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6

冷扇画屏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刘依默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oo鱼泡泡oo

已采纳

把脉大学生心理动向 首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临近之日——记者深入高校就大学生四大心理压力进行调查,在问及“哪方面的压力最大”时, 被调查的50%学生在就业、学业、人际关系和恋爱四个选项中,选择了就业压力;27%的学生选择了学业压力。5月12、13日,本报记者深入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随机邀请在校大学生填写《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表》,共发送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9份。经统计,在有效问卷的学生中,大一学生24人,大二学生34人,大三学生46人,大四学生6人,研究生21人,博士生8人。分析显示,本次调查的主要人群是非毕业班本科生。在调查人群中,男生66人,女生73人;其中来自农村的40人,来自城市的96人(有3人未填写该项)。在回答“哪方面心理压力最大”的时候,有70人在就业、学业、人际关系和恋爱四个选项中选择了就业,占总人数的50%。此外, 27%选择了学业,13%选择了恋爱,10%选择了人际关系。就业篇求职中最缺乏: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据调查问卷显示,50%的人认为就业造成的心理压力大,其中84%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11%认为目前就业形势正常。这组数据或许不会出人意料,大学生对当下就业形势有较充分的认识。直面就业形势,大学生心理压力大是必然的。通过进一步对调查问卷分析,44%的人认为最欠缺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17%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13%选择沟通协调能力。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言系大四学生梁同学说,她从大三就开始在新东方做兼职,辅导学生高考。 “或许在别人看来,我有些功利,每天除了学习还拼命地工作,但是我觉得到毕业时也要面临就业问题,还不如早些接触社会,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有忧患意识的。”当问道“你认为自己就业最缺乏什么”时,一位在校大学生对记者说:“工作经验比较重要。除工作经验外,专业知识及沟通能力也是自己必须掌握的,它们可以提高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力。”记者从一些高校了解到,很多企业在招聘时特别看重毕业生的有效实习经历,尤其是行家的点评。同时,一些企业负责招聘的人员也告诫毕业生,太杂的实习经验在应聘时并不管用,反而会适得其反。最想获得:用人单位信息调查问卷显示,36%的人认为最想获取的信息是用人单位信息。此外,24%的人认为是职业规划辅导,23%的人认为是应聘技巧,还有13%的人认为是专业出路。北京某高校大四刘同学,曾面试了一家事业单位。经过一轮面试后,才知道竞聘岗位做什么。他对记者说,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只有从网上得知有关用人单位的信息,学校在这一方面提供的信息不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信息不对称。作为学生,要积极主动了解企业的招聘信息。”一位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多是教学生一些应聘技巧和专业出路方面的信息,这个有一些作用,但我们更多地是希望得到用人单位的信息。建议学校应该多举办高校和企业洽谈会,让大学生直接面向企业。”在就业压力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时,有专家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注意提早规划好自己的就业方向,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那么在就业时一定会做到胸有成竹。”学业篇8成多大二学生:学业压力来自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调查显示,在认为主要心理压力来自学业的同学中,的人认为考研是最大的学业压力。此外,同学们还认为压力源自论文写作和等级考试等。调查还显示,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大学生感受学业压力的来源有所不同。的大一学生认为拿奖学金是自己目前最在意的事情;的大二学生则认为自己的学业压力主要来自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大三学生表示复习考研是学业上的主要压力;的大四学生认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最是头疼。大二学生陈琳略显骄傲地告诉记者,她第一次考英语四级就拿了601分的高分。尽管付出了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自己的能力在考试中得到了证明。小陈还表示,自己会加倍努力,以优异成绩通过在本学期的英语六级考试。面对各种学业压力,大学生会采取什么方法来缓解呢?调查显示,的人首选适当的娱乐活动,比如玩电脑游戏、到KTV唱歌。此外,还有同学选择运动()、主动和老师或同学交流()、大哭一场()或找心理医生()。调查中,的大学生表示学业压力在自己的学习当中扮演着正面的角色。适当的学业压力能够促使自己更关心学习,有利于成才。也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业压力过大,从而导致情绪低落、心中郁闷,严重者甚至习惯性失眠、身心疲惫,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具体而适当的学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一入学老师就建议我们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具体的学业规划书。老师说应该及早考虑自己在大学中可能遇到的学习问题,有备无患,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就会从容不迫。”刚刚考上硕士研究生的小余说,“学业规划对我大学四年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课程、等级考试、考研复习……一件件做好了,学业压力在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中逐渐消解了,也会成为我学习的动力。”“大学生必须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首都师范大学的张老师说,“它能解决求学者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等问题,能确保最大限度地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恋爱篇两个同学的恋爱故事北京某高校小李和男朋友是高中同学。上了大学以后,他们虽然不在一个学校,不能天天见面,但是感情依旧很好。然而,就在他们大二的时候,男孩子突然决定要去西班牙留学,这给小李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还是支持了他的决定。在这两年里,由于距离太远,他们连打电话的机会都很少。再加上逐渐出现很多观念上的分歧。最后,他们分手了。小李在接受采访时说:“分手的那段时间,情绪特别的不好,偶尔会和朋友聊聊,但是大部分时间是自己默默承受。”北京某高校小刘也在为恋爱烦恼。男朋友比她高一年级,现在已经工作了。近期,他们经常争吵,彼此都非常烦恼。请不要对心理专家说“不”“虽然学校有心理咨询室,但我宁愿向同学诉苦,或者去操场跑几圈。”大四学生小李说自己这几年从来没有找过心理医生,他认为自我调控能力是最重要的。不过小李同学并不否认心理医生的作用,“自我调节能力差,或者心理压力过大的同学有必要向专业的心理医生咨询。”调查显示,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当前最大的心理压力来源于恋爱。分析显示,当他们遇到爱情困惑的时候,80%的人不会选择去咨询,只有20%的人认为可以去找心理专家。为何不去找心理专家呢?调查表明,17%的同学认为心理专家不可信任,32%的同学担心自己被别人误解为“神经病”,27%的同学认为咨询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还有15%的同学认为恋爱问题是隐私,不方便说,并担心信息外漏。针对这个问题,北京工商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张宏宇老师说:“恋爱是一种比较私密、内心深处的情感,当同学们遇到恋爱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会想到找亲朋好友倾诉,这是比较好的方法。但当遇到困境的时候,去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的时候一些问题不方便对周围朋友说,不妨去找心理老师咨询一下,毕竟老师是长辈,是过来人,并且有很强的专业背景,能够帮助同学们进行理性的心理疏导。”对于同学们所担心的信息安全问题,张宏宇老师说:“咨询的信息都是严格保密的,老师们会很客观、很理性地去帮助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不必担心。”人际关系篇同寝室室友可能很陌生在本次调查中,有10%的大学生选择了人际关系是最大的心理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其中70%的同学是女生。在回答“你在与同学或朋友的交往中有以下哪项不适”时,80%的女生选择了“与个别人难以相处”。一位接受调查的大二女生对记者说:“身边有些同学的行为方式与性格我难以接受。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好朋友,接受不了就不交往,反正也不是没有谈得来的同学。”记者问她在宿舍是否也有这样的问题。她说:“有,但就一两个。我不能强迫别人按照我的思维来,反正只是休息的时候见面,反正也不怎么交流,互不干扰就行了。”“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非常强烈,这是由成长环境决定的。同时,地域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也是重要的原因。”中国农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施钢表示,“一旦长期无法融入新的环境就会迅速造成大学生自我封闭,也容易让其他同学产生排斥心理。”“我们还发现,人际关系障碍高发于女生群体当中。”施钢说,女生的基本活动单位并不局限于班级和寝室,在寝室中又会有一个甚至多个小圈子。如果有的女同学在人际交往上产生问题,就容易产生相互对立的小群体或者被孤立起来,宿舍对于这部分同学来说与旅馆无异。性别带来的心理差异通过分析问卷,在“你和朋友关系减弱或疏远的原因”这个问题上,60%的女生选择了“不喜欢对方行为上或人格上的某些特点”。“你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女生的回答则集中在“猜疑”和“相互利用”这两个选项。心理专家提示,女生的感情比较细腻,情感冲动的强度较弱,外露表现不明显。加之生理上的原因,女生的心理往往比男生更早熟。这就造成了她们对自身以外的人和事都抱有一定的警惕,在与同学交往的时候更注重对方的行为和性格上是否与自己的思维相冲突。处于问题当中的女生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等小事都会猜疑半天。而源于自我中心意识和警惕心理,女生们防范别人占自己小便宜或利用自己的心思要比男生严重的多。更令人担忧的是,大学女生在面对人际关系交往障碍的时候往往不把其看成是心理问题。面对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现实情况,各高校的心理辅导中心都已经有所行动。施主任告诉记者,中国农业大学心理辅导中心一方面努力增加女性心理辅导员的数量;另一方面,正在采取一种新的以宿舍为单位的小组咨询方式。这种方式不仅针对女生,男生也包括在内。对于女生打破互相之间固有的一些看法和成见很有帮助。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及早在心理辅导和咨询方面注意到性别差异所造成的心理问题是非常必要的。随着90后一代进入大学,这个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刘依默心理咨询师

163 评论(10)

猫爷爱大王

在一篇文章里面看到这样的话,小四的宗旨就是“你的家庭要完美、我的家庭要完美、我们两个还要完美”。各自家庭的完整和和睦似乎是前提,最基本的要求;两个人的感情是“小四”存在的原因。吼吼,不破坏家庭,又拥有一份完美的爱情,这就是真谛,是“小四”极其所有者追求的目标?我只能说一句,哪有那么多好事都让你占了,继续吼吼。

1. “小三”的指向是未来,而小四在意的是“现在”

最近在各种文章中越来越多的出现“小四”这样的字眼,似乎是出轨的另一种说法,也似乎是“蓝颜”“红颜”之后的升级产品。“小四”和“小三”的区别在哪里呢?

常听人说,没有拆不散的婚姻,只有不努力的小三。那么,为了真爱也好,为了某些个人目的也好,小三的努力目标无外乎是婚姻,这样就出现了道德问题。中国传统观念强调“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在完整的家庭和睦面前,爱情自由什么的都弱爆了,“小三”这种存在在就是打了传统观念的耳光。无论披上什么样的外衣,都不被舆论所容。

而“小四”呢,对两个人各自拥有的婚姻是一种既有的肯定态度,但又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了感情,不想破坏原有的一切,却贪心新鲜的感情。于是,“小四”诞生了。如果“蓝颜”和“红颜”还只是精神层面的出轨,那么“小四”就是更新换代的升级产品。君小姐和卫先生在一次产品交流会上认识,互相留下了微信。一天晚上,君小姐转发了一篇喜欢的微信文章,没有十分钟,卫先生就回应了评论。于是两个人开始聊天。两个资深文艺青年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无所不聊,这样每晚临睡前一个小时变成了两人都盼望的时光。

有一天,说到渡边淳一的作品,卫先生突然没有了回答,君小姐因为知道对方已婚的情况,所以不方便致电放下了手机。原来,卫先生宝宝出生后一直自己睡在书房,昨天老婆突然进屋来拿东西,看见卫先生手机聊天,两人发生了不愉快。关于这个日本作家的深入交流就这样终止了。

“你单位楼下就是花店,订一束花去哄老婆啊!”君小姐脱口而出,毫无虚伪矫饰。

“嗯,我会处理好的。谢谢你。”卫先生心里一动,对善良没有心机的君小姐又凭添了一份好感。

后来,两个人的聊天自觉从睡前一小时挪到了午休时间。君小姐的先生当时正在南方培训半年,怕君小姐无聊,常常鼓励君小姐不要闷在家里约朋友吃饭唱歌。于是,这段时间两人从手机的聊天变成了喝茶聊天。

一天晚上,卫先生送君小姐到楼下,君小姐转身的瞬间手被卫先生抓住,一种早已在两人间流动的毫无悬念的情感在这时正式浮出水面。

两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无论是新婚不久丈夫外出的君小姐,还是初为人父的卫先生都无意改变各自的婚姻状态,又怎奈彼此间慢慢流淌的情感好像一个烈日中的草莓味冰激凌,而两人像贪婪的孩子一样觊觎这清凉可口的美味。

但是两人都知道一次彻底的生活变革无疑会是带有毁灭性的自杀式改变,都无力承担如此的后果,却又自私的希望感受来自彼此的情感。于是,“小四”的相处方式,就这样存在于彼此的生活中。

都是成年人,都会对自己的感情与生活负责。彼此没有更多的要求,如果有一天两人走到了尽头,各种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重要的是现在的一份激情,一份属于彼此的情爱。

如此看来,“小三”至少还有一份对未来的英勇无畏的期许,而“小四”则更像蜗牛一般得过且过的欢喜。 “小三”与“小四”在目标上截然不同,但本质相同的是掩藏在“爱情”下面的那份自私之心。

2男人需要的是情人,女人感受是“移情”

在很多男人的观念里,真的希望一夜回到解放前,一夫多妻是一种多么快乐的存在。的确会有一些“无良”的男性,会把征服女性的数量(有时也包括质量)当做成功与否的标志。那相对“纯情”的小四,就是这样男人更不会放过的一道菜。

男人对情人的希望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希望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

首先,成为或者“被”成为小四的女性一般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轨迹,她们不可能把全部的情感寄托于这个“编外”的异性上。那么男性在这段关系中就拥有更多的“安全感”。

男性不想被家里知道的“关系”,女人更不希望被外界获知,两个人默契地“秘密”地进行着情感的互补。即使有一天“关系”破裂,女性也只会默默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绝对不会演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更不会要挟恐吓,弄得满城风雨。

其次,这其中的女性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爱情中男性以礼物馈赠的方式取得女性的好感是最常见的行为;而具有一定知识层次的女性打着“纯感情”的旗帜,有些是以拿异性钱财为耻的,好像贪图的是对方的财力地位,这无疑在心理上降低了自己在这份感情中的地位,而等同于“小三”的形象。

那么,面对这样一份免费的午餐,男人有什么拒绝的能力呢?

再从女性的角度来看,这里的“移情”并非是“移情别恋”的简称,而是精神分析中的“移情”。指心理咨询中,求助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他们逐渐对咨询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情,表现的十分友好、敬仰、爱慕甚至对异性咨询师表现出性爱的成分,对咨询师十分依恋、顺从。

吴先生是标准的大男子主义,家里的大小决定都没有问过妻子淑子,总是自作主张。而且吴先生主张“男主外,女主内”的绝对模式,在家“十指不沾阳春水”全部家务由淑子承担。晚上吃过饭一起看电视时,经常会指使淑子做在沙发旁的地垫上为他揉腿,剪脚趾甲,还看做是理所当然。

温柔贤惠的淑子最多皱皱眉头,不说什么就顺从地做了,也许因为说了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反而会徒增烦恼。

但是,被捧在手心里呵护是每个女子年轻时的梦想,自从父亲去世,就再没有如公主一般被珍惜和照顾的感受。

一次出差,本是经理带了科长小刘和秘书淑子同行。临行前,小刘被紧急情况耽误了,只好改签了第二天的机票,经理和淑子先一步来到广交会。一路上,平时严肃的经理对小刘非常体贴,提行李,买咖啡,这些淑子习惯的工作都被经理绅士的“抢去”。“出门了,我们就不要拘泥于职务了。”经理微笑着对淑子说。

飞机上,经理看到淑子昏昏欲睡,让乘务人员拿来枕头毛毯。淑子醒来,看见自己侧身头靠在经理肩膀上,紧张地挪开。“看你睡了,刚才送水时留了一杯果汁,给你醒了解渴。”经理的温柔触动了淑子心底的某处柔软。

旅馆离海边不远,晚饭后经理说明天开始会很忙,想趁今天给老婆女儿买几件礼物,让淑子去做个参谋。在一个精品屋中,经理对一只镶嵌玳瑁的梳子反复把玩,说想买给女儿。“你看好吗?我女儿头发也像你一样乌黑油亮,这么顺,这么好。”

经理的目光好像那晚的月光,静而柔照进了淑子心里。

淑子习惯了自家吴先生的吆来喝去,说不出有什么不对,软弱柔顺的性格也无力改变什么,但隐隐地渴望被爸爸宠爱女儿一般对待。经理虽然四十出头的年纪,但细心体贴、事无巨细的照顾让淑子找到了久违的被宠溺的感觉,这就是对生活中缺失的“移情”。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各种移情的原因都有可能出现,本质都是源于对自己生活某些隐秘的不满,但又不一定有能力改变。

起因不同,思想方式不同,但无论男方还是女方,都源于心底的一份自私与软弱。

虽然“存在即合理”,无论披了何种温情脉脉的外衣,加了多少“不影响家庭”的伪装,但“小四”究其本质也只是“情人”。

我的一个研究生闺蜜对“情人”做了精辟的注释:看看身边的各种情况,情人比恋人和夫妻更需要技巧——离远了要你何用,离近了迟早生事端,所以更费心费神费力。

从爱情角度说。 心理学家总结,“爱情”有些特质是普通的喜欢所没有的:所有消息都希望所爱的人第一时间知道并得到回应;好像雷锋叔叔一样在对方有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赶到;唯一性独占性,知道所爱人有其他伴侣存在,不可遏制的妒火怒火无尽蔓延。

额——

这样看来,“小四”的这种存在,真的不是合格的爱情。本来就有家庭啊、工作啊之类的无穷隔阻,第一时间分享彼此消息,简直是痴人说梦;我这里遇人不淑,你那里陪家人进餐,叫你来帮忙,呵呵,还是叫警察叔叔更快更保险;最后一条嘛,根本不符合“不影响彼此家庭”这个前提条件。

再从实践角度说。 坚持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对自己和对方的不尊重,更是对家庭其他成员特别是孩子的伤害。如果婚姻中两个人的感情真的走到尽头,就勇敢道声珍重,负责的态度对待“离开”的问题,然后再去追求另一份新的情感。

这样原来的还要维持,新的又舍不得放弃。明明就是小孩子吃着盆里占着锅里的可笑行为,做什么说的那么高大上,温情脉脉?再说,当事人自己都不能斩钉截铁地确定,向外发展的“小四”就是毕生追求的“真爱”,怎么就一直让他(或她)不尴不尬的存在生活里?

人的确会有审美疲劳,对身边习惯的人视而不见,对生活中的新鲜血液无比热衷。但是,用前些年流行过的一段话反驳:我爱月亮,难道我就得登上月球去?我爱清风,难道就得让风罩着我(那不成龙卷风了)?我爱大海,难道让我去跳海?

所以,对这种自欺欺人的自私的“小四”现象由衷说一句:是亦不可已乎!?

143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