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9

龙舌兰日出shine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共情话术案例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oughnutTOP

已采纳

沟通是两个人夫妻恩爱的重要原因,婚姻幸福人际融洽的人,一般都把握了这3点第1点婚姻,夫妻相敬如宾,对待朋友礼待他人。第2点一定要学会付出,不要占对方的小便宜,因为任何人都不是傻子。第3点不要拐弯抹角,而是要袒露自己的心声,照顾他人的感受。

心理咨询师共情话术案例

191 评论(14)

丛林穿梭

2005年,一个春暖花开的春天,在一次夏令营招募会上,遇见一个个子瘦小的男孩,在讲台上安静地站着,主持人介绍说他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仔细看才看到大约有20多岁,这是我和心理学的第一次惊喜遇见,惊讶于还有一份这样的职业!喜悦于我遇见心理学、我喜欢心理学;可是那个瘦小个子的男老师,再未遇见过,但是他已经成为我心理学道路上第一个生命中的贵人。期待今生再见以表感恩之情!他话语不多,只是连问了女儿几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好好学习?为什么上大学?为什么要有好的职业?为什么要孝顺妈妈?我不知道这些话对女儿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现在已经大学毕业的她对那一次对话历历在目,也让我感动、感触了很多年!这一次与心理学的相遇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的生命探索开启了新的篇章!我开始参加各种学习:心理沙龙、专家的各种培训班、工作坊等等,那时候的我就是想成为一个坐在咨询室里帮助别人的心理辅导老师,没日没夜。因为自卑于自己半路出家,所以拼命学习理论知识;感觉专业能力不足,就尝试各种基本功训练、专业演练、个案咨询;目标是能做一个专业的助人者。可是几年过去了,兜兜转转并没有找到一个心理咨询师的生存之道,并没有实现自己当初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欣喜之情:可以帮助到更多更多的人走出心灵的阴霾! 我依然热情不减、激情依旧!也许机遇是留给一直在准备中的人,我在一次在参加河南商丘举办的心理学家大会上,遇见了韦志中老师,他也是一个瘦瘦的男老师,他的演讲:关于心理咨询师的生存与发展。一下子共情到了我内心的困惑,从此开启了我心理学的另一条路:团体心理培训。我开始了广州大学研究生的学习之路;踏上了体验式心理团体学习之路;从个体到团体的华丽转身,让我看到人生的无限可能。原来我站在讲台上当心理老师一样可以做好,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所有的掌声和鲜花都让我看到一个新的自我。这位瘦瘦的男老师——韦志中老师成为了我在心理学路上的又一位生命中的贵人。只是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相遇,我跟随至今已经将近9年的时间,这9年是我一生最难忘的岁月。我跟随老师四处游学,学习本会团体、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还曾突破自己四次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我走近小学、中学、大学;走进企业、医院等社会机关单位,做体验式成长团体、做心理学讲座普及心理学。2016年韦老师创办网校,我是第一批教务长一起跟随老师办学,连续四年至今已经是第五个学年的开始,每一年都在参与做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每学年服务人数达几千人。每一年都在带领100多人的辅导员团队做招生的工作,每个辅导员又在各个城市走进千家万户在宣传着心理学。我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没有节假日、没有礼拜天从早到晚地在回答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的问题:亲子关系、婚姻家庭冲突、个人成长......,我的两个微信有近万人,我的今日头条已经有4万人、还有QQ等都是来自天涯海角的陌生人,甚至海外华人。我无法计算直接服务人数以及间接服务人数累加起来究竟有多少?几万人、几十万人?写到这里,眼泪夺眶而出,有时候在想:为什么要做心理学,日日夜夜在回答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努力让自己更加专业、苛求精进地服务着更多的人,这么辛苦干嘛?腿疼了、腰酸了、口干舌燥了。可是这一份累和辛苦,却未能阻挡我助人道路的前行。因为我蓦然回首才发现,路已经走了很远很远,山已经爬了数不清的台阶,已经看到了成长和攀登的美丽风景。我已经实现要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心灵阴霾的最初梦想,我也将继续做用心灵温暖心灵的最暖心的心理学事业,晶莹的泪滴告诉我:其实内心对于普及推广心理学的道路,我深信不疑、坚定执着!

270 评论(10)

殷血丹霞

分享一个共情的成功案例:1、昨天快下班突然发现孩子心心念的自选的体育选修课被调整成了他最讨厌的体能训练课,心里一直在忐忑中,在这改善的节骨眼上可别出什么岔子。果然,孩子到家非常气愤,给我打电话,问我为什么给他调课了,我在路上,说不知道(其实我已经大致知道原因,他第一学年体育成绩不好,学校很重视这个,专门让体育不好的同学在初二加修体能课,学校是好意,我也支持,但我也觉得挺难受和遗憾),然后说到家再说;2、到家,孩子情绪激动,没有人通知他,随便就给他调课了,他绝对不接受,大不了不去上课,我说是的,不管什么原因,都要给你一个合理的理由,这件事学校没有通知你就擅自调整有问题,如果咱俩都没有看课表,明天岂不是就会上错课?妈妈先做饭,然后咱们找相关老师去解决。孩子同意,我提出让他先自己找某某老师,他不愿意,他让我找,我同意了;3、做饭中间,我想办法找老师联系方式,给老师发短信,让孩子看短信内容是否合适,尽各种努力,中间我也跟孩子说,你也要有心理准备,最坏的结果就是调不回去,只能接受这个体育课,孩子说我绝不接受,不行我就每周这两天都请假不去学校;4、在老师回短信之前,我们又通过其他渠道大致了解到了原因,孩子想退而求其次换成其他体育选修课,让我给他第二天选修课请假,他要去办理调课手续。。。包括打印调课单等等,我都跟他一个战壕支持他,老师一直没回短信,我打了好几个电话都是不在服务区。5、提交请假申请之前,我又试着给管理调课的老师打电话,这次居然打通了,我跟老师说明了情况,老师也跟我解释了学校的良苦用心,希望家长理解,我也说了孩子正值青春期,因为这个课不想上学,老师比较震惊,让我把电话给孩子,她自己跟孩子沟通。俩人说了有将近十分钟,挂断后,孩子情绪平和,跟我说了老师给他解释的原因,他同意上体能课了,就是不知道明天怎么跟同学解释;6、我和爸爸大力表扬了他处理事情的能力,跟老师不卑不亢,既尊敬老师也在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没有成功也能平静理智接受这个结果,我给老师发了感谢短信,然后老师的回复对孩子大加赞扬,我当时很激动,把短信读给孩子听,孩子也挺自豪的,然后跟我们说了很多,气氛非常好,还打趣他爸:“在儿子面前得瑟,结果被老婆抓住小辫子了吧,看我妈怎么收拾你”这在几个月前还视他爸为仇人,冷眼相对。。。共情、理解、支持、鼓励,大家一起继续努力!

358 评论(12)

草莓天天见

出品丨张德芬空间

《乘风破浪的姐姐》播出到现在,最让我惊喜的就是阿朵了。

她有一种闯荡江湖,见多了人情世故的坚韧,而这种坚韧又源于她的柔软。

她能够敏感地感受到别人的情绪。

当袁咏琳焦虑着会被淘汰而大哭,她也不禁掉下眼泪:

“我特别理解她这种努力不被人看见的感受。”

她也能透过伪装,发现对方脆弱柔软的部分,恰如其分地呵护着对方成长。

当初拽拽的宁静无法快速进入节目状态,不愿换队服,不喜欢跳舞。

面对难搞的宁静,阿朵似乎早已洞察她强势背后的不安,一组队就提出“我们就是想保护静姐”。

在阿朵无条件的宠爱下,宁静难得的卸下防备,呈现出她最柔软的一面,“如果我们没有晋级,不管是任何一个人走,我跟她们一起走。”

这样有力量的知心姐姐,谁不想拥有?

其实,阿朵所做的就是共情,一种理解他人,并能恰当作出回应的能力。

罗杰斯说, 共情是理解另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经历,就好像你是那个人一般,并且让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了他。

共情的四个层次

共情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第一层次的共情:共情认知层面。

还记得《妈妈是超人》中,胡可伤心落泪。

那段时间,她常常拍完戏连夜赶回家,睡不够还得送孩子上课。

沙溢不是不心疼胡可,而是想着解决问题,表示是胡可自己把自己搞得很辛苦。

紧接着,胡可却说: “这件事情本身一点不辛苦,最辛苦的是你的态度。”

为什么呢?

胡可需要的却并非问题解决方面的建议,而是情感层面的理解和支持。

沙溢的表达反而侧面否定了胡可在平衡工作和家庭上的努力。

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第一层次的共情:共情认知层面,忽视情感层面。

这样的沟通往往让我们越沟通,越孤独。

2.第二层次的共情:包含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分享过一个经历。

在一次他和另一位老师合作的家庭咨询中,一个孩子大发脾气开始扔东西。

孩子的父母忍不住制止,他也忍不住帮忙。

处在情绪风暴中,我们往往容易被迅速卷入,深深体验到对方的情绪,和对方一同感到崩溃无力,看不到希望。

此时,在接纳对方的情绪基础上,去发现那些认知层面的信息,往往能帮助对方在无望中看到光亮。

就像是这次咨询,另一位老师却示意他们静观其变。

当孩子的情绪越来越失控,高举玻璃杯要往地上砸。

过了一会,却仍旧没有声响,原来孩子轻轻放下玻璃杯,一一捡起地上的东西放回原处。

孩子是从哪里获得力量走出失控状态的?

其实,在情感层面,他大发脾气,疯狂砸东西。

可是,在客观的事实层面,他砸的却全是摔不坏的东西。

这位老师敏锐看见孩子失控情绪背后自我控制的能力,通过允许的方式接纳对方此时的情绪状态,又通过眼神等非语言方式向对方传达信任。

因为咨询师的共情,看见了孩子自我控制的力量,孩子得以在无望中找回力量感。

认知+情感两方面的共情,往往能够为彼此拼凑出一幅更为完整的图案,提供一些全新的角度。

3.第三层次的共情:认知+情感+指导。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有一个精神病人深信自己是朵蘑菇,不吃不喝,待在房间角落一动不动。

心理医生没有强迫他吃喝,也没有试图改变他的认知,说“你其实是个人”。

而是撑着伞,蹲在病人旁边。

病人好奇:“你是谁?”

医生说:“我也是蘑菇”。

过了一会儿,医生站起来走动,病人问:“蘑菇怎么能走来走去?”

医生说:“蘑菇当然能走来走去。”

病人想想有道理,也开始走动。

又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汉堡吃。

病人又问:“蘑菇怎么能吃东西?”

医生说:“蘑菇当然能吃东西。”

病人想想有道理,也开始吃。

几周后,病人仍旧深信自己是蘑菇,却能够正常生活了。

生活中,许多指导之所以无效,是因为缺少前面的共情认知和情感的部分。

就比如之前被怼上热搜的综艺《你怎么这么好看》中,一位34岁的女博士在节目中谈到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封闭。

她的话语被频频打断,被不断贴上标签“单身大龄”、“没有口红”、“没有化过妆”、“没有高跟鞋”。

没有认知和情感共情而形成的指导,往往不是对方的需求,而是指导者试图改造对方,源于让对方认同自己的需要。

反观同类综艺《粉雄救兵》中,嘉宾说自己喜欢宽松衣服。

他们并不强迫嘉宾更有“女人味”,穿上紧身衣或是礼服,而是指导嘉宾如何用宽松衣服搭配出时尚感。

真正的指导便是这样,我努力走进你的世界,想要了解“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提出建议,如你所是,而非为我所愿。

4.第四层次的共情:认知+情感+指导+资源。

在袁咏琳想要让位时,阿朵的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当队长与年龄没有关系。”

“我就是来支持你的,我觉得你可以。”

“我可以看到你身上的才华,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队长。”

“这是你的功课,老天爷放在你面前的功课,你迟早要面对。”

当看见和理解也无法阻止袁咏玲不断自我怀疑,她用几句话就帮袁咏琳梳理出身边的资源。

认知和情感层面的共情能帮助我们走进他人的世界,来引导彼此的沟通。

而指导和发现资源的共情能帮助我们扩展自己的世界,看到以前无法看到的东西,发现新的方向和自我蜕变的可能性。

如何培养共情能力?

共情,是建立和维持关系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它既能帮助我们理解彼此,也能让我们灵活地解决冲突。

那么,都知道共情是种好能力,许多人却做不到,为什么?

其实,缺乏共情能力的背后,往往藏着一个怕受伤的孩子。

共情能力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情绪,调动自己的感受才能去理解别人的世界。

有的人缺乏共情能力,是因为他们先隔离了自己的情绪。

他们可能看似冷漠,没什么情绪;可能看似冷静理智,总是想着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或许是因为他们曾在情绪风暴中迷失,感到自己无法应对情绪,认为情绪都是阻碍问题解决的障碍,因此避免自己情绪化。

其次,共情是一种对彼此的关怀,而不是情绪感染。

什么意思呢?

如果你跟一个抑郁的人一起待上十分钟,你很快也会体验到抑郁的情绪。

这样的情绪感染让我们不自觉地体验到对方难以承受的痛苦。

为了避免类似的痛苦,有的人选择关闭心门,对他人漠不关心。

但我们使用共情,其实是为了减轻他人痛苦,也为了让自己更好的生活。

换言之, 情绪感染并不等于共情。

如何做到共情关怀,而不是被情绪感染呢?

重要的是 建立边界。

伊能静始终无法忘怀苦命的童年,恋爱时向秦昊哭诉,秦昊听后,却告诉她:“有病得治!”

他选择屏蔽伊能静如同黑洞般的痛苦,却并未完全回避,而是在冷静后共情对方的认知:

“你现在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个跟你一样有病的,觉得你好可怜,你们两个就在这开始演不完的悲情剧;

第二个,想当你医生的,告诉你人生应该要怎么样。

你只会遇到这两种人。”

情绪感染容易模糊人与人之间的边界,让我们不断消耗自己。

而共情关怀意味着你时刻记得,你和他还是不同的;你只是理解了那个人,而不是成为了他。

你可以选择用什么方式共情对方,同时照顾自己。

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孤独,如同一座孤岛。

当我们具有共情的能力,感知到别人的感受,体验到别人的世界,用共情将人与人相连,让孤岛不再孤独。

这一瞬间的触动,其实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因为那证明你醒着、你活着。

如同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

“共情,就是生命的气息。”

221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