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an娟娟123
一、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治国者)为政宽容,人民就会淳厚;为政苛察,人民就会因感觉不足而欺上。祸啊,福倚靠着它;福啊,祸就藏伏其中。谁知它们的极点在哪呢?没有确定的标准。正转变为邪,善转变为恶。人们的迷惑,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所以圣人方正而不割伤别人,有棱角但不刺伤别人,直率但不会放肆,有光芒但内敛,不刺眼炫耀。 二、各家解析摘要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治国者)为政宽容,人民就会淳厚;为政苛察,人民就会因感觉不足而欺上。祸啊,福倚靠着它;福啊,祸就藏伏其中。谁知它们的极点在哪呢?没有确定的标准。正转变为邪,善转变为恶。人们的迷惑,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所以圣人方正而不割伤别人,有棱角但不刺伤别人,直率但不会放肆,有光芒但内敛,不刺眼炫耀。 2、南怀瑾《老子他说》 “其政闷闷”,闷闷”的意思,应该是现代白话所说的温吞吞的,温温的,温和老实的,而不是笨;凡事都是平和、慢慢渐进的,不玩弄聪明,不耍花招。所以“其民淳淳”,老百姓都纯朴安分。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这两句话所说的,我们不必要去从历史里找诠释,以目前的情形来看,就可以明白。世界上有些国家,对于老百姓的事都“察察”,察看得很清楚,百姓不但没有行动自由,连他乡旅行也在为政者的控制之中。家中来了一个客人,谈了些什么话,行政当局都知道;家人父子相互监视,家中吃了一只鸡,一碗肉,也会被闻香队嗅到而被斗争,没有一处不观察到的。而结果是“其民缺缺”。在这样的社会国家中,人民既缺德,也缺钱,更缺知识,贫困到极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老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祸与福是互为因果的。一个人正在得意时,就要知道得意正是失意的开始;而失意,却正是得意的起端。“其无正”,这也就是不要矫枉过正的意思,过正就是过分,就是会歪了。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凡事太过就错了。过与不及都是毛病。不聪明固然不好,而聪明太过的人,那属于“善复为妖”,就变成妖怪了。 “人之迷,其日固久”,他说人们迷信得太久了,没有醒悟这些道理,而且迷信太坚固,太长久了。所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一个人做人要方正,但“方而不割”,不要因为方正而割舍其他一切;人方正到割裂其他的时候,就变成不能容物了。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做人要直爽,讲直话当然很对,但是如果太直了,就会放肆。不要放光放得太光亮了,太光亮就看不见了,因为刺到别人的眼睛,在别人的视觉上,这光就变成灰暗了。 3、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领导者施行严政,下面的人就会变得特别狡猾 “其政闷闷”的意思是,管理者的管理手段比较简单,没有那么重的心机,其结果就是“其民淳淳”,管理者变得简单的时候,被管理者也就变得简单了。“其政察察”指管理者的手段明晰,明察秋毫,政令特别多。当一个领导者的管理特别细致的时候,就会“其民缺缺”,如果领导者的管理特别严厉、细致,施行条目繁杂的苛政,被管理者就会变得特别狡猾。 (2)福和祸,都当不得真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您看到有灾祸了,觉得很倒霉,但是您要认识到,灾祸里很可能蕴含着幸福。当您觉得非常幸福时,不要太高兴,因为您看不到幸福的短暂,所谓的幸福就是灾祸的源头。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您看到有灾祸了,觉得很倒霉,但是您要认识到,灾祸里很可能蕴含着幸福。当您觉得非常幸福时,不要太高兴,因为您看不到幸福的短暂,所谓的幸福就是灾祸的源头。 (3)知道福祸相依是智慧,能看清福和祸的转折点在哪里才是大福之人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孰知其极”就是谁知道它到底是哪个方向,到底哪一端是对的?“其无正也”的意思是,它好像没有一定的常规。“正复为奇”的意思是,今天您看着好像是正规的,但转眼就变成不是正规的了。“正”和“奇”之间会来回转变。“善复为妖”的“善”指善良、正常,“妖”指邪恶的,意思是本来它是正常的、善良的,但它一转眼也有可能变成“妖”。老子说,“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大家知道了这两者会来回变化以后,一直很困惑。 老子在本章告诉我们,福祸变化的道理是有奥秘的,这奥秘就在道的法则里。如果您能够尽量心存利他之心,幸福的大门就会向您打开;如果您天天把利己放到前面,灾祸的大门也会就此打开。 (4)只要领导者把道和德的境界做好,法用的地方就非常少了 “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耀。”这里的第一句话在不同的版本里写法不同,有的是“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帛书乙本写的是“是以方而不割”。这里,我们选用帛书乙本的写法。“是以方而不割”是说一个人做人方正、有原则,但是他不会因为有原则去伤害别人。“廉而不刺”是说一个人廉洁、品格端正,但是他不会因为品行高洁去刺伤别人。“直而不绁”是说一个人正直,但是他不会因为正直去束缚别人,让别人感觉到难受。这里的“绁”字当拴绳子讲(通行本写的是“直而不肆”,我认为应该是“直而不绁”才对)。“光而不耀”,是说一个人发出光来,但是这个光不会让别人觉得耀眼。 老子是在讲道、德、法三个层面的管理方法,包括本章开始的“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如果领导者把道和德的境界做好了,法用的地方就非常少了,而法在运行的时候,会产生这种“割”、“刺”、“绁”、“耀”的伤害。 三、我之体悟——《易经》的“阴阳相合”和《道德经》的“有无相生” 今早听曾仕强讲《易经》,才发现要理解《道德经》,最好能先弄懂《易经》,老子的“无为”“无常”“有无相生”,孔子的“仁”“中庸”,这些理念都来自《易经》。如果理解了《易经》,再看《道德经》,一下就明白了。尤其《道经》这部分,一直很难理解,今天听了《易经》,发现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易经》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不就是三条杠变来变去,变幻出万象的嘛。这个“一”就是《易经》的太极。“一”为何能变成“二”,“一”分开两段就变成了“二”,《道德经》称为“有无”,这个“二”《易经》称为“阴阳”。但是这个“二”只是我们眼睛看上去觉得分开了,实际上还是相互连接的,还是在一个整体里面,他们还是一个整体,这就是《道德经》讲的“有无相生”,也就是《易经》讲的“阴阳相合”。 而人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看上不同,就以为不同;看上去分开了就以为没关系了;接受了看到的一面,就意识不到还有看不到的一面。但实际上万事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如果你只照顾到了其中一个部分,或者偏向一边,看不到另外一部分,做事就不周到,就会出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讲“中庸”,“中”只是一种意像上的中间,指的就是能够保持阴阳平衡的意思。所以老子的“无为”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就是指你要注意“无”的一面,注意“无”上的为,也就是要在看不到的那一面上下功夫,当然老子也没说看的到的那边就不理了,看得到的那一面大家都会去“为”,没什么好说的,但在看不到的那面上下功夫才是需要智慧的。 如果有了这个概念,这一章就很好理解了,如果圣人(管理者)是阳,那人民就是阴,圣人和人民虽然是两个角色,实际上是相互协助,相互成就的一个整体。圣人的“政令”如果“察察”,实际上就是把人民放到了对立面,最终结果当然会让民心离你越来越远,社会乱像越来越多。比如,有些夫妻互相不信任,总感觉对方有事瞒着自己,然后就开始监视对方,结果不但不会让问题得到解决,夫妻关系还会越来越糟糕。为什么呢?因为一旦开始监视行为,你就把对方推到了对立面,你们就不能再以一个整体的心态来面对问题了。心理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解决问题,也会用一个技巧,就是让来访者感觉心理咨询师是和他站在一面的,是帮助来访者共同解决问题的,而不能让来访者感觉是自己有问题。任何关系,信任都是很重要的。因为信任,相互之间能量就能正常流动,阴阳就能合一。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万事万物都是阴阳合一生出来的,阴阳不和,能量就会减损,哪来的力量生出新的东西呢。 老子说“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也是让我们要选择“阴阳平衡”,你要有用“方、廉、直、光”阳的一面,又要注意他们阴的一面伤到别人。就像我们小时候,拿个长混子玩的很高兴,一不小心就打到了别人。慢慢长大,你脑子里有了这个概念,玩这个东西时自然会避开人。我觉得老子包括《易经》都是再给咱们说这个道理,任何一个东西,都是有两面性的,你用的时候不要只盯着一面,还要防止另一面伤着别人。如果这个东西还随时在变动,那就不止两面了,你更得注意,就像你手中转动一个长棍,任何一面都可能伤到人,你要玩这个东西,就要想的周到些。《周易》中的周,就是指周到的意思。圣人作为领导人,你当然要想的更周到,周全一些,所谓的格局高,不就是比平常人看的更全面,更长远吗!
小库2011
求前大师带你走出思维的死胡同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一道题,怎么做都做不出来,用尽了你学的各种方法还是不能解决,等老师讲解的时候,你竖着耳朵听,老师两三步就做了出来,原来老师用的是另一种解题思维。生活中也是这样,由于惯性思维,很多事都会让我们走进一条死胡同里,殊不知,换条路走简单容易得多。 求前大师就主张看待事物不能够只观察它的一个点,一个面,而是要多角度观察,对待一件事情,不能只用一种思维,有时候逆向思维或许解决的更好也更快。生活中,工作上,只要遇到事情,我们往往就会产生一种定向思维,让自己的思想局限。像切苹果,很多人都会很自然的竖着切分成两半,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横着切也是两半,而且苹果的果核刚好是个五角星的图案,更加的美观。 求前大师在出席一些大型的场合时,他提出的风水玄机的解析会让现场的专家们都感觉到深深的佩服,他独特的拆字理论,心理指导让很多弱者很快的从困境中走了出来。我认为求前大师之所以这么成功,就是因为他有发散性的思维。他不把自己逼到死胡同里,用更加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他在为拜访者做心理指导时,常常会提到换位思考。一位心理咨询师,如果一直站在心理咨询师的角度,用医生看病人的眼光来对待这些弱者,那么效果一定是不理想的。求前大师经常在治疗的过程中,对弱者进行全面的了解,而且他把自己换到弱者的角度去感受问题的存在,从而化解心结。这种方法让很多弱者都能很快的从困境中走出来,而且更加的感受到开心。 第一个被苹果砸到的肯定不是牛顿,但是他是第一个从苹果的掉落发现地心引力的;第一个想预知地震的肯定不是张衡,但是只有他制造出了地动仪;第一个看见蜻蜓的肯定不是莱特兄弟,但是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些人之所以有这些伟大的发明,为人们的生活做了很大的改善,就是由于他们能够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被苹果砸到了,大部分人会选择抱怨运气不好,只有牛顿想到了为什么东西都会掉在地上;地震来了,大部分人只会想到怎样逃生,只有张衡想到怎样发明一种仪器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有蜻蜓飞过,大部分人只会感叹它轻盈的体态,只有莱特兄弟想到了怎么样让人也可以飞。所以只有从你惯有的思维中跳出来,才能看见事物的另一面。 求前大师的理论深深影响着我们,是他告诉我们不是只有固定思维才能够解决问题。遇到复杂的问题,困难的事情,不妨试试改变一下定向思维,从另一个方面着手,可能就会迎刃而解。遇到让你不顺心的事,不妨试试不要抱怨,换位思考的考虑问题,可能你会更加开心。
水果西瓜太郎
指迷居士,(你也可以百度搜索指迷居士)真实姓名许世有,男,1983年生,祖籍福建。字解玄,号指迷,著名预测师,占卜师,择日师,命名师,风水师。自幼热衷于易学,曾游走四海,拜访名师,对周易、相学、八字、占卜、日学、姓名学、风水学等预测学科有深层次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真正的运用易经文化为人指点迷津、排忧解难。是权威网站认证的命理学专家。你也可以上百度贴吧,指迷居士算命吧去看看,有很多预测实例。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