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糖奶爸
文|咨询师·陈诗博
最近有读者留言说,自己有男朋友,但是发现自己好像越来越喜欢工作中的某个同事,一直在克制着自己,不要有逾越雷池的行为,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每次见面依旧是很心动,这让她有些不知所措。看到这里,我想跟大家聊一聊遇到这一类情况该如何处理。
从上面的留言中,可以感受到这位读者的心情是复杂又矛盾的,她陷入三重关系中,即自己和同事的关系,自己和男友的关系,以及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当我们遇到多重关系需要处理的时候,尽量不要同时处理,最好先处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因为在男友、同事和自己这三个人中,唯独自己是最了解情况的,也是最好处理的。
我借这位读者来分析其中一种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但只能说是这位读者有可能纠结的方面,不一定是真的,毕竟我没有和她接触过。
我想对于这位读者来说,在关系内喜欢上其他男人,即使没有实际行动,只是想想也会感到内疚,所以她克制着自己,通过意识来否定自己的这种情感。
克制只是为了不用再感受到内疚所带来痛苦而已,而并非阻止心动本身。
我们常常把心动和内疚捆绑在一起,但其实是两回事。
如果一个人,真觉得心动是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决。难就难在,我们在承受内疚所带来的痛苦之余,还很享受这种心动的快感。
针对这种不恰当的心动,我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1)缺乏自知之明
人一辈子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你永远没办法确认现在的伴侣就是你最喜欢的,后面必然会有让你更心动的人出现 。
但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满足于现状,和同一个人过一辈子,但有的人却难守本分,见一个追一个?这个现象就像我们已经吃饱了,但有人端来一盘看起来更丰盛、更美味的大餐,这个时候,我们有三个选择:
但我们会发现,没有第四个选项,没有一个选项是,即使继续吃也不会不舒服,或者即使不吃也不会感到遗憾。
心动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想节制它。
2)逃避
如果我问你,喜欢他什么,你可能会说,人比较帅,笑容很暖,做事认真,对我的态度或许还有点儿特别...反正加起来,就很有感觉,所以我心动了。
好吧,我差点就信了,我再问一个问题,难道在你们感情最甜蜜的时候,这些人都不存在吗?当然不是,只是那个时候,你的心里面都装不下他们。
当男朋友的表现不符合我们的期望时,有的人就会通过转移情感来逃避问题。
比如我的一个来访者,她在咨询中跟我说:
“我实在没办法抗拒部门一个男同事的追求,他太贴心,太温柔了。”
然后我问她:
“过去这个男同事不是这样对你的吗?”
她说:
“是呀,他一直都对我很好。”
我又问:
“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你被他吸引到?”
她想了一下说:
“我也不知道。老师,我想跟你说个事,最近我和男朋友吵架了。”
看起来,她转移了话题,但其实她在这个节点上想到了和男朋友吵架,在潜意识层面,两件事是有关联的。
在后面的咨询中,我发现她每一段感情都不超过半年,每一次都是在感情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开始了新一段的感情,周而复始。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每当对方的一些行为让她失望的时候,她都会把人家的缺点无限放大,大到她无法再相处下去,同时,每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她都会很容易被其他男人吸引,这其实是一种情感的转移。
把对男朋友的感情转移到另一个男人身上,这样的好处就是让她不用再去面对感情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对方和她想象的不一样。但这样的后果就是,她永远都没有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也无法在一段关系中持续待下去,只能通过不断换对象来逃避矛盾。
心动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利用它逃避困难。
3)感觉的替代品
这一点,我就不展开说了,原因是之前李洋老师的文章:致女孩:先搞清什么是真爱,再死心塌地也不晚中,对这一点有很详尽的解释。
针对这三种不恰当的心动,我们该怎么办呢?
当你问到我该怎么办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些焦虑了,而焦虑在提示你,需要改变了。如果你一直放任自己处在这个矛盾当中,企图让这个问题自行消失,而不是自己去解决,你便一直会停留在我该怎么办这个最浅层的阶段。
针对第一种情况:缺乏自知之明
我推荐大家多留意我们号的文章,里面会涉及到很多关于人格成长方面的话题
针对第二种情况:逃避
如果谈不拢,最后分开了,其实也没关系,起码你能够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而不是骗了对方,骗了自己,还以为这是真爱。
针对第三种情况:感觉的替代品
首先,我还是建议大家先看看李洋老师的那篇文章,然后你可以观察一下,究竟是对方的哪个方面在吸引你。
比如炽热的眼神、紧密的肌肤接触,还是无微不至的关心。
这个时候,你就要察觉一下自己的感觉,究竟是真的喜欢对方这个人,还是只喜欢那个眼神或者那种对待方式而已。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还是比较推荐大家去找专业的咨询师做咨询。
因为潜意识这部分的模式是非常难调整的,很多时候,我们即使看到了前面是个坑,也会情不自禁地掉下去,下一次看到了,也一样会掉下去,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一点外力,而且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逃是逃不掉的,骗是骗不了的,因为结果一定会发生,只是什么时候发生而已。早去面对,痛苦随风散,掩盖真相,痛苦久相随。感情路漫漫,且行且珍惜。
插画|申镇,花镇视觉设计师
本文插画,任何组织及个人未经“花镇”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嘟嘟和滴滴
心情不好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倾诉,找一个愿意听你述说的人(朋友,爱人,亲人或蓝天,白云和小草)向他说出心中所有的不快。这样一定会感觉舒畅的。什么事情旁人给你意见只是一个参考,真正让自己走出困境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感情这东西,坚强的人能在时间的休整中知道想要的是什么,想摆脱的是什么,有些东西不能得到必须要放手。这样才不至于把心伤透,我想和你说的是,无论做什么事情让自己只是喜欢多一些为最好,不要真的让自己陷进去。这样你会受伤,需要很很长的时间才可以复员,做一个理智的人,放下了,你就能快乐,阳光其实就在你身边,祝福你!
jajahhauqba
1上网聊天,把音乐打开.漫无边际地聊,海阔天空地聊.2.给父母亲报个平安.给朋友写邮件.给朋友打个电话.3来百读知道回答问题.跟各地的,不同背景的人文字聊天,学东西,看看有比你还烦的人,你也就稍微有些安慰.昨天这么难都过来了.明天也回过的去的.4.看NBA,看Hollywood大片和爱情片.选择看些电视连续剧.5 去运动.做瑜伽.拉呼拉圈.拉力器,哑铃都可玩下.打壁球.打羽毛球.慢跑,快走也行.总之就想 出一身臭汗.够爽!够酷!6.约上三五知己,抿小酒,聊大天.玩小牌.7.逛商场,逛书店.8.一个人在家,就泡杯好茶,看书,听歌,或是静思.想心上人,想家人,想自己.想明天.爱思考,想大事的人没功夫郁闷.祝好!主要是工作上的事,干不完的工作,太麻烦了----一天不退休,就会有干不完的工作.如果告诉你所有干活的人都是有干不完的工作,你心情是否好受些?什么都得去想着,当个小兵就可以了,别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想太多。------不知道你具体干什么工作,什么都要想. 我也是喜欢当小兵.一切行动听指挥. 但这么多小兵,总要找个指挥吧?也许是想家了,毕竟这个城市不是我的家乡。。---那是会想的. 不过春节快到了,是不是可以回家看看呢?还要工作,挣钱。。。买房,结婚。。。。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啊?------不工作是挣不钱的唉. 能否一步一步实现你的理想?想买台电脑都没钱。。。。----一声叹息!每个月工资都积攒不下。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也租不到好的房子。-----跟你一起长嘘短叹!女朋友对我这么好,她跟着我,有点委屈她了,觉得对不起她。------能得你这份心,她此生应该是无怨无悔唉.祝福!
发呆2011
有人问我“人为什么要活着?”和“人活着又是为了什么?”我也常常问自己。前一个问题想了很久以后有了一个自己还觉得可以接受的答案:因为大自然创造了人类,父母又创造了我们,而我们又很难不自然地死去,所以就自然地老活着了。就是因为我无法拒绝被制造出来,所以只能活着了。关于“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听过也对人说起过很多答案,但总是得不出满意的答案,事后又都忘记了。只有一位我在连队当兵时的指导员说的我还记得,他说他也这样问他爷爷:“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他爷爷不加思考地回答他:“还不是为了你们呗”。我也这样回答自己的女儿,可她和我都不觉得这是很圆满的答案,虽然简明易记。从小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要为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人应该“大公无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剥削阶级的反动思想,“私心是万恶之源”,因此必须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很斗私字一闪念”。直到有一天发现身边的革命同志们还确实不能不为自己衣食找找辙,反动的剥削阶级也还算不上洪水猛兽,很多年一直是很明白的公私关系一下又模糊了。到了八十年代初,看了《中国青年》上潘晓的那篇《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说“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说法,突然发现头脑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可以清理清理,也就参加了那场人生观的大讨论。可清理了半天也没弄清。说英雄人物是为了满足自己主观上的需求而做出了客观的英雄事迹,虽然也有一点点道理,但总觉得有点牵强。也许是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乱,后来那场大讨论是草草收场了。理论问题实在是很难弄清楚,讲深了不懂,讲浅了还是不明白。所以后来我也就很少想这么严肃的问题了。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需要弄得特别明白,难得糊涂就挺好。只要不总是走极端,就不会有多大的困扰。比如,遇事先为自己着想,其实也不算什么大逆不道。只要不过份,别人是会理解的,自己也不会有什么麻烦。可要是太过份,时时、处处、事事只要自己能合适,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结果往往会是事与愿违。有些年没和人议论什么人活着该为了自己还是该为别人的话题了。倒是有个认识不久的朋友看着我现在这样为了……放弃了几乎所有的个人欲望活着,很是不理解,哀我不幸恨我不争地对我强调:“人应该为自己活着!!!”其实我可不是那种特爱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的圣人。只是我觉得人活着干什么都得顺其自然,既不必千方百计地专门为别人做好事,也不必千方百计地只顾为自己争名利。我真的觉得古训“命里有的终会有,命里无的莫强求”说法很有道理,“明里施舍,暗里填还”的说法很有哲理。其实,人活着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何必要问为什么活着和活着为了什么,就像一棵树。有谁会问树为什么活着吗?倒是可以问问种树是为了什么,或者说树该做什么用。抽象地说,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具体地说,又可分出美化环境,生产木材等等。人的作用虽然比树木多多了,但具体到每一个人,作用又很有限了。人活着为什么其实等同于问你活着应该做什么,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如果用树来比喻,道理就很简单了。该做什么,根据树的特点,或做栋梁,或挡风沙,或借绿荫,或做劈材。人也一样,甭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平常百姓,都一样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不过用处不同而已。你自己该做什么用,也就是你该怎么活,你活着该为什么,要看你是什么材料。不管是什么材料,总会是有用的。人活着为了什么,应该怎么活着,其实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你的作用,那怕是劈材,也应该充分燃烧。可人们又都觉得人毕竟和树不一样,树的生长特点主要是大自然的选择,树的作用主要是人类的选择;人们总觉得自己有选择的能力,自己可以塑造自己的特点,改变自己的作用。其实人的选择能力是很有限的,未必比树强多少,而且自己的选择又有多少是正确的呢?结果是还不如顺其自然。人们还把一个有机的完整的世界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派生出来一堆叫人糊涂的说法:你主观上觉得活着应该为自己,客观上你对社会和他人仍有一定的作用力;反之,你主观上觉得活着应该为了社会,为了他人,为了某种信念,客观上也对你自己的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此一辩证,问题越说越复杂了,在一个大圈子里绕不出来。这些深奥的道理确实不如长者那句:“还不是为了你们呗!”看开一点吧,做什么事情都是会有压力的。谁让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呢,谁让我们是只呢。学习一下别人是怎么做的。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