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学徒工
学习哲学并不一定能使人获得快乐,相反,它会不断解构你习以为常的日常世界,重塑自身价值观念,这可能会与日常生活世界产生冲突。哲学追求的是唯一而普遍的真理,关注的是无惧时空变幻的永恒秩序,众人仰望的“理想国”;而人所生活之处却是极为有限的历史方格,是既定时空节点的特殊社会。胡塞尔有言:传统保守者和哲人(按照哲学理念生活的人)将会产生争斗,而且争斗一定是在政治领域之中。结果常是哲人必然会被政治家(传统保守者)治下的社会所放逐或处死。但是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之后,哲人却经常获得胜利。这是理念(哲学)与经验权势(政治)之间永生不休的冲突。哲学高居众生头顶之上,却经常被现实经验和世俗权势所打败。这是人类理论和实践的冲突,同时也是哲学和政治的冲突,典型例子如“苏格拉底之死”。而“快乐”一词本身就具有一种享乐主义的价值论意味。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承认快乐是好的,然而快乐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这涉及到伦理学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善”与“正当”。善和正当是伦理学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正当”是关于行动评价的理论,而“善”则是关于价值的理论,一个完整的伦理理论必将包含此两个构件;但是关于两者谁更为基本,在不同的伦理理论里,两者的优先性不一样。有的认为善优先于正当。有的则坚持正当优先于善。善的观念作为探究道德的一个维度,有着极大重要性。善可分为内在善和工具善。有的事物因为其固有性质而被称为善,则为内在善;有的事物则因为其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而具有价值,为其他善而作出贡献的,则为工具性的善。工具善依赖于内在善而存在,它的意义在于其能够产生内在善。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只具有工具性的价值,诸如金钱。从价值论的观点来看,内在善是我们最终关注的目的。而对于哪些事物拥有内在善,却是众说纷纭;另一方面,有许多哲学家认为伦理学不需要依赖于任何一种实质上的价值论。关于“快乐”和“享乐主义”的更多探讨,可以亲自阅读伦理学理论书籍进行详细研究……

臭豆腐精
忘记了点儿东西,一直想不起来能让潜意识帮助你吗?那要瞅你这一天当中你做了什么事情?你回忆回忆,然后你再重新的去找去干,就会慢慢的想起来,潜意识是有的,每个人都有潜意识,你忘掉的这个东西与你有什么关系?遇你今天所做的所有事情?有什么相关的联系,所以工作关系或者生活关系,以及与人交往关系,从这些关系当中慢慢的去了解去深入的挖掘,慢慢的就会想起来,有些事情是需要慢慢想的,而不是你能够想起来的就就能够想起来?有时候是根据宠物事情看到这个东西才会想起来,有些事情是因为你看了这个片段,你就想起来了,所以忘掉的东西偶尔间是会想起来的。
三生皆缘
这是一个哲学人类学的问题。先来谈第一个问题,“读哲学后你变得更快乐了吗?”这个问题要更加具体和分析地来看,可以区分出两个不同的问题:读哲学、连带着思考哲学本身,这回事带来快乐了吗?将所知所学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实践的结果带来快乐了吗?那么,可以很直接地回答:对于1,读思哲学后我很快乐。对于2,哲学实践后我很痛苦。但凡是哲学,总要提供某一论断的理由。我将尽可能简单地陈述理由。首先,快乐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纯粹的阅读和思考的乐趣;以及与人交流沟通、分享和共同学习带来的乐趣。这些每个人都能体会得到。接下来主要陈述另一面的理由。基本上,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哲学只能解释问题,哲学不能解决问题,哲学还制造着问题。说这句话虽然有三个分句,却是一个统一的句子,互相单独理解的话就不能够深刻的掌握其含义。面对现实的客观世界,相比较自然科学来说,哲学对世界的解释往往不仅仅有一套,而是有很多套理论,而且这众多的有着不同前提和基础的理论的“合理性”往往都处于一个很相近的水平面上(我们考虑最优秀的思想)。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面对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些根本问题,却有着众多的哲学思想,它们在人类根本问题上的解释能力上都达到人类认识的极限,但它们本身却是互相矛盾的。这直接导致了,哲学不能解决问题——这句话也需要澄清。哲学的问题不同于科学和技术问题,它不局限于世界之内的具体事情,它要处理的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事宜,或根本上,哲学就是哲学人类学。知道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哲学不能解决问题;这是因为,倘若一个人真正通晓了众多的哲学思想,并且细致入微地摸索过这些思想深层的前提和逻辑,并加之深入的思考,那么它就不得不猛然意识到:没有哪一个哲学思想可以“真正”解释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事宜;即哲学不能解决问题。继而,我们甚至可以说,哲学还制造着问题。这个的理由也很直白:一个未受过哲学训练的人,它的三观通常是继承于家庭、同伴和社会规范,即是一种直接而未经过反思的习惯。在这种习惯中,此人自动地将其认作是“真实”的三观并心悦诚服地接受起来,于是,在一种较劣的意义上,这种习惯性习得的三观,反而解决了哲学不能解决的问题;相反,此人随后的哲学意识,倒破坏了这种舒适的平衡,竟让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凸显了出来,那自然就可以说:哲学是在制造着问题。上面说得略抽象,所以我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舍勒在哲学人类学上是针锋相对的。简单来说,如果我们相信存在着一种先天的价值级次的话,那么佛洛依德会把生命价值、本能的意志放在绝对价值的位置,而把求真理的价值或求神圣的价值放在较低的位置,因为后者只是前者的衍生产物、只是压抑等心理过程的结果,而前者却是普遍而又有力的;而舍勒则相反,他会把生命价值放在较低,而把求真理和神圣价值摆在高位。于是,当二人解释一个人的快乐和痛苦,爱与恨,应该和不应该时,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思想。举个大家都能理解的例子。从佛洛依德那出发,根据众所周知的“名言”:一切就都是性、爱不过是性的一种特殊衍生物。反之,从舍勒那里出发,就会是:一切就都是爱,性不过是爱的一种特殊衍生物。在问题来了之前,要说明一点:这两种思想都是从形而上学的高度来谈的,所以一切生理学上的知识,严格来说都不能反驳它们。它们两者之间无法做出妥协,但谁也打倒不了谁。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即使一个人知晓这两套理论,他也不能单凭哲学上的思量,来决定哪个才是符合ta的,甚至说,正因为他知晓了两套理论,所以他才永远不能“至真至诚”地信服一套而拒绝另一套。这种动摇,直接来源于哲学的本性:怀疑一切,对真的渴望,对盲信的拒斥。这与宗教信仰刚好相反。可正是这类似的动荡,再配合着人类孱弱的本性,哲学便让人觉得痛苦。它不能提供答案,它不能解决问题,它却又制造着问题。现在来谈谈第二个问题:“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不用说,肯定是领略了人类对世界和自身进行的最深刻的思考,领略了孱弱的人类面对这个世界时表现得最大的不屈服。
纳兰美黛子
最大得收获应该是明白了人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吧。
现在有一种风气,不知道是怎么流行起来的,锤骨大家看很多晦涩的高级书,什么哲学、人文乱七八糟的,一开始我也陆续读了一些,后来不读了,为什么?因为我发现,这种东西读的越多,人反而变得越脆弱。
一个人最痛苦的是什么呢?就是觉得自己知道了很多东西,既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还看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既懂得民主又懂法治,懂这个懂那个,觉得自己很有品位,很优雅,是有思想的人。但是呢,在世俗的市场经济体系里,大众并不认可这些,可能人家只关心钱多不多,有几套房,不管你承不承认,这是社会现状。当你读了很多大道理之后,却发现自己无法参与到社会分赃中,根本没有能力参与社会的财富分配,你的内心会很痛苦,有时候活的可能还不如那些农民工开心快乐。
举个例子,ISIS基地组织的创始人,都是知识分子,因为在社会上无法得到认可,说白了其实就是得不到利益,于是揭竿而起。只读圣贤书的人,内心的敏感和自尊心,要比常人强很多,因为读了很多书,懂得了很多道理,觉得自己应该需要一定的优待,与之相对的,是读书多的人超越普通人的优越感。不要变成那种特别爱看书,但所有想法都来自书本的人,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要看到形而上的东西,但也要考虑的形而下。只有这样读书,才不会使得人脱离实际。
媛姐姐丶
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有人拿香蕉给猴子吃,但是在香蕉与猴子之间隔了一块大大的玻璃。开始的时候,猴子见到香蕉会拼命地跑过去吃,但是发现怎么都吃不到后它放弃了。后来把玻璃拿开了,猴子也再没有去吃那只香蕉。其实不仅动物如此,人也是经常这样做。比如,家长跟小孩说,考试成绩好了就能去旅游,但是每次看完试看到了成绩,家长都说下次。于是,孩子再也不相信家长会带出去旅游,即使下一次家长已经准备好了带他们出去旅游。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就是人的潜意识在作怪。潜意识是自己思想的产物,是本能的反应。在《潜意识》这本书中讲到,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多次重复就会接受,坚持信仰,牢记目标,关注什么就吸引什么。今天看到一本书《直觉力:让人生经验转化成选择的能力》,这本书就讲到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潜意识的力量,善用潜意识, 做好自我管理,把经验转化成能力。《直觉力》这本书由作者李莎和欧阳健舒一起合作完成的。李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学硕士,香港香港大学整合营销设施,中欧国际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现在就读于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专业。欧阳建书,是中山大学环境学,经济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他们俩结合了自己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知识写下了这本书。
就是不高兴
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有人拿香蕉给猴子吃,但是在香蕉与猴子之间隔了一块大大的玻璃。开始的时候,猴子见到香蕉会拼命地跑过去吃,但是发现怎么都吃不到后它放弃了。后来把玻璃拿开了,猴子也再没有去吃那只香蕉。其实不仅动物如此,人也是经常这样做。比如,家长跟小孩说,考试成绩好了就能去旅游,但是每次看完试看到了成绩,家长都说下次。于是,孩子再也不相信家长会带出去旅游,即使下一次家长已经准备好了带他们出去旅游。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就是人的潜意识在作怪。潜意识是自己思想的产物,是本能的反应。在《潜意识》这本书中讲到,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多次重复就会接受,坚持信仰,牢记目标,关注什么就吸引什么。今天看到一本书《直觉力:让人生经验转化成选择的能力》,这本书就讲到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潜意识的力量,善用潜意识, 做好自我管理,把经验转化成能力。《直觉力》这本书由作者李莎和欧阳健舒一起合作完成的。李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学硕士,香港香港大学整合营销设施,中欧国际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现在就读于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专业。欧阳建书,是中山大学环境学,经济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他们俩结合了自己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知识写下了这本书。通读整本书,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什么是直觉力?直觉力对生活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何提高自己的直觉力,做出自己的选择并行动?什么是直觉力?直觉力,简单点说就是利用潜意识做出决策的能力。比如,我们碰到火的第一反应是远离,因为它会把我们烫伤,这是我们潜意识做出的决定,这就是直觉力。比如,走在大街上,过马路遇到红灯会停下来,遇到绿灯再走,这也是我们潜意识的做出的反应,这也是直觉力。如果红灯了还思考自己要不要继续走,思考了好久才能做出决定了这就不是直觉力了。直觉力有什么作用?①在关键时刻,往往能够帮我们做出重大决策遇到重大的事情很多人都可能会手忙脚乱,而有些人总能镇定自若地去应对,这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人的潜意识做出的决定,让直觉力帮助做决策。在我工作不到一年的时候,在急诊科室上班,接诊了一个病人。我们急诊室接收病人的第一件事是测量生命体征,即血压、脉搏、呼吸、体温。我当时的第一步程序也是为病人做这几样操作,我的搭档老师傅一过来看到病人,首先让我做的是立马建立输液快速通道。我想都没想立刻按师傅说的建立输液快速通道,然后再测量生命体征。血压还没有测完,病人就休克了,而这条通道为我们抢救争取了时间,最后病人也被我们成功地抢救回来了。抢救结束后,我问师傅,为什么不是测完生命体征再做出护理措施?师傅说,看到病人的表面体征,直觉让她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直觉力就是自己的经验让自己的大脑做出这样的潜意识行为,在关键的时刻往往能够做出重大的决策。②有效的决策往往也是潜意识和直觉力做出的决定同一件事,有的人做出来的决定是没有用的,有的人却能刚好抓住这机会实现了人生的超越。一个朋友,以前在杂志社上班,15年的时候他和他的一个同事感觉到纸媒发展的前景不明。我朋友的第一反应是要换工作,换行业,他结合了自己的优势去了保险公司上班。而他的同事认为纸媒虽然发展前景不明,但是一个国企单位,他认为无论怎么样,还是能混口饭吃的。几年过去了,朋友在保险公司做得还不错,并且把保险的专业知识发表在公众号上,有了大批粉丝的关注,把自媒体经营得不错,据说他的同事一被裁员了,还没找到好工作。同一件事,大家都有了同样的感悟,可为什么却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因为自己的经验和对前景做出的估算行为,自己的潜意识做出的判断,假如朋友的同事预测到他会失业,他也会提前做出准备,而不会像现在那样被动了。③80%的行为都是惯性行为,能让自己减少拖延的发生,立刻行动据一项调查,大脑喜欢稳定,简单的东西,不喜欢复杂。简单的东西一般都是不用经过思考就能做出的行为,而潜意识做出的行为一般情况下都不需要经过大脑动用太多的脑细胞。惯性行为不需要消耗太多的意志力,人们更愿意去执行。比如我一个经常做运动和一个几乎不做运动的人,让他们去参加运动会,前者几乎不用考虑就会参加了而后者还得与自己做斗争才能做出选择。有了惯性行为,能够让我们战胜拖延症,立刻去行动。在《潜意识》这本书里讲到,潜意识控制着我们身体各部分的各种关键的技能,他知道所有问题的解决之道,并能及时的给我们提出建议接受命令,以及彻底的执行。三,如何提高自己的直觉力?①尝试自己做决定。人与亦云不是一件必定的事,但也不是件少数的事。特别在我们单位,几乎就是某一位领导说了什么,下面的人也跟着赞同。人云亦云,不自己思考。长时间不思考,大脑就会变得迟钝,直觉力也没有那么敏锐。一个人能够感知社会的变化,不仅需要他能够快速地接收信息、过滤信息,还需要他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这样才能让他做出又快又好的选择。同样一个信息在基层员工手里和在领导手里,是不一样的。可以尝试以领导视角思考问题,做出一项决定,然后请教领导,对比与之差别,能够自己提高自己做出决定的能力②懂得取舍,找到自己的最佳选项。《直觉力》这本书里提到一个心理学的经典案例,当调查人员询问人们是否愿意花几十元买一本自己特别喜欢的书时,大部分都很多选择会去买,但是当调查员把另一个他们更喜欢的东西和这本书放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不会马上购买另一样东西,但也不情愿再买这本书。有时候选择越单一,人容易做出决定,选择过多的时候就会影响让我们纠结。在生活中我们要做的选择数不胜数,让自己多思考,懂得取舍,找到自己的最佳选项。学会了思考,懂得取舍,把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断重复再重复,能够让自己的大脑记住这样东西,潜意识就会更深刻。下次遇到难以选择的东西时,大脑会根据自己的大目标出发做出行动③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且愿意做出改变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有时候做出的选择并不是最佳的选择,直觉力也并不是每次给自己的答案都是让结果满意的。这时候我们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的并且持续改进,做出改变。当发现一项东西不正确的时候,我们承认自己的错误,另作打算,并且大脑针对这项决定做出思考,把它记在脑海里的下次就能够吃一垫长一智。哲学家马库斯.奥里亚斯曾经说过,我们的头脑和意识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在《潜意识》一本书里,作者讲到,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既蕴含着成功与财富的力量,同时又包含着自我毁灭的城市,而且他从来不食言,总能为你的选择提供最佳的方案。而《直觉力》这本书刚好讲了如何利用潜意识为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
花usahana兔
周末,在家看了一部在2006年就已上映的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看过后一个人深思了许久:关于人生,关于人性以及关于人与人的相处。 小时候看西游记,看的是热闹和对英雄的崇拜,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得名师指点,打败天下无敌手;长大后看西游记,让我深深感动的除了猴哥,还有剧中美轮美奂的妖精。每一个缠绵悱恻的妖精背后都是一段对世事无常的不甘与落漠,而我也总会生出“卿本佳人,奈何为妖”的无奈感慨;如今已过而立之年,重温西游,竟也开始参悟人生。想来,我离四十不惑已近矣…… 相比于86版的《西游记》对原著风格的延续,及周星驰版的《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中对爱情与事业的参悟,这个版本的西游记在延续了周星驰版的台词搞笑且超现实的无厘头风格和唐僧的普渡众生的碎碎念外,剧情人物的设计和关于探索人生的经典对话,是该剧的一大亮点。1 .小妖的悲哀 86版的西游记让大家忍不住哀叹:“有背景的妖怪都被带走了,没背景的妖怪都被乱棍打死了。”许多人从中感受到了被生活和命运操纵的深深压抑和焦虑。 而这部电影却告诉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白骨精故事,填平了我们对这个社会的不平不满之念。 白骨精在做人时被冤枉成“妖孽”,死得惨烈愤恨。所以做妖时,她风华绝代,妖得绝美,心狠手辣,足智多谋。但她也有自己的命门,不能被人叫做“妖孽”。斗法时,她跟孙悟空说:你再叫我妖孽试试?悟空自然无敬无畏:我就是叫你妖孽怎么着,你是妖孽你全家都是妖孽。有个细节是,白骨精当下对悟空撂话:唐僧肉我可以不吃了,你,我一定要斗到底。后来她离间师徒,她的复仇方式不是让他败让他死,而是让他丢掉最重要最珍视的那样东西——就是让唐僧亲自赶走孙悟空。事实证明白骨精是对的,对于悟空来说,被唐僧冷暴力式的抛弃是他的心魔。 我在这里惊喜的看到,原来妖不仅有智商还是有信仰的。一个有信仰的妖会是一个招人喜欢和怜惜的妖,只是她能力没有悟空强,不曾吸引到玉帝这般大人物的注意,最要命的是不曾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好在,影片的最后唐僧用牺牲自己的生命,送白骨精转世轮回度化了她,让她变回了那个一身素衣,面容纯净,向往美好、心怀善念的真实的样子。 我想许多人看到这里都会想,原来迂腐和固执有时也很可爱,倘若世上多些向唐僧这样看起迂腐固执实则至善至诚的人,我想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2 、关于对与错 在悟空告别师父后回花果山的路上遇到了观音菩萨。 菩萨对他说:“悟空,眼下你师父命悬一线,现在是他最需要你的时侯。金蝉子等了你九世,才等到今生和你一世的师徒缘分,将你引入成佛的正道。” 悟空对菩萨说:“可这小和尚这一世,已经放弃了俺老孙。是俺老孙错了吗?” 菩萨继续说:“悟空其实是你放弃了师父。五百年前你相信自己,五百后你还是没有变,为何不放弃自己去相信别人。一直以来,你用自己的错与对去看别人的对与错。你火眼金睛看的是真相,但你师父看的是心相。”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许多时侯你眼中的对错不一定是别人眼中的对错,即便你修得火眼金睛,依然不能把你知道的对的世界强加给别人。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如果我们能够尽量给别人少贴标签,那么曾经的“坏人”,或许也会随着时光的反转,在某一个时间点变成为大家所接受和喜欢的“好人”。比如上学时老师眼中的“坏学生”和“差学生”在走向社会后一部分成为了“企业家”;过往的杀人犯在若干年后救了失足落水的儿童成了“英雄”……3. 关于孙悟空的“金箍” 小时侯看西游记时总忍不住想,如果世界上没有“金箍咒”该多好啊,孙悟空就不用受苦了。长大后便明白,一个能力超强且内心缺乏敬畏或者没有信仰的人也是很可怕的,因为你永远无法测猜他下一秒会弄出什么“幺蛾子”。生活中的本·拉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参加工作后,有时会忍不住想假若孙悟空没有被骗带上“金箍”会怎么样,唐僧会管得住他吗?为何孙悟空能力那么强却非要找一个像唐僧一样什么都不会的师傅呢?为此我以前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创业路上,唐僧和孙悟空谁更适合做老板》。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明白,其实不管我们是不是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却每个人都有,即便有形的“金箍”被取下,当“紧箍咒”响起时,我们依然会觉得疼得山崩地裂、痛不欲生,因为“金箍”已深入脑髓。“金箍”的制造工厂是“生活”和“经历”的,更多时侯是“原生家庭”与“童年创伤”。 而创造咒语的便是那些和我们如影随形、息息相关的理想、愿景和成就;以及那些一言一语都可以让我们心起波澜的人或事。想起他们时总能带给我们无限憧憬、希望和激起挑战的兴趣和决心,所以我们永远也逃不出它们的手掌心,最终许多人感到压力山大,活生生的被压在了五行山下。(生活中的五行山: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贪——强求自己能力范围外的事物;嗔(拼音为:chēn)——控制不住暴燥;痴——“自以为对”的自我;慢——傲慢不讲理;疑——怀疑自己和他人) 所以,若想寻得解脱,必要去取经修行。4. 取经即是修行 取经即是修行。唐僧四人代表人类主要的四种不同性格特征,每种性格都有自己需要修行的部分。孙悟空:信任和成全;唐僧:决断和放下;猪八戒:承诺和担当;沙僧:勇气和信心。 所以,我一直认为人生是一场修行,遇见谁都是缘份。另外,不管我们经历过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始生活,最终都会触碰到生活的本质。 原本家庭幸福,经济基础丰厚的孩子,在父母老去时,也会为钱发愁,会知道这世界除了爱情,也有柴米油盐; 从小生活不幸,家境窘困的孩子也会在拼尽努力获得物质丰盛后,开始感念只要人间真情在,处处都会是春天; 那些老师和父母眼中的好学生和乖孩子,终有一日也会为“好孩子”的标签而累,他们逐渐明白一味满足别人的需要,透支的却是自己的热情和耐心。当付出变成束缚时,除了生无可恋,他们也开始关心和沉思: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那些从小在缺少父母关爱、温暖和认可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也会在获得足够的爱与温暖后,逐渐明白爱是责任、付出和信任。5. 为何菩萨总是出现在危机关头? 我小时侯除了对孙悟空不带金箍有畅想,另一个畅想就是为何菩萨能够洞察一切,却只在别人去祈祷时才会显灵? 后来做了心理咨询师也逐渐开释:1、菩萨和凡人一样都有自己的困惑和需要修行的地方,所以他也不能照顾到每个人;2、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当下时间里开化,所以节奏很重要。这就好像每个人或许能清楚自己身上的问题,但不一定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改变的意愿。佛渡有缘人,这个有缘我想便是那些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且愿意付出行动去改变的人,才是佛在当下需要去开化的人。对于那些不信或不以为然的人,我们可以感召却不能强行开化。因为我们不能剥夺了别人努力和成长的机会。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成长即是修炼,不到关键时侯,再多的有益内容对方也可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对于任何人来说,别人的经历就如电影,没有自身的感悟和反思是折射不到自己身上的。 在生活中,庙里烧香拜佛,有许愿还愿之说。所谓许愿就是你提出了愿望,并愿意为这愿望提供代价。我想这和我们日常说的“心诚则灵”的“发愿”和“回向”是相通的。可见成长的确是需要修行的,修行是需要付出代价的。6. 关于信仰 唐僧说:我愿度她而死,下一世,我依然信仰我所信,哪怕因我这样的信仰,取经之路要耗费我十世。悟空说:我愿信你所信,成全你所信,再过一世,再过十世,依然愿做你徒儿,随你取经。 看到这里,我很感动。我想真正能感化一个人的只有信仰,也只有信仰可以让任何有力量的人在它面前都是矮子。 7. 修行从当下开始 舍与得尽在一念之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尽如是。 唐僧因为开悟“度化的意义在于不仅是教化,更是牺牲自我,无条件的成就他人”,因此他收获了悟空对他的绝对信任和敬仰; 悟空因为开悟“爱就是信任和成全”,因此他与唐僧真正的心灵交融; 而追求快乐和游戏人间的八戒和寻求团队归属和价值的沙僧也都在取经修行的过程中找到信仰,被信仰感召而感受到生命的充实和意义。他们的起点不同,出发方式不同却都靠着彼此的相互扶和鼓励最终修得圆满。 这让我想起我前段时间发过的一段话:说过的话,走过的路,看过的书,见过的人共同组成了我们的人生,也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而人总要多经历一些,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追求的意义。 如果有几个朋友,在交往中可以让我们在彼此相同的地方找到共鸣;在彼此不同的地方感受到吸引、鼓舞和力量,那便是值得用一生去结交的朋友…… 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几个这样的朋友。
花大本事
做为男人你有多失败,能让老婆离家出走还想和你离婚,你还执迷不悟,骗她说你去她娘家去闹,你有多卑鄙。你还问她能不能回来?就我看来,你要想让你老婆回家,你就得彻底的想通你的问题在哪,好好的解决问题,有个态度。不是威胁不是欺骗。祝你好运幸福!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