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87

KING纠结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彭凯平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瓶子好多

已采纳

因为新冠,“隔离”突然成为我们熟悉的词汇和行为模式——或长或短、或多或少、或主动或被动,我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交,进入不同等级的隔离状态。

“这样一种大规模的 社会 隔离,确实会对我们的工作、生活、 情感 、学习等方方面面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人类有一种习惯:做自己经常做的事情、有规律的事情、按时间安排的事情,我们过得安心、舒服、快乐。但当规律被打破,就容易产生各种情绪:焦虑、恐惧、不确定……如何缓解我们的焦虑?如何在社交隔离的情况下,维持我们的 社会 关系?其实,我们人有五种天生具有的技能,不需要学,不需要模仿,也不需要什么钱……”

春节前,接受北京日报、北京日报客户端独家专访,彭凯平笑眯眯地把他的独门绝技“五施”介绍给万千读者与观众——

颜施:每天对着镜子笑一笑,每天对着朋友笑一笑,每天对着大自然笑一笑,我们的心情就会有所改善。

言施:保持沟通的习惯特别重要。比如夫妻之间每天花半个小时聊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分享美好的体验。

身施:人要动起来。不要总躺在那里,如果不好出门,在家可以做瑜伽、健身,甚至做点小家务、换个衣服、洗个澡,都会令我们的心情有所改变。

心施:敞开心扉,心情不好的时候,找人聊一聊,心理咨询其实就是一种谈心,不一定非找专家,朋友间、亲人间也可以分享。

眼施:用慧眼禅心去发现身边美好的细节,比如亲人身上之前没有发现的优点……

心理抗疫

眼前这位亲切的彭老师,有着各种响亮的头衔: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清华大学 社会 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做联大报告,其科研成果国际引用率多年稳居中国心理学家前列……

这样一位学界大咖,我以为采访会很难约,没想到一下就约到了,而且约在了一周之内,考虑到疫情管控之下校园难进,还贴心地把采访地点安排在了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的一个校外办公点。

“我们就随便聊聊。”他摘下刚刚还在网络会议的耳机,笑着说。

话题从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为这次疫情设立的心理热线说起。

庚子年初,疫情不期而至。身着白色防护服的一线医护人员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其实,在我们没留意的地方——在云端,在电话线上,也有一群人努力筑起抗疫的另一道防线。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清华大学 社会 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携手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了“抗击疫情,心理援助”公益项目——2月2日开通24小时免费紧急心理援助热线,2月9日开通医护人员专线,4月7日开通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专线。热线的志愿者是从上万人中筛选出来的,不但要有专业心理学的背景,还要掌握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性格上则要求同理心强、善于激励,系里还对志愿者们进行了专业培训。

热线开通120天之际,紧急心理援助阶段的结束,一场更持久的常态化公益心理服务全面启动:除了电话(4000100525)形式之外,还有网络一对一心理咨询、线上团体心理辅导;邀请众多中国心理专家提供临床心理咨询、心理热线技术、跨文化心理咨询等专业培训……

热线最忙碌的时候,开通了13个坐席(其中包括一条英语热线),至2020年底累计拨打量14000余人次,危机干预192次,0差错,0投诉,0事故。

上万通电话,关键词集中在“焦虑”上,担心自己,担心家长。最长的一次援助持续了9个小时,几个人层层接力,最后总督导都上阵了,终于拦下了那个想跳楼的念头。“他们打了电话,也就踏上了求生的第一个台阶。正常人可能不以为然,觉得这就是瞎聊,可对那些在人生黑暗中挣扎的人而言,心理援助热线是一盏灯。”因此,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知道这个热线、知道这种方式,成为彭凯平最关心的事。

虽然他们的心理援助热线登上了国务院客户端,被国家卫健委、中国政府网、北京市政府、教育部国际司、全国总工会、中国心理学会等各级官方机构、权威部门推荐,但彭凯平说:“知道的人还是太少。”

病人心理康复需要过程,病亡者家属需要心理疏导。受疫情影响,因为长时间足不出户而产生的压抑情绪也在不断累积,有人过度关注负面信息,有人不想活动,症状特别严重的可能会把负面情绪宣泄到周围人的身上……

热线毕竟只能被动提供帮助,如何帮助更多人自我调节、避免恐慌?在这场时间长、地域广的心理抗疫战中,清华心理学系召集了23名心理学家、186位督导、3453名志愿者、2836位助理,展开了堪称中国最大的一次心理学干预工作,除了热线,还借助多种平台对公众进行心理科普,培训受益人共超过2亿人次;出版《疫情应对安心手册》网络版,累计阅读3380万次;清华大学甚至成立了跨学科的“心理康复攻关突击队”……

2020年底,一本题为“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的新书出版,在序言中,彭凯平写道:“2020年这场特殊的战役或许也在提醒我们,幸福是对他人祝福和思念的倾注,幸福是对平安、 健康 的守护。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生活,彼此拥抱,携手合作,快乐积极地生活,哪怕面对压力与困难,我们也要活出心花怒放的感受。”

意外:被红学挽救的心理学家

1979年,彭凯平从湖南岳阳考上北京大学。日后成为顶尖心理学家的他,大一时却是各科成绩都很差、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看杂书的“学渣”,第一次普通心理学考试,只考了60多分。

能考进北大的,怎么可能是“学渣”?原因很简单——他当时想的是如何不学心理学。

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了中国人对地震灾害全国性的普遍担忧。当时正读初中的彭凯平,对地震很感兴趣,甚至自己发明了一个地震检测仪——用一个电极圈放在一个平板上,中间放一个酒瓶子,板子一震动瓶子就会掉下撞击电极圈,那个圈连着一个闹铃。结果刚刚装上的那天晚上闹铃就响了,左邻右舍全都惊动了,大家出去半天却没有动静,后来发现原来是老鼠把这个瓶子撞倒了。

“我在高中学的是理科,当时梦想成为一个研究地震的地球物理学家,高考志愿填报的是北大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但是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彭凯平却意外地发现自己被分配到了心理学系——在“愿不愿意服从国家分配”的空格处打了一个钩,结果就得去学习心理学了?打电话问了北大招生老师才知道,心理学系刚刚成立,学生都是从各个院系调剂过去的。

从那一刻起,彭凯平下定决心端正态度、好好学习。没多久,他就冲刺到了班级前几名的位置。年龄最小、进步最快,后来北大让他留校任教,看中的也正是他的学习潜力。1983年毕业后,彭凯平留校工作,给研究人格与临床心理学的陈仲庚教授当助手。1985年他开始教课,在北大教的第一门课是“心理测验”。后来,他担任过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班主任、辅导员和系主任秘书,再后来成了系主任助理。

如今,作为清华大学 社会 科学学院的院长,彭凯平每年都要代表学院迎接新生入学、欢送老生毕业。对于年轻学子的迷茫,他给出专业级释惑:“没有哪个人的人生一帆风顺,很多烦恼之事是因为你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而产生的,不一定真的值得烦恼。哪怕你确实不小心做了不太理想的选择,人生的路还长,你大可调整方向,朝着新的目标奔跑。”“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我认为最重要的两点是:明确选择标准,积极付诸行动。”

选择:人生转角处的取舍

曾经,彭凯平有机会去中央机关工作。面对“机会”,恩师陈仲庚教授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年轻人,你一定要认真思索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样的事业,特别是不要让未来的你为现在做的决定感到后悔。”陈教授帮彭凯平仔细分析了他的性格特点、学术背景和心理学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最后我们一致认为,作为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北大心理学系留校任教的毕业生之一,我留在心理学界,可以为自己、北大和中国心理学界做出特别的贡献。”

果然,彭凯平后来选择从事心理测验的研究,成为国内该领域最早的学者之一,他写作的《心理测验》1988年出版,是当时国内第一本心理测验学的教科书。

1997年5月,彭凯平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的 社会 心理学博士学位。他的导师、著名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贝特教授找他讨论未来的计划——是去高校继续做心理学研究,还是去一家跨国企业做一个高管?“什么是你‘心灵的呼唤’?”

“心灵的呼唤”,这个词震撼了彭凯平,让他永志难忘。他决心去做自己激动和兴奋的事,做别人做不了的事。

就在那一年,彭凯平竟收到了15所大学的教职录用通知书,其中不乏康奈尔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名校;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甚至慷慨地给他开出10万美元的年薪,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待遇了。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长田长霖教授却用一句话打动了彭凯平:“你应该做一个有 历史 意义的人,做有 历史 意义的事,做别人做不了的事……你有机会成为世界名校伯克利成立130年以来的第一位华人心理学家。”而讲出这席话的田长霖教授恰恰是伯克利 历史 上的第一位华人校长。

就这样,彭凯平选择了伯克利,也为后来华人学者任教于伯克利心理学系开了先河。

中国需要积极心理学

获得了百年名校伯克利心理学及东亚研究终身教职,荣任加州大学 社会 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和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委员会成员等国际职务,2008年,“总觉得还有理想没有实现”的彭凯平回到了北京,帮助清华大学复建心理学系。

社会 上流传着许多北大和清华“相爱相杀”的段子,他一个北大毕业生,为什么会受邀去清华出任复建后的心理学系首任系主任?

其实,清华大学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设立了心理学系,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王国维是首位将心理学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他著名的《人间词话》也来自心理学理论“顿悟的三阶段”。北大与清华的心理学系同源同根,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心理学系并入北大。在北大留校的彭凯平甚至当过一段时间周先庚先生的助理——周先生是中国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院系调整前清华最后一任心理学系主任。面对清华领导几次赴美力邀,面对周先庚先生之子捎来父亲的遗愿,希望彭凯平帮助清华恢复心理学系,彭凯平踏上了回国“帮忙”的征程。

进入清华的彭凯平,与两个新鲜而陌生的词相伴而行——积极心理学与幸福 科技 。这是他选择的两个方向:一是利用清华大学的工科优势做 科技 心理学,二是做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1997年第一次被提出来。“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污染、战争、饥荒和瘟疫,造成人类伤亡人数最多的原因,是幸福感偏低。”积极心理学提出要关注、研究人内在积极的力量。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本该是幸福的,物质充盈、信息发达……然而,太多人却时常感到焦虑、烦躁、沮丧、难以专注。为什么?因为经济、 社会 、文化等各方面变化翻天覆地,但我们的心理建设却没有跟上。“我们都在加班、赶路,我们想发财,我们不断地内卷、攀比……这些是行动的动力,但带来的心理伤害也是巨大的。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网络上、生活中有人因为一点小事情就会暴怒,睡眠质量下降、抑郁症患者增多、焦虑感无处不在……这种后现代化陷阱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许多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关键是如何去应对、解决?”彭凯平认为,中国心理学过去一个阶段有明显的生物化、经济化、病理化倾向,应当改一改,更加关注和研究如何提高人的积极倾向和心理潜能。这既是 社会 需求,也是学科的范式转移。

他提出,积极心理学要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和蓬勃发展,需要生活化、 科技 化、中国化和普及化。

科技 包含科学与技术,科学求真,技术求用。清华心理学系和启迪控股联合成立的幸福 科技 实验室(H+Lab),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幸福 科技 的研究室,是清华心理学系的 科技 创业。从脑机接口到人工智能,从睡眠 科技 到积极教育,你焦虑吗?来,用唾液就可以测量……实验室的品牌形象是三个立体的H,代表幸福、 健康 、和谐。

他努力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观点、思想和中国传统智慧对应起来,比如把“积极天性”翻译成“良知”,积极心理学的修行方法称为“知行合一”,将flow翻译成“福流”……

他坚定地站在积极心理学推广普及的最前沿。他的微博经常更新,里面有着许多小视频,每个话题都是 社会 热点、生活痛点——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请审议,他讲“父母打孩子的四个负面心理影响”;我们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在社交媒体上,他讲“数据情绪感染”,告诉你“不要让网络信息控制你的情绪”;前不久,他的公益视频“清华心理学教授揭秘PUA五大套路”甚至上了微博热搜……

去年底,他的新书《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教焦虑的人如何拯救不开心,教年轻人如何成为受欢迎的人,告诫父母别用表扬“绑架”孩子……归根结底一条:教你学会从日常小事中获得幸福。

他们开展的“幸福园丁”计划,走进校园推广积极心理学。“我觉得积极心理学也许是能够帮助心理学走出象牙塔,走向公众的一个载体。”

“我旗帜鲜明地宣传心灵鸡汤”

幸福不只是一个概念,“觉得它虚,是因为不懂。”

心灵鸡汤、阿Q精神、盲目乐观……积极心理学面对这样的误解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我们倡导的乐观主义不等于阿Q精神,它不是一种对过去负面事情的精神胜利,而是一种对未来的积极信仰,是一种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的行动力量,是在对我们现实清醒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引导。”

彭凯平一面释疑,一面笑着为心灵鸡汤“洗白”:“我们的语言常常太现实、太黑暗、太批评。我们过去总讲一些愤世嫉俗、冷嘲热讽、玩世不恭的话,还觉得特别有智慧,其实那都是毒药。‘心灵鸡汤’在其他国家是褒义,在中国却成贬义。鸡汤总是有滋补作用的,我旗帜鲜明地宣传心灵鸡汤——关键要看是真鸡汤,还是鸡精,是真实还是虚伪。我们反对的不是鸡汤,是虚伪。”

世界积极心理学学会从成立到现在只有不到10年,而中国积极心理学大会的举行只比世界积极心理学大会晚3年。加州大学评出了世界积极心理学六大中心,清华大学是其中之一。去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积极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他的金句很多,纠结良久,我选了这句作为本文的结尾:“幸福经常被误解为单纯的快乐、即时的情绪,但真正的幸福需要理性、智慧与奋斗。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赵婷

流程编辑 邰绍峰

心理咨询师彭凯平

220 评论(8)

美味一起等

彭凯平《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彭凯平,男,1962年出生,心理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导,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下面是我整理的彭凯平《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相关内容。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系复系后首任系主任,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及东亚研究终身教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教学优秀奖。中组部国家级海外高级引进人才,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伯克利心理学高级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获得清华大学MOOC最受欢迎课程奖,并连续5年获得清华EMBA最佳教学奖。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小组成员,伯克利加州大学社会人格心理专业主任等国际职务,是国际文化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彭教授曾发表220多篇学术期刊论文,多次获得重要学术奖项,出版学术专著多部,曾被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评为全世界论文引用最多的中青年社会心理学家,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十大心理学家榜单”。

彭教授还是多个公益组织的发起人、顾问和理事,并连续两年作为亚洲地区唯一被邀请者,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联大报告。

彭凯平教授2016年7月出版其福流之作——《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仅仅一周即脱销加印。下面下边就给大家带来一篇他的文章精选:

悲伤时听伤感音乐会让你更积极吗?

2014年出版的网络科学杂志“PLoSon_E”发表了塔鲁夫(Taruffi)和凯尔奇(Koelsch)(2014)所写的一篇很有趣的文章,题目是《伤感音乐的矛盾效应:一篇网络调查研究》。

这两位学者试图破解伤感音乐的悖论,目的是想看一看,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喜欢伤感音乐?他们做了一个网络调查,询问了772个实验参与者。这些人来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阶层,主要是想了解他们对伤感音乐的体会。

他们根据被试的反应,总结出来76个原因,并根据该报告总结出76条体验,然后,再根据这些体验编制了一个调查量表,让被试在一个没有任何音乐的环境里,安静地回答这76个问题。结果发现,在听伤感音乐的时候最频繁出现的不是忧郁和悲伤的情绪,而是怀旧的情绪。

换句话说,人们通常以为伤感音乐激发的一定是伤感的情绪。但很多时候发现,伤感音乐激发的是人们情绪的回忆,最鲜明的是怀旧的情绪。因此,伤感音乐能触发人们的同理心、同情心,以及关心他人和理解他人的社会心理。

以前,很多人认为伤感音乐的主要作用是让人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上唯一的伤心人。因为音乐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工具,让人可以分担其他人同时感到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的《风中的蜡烛》在全世界都有传播,因为它是在戴安娜王妃去世之后发表的,能够让全世界很多戴安娜的粉丝分担这份痛苦,而不是一个人独自承受那份伤痛。

但这个研究基本否定了以前伤感音乐的心理效应,并且该研究也发现,伤感音乐激发的情绪反应,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受到了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伤感音乐也会有一些正面、积极的作用,就是能够对我们的负面情绪起到一种调节和安慰的作用。这些正面的情绪反应,可能就是伤感音乐受到很多人喜欢的原因,让我们对自己美好的情绪记忆产生一种积极体验。

当然,这个研究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毕竟只是一个网络研究,很多的结论也只是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没有实验控制和操纵,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还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如文章中提到对于情绪不稳定的人来讲,伤感音乐可能反而会起到更好的情绪调节作用,缓和他们经常能体会到的.一些负面情绪的因素。因此,对于生活基本快乐的人建议多听一些欢快的音乐;但时运不济、人生坎坷的人似乎听一些伤感的音乐,反而更有可能起到一些正面的调节作用。

我对这个研究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还想说明:积极心理学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人类的心理其实很微妙、很复杂。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个人觉得:未经研究论证的心理学观点也是不值得信任的。因为我们有很多对心理学朴素的、直观的认识,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讲,还是有很多观点缺乏系统的、严谨的科学验证。即使我们自认为天然真理的快乐音乐的快乐效果,伤感音乐的负面效果,也都值得重新审视和研究。

“想当然”不是科学的态度,“是不是”才是需要验证的问题,而“为什么”更是最重要的目标。(摘自《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扩展:人物生平

彭凯平,讲席教授,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后留校任教。1997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曾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及东亚研究终身教职,曾任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和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委员会成员等国际职务。2008年5月起受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

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H+Lab)联合主席。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并担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年至 今)。曾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报告。

至 今已发表450多篇学术期刊论文,出版图书《心理测验:原理与实践》、《文化心理学(英文教科书)》、《跨文化沟通》、《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孩子的品格》等中英文著作12部。多次获得重要学术奖项,200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会最佳论文奖;2006年美国管理学院最佳论文奖; 2007年被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评为全世界论文引用最多的中青年社会心理学家。2015年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自2015年起,连续七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心理学家榜单”, 2017年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2013和2014年所教授的《心理学概论》成为中国慕课(MOCC)最受欢迎的课程,并于2017年评选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5年当选山东卫视《中国好先生》节目“中国十大先生”;2016年当选《人民网》“健康中国年度十大人物”。2018年获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奖”;2019年 所授《积极心理学》获教育部网络精品课程;2021年所授《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服务综合课程体系》荣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连续8年获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最受欢迎的教师奖、教学突出贡献奖。2020年获清华大学抗疫先进个人称号。

246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