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6

年~you(yu)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讲座恋物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梦不吃土

已采纳

今天给大家分享孙洁老师的课程—— 恋物是孩子正常的安全需求 ,希望对各位宝妈宝爸育儿过程有所启发。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案例——《 阿文的小毯子 》。这个故事讲的是关于一只叫做阿文的小老鼠,他有个习惯,无论是走路、吃饭、睡觉还是和其他小朋友玩时,都一定要带着他心爱的小毯子, 有小毯子陪着阿文,他心里就很安稳,也不会整天都黏着妈妈和爸爸 。但是, 他慢慢长大,上小学了,他仍然不能离开小毯子, 尽管这条小毯子已经又脏又旧了。阿文的妈妈爸爸觉得要改变这样的情况,隔壁的阿姨也提出了很多意见,比如:告诉阿文把毛毯放枕头下,第二天毛毯就消失了,但是毛毯小精灵会送一个礼物;将毯子泡醋,染上难闻的味道;或者干脆生硬地拒绝阿文带毯子上学;但这些都没有用,阿文仍然对小毯子爱得不得了。怎样既不让阿文过分地依赖小毯子,又不让阿文感觉失去了小毯子呢? 终于,妈妈想出来好办法:把毯子做成一条条小手绢。这样,阿文依然可以带着他的“小毯子”。 可能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一个“阿文宝宝”, 只不过他们离不开的可能是其他物品:小枕头、小被子、毛绒娃娃、衣服、毛巾、安抚奶嘴、玩具熊、玩具小兔等等。在他们眼里,这些物品都是他们的好朋友,是有生命的,可以一起吃饭、玩耍,和他们在一起舒服又安心。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幼儿园教育,丰富多彩的各种游戏活动,会使孩子更好地与周围的人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这样,随着孩子自信心的发展和对外界兴趣的增加,慢慢地孩子就会离开他的“小伙伴”了。 大人们对宝宝的这种行为会很无奈,要么当着(有时候背着)孩子面强行夺走甚至丢弃孩子的“玩伴”;要么像阿文邻居那样往小枕头、布偶上喷难闻的东西(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热心的人,自己的亲朋好友或是小区大妈,都喜欢各种支招);但往往使劲招数也不见效,是 因为我们没有去分析孩子这种恋物行为背后的原因。 接着我们来说说恋物原因:经研究发现,孩子恋物有两方面的原因。 1、心理需要——安全感需求 当爸爸妈妈在忙,或者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害怕、孤独、难过等情绪不能及时得到疏导,而玩具无疑是最好的替代物。正因孩子身边有这样一个玩具,他们朝夕相处,常常会 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玩具上,把玩具当做自己的朋友、小伙伴 ——在孩子看来,玩具是人物化了的,玩具也有生命。 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会陪伴在身边,是他们形影不离的“小伙伴”,虽然它不能完全代替对父母的依恋,但可以使他们得到一定的安全感。还有,这些“小伙伴”十分听话,是最最忠实的守护神,可以被他们随意控制的,孩子拥抱他们、照顾他们,或者跟他们倾诉,用这种方式来获得心理安慰和满足。 因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玩具,对于孩子这种执著的追求,大人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会觉得孩子的童心愈发可爱了。2、生理需要——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 我们可能注意到最近这几年风靡婴儿游泳馆,里面就有很重要的一项服务——按摩抚触,这是因为孩子有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 确实是对孩子很好,可以减轻孩子身体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缓解身体不适(像拉肚子或便秘等);减轻紧张和焦虑;促进身体发育和协调能力,还能促进睡眠,增进孩子与人的亲近关系。 孩子恋物,往往是出于生理的需要,不排除有些孩子依恋汽车、球类玩具,但大多数更倾向于软软的或毛茸茸的玩具作为依恋对象。 那么恋物行为咱们家长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可能需要先纠正我们的一些错误认知: 恋物属于依恋行为,不等于“恋物癖”。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把幼儿的“恋物行为”,看作是一种心理疾病,即恋物癖。“恋物癖”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而恋物行为是指儿童对某种物品的特定依恋,这种特定物会满足幼儿对安全、依恋的需要。因此,“恋物行为”和“恋物癖”是不能划等号的。迁移恋物有八大妙招妙招一:经常拥抱孩子 注意拥抱不是为了奖赏,而应该是日常的,无条件的。就算是孩子犯错了也可以拥抱,这样能消除孩子的不安。经常性的拥抱可以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我在你身边、我爱你、我能理解你、不怕,有我在很安全、失败了也不要紧。 不只是妈妈,爸爸也可以多拥抱孩子。孩子因为有爸爸妈妈的精神守护,就不会将安全感寄托在小被子、布娃娃上面了。 妙招二:鼓励比惩罚有效 对于孩子的恋物行为,有些父母会使用一些过激的方式,比如故事中阿文的邻居那样,把玩偶泡醋,有些甚至把辣椒涂在奶嘴上,这些做法都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 妙招三:养成睡前良好习惯 有的家长为了解脱自己,总是对孩子说:“自己抱一个你最喜欢的玩具、被子去睡觉。”这便为孩子养成不良习惯提供了最佳理由。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睡觉时不要抱娃娃、吸奶嘴等,让他什么都不要做,好好睡觉。 妙招四:孩子睡前要陪伴一段时间 孩子独自睡之初,大多都是不痛快、不情愿的,他们在情感上舍不得爸爸妈妈,在心理上面临的是孤独、害怕、失落等情绪。孩子独睡应该循序渐进,有的父母粗暴的将孩子独自扔在他自己的小房间就不管了;有的父母则给他一个玩具陪孩子睡。不安的孩子要么哭喊累了抱着小枕头睡着,要么就是玩玩具玩累了睡着。 不得不说,很多孩子是在入睡前的不安中染上“恋物”瘾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独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开亮一盏小灯,等孩子睡着再离开,就不会使他对包被、小熊之类物品过度依恋。 妙招五: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出外郊游,亲近自然,欣赏人文、自然景观。让孩子多接触家庭之外的有益刺激。当孩子的性格开朗了、眼界开阔了,多余的精力都消耗了,对物品的依恋自然也会慢慢减少,他们会慢慢明白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位置也好,规律也好,不是自己想怎样就怎样的。 妙招六:设置情境主动迁移 帮助孩子设定情境或角色,多点耐心,多尝试几次,告诉孩子他们所“恋”之物也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小床,自己的小伙伴,他们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比如孩子一定要抱着脏兮兮的小熊睡觉,家长不要强行抢夺玩偶,也不要训斥孩子,可以耐心地告诉孩子:小熊也要洗澡睡觉了,我们一起给小熊洗澡吧。洗完澡之后,告诉孩子,小熊想回自己的小床睡觉,那样他会觉得有安全感,会很舒服的(小熊的家可以由大人和孩子一起做,可以为小熊预备睡眠用的东西、小褥子、小被子、小枕头等,让孩子知道他的小伙伴在自己的家里待着很舒适。注意应该离孩子很近,在孩子能够看见的地方。 妙招七:最好准备两个一样的玩具,做好消毒卫生处理。 正常的恋物行为不可避免时,可以准备备选的玩具。长期被摆弄的玩具会损坏或变得很脏,所以,家长要采取孩子能够接受的方法对玩具进行卫生处理,比如准备两个一模一样的玩具以便交替使用,和孩子一起给玩具洗澡,对玩具进行干洗消毒,给玩具换上新的外罩等等。 妙招八:选择合适的时机做矫正,循序渐进 矫正幼儿的“恋物行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2-3岁是孩子依恋最强的时期,一般情况下,只要孩子的依恋行为没有对生活造成影响,是可以忽视不处理的,但如果孩子到了6、7岁之后还是时刻离不开他的慰藉物,影响生活和学习,以及正常的社会交往就要矫正。 家长就要及时向心理医生咨询,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注意我们在纠正孩子 “恋物行为”时候,既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也要善于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比如第一次上幼儿园,就不是处理问题的好时机。每个转折点孩子都要有一定的适应期,过渡一下再以温和的方式矫正要更有效些。 婴幼儿在各个时期都在充分展示着自我的特点, 宝宝恋物就是一种成长过渡期的依恋行为 ,是宝宝从“完全依恋”转为“完全独立”的过渡期间所产生的行为, 绝大多数发生在6个月大至3岁之间,尤其两岁时最为强烈。 所以,对孩子们这样那样的举动不要感到奇怪,这些现象大都是阶段性的, 一般会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如果无害就顺其自然, 不需要纠正,3岁后基本可以消除。如果有潜在的不良后果,就设法以有益、有趣的方式来疏导。最后一起来梳理一下今天课程的脉络,主要是三个板块:1、“阿文的小毯子”的案例分析解读; 2、“恋物”原因解读(1心理需要——安全感需求;2生理需要——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 3、应对恋物行为的8个技巧(妙招一:经常拥抱孩子;妙招二:鼓励比惩罚有效;妙招三:养成睡前良好习惯;妙招四:孩子睡前要陪伴一段时间;妙招五: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妙招六:设置情境主动迁移;妙招七:最好准备两个一样的玩具,做好消毒卫生处理;妙招八:选择合适的时机做矫正,循序渐进。)

心理咨询师讲座恋物

297 评论(8)

西尔米奥奈

《长春晚报》心理专栏      心理咨询师: 尹航 开篇语:重启讲述版,有两个目的,就是联接和分享,我们不能解决实质的问题,但会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如果你需要,我们也会给出作为旁观者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大实话。我喜欢听故事,更喜欢在各种故事里各色各样的人。我最喜欢听人说,“我都不知道我能干出什么事儿来?”这多美好啊,既绝望又孤注一掷,透着一股子狠劲儿,充满无限可能。我想就是因为这一点点创造性,我们才能称之为人,几百万年前我们才不选择继续蹲在树上啃桃子,而是学会了用火吃烤肉。欢迎把你的故事说给我听,我们敢于自黑自嘲,因为我们知道困惑是短暂的,哪怕成长的痛苦如影随形,我们最终也能找寻到希望和美好。12岁男孩儿的高跟鞋之惑 讲述者轩轩(化名)记者刘冰 对于一个普通的12岁男孩儿来说,这个年龄正是全家围绕获得最多关爱的时候,可对于轩轩来说,父母离异后,父亲以工作麻痹情伤很少回家,母亲被新家庭限制彻底失联,他就在如此大的家庭变故之下成了孤家寡人。当对母亲强烈的思念转化成压抑的痛,他只能扭曲地寻找另一个出口——高跟鞋。 我叫轩轩,今年12岁,我把我的故事讲出来,是希望跟我们家情况相似的叔叔阿姨们看到以后,能够好好的对待你们的孩子。 我为什么被生出来,每当我讨厌自己的时候,我就想,我爸妈当初也是因为喜欢对方才会结婚的,这样想心里就能好受点儿,虽然后来他们俩过得并不幸福。我8岁的时候,他俩离婚了。法院把我判给了我爸,之后大约有一年半的时间我找不到我妈妈。 完全失去一个人的消息有多容易你知道吗?我妈妈手机关机,我给我姥姥打电话,我姥姥什么都没说,只听见她在哭,就这样我就彻底找不到我妈妈了。找不到一个你最爱的人是什么感觉呢,感觉就像做恶梦一样,你心里面那样害怕,却安慰自己这都不是真的,这怎么可能是真的呢,好好的一个人就消失了。我逃课去红旗街,整天在商场里面逛,因为我最后一次和妈妈逛街就是来这儿的,我希望能够遇见她。坚持了半个月我就放弃了,不是我没有毅力,而是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是不是被我妈妈抛弃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找到她,她也会装作不认识我转身离开的,我怕这一幕真的发生,我就再也不去了,我甚至害怕再见到她,从此以后我就不再闹着要找妈妈了。 我不怪我妈,真的,我要是她我也会离开这个家的,以前我爸经常动手打我妈,有一次我去拉架,我爸还把我打了,那次我妈都疯了,咬住我爸的胳膊不放,所以我知道我妈是爱我的。可我也知道,我爸也是爱我和我妈妈的,要不然他不会在离婚之后那么痛苦,也不会至今还没再婚。 2012年10月21日,我永远记得这一天,我放学走出校门,在那么多的家长中,一眼就看到了我妈妈,我拔腿就向我妈跑过去,生怕慢一点儿她又消失了,我妈一把抱住我,她从来没有那么紧的抱过我,她什么也没说,但眼泪掉在了我的脖子上,她哭了。 我妈妈在消失了一年半以后,再次出现在我面前,我能拉住她的手,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儿了。我们去红旗街,妈妈给我买了很多衣服和玩具,又吃了很多好吃的。她跟我道歉,让我原谅她,说她爱我。我说没关系,我也爱你。可她不相信我真的没有怪她,一直在不停地道歉,摸着我的头又哭又笑。她哭我也忍不住跟着哭,她笑我也开心地跟着笑,只要她在我身边,流眼泪都是件幸福的事儿。 妈妈说我就要有个小妹妹了,她怀孕了,就要跟年轻的叔叔结婚了。能感觉到她很幸福,那我也替她高兴。 妈妈承诺以后每周她都会见我一次,不会再消失了,被妈妈抛弃的恶梦终于结束了。可一周后我再见到她,发现她脸上有淤青,我怀疑是年轻的叔叔打的,她却说是自己洗澡的时候摔的。她骗不了我,这样的淤青我太熟悉了,只是没想到,离开我爸,她还要继续承受另外一个男人的暴力。我一直想问我妈妈,为什么她就不能找个对她好的人呢。或者,她就不能只跟我一起生活吗?我不能问,我知道,一旦问了只能惹她哭。或许这样生活就是她的命,而我生在这样的家庭也是我的命,我们都无能为力,只能接受。一个12岁的孩子有这样的想法,或许很多大人都无法理解,可我想说的是,我们早就比你们认为的要成熟许多了。 我的爸爸,他是做服装批发的,生意做得很大,工作很忙,经常出差,很少回家。偶尔回来了,也只是给爷爷奶奶生活费,跟我是零交流。我爸妈离婚已经四年了,我爷爷奶奶还总是当着我的面骂我妈妈,我不愿意理他们,跟他们也是零交流。所以,我说我孤家寡人一点儿都没错。 我妈妈之前虽然承诺每周见我一次,可她的新丈夫不允许,她只能偷偷来见我,有时候隔两三个月才能见上一次。我最大的盼望就是和妈妈相聚,只有跟她在一起的时候,我才能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最喜欢做的就是不停地叫她妈妈,不是在梦里面,不是任何一个我幻想出来的时刻,能当面叫她妈妈,这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了。 我现在虽然只有12岁,但我的身高已经米了,像个大孩子了。我害怕变成大人,怕经历他们那样的痛苦。可变化很快就在我身上发生了。 2014年6月13日,这一天彻底改变了我。那天,妈妈的新丈夫出差,小妹妹在她的爷爷奶奶家玩儿,妈妈把我接到她的新家,想要给我做顿饭吃。妈妈做饭的时候,我在衣帽间里,发现一柜子的高跟鞋,瞬间,我就被高跟鞋的味道吸引,我爱上了高跟鞋,因为那上面有我妈妈的味道。我偷了一双妈妈的高跟鞋,这样我就能在看不到她的时候,还能闻到她的味道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没有觉得这样不对,可后来,我发现我变了。一周后,我在上学的路上经过一个早市儿,有人卖二手的高跟鞋,我买了下来,又兴奋又恐惧地藏在书包里,从此,我就失去了控制。 我知道我病了,在我最痛苦的时候,我给外地的一位心理医生打咨询电话求助。她是一位成熟的女性,我问她,我可不可以叫她妈妈,她同意了。那通电话救了我,否则我可能就要尾随某位女性,做出不好的事情了。 我现在的生活,怎么说呢,每月我爸给我5000元的零花钱,在同龄的孩子里,我就是小土豪,我有个小女朋友,我学习不好,可没有人在意。我知道我患上了恋物癖,虽然在做咨询,可未来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早就已经知道了,我很难幸福,就像我的妈妈一样。中年男人和他的126双高跟鞋 讲述者飘零的人(化名)记者刘冰 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为何总是寝食难安,夜半离家。妻子怀疑他在外面另外还有个家,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不能说的秘密,源自于他那126双高跟鞋。 你就叫我飘零的人吧,我就是一个沉迷于自己病态癖好,深切自责,又无力自救的人,这样很贴切。我今年42岁,是个生意人,资产两千多万,不多也不少。我有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妻子美丽贤惠,女儿聪明孝顺,可我并不幸福。 我是一个恋物癖,我喜欢女人的高跟鞋,特别喜欢那种黑色、露脚面、矮跟儿的皮质高跟鞋。我第一次发现自己有这种癖好,是在2003年,那时我30岁刚结婚,我的妻子是我店里打工的服务员,原本以为婚后生活应该是浓情蜜意,可我和我妻子却在磨合期里打得鸡飞狗跳墙,偏又赶上生意遭受挫折,原来的合伙人跟我拆了伙,我把唯一的住房低价卖了,才勉强接下原本的生意。那段时间,我和我妻子只能住在店里,压力特别大,头发大把大把掉,我又苦闷又恐惧,却无处倾诉。我像一个马上就要被撑爆的气球,只等待一根刺破我的针,好得以解脱。就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一位女客户穿着一双露脚面的黑色高跟鞋,我立刻有了冲动,压抑的情绪终于找到了出口。从此我就爱上了高跟鞋。 这几年,网购让很多事情变得简单了,我也可以在网上轻松买到品质很好的二手高跟鞋。不同的高跟鞋有不同女人的气味儿,这也是我痴迷的原因。如今,我拥有126双高跟鞋,我把它们分别藏在保险柜、车后备箱、库房,我绝不能让我妻子发现,我需要维护我的家庭。 生意越做越大,压力也越来越大,我跟我妻子也早已貌合神离。如今唯一能安慰我的就是我的高跟鞋了,有时候我太累了,就偷偷到库房,打理每一双高跟鞋,就像是在跟不同的女人约会一样,每每这个时候,就是我最放松的时候。我依赖这样病态的需求,却又在过后深深自责,在这样的撕扯中,我倍感焦虑。 7月2日那天,我妻子忽然问我车后备箱带锁的箱子里装的是什么?那里面放着我最喜欢的四双高跟鞋,我编了一个谎话给搪塞了过去。一般情况她不开我的车,也不会注意这些,肯定是听了她朋友老公有外遇的事儿,回来排查我。或许我慌张的神情引起她的怀疑,第二天她非要我当面把箱子打开。多亏我半夜趁她睡着,偷偷把鞋藏了起来。箱子里什么都没有,我妻子还不死心,半个多月了,我妻子对我二十四小时监管,话里话外的怀疑我在外面另外有了家。 不知道是不是妻子的施压变相刺激了我,我的恋物癖越来越严重了,有时候内心的渴求能让我半夜离家,不顾妻子是否起疑,必须去摸一摸我想着的那双高跟鞋。 我妻子最近突然对生意感兴趣了,进货出货她都要参合一下,这样一来,库房又不安全了,我只能在五马路附近租了一个四十多平的房子专门放我的高跟鞋,我偷偷摸摸,像老鼠搬家一样,一批一批地把这126双鞋,搬到了一起,这样才稍微觉得安全。 前两天,我半夜做了一个噩梦,梦见我妻子发现我藏鞋的房子了,我被吓醒,醒来时一身冷。 我很痛苦,我知道我以后还是会买高跟鞋的,我还会在病态的心瘾和自我厌弃中分裂挣扎,想到这儿我就感觉未来无望,我到底应该怎么办?问诊心理医生 由于轩轩和飘零的人情况过于特殊,本报特采访长春大爱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尹航,希望能给他们俩或者是被同样问题困扰的人们,以专业有效的解答。 记者:离异家庭,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降低家庭破裂对孩子的伤害? 尹航:离异家庭里常有的一个误区是父母中的一方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品。若控制孩子不准见另一方的话,孩子会陷入深深的分裂和痛苦中,孩子的本性是忠诚于父母双方,爸爸妈妈若是矛盾不和谐,这样的孩子最易陷入精神危机。家长要告诉孩子,我们离异是双方的感情出了问题,在尊重彼此的情况下做的分手选择,但对于孩子的爱是不变的,爸爸爱你,妈妈也爱你,不管爸爸妈妈之间发生什么,永远都爱你,这样孩子就不会困惑和委屈。要尽可能多的陪伴孩子,用爱来疗愈孩子的精神创伤。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性教育格外重要。比如由儿子和妈妈组成的单亲家庭中,妈妈要格外注意穿着不要暴露,换下的内衣要及时清洗,儿子在家时,尽量也不要把男伴带回家中过性生活,不要让处于青春期的儿子有性幻想和偷窥的机会。单亲家庭要树立规则意识,不可以在家里暴露身体,不可以在同一张床上休息,长辈和子女洗澡时都不可以随便进入等。 记者:恋物癖的成因是什么?恋物癖能根治吗? 尹航:每一种癖好的背后都和精神上的缺失有关。在许多个案中我发现,恋物的癖好背后通常都隐藏着童年时期一位特殊的女性,当年可能是一个妖娆的女子挑逗过那个小男孩,让这个男孩形成了性兴奋的记忆链条。当压力过大时,压抑的部分就凸显出来,寻求性的快感和突破口来缓解压力。恋物癖这种行为,在压力变大的情况下,会变得更加严重,通过对异性的高跟鞋、内衣裤等来缓解性压力,但过后又感到后悔、焦虑、紧张和不安,有改过之心,无改过之举。通过心灵疗愈、厌恶疗法、认知疗法、心理疏导是可以根治恋物癖的。 尹航:长春大爱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处理婚姻情感、子女教育、厌学弃学、抑郁失眠强迫等问题。 微信

212 评论(11)

甲壳小咪

这要解释潜意识的形成好麻烦的。简单点就是有因必有果,就好像一个人喜欢粉红色,可能是它小时候父母经常拿粉色的东西逗他

311 评论(9)

MrStoneLiu

恋物并没有什么坏处,只要不影响正常的交往生活和工作,恋物可作为个人的兴趣爱好,虽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却是不可以说的快乐和秘密,既然喜欢就大胆的去喜欢吧,因为恋物癖会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而消失。不要有顾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343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