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310

紫晨郡主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巨婴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逍遥石子

已采纳

成年人在中国的含义实在是难以确定,从一般的生理角度来说,男人和女人十八岁以后就是成年男子和女子了,但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人三十四十岁都依旧咋依附自己的爸爸妈妈,这类人一般心态依旧不成熟,甚至很多行为,也不是很出,这就是一种现在中国的巨婴心理,我觉得这是一种心理病态,也是社会的一种畸形产物。现在有人开始热议这件事情,女子不独立的话,似乎有情可原,所以没有人议论,但是大家把这类不成熟男人叫做妈宝男,同时这类那行十分多,在社会的比重很大,我们叫做巨婴心理。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来说教育方式是决定此类事情出现的一个诱因。中国的教育制度现在逐步在改革,但是前几十年里面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问题,孩子从婴儿时代开始就被父母照顾,一直到上大学都离不开父母的资助,当上班以后大部分人的年纪已经接近26岁左右,然后要面临的是结婚的问题,可是中国的结婚代价很大,要想独立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妈宝男就越来越多。中国的爸爸妈妈对于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十分关注, 特别是一些父母对孩子的关心达到无微不至的境地。这样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就是父母的照顾和溺爱,他自然会习惯这样的节奏,所以成年以后依旧保持这样的生活习惯,觉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照顾很好,不需要作出任何的改变,妈宝男因此越来越多。妈宝男的产生跟中国社会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中国传统里面就有照顾孩子和爱护孩子的一些文化。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就会越来越多,社会自然会妈宝男越来越多。上面这些原因是产生妈宝男的社会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巨婴心理就是产生出来,这就是社会的影响,也是中国社会背景对巨婴心理产生起到的温床效应。

心理咨询师巨婴

99 评论(8)

梅干菜2012

尤其是强调原生家庭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只会强化愤怒和不满,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仅是说一些具有同理心的话暂时满足一下有困惑的人罢了,从而让有些人愿意付出高昂的服务费。就像不会劝架的人一样,劝了之后彼此关系会越来越远!

208 评论(15)

条野太浪

看类型吧,心理咨询师报考门槛并不高,普通人都是可以报考的,比如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考试。故而,一些想转行去心理行业的人完全不要担心自己是非专业人士,而无法报考。当然,也并不是心理咨询师任何等级普通人都能报考,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就需要有行业经验的人才能报考。

169 评论(13)

黎明同台

所谓“巨婴心理”,指的是部分人成年以后,生理机制已经十分成熟,但心理机制依然停留在婴儿阶段,即这些人在心理活动层面上,仍就属于婴儿——巨大的婴儿。

“巨婴心理”在生活中,并不罕见。例如新闻中频现的所谓“妈宝男(女)”现象,即当前社会很多早已成年的子女,在选择终身伴侣方面依然需要父母的鼎力协助,更有甚者听之任之完全交由父母包办,自己不是不闻不问就是优柔寡断丝毫没有主见。由于时下,“妈宝男(女)”群体庞大,因此又被称为“长不大的一代”,甚至吸引了国外媒体的广泛的关注和报道。在国内关于“巨婴心理”研究较早的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武志红先生,他也是国内颇有名气的心理咨询师,在其著作《巨婴国》中,阐述了巨婴心理的三个特征:病态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我们也可以通过巨婴心理的表现形式对其形成因素,窥见一二。我认为导致巨婴心理的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病态共生。国内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行动层面往往是不独立的。因为在家庭中,自小到大,他们一直处于一共病态的共生状态。其实这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我国古代社会“家国”是不分的,“家、国、天下”模式也广为强调,也因此古人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同时催生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以及关于婚姻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国法家规。在此种家庭关系中,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没有边界的,子女的事就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也是子女的事,“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家庭成员高度混合,融为一个整体。如今,虽然步入现代社会,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现代社会我国的家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有古时候的影子。子女从小开始衣食住行、接受教育无一不是在父母的注视和督促甚至是包办中完成的,根本没有自己独立决定的权利和能力,而很多人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以后,不能妥当的处理“相亲”这件尤其复杂的事情,需要父母的大力支持甚至是大包大揽也是情理之中的。更进一步说,不仅文化层面给足了“巨婴心理”产生的土壤,法律层面亦是,毕竟法律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文化的反应。我国《民法通则》就规定,18周岁以下的孩子原则上属于未成年人,不具有独立的行为能力,其从事与其有限的行为能力不相符的民事活动时,需要取得其法定代理人(父母)的同意或者由其父母代理。而由此产生的责任,亦由法定代理人承担。我们知道我国结婚的法定年龄为:男性22周岁以上,女性20周岁以上。也就是说法律赋予子女独立的行为能力2年或者4年以后,子女就要面临“相亲”事宜,所以此时应付不了,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依然选择尤其父母“代理”就自然而然了。既然名为“巨婴心理”,那么我们还有必要从心理学层面予以分析。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在小时候,尤其是婴儿阶段所经历的事情对以后的人生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在我国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婴儿时期必然高度依赖父母,父母也不会允许他们有一点点的行为举止出乎自己的意外。在那个时候以及以后的成长路途中父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于孩子来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此以往形成了“全能自恋”的心理,即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我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这只是父母在家庭中病态共生的模式下营造出来的一种假象而已,步入社会以后很容易幻灭,幻灭之后继而就是“偏执分裂”。用在相亲这件事上表现就是一次感情的失败,以后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勇气和信心主动开始新的感情,而把一切交由父母全权处置。前文分析了“巨婴心理”产生的一些因素。诚然,“妈宝男(女)”现象属于典型的“巨婴心理”的一种外在表现,那些将婚姻大事全权交由父母处置的青年男女属于典型的具有“巨婴心理”的人群,但根据武志红先生《巨婴国》中的阐述,我国社会存在庞大的带有“巨婴心理”的人群,绝不仅仅是上述群体可以涵盖或者诠释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警醒与深思。

90 评论(8)

四十一度灰

“妈宝男”一词其实带有很强的性别歧视,多数人认为男人应该爷们儿一点,能够独立自主,但对于女人来说,“爸宝女”却是很容易被人接受,当然我谈的不是性别歧视,我要说的是巨婴,一种长期跟随父母生活的人,一种放弃了自我捕猎的技能,由父母“赡养”的人。巨婴是如何形成的呢?可以参考武志红老师的一些理论,不过武志红老师过度得认为家庭是影响巨婴形成的主要因素。其实我更觉得是社会因素,比如我们的教育,中国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大概就是二十一二岁了,但是学生除了学习,什么屁事都不干,整个社会就是这样,抢占教育资源。整个社会都否定一种东西叫做劳动,最低贱的人莫过于农民,甚至妓女的地位都比农民的地位高,在这种的社会环境下,孩子都变得非常好逸恶劳,未曾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的人,会懂得什么叫责任?行为和心理其实都是相互约束形成的,只有让一些人磨练筋骨才能摆脱巨婴心理,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不过武志红老师并未提到过。巨婴心理的形成和其家庭方面有些关系,比如母子的共生关系,很难使得孩子摆脱母亲的影响。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定是越来越远离家庭的,因为当他们成年之后都是要独自出去生活的,但是很多家庭的父母为了自己的私欲不让孩子出去独立生活,管的太严太死。人最容易形成性格的时候是十六七岁,那时候青春的叛逆,是使得一个人成长的最佳时期,而那个时候,有的人被压在教育下,无力挣扎,活生生得被拖累死了,以至于心智发育晚了很多。巨婴可怕吗?其实没有那么可怕,我们通过后天的努力一样可以改变巨婴心理,不过幸福来得晚一些罢了。

139 评论(13)

熊大熊二喜羊羊

2017年9月1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文《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7】68号),共公布了140项职业资格,其中并没有“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已经取消。现阶段你看到的心理咨询师证书考试,很多都是心理相关协会或是机构举办的。

它们的考证门槛一般不高,很多非心理专业学科的都可以考。不过,你以后应聘的单位,或是公司,承不承认就不好说了。

心理咨询师证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有了证书也不等于你立马就可以树立门户接咨询,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考证学会的知识是有限的。

心理咨询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聊天,不是只要会说话、会沟通、会做思想工作就行。

咨询师也不仅仅是凭一张“靠谱的证书”、一点理论基础就可以了,而必须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完善人格成熟度。因为真正帮助到来访者的其实是内化咨询师的重要人格部分,做咨询最终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来访者去自我成长,实现人格层面上的深度成长。

毫不夸张地说,有的人可能已经60岁了,生理年龄上成熟了,可心理年龄依然可以是“巨婴”。咨询就是帮助一个人去成长他的心智结构,实现心理年龄的成长,完成自身的深度整合。

所以,理解什么是“一个人的心理成长”、“何为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光从理论上了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咨询师本身的成长、心智发展的成熟度是怎样的至关重要,这部分注定了咨询师将是一个终身成长的过程。

318 评论(9)

怀念旧莳光

不负责任的来谈谈武志红提到心理学,武志红老师可谓是在大众认识中最“知名”的一个心理专家了。武老师本身的专业基础,不足以支撑他现在的名声。这是我的基本看法。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武志红就真的像一些同行、武志红的前读者们所批判的那样的不堪。在知乎的「武志红靠谱吗?」这个问题下面已经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一种强烈的“矫枉过正”的味道。我曾经也在一两篇文章中隐晦的表达过对武志红的批判和不认同。但后来我自己反思,再加上和一些其他的同行交流,可以这么说,一个心理学圈子的人在批判武志红的时候,你很难不带有——嫉妒。真正有水平的同行其实并不会对武志红这个人本身有太多的看法,一是胡乱分析同行这事不太礼貌,二是也没那个时间和兴趣来评判武志红。所以会评判武志红的同行,我想可能都是像我这样水平还不高的。我再次不负责任的以己度人的猜想,一些心理同行在了解了武志红之后可能会想:就他那野蛮分析的水平,就他那早已被淘汰的理论,凭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影响力?凭什么他有这么多的粉丝赚这么多的钱?我的水平不知道比他高到哪里去,我的背景比他专业辣么多,我的文章比他写的好太多,凭什么大家都只知道他?好气哦~一些摒弃了武的前读者们可能会想:妈的当初信你信的不要不要的,还以为看你的书和文章能帮我脱离苦海,没想到信了你这么多年并没有任何卵用!辣鸡!我当初真是看走眼了!平心而论,武志红老师确实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因为,他在那个心理学还没有普及,心理学家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的时期,他率先以心理专家的形象成名,由此奠定了他的知名度和地位。他占据了这样的一个主场优势,这个优势会给他带来很多的机会、资源、资本等等,这些东西又会令他的影响力持续不断地扩大。所以就像滚雪球一样,武志红这个“幸运儿”的影响力、知名度就不断的越来越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一开始就说“武志红本身的专业基础,不足以支撑他现在的名声”的原因。武志红成名太早,在他自己的理论框架还不完整的时候就已经是“专家”了,当他成名时,无论是大众对他的认识还是他对自己的定位都已经有些“定型”,而且也比较难以再修整。所以这是为什么很多人感觉他偏激、戾气重的根本原因——一个“并没有真正成熟的专家却习惯了以专家的姿态来分析问题”。他的理论体系感觉有一些连最基本的精神分析的发展路数都没摸清楚,太过唯客体关系理论是瞻,必然在看问题的时候会有失偏颇。如果他对精神分析这个流派本身有个完整地认识,他就会知道,用一种理论去解释一切,这是非常狂妄的、也肯定是不合理的行为。但这也是他能红起来的根本原因。这一点是非常确定的。“不是非常的专业,观点有些偏激,所以更容易红起来。”这是基于人性,和目前国人的整体文化水平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君不见知乎上多少勤勤恳恳的专业人士辛勤答题赞数不过百,某美女一爆照、某大V一个段子,赞数轻松飙上数千赞?大众首先是更乐于去欣赏简单的、易于被理解的东西,你枯燥的讲理论根本没人看。我自己比较喜欢写一些非常深入分析的长文,但始终不温不火。有一回借着《人民的名义》的热点,我随手写了一篇胡乱分析祁同伟的文章,在知乎点赞数上了一万五。。。而且,越是偏激的观点越容易打动人心,越容易被读者认同,越容易在读者的心智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武志红能够这么红,不是没有原因的。但正因为他红起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他入场的时间早”这样一个和专业无关的东西,所以很多人才会觉得不公平。武志红现在的名声,也可以说是限制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自身的种种课题没有处理好之前就成名,他就很难不与那个被别人所吹捧和崇拜的“武志红”认同。同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这么多的关注、资源、名声、和资本,他所获得的这一切会反过来将他自己给“捆绑”住。在一定程度上他就不得不为了他现在所拥有的这些巨大财富而活。所以他一边要作为自己所塑造的这个形象的“经纪人”跳出来思考自己该如何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作为“武志红”这个心理专家的“扮演者”,这就会造成一种“分裂”。我不知道武志红这些年来有没有持续进行他自己的个人体验,如果没有的话,他现在这样一种状态其实,也挺不容易的。他的一些问题应该遗留了很多年一直都没有得到处理,所以很多人看他的书、他的文章,还想一直在谈的都是他几年前都已经谈过的东西。我刚来上海的时候去找过一些上海当地的心理咨询机构谈合作。曾经遇到过一位在上海咨询界“有头有脸”的前辈竟然从来没有做过个人体验。。。因为你已经处于这样的地位,已经有了这样的名声了,你要找谁去做心理咨询呢?所以我想武志红应该是非常孤独的。“知名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师”事实上是两个物种。“知名的心理咨询师”要如何处理自己的形象,所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关系,这是一个说大不大,但其实也很是关键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他很难从别人那里获得实质性的支持和理解,因为知名度这么大的心理咨询师只有他自己,他只能自己去探索这个问题。最后我想为武老师“洗个地”。有很多批判武志红的人所持的一个根本论点是:武志红的文章会把你的创伤和痛苦分析的一清二楚,但他只会把你晾在那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所以很多人看武志红的书与文章会很有认同感,但并不会被辽愈,反而会越来越痛苦。但这里有一个基本前提好像被大家都忽略了:文章本来就不具备辽愈创伤的作用啊。武志红本来也没有责任和能力通过他的文章来辽愈众生呀(虽然他自己好像是这样希望的吧。。。)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看武志红的书就好像你去做心理咨询,这个心理咨询师会把你分析的头头是道,一清二楚,但是他不会给你有任何的共情,接纳,包容,和理解。如果是找的这样一个心理咨询师,你会更痛苦,更受伤。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创伤辽愈需要的是你对创伤的理解和领悟,并在此同时你可以从你的咨询师那里获得支持性、接纳性的体验。有很多人在批评武志红的书只会揭伤疤却不给治疗的时候好像在暗示:文章或者书籍能够在除了分析清楚问题之外,是可以起到辽愈作用的。但事实上文章永远起不了这样的作用。再牛逼的文章本质上只能够在理智层面上、或者是少许的情绪层面上带给你一些新的理解和感悟。创伤的辽愈能且只能在真实的关系互动中发生。所以谴责“武志红的书没有辽愈我的创伤”,这种谴责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就好比你在责怪:“他妈的!英国首相卡梅伦竟然不爱我!”“怒了!隔壁老王竟然只给我儿子买、却不给小张的儿子买棒棒糖!”对于那些看了武志红的书而很痛苦的人我只能表示理解,并且建议你去做心理咨询。只是客观层面上,你的痛苦确实不是武志红造成的。最最后:对于武志红老师本人来说,我觉得他可能需要抛掉“武志红”这个名字,真实的去生活一两年,会对他更好一些。毕竟对于一个自身带着一些问题,还并未真正成熟的咨询师来说,“心理专家”这个头衔他背负起来,可能太过于沉重了。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心理学大师,他们所一直在论述的课题,有一些其实都是他们自身始终没有超越的课题。而武志红老师最知名的“巨婴”理论也许不是在批判别人是长不大的巨婴,而是反过来在暗示他自己潜意识里的一种冲突:我还没有发育好,其实我自己心理上也是一个很需要别人爱和关注的婴儿。(不负责任的胡写了一通,希望不会被打。)作者风墟,心理咨询师。

289 评论(8)

激动的小胖

链接:

武志红 心理学课程。武志红,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研究心理学超过25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10年,累计咨询时间超过6000小时,出版过多部对社会有巨大影响力的心理学书籍。

课程亮点:心理学课围绕“自我意识”的13个大核心主题——命运:怎么掌握自己的命运?自我:怎么正确认识并且坚持你自己?关系:怎么拿到解密一切关系的万能钥匙?动力:心理健康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思维:最能帮助你成长的思维模式是什么?身体:怎么从身体表现观察到心灵的变化?情感:怎么获得爱和付出爱?

课程目录:

无常(共13讲)

自由(共18讲)

现实(共25讲)

创造(共24讲)

空间(共25讲)

觉知(共31讲)

.....

232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