少。

为了让父母们高效教育,幼儿说整理了国外一些儿童防拐亮点,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1、“角色扮演”是重点

“角色扮演”是幼儿说常常提及的话题,因为“角色扮演”是儿童认知的重要模式。超99%的被拐儿童都能安全回家的德国(除了德国,不少西方国家的儿童被拐找回率也不低),就非常重视在儿童防拐方面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他们称之为模拟练习。德国的幼儿园和学校规定老师们必须经常给孩子们传授防拐防骗知识,并进行模拟练习,当然孩子们的父母也相当重视。在模拟练习中,包括遇见不认识的人给自己糖果如何回应,遭遇强行抱走如何反抗和想办法告诉家长,被坏人带上车如何求救,如何报警和自我保护等……孩子们从小就在模拟练习的游戏中学会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孩子们可以说是从小做到轻车熟路。

所以,希望我们的学校也重视“防拐防骗”角色扮演游戏的应用,我们的父母们也可以借鉴。爸妈们可以扮演坏人,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配合适当的道具(玩具和简单的场景布置),父母扮演不同角色的坏人,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进行不同的被拐方式的假想游戏。比如妈妈和孩子可以扮演在火车站,遭遇“坏人”问话和给零食;比如妈妈和孩子还可以扮演在学校门口遭遇“坏人”掳走……通过游戏,让孩子熟悉遇到意外如何应对。

有人担忧“角色扮演”会带来“狼来了”效应,但德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不会!除了“角色扮演”游戏,下面其他国家的防拐亮点,父母们也需要重视。

2、别“放养”低龄孩子

1981年,美国一位年轻的妈妈让6岁的儿子Adam Walsh在商场里看别的小孩玩游戏,自己匆匆离开片刻,只是短暂的7分钟,当这位妈妈回来时,儿子已经不见了踪影,至今也无法找到。几十年后的今天,Adam Walsh的爸爸John Walsh受儿子丢失的影响,主持了一个节目,专门帮助孩子丢失的家庭,并常常提醒父母们不要“放养”低龄孩子,因为这是对孩子最基本的爱。即父母最好不要让12岁内的孩子单独出门,6岁内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户外,都需要父母监管。

缺乏生活经验、心智也未成熟、容易相信别人、抵御诱惑的能力弱,是低龄孩子的特征,所以6岁内密切看管是父母们需要谨记的原则。

3、不在网上发布孩子信息

我们的父母很喜欢在网上发孩子的相片,甚至孩子就读的幼儿园和学校等隐私信息,父母们常常沉浸其中,却忽略了对孩子的保护。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能被永远保存,可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孩子信息的泄露,容易被坏人利用,坏人可能会顺着有关孩子的相片和文字准确地找到孩子,甚至是孩子的生活规律和上学放学时间。这是非常危险的。

法国规定父母们不能在网上发布孩子信息,否则会遭遇罚款。那是因为他们深知背后的隐患,所以父母们要引起重视。

4、别在孩子衣服上贴名字

不能在孩子衣服上写名字,这是美国儿童健康组织的建议。因为通过孩子衣服上的名字,坏人能轻易知道孩子的姓名,就为他们进一步实施“假冒”计划提供了可行性。有谁能知道他们可能会假冒孩子的亲戚,告诉老师有关孩子的名字;或者直接喊孩子的名字,告诉孩子,自己是爸爸妈妈的朋友,孩子常常会轻易相信。所以别在孩子的书包或衣服上写名字。

我们很多幼儿园都喜欢让家长在孩子的衣服书包上缝上名字,对幼儿园来说是方便管理,但对孩子的安全来说,那是有害的。

5、别用“陌生人”的字眼教育

父母们在进行“防拐防骗”教育时,喜欢用“陌生人”的字眼,比如让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但事实上“陌生人”对孩子来说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他们不能想象“陌生人”是什么,他们更多地会把“陌生人”想象成“长相恐怖的人”。美国反拐专家Bob Stuber说,“陌生人”并不能让孩子跟人贩子区分。所以父母们在进行“防拐防骗”教育时,正确的字眼应该是“不认识”或“以前从没见过”的人,让孩子别相信“不认识的人”。

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对我的教育。她跟我说坏人可能会长得很漂亮或很帅气,也可能会长得很丑,但凡有不认识的人靠近你,你一定要跑,否则他们可能会把你抓走,还会把你“切”成一块块……当时听完感觉非常恐怖,不过效果还真有。记得有一次我放学走在路上,一个穿着黑色衣服、粗眉毛的中年人向我走来,我突然想起奶奶的话,随即撒腿就跑。跑回家关上门,还不忘记看看后面是否有人追来。后来听说有亲戚的小孩不见了,也是女孩子,还听说坏人也是粗眉毛……所以我养成了在路上非常机警的习惯。不过幼儿说不建议恐吓教育,但奶奶这种“坏人可能会长得很漂亮或很帅气,也可能会长得很丑”的说法是正确的。

6、教会孩子:紧急关头要引起旁人注意

记得我曾经读过这样的故事,故事里一位小男孩单独到超市帮妈妈买酱油。正在认真地看价格时,一位从没见过的阿姨拽着他的手就要走。他心里“咯噔”了一下,费尽力气想把自己的手从对方的手里掰开却掰不开。在慌乱中,小男孩用脚踢掉超市货架上的酒-瓶,“哗啦啦”就摔了一地。超市的经理气急败坏地跑过来,一把揪住了女人。就这样小男孩机智自救了,女人最终也被证实是人贩子。

平时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当不认识的人牵自己走时,要想办法引起旁人关注。比如大喊大叫说“坏人抓我”之类的话,又比如故意破坏身旁的东西,引起别人注意;又比如紧急关头抱住路人……

有个视频让我感动至今。

一位美国小女孩哭着在路上走,后面一位长头发、胡子乱糟糟的男人跑上前揪着孩子的衣服,小女孩拼命反抗。一位胖嘟嘟的路人走过来,关切地问小女孩:“孩子你怎么了?这个人你认识吗?”小女孩大喊“不认识”,长头发男人辩解说“我是他爸爸”,但看到孩子着急的表情,胖嘟嘟路人判断这个长头发男人可能是人贩子,在跟长头发男人争抢孩子时,胖胖的大手打了对方一拳,顿时掉了一颗牙。后来揪人贩子的路人越来越多……突然,小女孩大哭:“呜哇……别打我爸爸……呜哇呜哇……我错了……”众人懵了,长发男人最终被证实真的是小女孩的爸爸,小女孩当时在跟爸爸闹别扭。胖嘟嘟路人不好意思地说:“长头发男人,样子看起来不像爸爸……”不过孩子的爸爸说:“我仍旧很感动,因为这个世界有这么多正义的好心人!”

是啊!人的外表可能会欺骗你,人贩子也不总是看起来像坏人,但你的正义,可能会保护一个差点就被捏碎的家庭。

本文关键字:防拐防骗、儿童安全、角色扮演、早期教育、家庭育儿

幼儿说,一枚亲子心理咨询师,专爱淘国外心理学家们有价值的育儿知识。

322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