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bow蓓
目前心理咨询师报考条件是以下:对于考心理咨询师费用相对比较不唯一,因为心理咨询师会受到报考地区的、报考类别的影响(心理咨询师可以分为心理咨询师三级和二级),导致收费标准也是存在差异的,一般这种不会超过1000元左右,如果需要补课的也就到月几十到几百块钱不能的价格.还有一点就是专业是否对口,如果你之前学过心理相关知识,直接通过机构交报考费用即可,如果不是可能通过平台机构进行报名学习,这样可能想多比较高,大约三四千左右不等。报考心理咨询师需要什么条件:心理咨询师报考不限于一定是心理学相关的专业,非心理学专业满足条件者依旧可以报考。(满足其中一条即可)1、专业不限,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2、医疗、心理等相关的专业专科学历,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3、医疗、心理等相关专业本科学历的。考试时间为每年的3,6,9,12月心理咨询师考试内容理论部分:1、普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4、异常心理学5、健康心理学6、心理测量学7、咨询心理学技能操作部分:
haozai4130
一、一般情况 求助者:杨某某,男,45岁,已婚,大学文化,某部委公务员。 二、求助者自述 主诉:因右腹部不适觉得患了肝癌,但无人能诊治而痛苦两年。 个人陈述:出生于干部家庭,大学毕业,在某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两年前我发现一个属下总是捶右腹部,就建议他到医院去检查,结果发现竟是肝癌,不到半年就去世了,我很震惊。我有时候右腹部也不舒服,也愿意捶打右腹部,联想到属下我很害怕。我应酬较多,喝酒也就相对多,喝酒伤肝我知道,可避免不了,我的属下不喝酒还得了肝癌,我还喝酒,肝能好的了吗?我觉得自己也得了肝癌,就到医院去检查,他们检查来检查去都说没什么问题,如今医生的水平也太差了,根本就检查不出来,还说没事,我想谁有事谁知道。我现在经常想当时为什么会捶打右腹部,还不是因为不舒服吗?都不舒服了,还能没事?北京的大医院我基本上都去过了,可就是没人能看出我的病来。我感到非常痛苦,非常苦闷,明明有病就是没人能看出来,我还年轻,我不想死。我是领导也不好和别人讲,和朋友一说起这事,他们就说我是小心眼,我也承认是有些小心眼,但有病总不能说没病吧!想想就烦,弄得我这两年心情很不好,茶不思饭不想的,什么也不想干,原来我很有希望争一下副部长的职位,现在什么都不想了,有时连班都懒得上,晚上经常失眠,入睡很困难,要靠安眠药才能勉强睡会儿,并且经常感到头、胸、肩等部位疼痛不适,医生给开了维生素B、谷维素等药物,无效,别人建议做心理咨询,就来了。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双眉紧锁,面部表情及眼神表露出烦躁、疲倦。不爱讲话,但讲到自己的不适症状时,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具体而形象。求助者出身于干部家庭,家教严格,家境也很好,由于是家中惟一的男孩,父母对其身体健康状态很重视。求助者从小就事事争第一,但性格偏内向,有些胆小怕事,人际关系尚可。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两年前属下死于肝癌,感到自己也得了肝癌,因此到处看病,但没有一家医院得出确切诊断,因此烦躁、易怒,有时为一点小事与家人或属下争吵,每日忧心仲忡,感到全身乏力,休息后也不能缓解,经常借故不参加集体活动。 依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一、该求助者有哪些主要症状? 二、对该求助者的诊断及依据是什么? 三、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应和哪些诊断相鉴别? 四、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五、对该求助者可选用什么心理测验并说明理由? 六、怎样选择与该求助者进行的摄人性谈话的切人点? 七、在本案例中,阻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八、在本案例中,应如何选择咨询方法? 参考答案: 一、该求助者在心理方面的主要症状是:痛苦、焦虑、恐惧、情绪低落、意向下降。 在躯体方面的主要症状是:右腹部不适,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全身乏力;头、胸、肩等部位疼痛不适。 二、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疑病性神经症。 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由于其初始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达两年,内容充分泛化,心里痛苦无法自行摆脱,已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功能,有泛化、回避出现,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评分标准,该求助者在严重程度、有无泛化及病程上的得分大于6分,可以诊断为神经症。 3.该求助者的症状主要是高度敏感、偏执,在多家医院均不能确诊的情况下,仍确认自己患了肝癌,有反反复复就医的行为,有持久的内心痛苦不能自己解决。根据这些症状诊断为疑病性神经症。 三、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应与如下诊断相鉴别: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焦虑症相鉴别:根据CCMD一2的标准,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症状,但与其疑病症状相比,焦虑症状不是主要的,而是疑病症状的伴发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焦虑症。 3.与恐惧性神经症相鉴别:恐惧性神经症的特点是对不应感到恐惧的对象和情景感到恐惧。该求助者对肝癌有恐惧的症状,是对疾病的一种正常情感体验,且恐惧不是其最主要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恐惧性神经症。 4.与肝癌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自述右腹部不适,但经北京各家大医院的诊断,均未做出明确的诊断,由此推断肝癌的诊断不成立,因此可以排除肝癌。 四、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 1.生物原因:求助者为男性,45岁。 2.社会原因:(1)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两年前自己的属下死于肝癌,这是该求助者出现心理问题的诱因。(2)家庭教育的原因,父母非常看重他的身体健康状态,该求助者受父母影响,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很关心。(3)该求助者是有一定职位的领导,与人交流较少。(4)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理解和关注,缺乏正确的指导。 3.心理原因:(1)存在明显认知错误:将属下患肝癌去世和自己错误地联系起来,认为自己也患了肝癌,这是错误的联想;认为自己喝酒,右腹部不适,就一定患肝癌,这是错误的观念。(2)情绪方面的原因,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困扰不能自己解决。(3)有反反复复就医的行为,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4)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心胸狭小,偏执,对多家大医院的诊断持否定态度。 五、对该求助者可选用的心理测验及其理由如下: 1.对该求助者可选用MMPl测验,用来了解其病理人格特征,也可以作为鉴别精神病的依据。 2.对该求助者可选用EPQ测验,用来了解其人格特征。 3.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CL一90测验,用来了解其在躯体方面的自我评价以及程度。 4.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AS测验,用来了解其焦虑情绪及程度。 5.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DS测验,用来了解其抑郁情绪及程度。 六、与该求助者进行摄人性谈话时,可从如下几个方面选择切人点: 1.根据该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2.根据在咨询中观察到的疑点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3.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初步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4.根据上级咨询师下达的谈话目标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七、阻抗本质上是求助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在本案例中,阻抗产生的原因是: 1.阻抗来自于成长的痛苦,旧行为的结束和新行为的开始都将使该求助者产生痛苦,进而产生防御与抵抗,形成阻抗。 2.阻抗来自于功能性的行为失调,阻抗的产生源于失调的行为弥补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该求助者从中获益,也来自于该求助者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掩盖更深层次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3.阻抗来自于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其一,该求助者只具有想得到咨询师的某种赞同意见的动机。其二,该求助者具有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动机。其三,该求助者并不具有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 八、在本案例中,该选择咨询方法的一般原则是: 1.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方法。 2.不同的阶段可选择不同的方法。 3.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 4.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响方法的选择。
喊我11就很好
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很悲催的职业,相反,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崇高,很有意义的一份工作。
认识这个行业,是因为我的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咨询师,她是我大学里的思修课老师,我至今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一个学心理的人为什么还要去做一个大学里思修老师,但是我对她的印象很深,因为她在课上也会给我们普及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其实我之前是不太认可心理学的,不过认识她之后我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有了很高的崇敬和尊重。
思修老师上课经常给我们讲一些她工作的案例,我倒是对这些还挺感兴趣的,她说有一些人找她也是去抱着不太相信心理学的思想想去验证一下他们的观点,不过一般都会被心理学打败,从而变成心理咨询师的粉丝,这种情况也是特别常见的。
听老师说,虽然她平常接的案子都是比较繁琐的,有的是帮人解决家庭问题,有的是去开导别人,有的是帮人减轻心里的压力,有的是想去催眠一下自己,等等这样的顾客有很多,她说她平常接触的人都是那种算不上正常的人,每天都要和他们见面,然后用专业知识去佐证他们的观点,然后把他们往正路上带,我认为她的职业不亚于在医院救死扶伤的医生,因为他们治愈的是人的内心,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坏了那么他将比生病住院更可怕。所以我对她们一个职业有着很大的敬意。
有着咨询师还会可能去挽留一个个得抑郁症的人,有一些得抑郁症的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从而走上了不归路,如果他们更早的去认识心理咨询师,我想就不会有那么多令人深思的惨案了。
所以我认为一个一线心理咨询师他的职业非但不悲催,反而很崇高,对这个社会有贡献的一个职业。
脂肪君绝缘体
学了精分的人,再也没法好好看片。《芳华》已经上映十多天了,虽然自己反应慢了无数拍,但有些东西总是挥之不去:穿着病号服的何小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潦倒落寞的刘峰与她在站台上寂然相拥…… 他们为什么活成悲剧?一除了社会、生物因素,人活得好不好,与我们获得过的爱以及爱的质量密切相关。它们奠定着我们自身价值感的基础。 何小萍和刘峰,都是自我价值感不高的人,何小萍尤甚。 又得说说何小萍的成长经历。(有人笑说你们学精分的动辄原生家庭,不说童年就没法做咨询,没办法呀,经历塑造着我们,谁也逃不开,越早年的影响越大。) 电影里,何小萍小时父母离异,之后母亲再婚又生了两个孩子,让6岁的她随了继父姓,她感觉被父亲“抛弃”。在这个重组家庭里,何小萍的存在是尴尬而痛苦的,几乎得不到任何尊重。 继父大约觉得她就是个拖油瓶,会消耗家庭本不充裕的收入;弟弟妹妹仗着有父亲撑腰,总是欺负她;母亲大约也没有精力关心她,因为她既要忙于工作,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们,很少尽到关爱、保护何小萍的责任。自从父亲被下放后,10年里母亲只陪着她睡过一次,还是她故意将自己冻感冒,发了三天烧换来的。 何小萍从小体验到的是被忽视、被欺负、被虐待、被抛弃,而这些都极大地威胁着一个孩子的生存安全,这是人类无法承受的一种极度恐惧。 可能是为了应对生存,人类进化出了依恋能力,让孩子们即便遭受各种不公甚至虐待,也依然不屈不挠地想要保持与养育者的依恋,哪怕这爱充满剧毒,爱同时意味着伤害。 可能为了避免攻击父母损害依恋关系,而作为孩子,还有一种自恋心理:以为父母离婚、被忽视、抛弃,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好,因为自己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爱,才会被如此对待。 她痛苦,想逃离却没有办法,她更无法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二出于自我保护和生存的需要,人的心灵会创造出各种防御机制,并逐渐成为一种应对世界的固化模式。 获得爱,意味着可以获得生存,这是人类的刚需。为了获得爱,人会穷极一切办法。 比如何小萍可以伤害自己(故意冻感冒发烧三天),来获得母亲短暂的关怀。她还会想象如果自己变得很优秀就可以换来父母的爱。如果自己承受痛苦和忽视,隐忍坚强就能获得爱;甚至,她以为被忽视和折磨,本身就是爱的本来面目。 爱与痛苦如此紧密地附着,饥渴的孩子囫囵吞下,谁又能分得清什么是爱,什么是毒? 当我们带着这种模式生活,并在生活中不断重复某些遭遇。只是我们不自知,很多时候,这种重复的遭遇,是自己找来的、创造出来的。潜意识里需要把自己的生活过成自己熟悉的处境——因为没有学会如何更好地生活。这就是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吧。 何小萍的低自尊和无价值感,让她离开家来到文工团,也依然是那个受欺负的小丑。这里虽然有外界的原因,但更多来自于她对于世界的感知与互动方式。 她对世界的感知是: 别人不会帮我,不会对我友好。 在这一信念下,她在想拍军装照时,采取的方式是偷偷拿走林丁丁的军装,而不是正大光明地借。林丁丁都说,如果何小萍来借的话,她其实是愿意给的。她的行为,真的造成这个世界对她不友好了。第一天开始,大家就不喜欢她。而在她心里,也有一次验证了:你看,她们对我这么不好,我真的是不值得别人喜欢的。 也许她心里觉得不如人,才会在第一次亮相时要努力表现完美,结果可能过于紧张反而摔个大跟头,大家真的笑话她差劲。 她也自卑地以为自己胸小不美,偷偷在衬衣上缝海绵,反而招致了他人更大的嘲笑。(虽然电影里没明说加海绵的衬衫是她的,但原著却很明确。) 心理学上把这个叫投射认同。如果你认为自己不好,你总有办法把别人推到鄙视你的位置上,即使那个人刚开始明明喜欢你。三如果把这种心理模式带到亲密关系中,又将是痛苦和不幸的开始。 在亲密关系中,像何小萍一样的女孩,其实外貌和能力都不错,但总是自卑。因为这种自卑,优秀的男性她不敢接近,就算别人主动追求她,也会因为害怕被嫌弃、最终被抛弃,而主动拒绝。 一旦有人对她有一丁点儿好,她又会感动得不知所措,一定要涌泉相报,可自己又觉匮乏,唯有以身相许,哪怕明知对方是个渣男。似乎足够平庸甚至“渣”,才能与自己相匹配。带着雷锋光环的刘峰,在被众人践踏之前,何小萍也是不敢亲近的。那句“你能抱抱我吗”,酝酿了20年才能说出口啊! 为什么何小萍们,总是大几率地遭遇“渣男”?在一次次亲密关系中,一次一次饱受伤害,却又无法拒绝,不能离开? 在她们心里: 充满伤害、嫌弃、鄙视的爱,似乎才是她们熟悉的,应得的。 爱与毒,她们早已分不清。 当然,刘峰的出现对她来说意义非凡,几乎是照亮生命的火把,即便这光并非为她而来。可更悲剧的是,就算刘峰爱的人就是何小萍,根本不存在什么林丁丁,未经创伤修复的何小萍,也很难与她爱的刘峰好好生活,除非刘峰能经得起她的各种“作”。 四 其实,每一次强迫性重复,每一次“作”,不仅是要创造出熟悉的有毒之爱的处境,潜意识里更期待着一次超越。 何小萍也无时无刻不希望别人真的对她好,有朝一日大家都喜欢她,而且有一个爱她如珍宝的人。正如被家暴的女性,总是期待丈夫有朝一日会对自己好的。 可是,当何小萍把自己置于死地,突然真的实现“超越”,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获得她曾经梦寐以求的爱和关注时,她怎么就疯了? 其实她无法想象,如果别人真的对她好,会是怎样一种体验?她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她如何才能配得上? 她体验过的有毒之爱里,爱、关注与痛苦、受虐、抛弃,是一体两面。 当这种爱以高度的认可关注向她扑来时,同时意味着极大的恐惧。这种恐惧程度之深、强度之大,足以摧毁人的精神。所以,她疯了。这是心理机制给予生命个体的防御和保护。只有疯了,才不用去体验这极度的恐惧。 这世界大概没有纯粹洁净的爱。 很多时候,爱同时意味着控制、侵入、伤害、失去自我……爱总与那么多毒素杂糅在一起,让饥饿的人们一口吞下。在无法代谢整合的情况下,人们不知道如何干净地爱,不知道如何不“作”地好好生活。 如果有个肾,可以将混杂在爱里的毒过滤掉,该多好!好在,心理咨询师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来访者的肾,帮助她去代谢、整合。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