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风度
“在街上看到外国友人,不围观,不干扰,不尾随,热情大方,不卑不亢。”今天,当您读到这句话,是否会觉得有些奇怪和好笑。然而历史镜头回放,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段话就收录在当时的《小学生守则》中。如今,这友善的提醒早已失去了必要性。改革开放的中国,让“老外”不“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老外”可能是您的同事、朋友、邻居或者恋人,他们已然成为当今社会中的寻常一员。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人更是大踏步地走出国门,游历世界,自信地展示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符号,成为异乡视野中的“老外”。从“看老外”到成了“老外” ,这“看”与“成”之间的变化,耐人寻味。几十年前在马路上看到“老外”,就像看到了外星人,现在出国有时感觉就像串门“前年我们去芬兰北极村游玩时,打扮成圣诞老人的工作人员在与我们合影时问我们是否来自中国,当得知我们来自上海,‘圣诞老人’马上用上海话招呼道:‘侬好。’那一刻,让我们感觉很亲切很温暖。” 谈起这段经历,“老杨老张”仍然津津乐道。杨钧和张鹰是家住上海淮海路的一对退休夫妇,一位67岁,一位62岁,平时常以“老杨老张”的名头出双入对,过着恬淡平静的退休生活。5年前,这两位普通的中国老人做了一件他们自认为平常、而在别人眼中却非常有勇气与了不起的事情:两位不懂外语首次跨出国门的老人,没有像一般老年人那样参加旅行团,而是从一开始便决定“做自由人,优哉游哉地享受欧洲的阳光”。他们用了83天时间自助游历了意大利、法国、摩纳哥、西班牙、葡萄牙等5个国家的十几座城市,令人不禁联想到电影《80天环游地球》中的情节。那次难忘的欧洲自助之旅,使得他们对出境游上了“瘾”:“原来年轻人能做到的,我们老年人也一样可以做到。”回国后,他们出版了游记《老爸老妈去旅行》,受到各年龄层次读者的喜欢。因为这次旅行,因为这本书,他们也结交到了许多朋友,生活变得多彩而充实。老杨告诉记者:“几十年前,在马路上看到个‘老外’就像看到外星人一样,他们的高鼻子蓝眼睛金头发,穿着的花花绿绿的衣服,让人感到稀奇,所以常常有‘老外’被围观。后来上海街头的‘老外’越来越多,大家就习以为常,见惯不怪了。现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旅游也从一种奢望变成一种‘生活元素’,甚至成为了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流行讲‘地球村’,我们各个国家的人,也就像是一个村的村民,你到我家来串串门,我到你家去瞧瞧,再平常不过了。”对老杨老张这对夫妇来说,语言不通是他们当初出国旅游的最大困难。真到了国外,老两口发现“其实也有不少老外会讲点汉语,加上画图、手势等,基本交流还是没问题的”。第一次去“新马泰”,令远亲近邻羡慕不已,托他捎带的东西写满了整整3张A4纸谈起旅游,家住山东烟台的李滨佐滔滔不绝:“第一次旅游是二十多年前带儿子去北京,在天安门、长城照了几张相片,回来邻居们争着抢着传着看。”1995年,国家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后来又推出黄金周,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天南海北地游玩对既有时间又有闲钱的李滨佐来说,已不再是奢望,“前年,儿子还出钱请我去了趟欧洲,这要是搁在20年前,想都不敢想。”上海兴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宏久清晰地记得,当他1992年第一次带旅行团去“新马泰”旅游时,令远亲近邻们羡慕不已,托他捎带的“洋货”写满整整3张A4纸:手表、化妆品、丝袜、小电器、咖啡……回来手里大包小包,像“跑单帮”一样。如今,这样的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喜欢购物的上海人对泰国的燕窝、新加坡的镀金胡姬花与马来西亚的锡制品等特产了然于胸。近些年的游客,已经不大选择“新马泰”套餐游,一些对泰国有兴趣的游客,不少是只选个小岛去度假休闲。在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已开放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一览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004年,是我国出境游发展最迅猛的一年,在这一年中,荷兰、比利时、 卢森堡、 葡萄牙、 西班牙、 意大利、 奥地利等30多个国家成为出境游中的新面孔。截至今年8月底,已开放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近140个,中国游客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30年前,“入境旅游”还是个生僻词汇,国家对招待外国人入境观光的定义是———“人民外交”我的首次中国之行是在1978年夏天。当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时,我看见工人们盘腿坐在跑道之间的草地上。机场又小又脏,也没有空调。载我去旅馆的巴士行驶在坑坑洼洼的两车道公路上,路上挤满了自行车和马车。 我在北京的旅行从参观毛主席纪念堂开始。在城市四处游览时,北京人都对我的着装投来惊讶的目光。除了北京,我还去了东北。当我在大连一家旅馆附近溜达时,引来好奇的人群驻足围观。我身边总是跟着几十个中国人,他们似乎被我的身高震慑住了。我穿短裤时,居然会有小孩子跑过来拔我的腿毛。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期间,我又去了4次中国,交通已经便捷许多。此时中国正经历迅速的现代化。除了新修建的楼房和公路,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也在增强。 2004年,我应邀到吉林大学教书,在那里的见闻令我惊讶。在吉林省长春市,现代的摩天大楼高耸入云,热闹的街区中麦当劳等国际著名连锁店随处可见。我的学生穿着牛仔裤、T恤、运动鞋,斜挎大背包,他们的穿着与美国学生没什么两样,其中许多人对美国相当了解。长春的冬天非常寒冷,但长春人对我非常热情。在长春5个月,我体会到了许多善意和好心。我从中国学生和同事那里学到的,要远远多于我教给他们的有关美国的知识。这是一位名叫吉姆的美国人在家乡报纸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实实在在地写出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许多的变化中,旅游的视角见微知著。上海国旅美大外联部经理袁祖康从1978年开始从事入境旅游业,那正是中国开放入境游的第一年,作为第一批从事入境游的专业人员,驻足当下回顾往昔,言谈之间,他忍不住感叹新中国入境旅游业惊人的发展速度与变化程度。30多年前,那时的“入境旅游”还是个相当生僻的词汇,国家对招待外国人入境观光这种行为的定义是———“人民外交”,所以“导游”在当时其实是以“外事工作者”的标准来培训和要求的。刚开放入境游的时候,以美国为例,主要是靠包机运输,一般每周三个包机,国内最大的客机也就是容纳200多人的波音707,所以游客需要承担的费用很高,入境的人数很少。而如今,国内几乎所有的二三线城市都拥有自己的机场。仅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日均起降航班就达750架次左右,航线覆盖90多个国际(地区)城市、70多个国内城市。记者从上海市旅游部门了解到,上海最初只有国旅和中旅两家旅行社接待入境游客。但目前已有近900家,导游从业人员两万余名,旅游线路五花八门,不管是出境游还是入境游,游客的选择余地都非常大。站在流光溢彩的上海街头,听年轻人讨论最新的美国大片,英国人西蒙以为自己是站在伦敦的大道上英国人西蒙说,他爱上中国是在中国旅游过程中培养出了感情。“中国的美食,GOOD!中国的风光,GOOD!中国的朋友,GOOD!”“GOOD”成了西蒙在中国最常用的词汇。“在我们以前的印象里,中国人都是细细的丹凤眼。没来中国之前,我唯一知道的就只有中国功夫,李小龙还有成龙,好像以前大部分外国人也都只知道这些。”15年间,西蒙4次来到中国,在他看来变化最大的是在旅行环节中的行与住两个方面。从最初闷热的车厢、狭小的座位空间,到如今的航空座椅、外置行李舱的豪华空调旅游车,交通工具的舒适度大大提升;除了四通八达的空中航线,现在不少城市之间开通了铁路动车,在中国内陆的旅行也因此而舒适快捷了很多。刚开始来中国的时候,西蒙感觉除了一线城市里有一两家高级宾馆外,一般地方的住宿条件都很差,特别是卫生间的气味令他“难忘”。而当他6年前第三次来到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城市旅游时,发现不仅五星级宾馆林立,还有很多商务酒店、酒店式公寓、连锁便捷酒店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旅游酒店可供选择,服务也越来越规范。从清晰的指示牌到干净的公共空间,城市在细节中散发着文明的魅力,这样的中国也让西蒙觉得越来越亲切:“现在中国年轻人会说英语的很多,不必担心在路上迷路,老老少少都很热情。”有一次,当他站在流光溢彩的上海街头,听着周围一群打扮时髦的年轻人在讨论刚上映的美国大片时,那一刻,他说,他恍惚间以为自己是站在伦敦的大道上。去年夏天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西蒙带着妻子一同坐在“水立方”里呐喊加油,先进的比赛场馆、热情好客的中国面孔,让西蒙在一瞬间想起15年前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时的情景,不禁由衷地感叹:“中国真是个伟大的国家,她的发展速度快得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从前的旅游好像赶集和“插红旗”,而现在对很多人来说旅游已经成了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去年夏天,自费去南非游玩的上海焦点广告公司董事长徐丽在好望角,居然碰到了她在安徽的高中同学,两人兴奋地拥抱,异国他乡的偶遇自然别样亲切。当然,这种喜悦已不再是改革开放之初,在国外碰到“黄皮肤黑头发”中国人时的那种惺惺相惜,更多的则是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和愉悦。随着国人的脚步越走越远,人们的旅游心态和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出国不再仅仅是走过场般的看新鲜,人们的旅游目的日益多样和细化。有人是为了感受国外的历史文化,有人是为了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享用异国美食,有的是专门去“泡”博物馆、美术馆以怡情养性,有的是冲着一部经典大片的场景去体验与主人公一样的心境,有人是为了参加某个时尚秀捕捉最新潮流元素,还有人则是为了拜访老友或是为了看一场偶像的演唱会。上海中医药大学心理学讲师曲玉萍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自费游历过美国、法国、爱尔兰、希腊、越南、柬埔寨、毛里求斯等许多国家,由于精通英文,几乎全是自助行。她告诉记者,以前在欧洲旅行,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日本人,而近年来这种误读少了。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也越来越被外国人所重视。“我注意到许多地方特别提供汉语服务,比如巴黎的名牌店、意大利的OUTLETS;而苏格兰我以前去,礼品店里是没有能讲汉语的,今年夏天再去,突然发现有中国人店员了。另外美国VAIL的滑雪场,我前年去的时候教练还都是说英文的,结果今年他们就提供能说中文的教练了。”上海锦江旅游公司副总经理王芳不无感慨地说:“以前人们出国旅游,带点‘插红旗’的意思,每到一个景点,匆忙留下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每天都像赶集凑热闹一样。但现在,旅游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近年来,急行军式的出境普及游已渐渐退潮,精致的深度游则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在王芳看来,这种变化,折射出的是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情趣的提升。复旦大学历史系旅游学系教授顾晓鸣认为,近年来中国发展的步伐较快,在旅途中,不难发现目前国内与国外一些城市的距离感在渐渐消失,各种文明在不断交融,这的确令人欣慰。当然也要反对国内一些地方一味“克隆”外国的景点,滥用外国的洋名,因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融合应该表现在:既能在一座城市中享受置身世界的便捷时尚之感,又能欣赏到本土的真正文化内涵,这样,“串门”才显得更有意义。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发展达到了相当迅猛的程度。中国公民出境从2001年的1213万人次增长到2006年的3400万人次,5年内增长了倍。作为中国消费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上海出境旅游市场一直很“火”:1990年上海市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游就达数万人次,此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通过旅行社组团出发的上海出境游客达到万人次,出境旅游人数比例居全国前列。“蓝眼睛、高鼻梁”走进来,“黑头发、黄皮肤”走出去,从当年的“看老外”,到如今在世界各地成了“老外”,这种感受真好!
如果蛋蛋愿意
你要问,爱情对中年男女还重要吗?答案是,当然重要。只是,再美好的爱情,最终都得面对现实,收心,就如高海生和戴玉萍。 因为高海生和戴玉萍的爱曾经如此甜蜜,所以,全程围观过他俩爱情,目睹高海生和戴玉萍为了这份爱的坚守和抗争,最后却是自己成了他的新娘的叶大莲,心里始终有一点小阴影和不踏实。要知道,如果不是当年戴玉萍不得不远嫁香港,优秀的高海生是轮不到叶大莲得偿所愿的。 所以当戴玉萍重新出现在高海生面前时,叶大莲的心情一言难尽。 观看此剧的很多人有一个感觉,婚前婚后的叶大莲变化有点大(有说叶大莲人设不好),婚前的她对高海生全心全意,就像他的迷妹,他说什么做什么在她眼里都是对的,是值得她拥戴和崇拜的。婚后,她为了大哥和高海生闹,为了儿子生病和高海生闹,为了被转岗和高海生闹,因为戴玉萍的回归和高海生闹。 许多人说,叶大莲婚前很可爱,婚后有点让人讨厌,格局有点小,给人印象就是她只会和高海生闹和吃醋。不是在闹,就是在吃醋,作为夫人,支持高海生的地方不仅少了,还阻扰他改革前进的步伐。 作为当年深度参与过高海生戴玉萍爱情的几个人,在戴玉萍重新出现在这群发小身边时个个心情复杂,其中高海生和叶大莲心里更像打翻了五味瓶。 笑盈盈的戴玉萍20年后重新出现在高海生家的聚会时,高海生眼光游移,叙旧不合适,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也不合适,特别是老醋坛子的叶大莲此时就在身边,任何一丝不宜的举动,回家后都可能引发深水炸弹的爆破。 叶大莲从小喜欢高海生,只是,高海生曾经是戴玉萍一个人的专利。 你身边有一样珍贵的东西,你艳羡了很多年,以为今生无望了,谁曾想突然有一天主人将这件东西留给了你,喜从天降,你欣喜异常,对它视若珍宝,对前主人感恩不已,你以为这件东西笃定是你的,然而,有一天,前主人突然又回来了,你很害怕,担心已经属于自己的稀世珍宝,会不会又被主人收走? 叶大莲到底还是缺乏自信。 一个收破烂的女孩子,有一天成了总裁夫人,上市公司老板夫人,虽然她和高海生算是患难夫妻,一起创业,也是她陪伴那个优秀的男人一路走来,但心底的自卑感依然在——戴玉萍是支书女儿,戴玉萍是平湖一枝花,戴玉萍有正式工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正式工作有稳定的收入可不得了),从美貌到学识地位,戴玉萍曾经都辗压她。 叶大莲能成为高海生妻子,一是戴玉萍的离开,让出了位置;二是她吃苦耐劳和贤惠的品德。 叶大莲的心里,也是觉得自己无法跟戴玉萍比的,觉得高海生和戴玉萍是最般配的一对。所以她曾那么心甘情愿地支持高海生和戴玉萍的爱情,从没想过自己也可以去争一争。 从前的叶大莲对戴玉萍是带点敬意的,从她对戴玉萍的称呼可见一斑,“玉萍姐”,20年后戴玉萍再度出现,叶大莲对她的称呼则是平等的“玉萍”,没有“姐”了。 20年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叶大莲今非昔比,不是当年踩着收破烂车走街串巷的穷家小户女。 当打扮妖娆的女记者采访高海生,同事撺掇她去看看时,她能沉得到气,嘴巴上阴阳怪气地打趣一下高海生也就算了,到了戴玉萍再度亮相,叶大莲就没那么稳如泰山了——戴玉萍的回归,勾起叶大莲曾经有过的自卑感,她对高海生和戴玉萍曾经的感情了若指掌,那俩是真的深爱过。 注意,她和高海生闹别扭的时候,穿的是一件半露胸的黑色性感内衣。女人穿性感睡衣亮相,心思不言而喻。 老夫老妻睡了多少年了,她对高海生居然还没有知夫莫若妻的安全感,有点失败。 至少,她和高海生,多少年了也没能发展成灵魂相知的伴侣关系。高海生大踏步往前走了很远,水平有限的叶大莲在后面亦步亦趋,显然跟得有些些吃力。 一张相片,就让她慌乱了,小题大做(当然,如果有人要将之理解为这是叶大莲借此跟高海生调情以增强夫妻情趣,也没问题)。无论高海生如何作答,在叶大莲眼里,都是他的错,为什么相片夹的书偏偏是《围城》,没读过多少书的叶大莲也是知道钱钟书的围城心理名句的。 叶大莲希望在高海生心里,戴玉萍的一丝影子都不许留。直到高海生火起,撕了20多年前和戴玉萍的那张合影照,有点无理取闹了。 都是自卑惹的祸。 叶大莲太不了解高海生这类男人,能做大事业的男人,谁会分不清轻重,谁是脑子拎不清的?除非生性卑劣,只想玩玩的那种人,否则,他们这类男人都是现实派,而非对男女之情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的婆婆妈妈式情种。 当高海生和叶大莲结为夫妻,他的心里,戴玉萍就是过往。 心智成熟的人都懂要面对现实,戴玉萍是过去,是往事,是不可再续的前缘。 可以是合作伙伴,朋友,同乡之情,但绝不可能再度成为情人,他们的中间隔了20多年的岁月。20多年,是叶大莲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尽管她在某些方面有点跟不上,眼界没他那么大,但她是他孩子的妈。 高智商的男女,很少在爱情上面浪费无用功,戴玉萍如是,高海生亦如是,他们都不是喜欢于纠缠过去的人。 在两人私下相约谈合作时,高海生一句“戴总”,让戴玉萍清楚彼此该有的界限:面前这个男人,只是精明的商人。一句“高总”回敬,无需多言,往事随风,都已远去,彼此的位置都要摆正。 中年男女,如果能再遇爱情,固然美好,但爱情在中年男女的心里,分量肯定不如事业来得实在。如果让中年男女在爱情与事业上做选择,大部分的人会首先选择事业而非锦上添花的爱情。 高海生说叶大莲“你是不是当家庭主妇当傻了”,其实并不她傻了,而是,作为一个普通女人,这两个优秀的高智商男女(高海生和戴玉萍)让她感到了压力。 女人都希望嫁比自己优秀的比自己强的男人,却不知,如果自己很普通,那么,生活在一个比自己优秀很多的人身边,其实很辛苦。他们的优秀,会衬得你更显普通。 叶大莲抓住了戴玉萍留下的机会,聪明地抓住了高海生,但自卑感如影随形。这个男人属于她,但她总怕抓不住。婚后的她,才会敏感多疑,受不了高海生说她的一句重话,受不了戴玉萍的一张旧照。(图片来源于《爱拼会赢》)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