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monice柠檬冰
楼主,还是我来回答一下吧罗洛梅是存在主义从欧洲传至美国的代言人之一,他的著作对美国的存在主义治疗实务有重大的影响。《存在:精神病理学和心理学的新领域》是他将存在主义推介至美国的重要著作。罗洛梅认为,存在需要勇气,而且我们的抉择决定了我们成为怎样的人。在我们内心深处,不时会有挣扎交战。虽然我们想追求成熟与独立,但也知道这种扩张通常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我们就徘徊在依赖时的安全感以及追求成长时的喜悦与痛苦感之间挣扎交战。除了罗洛梅之外,美国还有二位突出的存在主义取向的治疗者,即柏根塔尔与叶伦。在《心理治疗师的艺术》一书中,柏根塔尔叙述生活改变取向的治疗法。他视治疗是治疗者与当事人一起深索当事人主观世界的一种探险。他强调,这种探寻必须治疗者也乐意去接触自己的现象学世界。他说,治疗的重点在于协助当事人去检查自己如何回答生活中的存在问题,挑战他们重新调整这些答案,使能开始过着坦诚的生活。叶伦也承认其实务受到欧美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与精神病理学家的影响。依赖着临床经验以及实证研究、哲学、与文献,叶伦发展其存在主义取向治疗法,并将重点放在四项人类最终关切的问题: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独,以及无意义。叶伦一本内容广泛的教科书《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法》,被视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叶伦认为弗朗克是一位卓越的实用主义思想家,对于他的著作和实务均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叶伦相信大多数有经验的治疗师,不论其理论取向为何,都采用了他书中所讨论的存在主题。他认为,上述四项主题构成存在主义心理动力的核心,也跟实务工作密不可分。通常,欧文亚隆也被认为是存在主义治疗的大家,他的书写的非常精彩。参考资料:
自飘自落
导语:
有个家长在妈妈群里问道:如果别人家的孩子跟孩子说“我再也不跟你玩儿了”,应该怎么处理?
妈妈们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
针对这种情况,包麻麻看到过不少 育儿 专家的建议,大多观点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客观理性地帮助孩子分析解决问题。比如先观察,然后快速作出反应,表达同理心,给孩子讲道理,协助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办法。
包麻麻想说,其实大人的思维有时候过于复杂,孩子的世界简单而又纯粹。我们教育孩子可能学习了无数的理论,运用起来时却发现“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
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养育孩子,但是却无法干涉别人的孩子,家长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孩子的内心变得强大,只有懂得保护自己,才不会轻易受到别人的伤害 。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而教会我的不是别人,恰恰是我5岁的女儿。
一次在游乐场里,Ada跟另一个女孩儿在一起玩儿,也不知道为什么起了争执,我看到那个小女孩很生气地站起来,对Ada说道:我再也不跟你玩儿了!
只见Ada也腾得起身,气呼呼地大喊: 你不要想控制我 !哼!
说实话,当时我就震惊了,这句话简洁、深刻、有力度啊。大人可能绞尽脑汁、苦口婆心的一顿大道理,都不如这简短的一句话来得干净利落。
后来我就问Ada这是从哪儿学来的,她说上心理沙盘课时老师教的。我说你也教教我呗,Ada就绘声绘色得给我上了一堂课。
“妈妈你知道什么是控制别人吗?”,我摇摇头,她就给我举例子:
两个小朋友叫做明明和花花,花花想玩儿明明的玩具,必须有明明的允许,如果明明不同意,花花就不能玩儿。
花花应该接受明明的决定,去找别人玩就可以了,因为有很多东西都可以玩儿;如果花花很生气,跟明明说“不给我玩儿拉倒,我再也不跟你玩儿了”,这就是在控制别人。
听完女儿的课,我非常感动,惊讶于孩子的吸收能力,她小小的身躯里竟然蕴藏着如此清晰的逻辑。那一刻,我很欣慰,她已经不再是父母的附属品,正在一点点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后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提出了Ada不喜欢的要求时,她经常会把这句话当做武器,时时警醒我不要过多的干预孩子,在边界内养娃。
【包麻麻总结】
孩子的问题其实没那么复杂,父母有时候真需要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正所谓大道至简,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大人一箩筐的道理,可能很简单的一句话、一个拥抱或是鼓励足矣。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