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y20060207
巨婴心理,其实也可以用依恋理论作为解释。当我们处于孩提时代的时候,我们会依恋自己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开始对于依恋理论的研究主要还是在孩童阶段,后来才慢慢拓展到成人阶段。因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成人阶段依恋心理还是会显露出来,这部分成年人,称之为“巨婴”。巨婴心理是非常可怕的,他们习惯性的脱离现实,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生活,他们习惯性等待别人为他们安排好一切,习惯性把自己当做“独一无二”、“无所不能”的,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不能接受任何人的批评,他们也没有办法承受挫折。巨婴心理的行为有着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家庭的溺爱因素这个在独生子女家庭表现尤为突出。因为家里就一个小孩,所以父母亲人都将他捧在手心里,很容易就会让孩子从小有一个意识,觉得自己是家里的中心,大家都围着自己转,时间久了,很容易就会导致“巨婴病”。家庭的教育问题父母教育不当,也容易导致“巨婴病”。比如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会比较经常“打压”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一切给孩子包办,也很容易养成巨婴病。比如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你不准做……”、“你要做……”如果孩子出现忤逆心理,家长也会想办法打压,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养成一种习惯,凡是都需要听爸妈的。个体很难独立和自由有些巨婴,其实是很享受这一种状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存成本也在增高,比如买房子的时候,还需要家里付首付之类的,孩子还没有办法完全独立、没有办法完全个体自由,他们需要依赖父母来获得一些更好的生存条件。所以一部分巨婴很享受或者有些愧疚的享受着这一切。
难忘那缕羁绊
不得不说,中国现在有些老一辈还秉承着一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想法,所以很多时候也没考虑过孩子的感受,想结婚的时候也就是看重对方的门第人品这些,也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对要结婚的对象有一个了解,就来一句“我是你爸(妈),我这么辛苦把你拉扯大,你听我的,我不会害你!”还别说,我周围还真有这种人,单亲家庭把一个孩子拉扯长大不容易,你要说你反驳吧,你还成了不孝子女,估计在别人眼里也就成了妈宝男、妈宝女这样,可谁苦谁知道…不过还真有一种就是“凡事我都要听我妈的”这么一种有巨婴思想的人。这种可不同于上面那种情况,这种人连在谈恋爱的很多时候都张口闭口离不开“我妈……”有时候正怀疑你在跟谁谈恋爱?有时候养成这种思想也都是被家庭给惯出来的。某些男生在家里就是被娇生惯养的,这个不许做那个不许做的,然后产生对妈妈的一种依赖感。男生做饭就被觉得要死要活,如果将来他娶了媳妇,媳妇如果让他做菜的话,这种婆婆也会来一句你怎么能让男人做这种事情!而在这种时候,你老公也不一定帮你说话,因为他觉得我妈妈是对的,即使你受了委屈,那也暂且忍着。这就是很多女生不愿意找那种什么事情都是听妈妈的男生,因为这样将来自己会过的很憋屈。有时候家长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小日子是人家小夫妻自己过出来的,你干预得了一时,难不成还要干预一辈子?孩子,还是要从小培育自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好。
爱吃之虎虎
所谓“巨婴心理”,指的是部分人成年以后,生理机制已经十分成熟,但心理机制依然停留在婴儿阶段,即这些人在心理活动层面上,仍就属于婴儿——巨大的婴儿。
“巨婴心理”在生活中,并不罕见。例如新闻中频现的所谓“妈宝男(女)”现象,即当前社会很多早已成年的子女,在选择终身伴侣方面依然需要父母的鼎力协助,更有甚者听之任之完全交由父母包办,自己不是不闻不问就是优柔寡断丝毫没有主见。由于时下,“妈宝男(女)”群体庞大,因此又被称为“长不大的一代”,甚至吸引了国外媒体的广泛的关注和报道。在国内关于“巨婴心理”研究较早的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武志红先生,他也是国内颇有名气的心理咨询师,在其著作《巨婴国》中,阐述了巨婴心理的三个特征:病态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我们也可以通过巨婴心理的表现形式对其形成因素,窥见一二。我认为导致巨婴心理的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病态共生。国内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行动层面往往是不独立的。因为在家庭中,自小到大,他们一直处于一共病态的共生状态。其实这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我国古代社会“家国”是不分的,“家、国、天下”模式也广为强调,也因此古人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同时催生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以及关于婚姻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国法家规。在此种家庭关系中,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没有边界的,子女的事就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也是子女的事,“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家庭成员高度混合,融为一个整体。如今,虽然步入现代社会,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现代社会我国的家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有古时候的影子。子女从小开始衣食住行、接受教育无一不是在父母的注视和督促甚至是包办中完成的,根本没有自己独立决定的权利和能力,而很多人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以后,不能妥当的处理“相亲”这件尤其复杂的事情,需要父母的大力支持甚至是大包大揽也是情理之中的。更进一步说,不仅文化层面给足了“巨婴心理”产生的土壤,法律层面亦是,毕竟法律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文化的反应。我国《民法通则》就规定,18周岁以下的孩子原则上属于未成年人,不具有独立的行为能力,其从事与其有限的行为能力不相符的民事活动时,需要取得其法定代理人(父母)的同意或者由其父母代理。而由此产生的责任,亦由法定代理人承担。我们知道我国结婚的法定年龄为:男性22周岁以上,女性20周岁以上。也就是说法律赋予子女独立的行为能力2年或者4年以后,子女就要面临“相亲”事宜,所以此时应付不了,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依然选择尤其父母“代理”就自然而然了。既然名为“巨婴心理”,那么我们还有必要从心理学层面予以分析。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在小时候,尤其是婴儿阶段所经历的事情对以后的人生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在我国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婴儿时期必然高度依赖父母,父母也不会允许他们有一点点的行为举止出乎自己的意外。在那个时候以及以后的成长路途中父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于孩子来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此以往形成了“全能自恋”的心理,即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我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这只是父母在家庭中病态共生的模式下营造出来的一种假象而已,步入社会以后很容易幻灭,幻灭之后继而就是“偏执分裂”。用在相亲这件事上表现就是一次感情的失败,以后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勇气和信心主动开始新的感情,而把一切交由父母全权处置。前文分析了“巨婴心理”产生的一些因素。诚然,“妈宝男(女)”现象属于典型的“巨婴心理”的一种外在表现,那些将婚姻大事全权交由父母处置的青年男女属于典型的具有“巨婴心理”的人群,但根据武志红先生《巨婴国》中的阐述,我国社会存在庞大的带有“巨婴心理”的人群,绝不仅仅是上述群体可以涵盖或者诠释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警醒与深思。
梁小姐12
1他长得像老师,说话像老师,思维方式也像老师。
2整个中文网络的博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布老师,一类是其他博主。
3布老师不耻于出名,赚钱。而且布老师不止于出名,赚钱。
4布老师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改变世界。
——布尔费墨是他头像上的那个外国老头。
——布尔费墨的名字看起来像是个外国人。
——作为一个外国人,布尔费墨还是挺了解中国的。
以上皆错。
布尔费墨不是一个外国名字。布尔费墨四个字都是中文,不是吗?布尔费墨这个网名是他上大学的时候随便起的。没想到一用就是将近20年。而且因为这个名字太特别了,在中文互联网上也没有人乐意借鉴(模仿/致敬/盗用/抄袭),所以一直用到今天,成了这位中文互联网从业人员的特殊标识。
布尔费墨也不是个外国人。布尔费墨,男,出生在中国北方,拥有中国户口,并且居住在中国的上海。布尔费墨也不是个老头。他今年37周岁。布尔费墨长什么样?这里留一点悬念,有心人自然能找到他的照片和视频。总之见过他的人都说他长得像老师,说话像老师,思维方式也像老师。所以粉丝们一般叫他布老师。
布老师既然是一个中国人,为啥要用老外的照片做头像?布老师头像上的那个人叫穆瑞·牛顿·罗斯巴德。罗斯巴德是一个美籍犹太人,生于1926年,死于1995年。
为什么布老师要用这样一个死去的美国人的照片做头像?因为罗斯巴德是对布老师影响最大的一位思想家。那么布老师为啥一直用着这个头像不肯换?因为两点:第一,这个头像用的太久了,以至于这个头像已经成了布老师的个人标志之一。第二,在中文互联网上,布老师远比罗斯巴德有名。所以布老师要用自己最有价值的广告位宣传这位思想家。他认为这对世界的意义重大。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