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卫厨ks
林群: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厚任: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研究员,教授。张顺燕: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数学家。王极盛:中科院心理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心理学家,高考心理指导第一人,高考状元研究第一人。高考、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的权威专家。 位梦华:著名科学家,中国北极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吴瑞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和全国少工委组织的“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普活动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郭宝平: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郑日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副会长。陶沙: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周又红:北京市著名中小学课外科普辅导专家,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专家。田宝: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博士。丛立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钱志亮:北师大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有专著八部。John Cheng:夏威夷大学中美文化系教授、博导,中美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张伯源:北大心理系博导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委员会副主任。黄翯青:北大心理系博士,心航线训练营专家。王雪琳:世界记忆大师教练,心航线金牌讲师,训练营讲师团队总教练。 王焱:心航线青少年训练营金牌讲师,心理咨询师,擅于分析孩子心理状态并提出合理的教育方式,专研素质教育多年,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喜爱。周维亚:心航线青少年训练营金牌讲师,心理咨询师,有多年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经验,对于孩子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有深入的研究。
柠檬心的颜色
霍金是谁?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智慧的大脑诞生了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个时候他的家乡伦敦正笼罩在希特勒的狂轰滥炸中。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伦敦附近的几个小镇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后,他们的邻居回忆说,当霍金躺在摇篮车中时非常引人注目,他的头显得很大,异于常人———这多半是因为霍金现在的名声与成就远远异于常人,邻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记忆里重新刻画一下天才儿童的形象。 不过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镇上的确显得与众不同。霍金的父母都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从事热带病研究的医学家,母亲则从事过许多职业。小镇的居民经常会惊异地看到霍金一家人驾驶着一辆破旧的二手车穿过街道奔向郊外——汽车在当时尚未进入英国市民家庭。然而这辆古怪的车子却拓展了霍金一家自由活动的天地。 霍金热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当他看到一件新奇的东西时总喜欢把它拆开,把每个零件的结构都弄个明白——不过他往往很难再把它装回原样,因为他的手脚远不如头脑那样灵活,甚至写出来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他仍旧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而这种态度与当时其他同学是一致的,这是战后出现的青年人迷惘时期——他们对一切厌倦,觉得没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霍金在学校里与同学们一同游荡、喝酒、参加赛船俱乐部,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职员或教师。然而,病魔出现了。 病魔出现了 从童年时代起,运动从来就不是霍金的长项,几乎所有的球类活动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变得更笨拙了,有一两回没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从楼梯上突然跌下来,当即昏迷,差一点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剑桥读研究生后,他的母亲才注意到儿子的异常状况。刚过完21岁生日的霍金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星期,经过各种各样的检查,他被确诊患上了“卢伽雷氏症”,即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 大夫对他说,他的身体会越来越不听使唤,只有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到最后,心和肺也会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两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这种病恶化得相当迅速。这对霍金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他几乎放弃了一切学习和研究,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硕士论文的那一天。然而,一个女子出现了。 轮椅出现了 霍金的病情渐渐加重。1970年,在学术上声誉日隆的霍金已无法自己走动,他开始使用轮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没离开它。 永远坐进轮椅的霍金,极其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但48小时后,他又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乡间别墅,上坡时拐弯过急,轮椅向后倾倒,不料这位引力大师却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丛中。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惟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在莫斯科的饭店中,他建议大家来跳舞,他在大厅里转动轮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 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霍金取得巨大成功,但生活的现实取代了爱情的浪漫,他和简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来自直觉的启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但他对观测天文从不感兴趣,只有几次用望远镜观测过。与传统的实验、观测等科学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觉。 “黑洞不黑”这一伟大成就就来源于一个闪念。在1970年11月的一个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时开始思考黑洞的问题。他突然意识到,黑洞应该是有温度的,这样它就会释放辐射。也就是说,黑洞其实并不那么黑。 这一闪念在经过3年的思考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断地辐射出X光、伽马射线等,这就是有名的“霍金辐射”。而在此之前,人们认为黑洞只吞不吐。 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霍金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畅销书之王:《时间简史》 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在全世界的销量已经高达2500万册,从1988年出版以来一直雄踞畅销书榜,创下了畅销书的一个世界纪录。在这本书里,霍金力图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来讲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运、黑洞和时间旅行等。 在《时间简史》一书的开头,霍金指出:“有人告诉我,我在书中每写一个方程式,都将使销量减半。于是我决定不写什么方程。不过在书的末尾,我还是写进一个方程,爱因斯坦的著名方程E=mc2。我希望此举不致吓跑一半我的潜在读者。”现在看来,霍金完全是多虑了。
转角的夏天xia
19421月8日年霍金在英国牛津出生1962年在牛津大学完成物理学学位课程。搬到剑桥大学功读研究生。被珍患有远动神经元疾病。1965年被授于博士学位。他研究发明:用来解释黑洞崩溃的数学方程式。1970年霍金研究黑洞特性。他预言,来自黑洞的射辐及黑洞表面积永远也不回减少。1974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他继续证明,黑洞有温度,黑洞发出热辐射,以气化导致质量减少。1980年任剑桥大学数学卡斯教授。1988年出版《时间简史》,成为关于量子物理学与相对论最畅销的书。1996年至今继续在剑桥大学工作。朱长超 1944年生,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82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专业。后又修完华东政法法学院法学本科、华东师大汉语文学系本科,并通过了心理咨询师3 级2级的考试,此外还学过中医等,粗通文理,略识中西,有开阔的知识面。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委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从事思维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主要作品有《科技革命的步伐》、《思维的历程》、《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珍惜我们的家园》,《认识自我》、《开发自我》、《人生的智慧》等50余种,撰写《科学智慧》电视片40余集。其作品《月球上的足迹》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第7册。此外还发表论文100多篇,文章1000多篇。 朱长超的主要论文有发表于《哲学研究》等刊物的《论人类思维的起源是个自然历史过程》,《论用比较法研究意识起源的过程》,《论人类思维起源的动力》,《论人类思维发展的起点》等。他关于人类思维发展趋势的论文、关于社会生物学的论文,曾得到一些著名学者的良好评价。 其著作和论文曾获得许多个奖项。其中《创新思维》获全国思维科学学会(筹)特等奖,<思维史研究初探>获得院优秀论文奖,发表于红旗杂志的《评社会生物学及人性自私论》获院优秀论文奖,思维不宜过分精致获市宣传部二等奖,<思维史研究的方法>获得思维科学10周年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挖掘大脑中的财富》被评为2001年最受读者欢迎的图书之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作协、中国科协、新闻出版总署优秀著作三等奖。朱长超性格温和而坚定,富有幽默感,同理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真理,人生格言是:多向世界说真话,勤为后人著文章。他曾经烧过5年大炉,当过多年“516”分子,曾跋涉过人生的沼泽地,也曾徘徊于孤独的无助之境,深知灵魂痛苦的滋味,愿以赤诚之心和科学的理念帮助求助的朋友尽早走出心灵的泥沼,恢复心灵的自由和健康,让健康的心灵在鲜花丛中自由飞翔。本人的一切咨询全部免费。朱长超爱好旅游、游泳、国画、园艺等,电子信箱为 @朱长超网页地址为:电话为52916128,或许58270643 回答者:54dgg - 试用期 一级 12-6 10:20--------------------------------------------------------------------------------19421月8日年霍金在英国牛津出生1962年在牛津大学完成物理学学位课程。搬到剑桥大学功读研究生。被珍患有远动神经元疾病。1965年被授于博士学位。他研究发明:用来解释黑洞崩溃的数学方程式。1970年霍金研究黑洞特性。他预言,来自黑洞的射辐及黑洞表面积永远也不回减少。1974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他继续证明,黑洞有温度,黑洞发出热辐射,以气化导致质量减少。1980年任剑桥大学数学卡斯教授。1988年出版《时间简史》,成为关于量子物理学与相对论最畅销的书。1996年至今继续在剑桥大学工作。
余文文214
2017心理咨询师考点:感觉
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下面还有更多关于感觉的知识,一起和我来看看吧!
1.感觉和感觉的意义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20世纪初,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等。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2.感觉的编码
[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2)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在他看来,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3)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
A.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A.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A.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B.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韦伯定律:K=△I/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为一个常数。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强度的中等刺激。
4.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强度与感觉大小存在两种关系:费希纳的对数定律和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
(1)对数定律P=KlogI(P为感觉量,即感觉强度;K为韦伯定律中的常数;I为指的是刺激量)
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注意: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2)乘方定律P=KIn(P为感觉的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实验的常定特征)
公式表明知觉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
5.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光刺激于人眼所产生的。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
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屈光作用);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内层是网膜(感光)和视神经内段。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都是屈光介质。眼球外面还有三对眼肌,分别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支配。
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由外层的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间的双极细胞;内层的神经节细胞。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不同点:
(1)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别。一个是棒状一个是椎状。
(2)在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中央窝只有锥体细胞没有棒体细胞;离开中央窝棒体细胞逐渐增多,在16o-20o度处最多。在网膜的`边缘只有少量的锥体细胞。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
(3)功能不同。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6.视觉的基本现象:
视觉的基本现象有:明度、颜色、视觉中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
色觉理论:
(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黑白、红绿、黄蓝。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有这些发现,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7.视觉的一些现象:
(1)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2)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3)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普肯耶现象。
(4)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5)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
(6)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7)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8)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8.听觉基本现象:
(1)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与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在1000赫兹以上,频率与音调几乎是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但在1000赫兹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2)音响和频率的关系: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16赫兹-20000赫兹,其中1000赫兹-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4)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9.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2)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10.其他感觉
(1)肤觉:触觉、冷觉、温觉、痛觉。
(2)嗅觉和味觉
(3)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