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76

yiranrenxiaoyao
首页 > 税务师 > 注会跟税务师考试重叠科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uckyXue521

已采纳

1、你如果报注会的会计和财管,那么税务师的财务与会计可以裸考了。注会涵盖了税务师的,而且注会的题都会了,税务师更不在话下。2、如果你报注会的税法,那么税务师的税法一和二,可以裸考了。注会税法完全能涵盖税务师的。但是,涉税实务还是要好好学习的。3、注会的经济法虽然对应税务师的法律,但是税务师的法律范围更广,没法裸考。综上:如果你注会报两科的话,建议会计、税法。这样再稍微学习税务师的财务与会计就行了。税法一和二,裸考。如果注会报三科,那就会计、财管、税法。这样税务师你可以报财务与会计、税法一、税法二、涉税实务,这样你税务师只需要学习下涉税实务就行了。

注会跟税务师考试重叠科目

192 评论(9)

曼丽nilei

注册会计师和税务师考试科目之间的联系

注会考试科目:会计、审计、财管、经济法、税法、战略;税务师考试科目:税法(一)、税法(二)、涉税服务相关法律、财务与会计、涉税服务实务。同时备考注会和税务师,看似疯狂,但其实这两门考试范围有很多重叠的地方。注会《会计》和《财管》对应税务师的《财务与会计》,注会《税法》对应税务师的《税法(一)》、《税法(二)》和《涉税服务实务》,注会《经济法》对应税务师的《涉税服务相关法律》。如此看来,注会和税务师考试科目之间关联度还是挺高的,只要科目搭配合理,同时备考不仅能够起到相互辅助的效果,还能降低备考难度。

注册会计师和税务师科目搭配方案

青藤小编根据科目之间的关联度,整理了以下几种报考方案,希望能为考生备考增添助力。

如何同时备考注会和税务师?

注会考试各科目的难度和知识面的广度都是要远超税务师的,而且一般来讲,注册会计师考试是在税务师考试之前,建议考生备考还是以注会为主,注会学好了,税务师备考难度也不会很大。同时备考注会和税务师的考生,备考时间会相对紧张,压力也会大增,想要两证同取离不开青藤辅导课程的帮助,青藤老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深谙命题思路,可以带领大家轻松备考、高效通关。

更多注册会计师考试资讯、备考经验、每日习题等,小编都会及时进行更新,请大家持续关注起来,祝愿各位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357 评论(10)

虎娃妈jsz

可以。考试科目关联度高:税务师和注册会计师科目都涉及到了税法、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涉税服务相关法律),是很多考生选择一起报考的直接原因。 证书含金量程度高:税务师和注册会计师证书含金量都属于比较高的,在考试难度上税务师考试难度略低。 时间上不会引起冲突:注册会计师10月份考试,税务师11月份考试,在考生考完注会后,仍有1个月的时间进行税务师的学习,知识学习的收益可以达到最大化利用。【更多会计问题点击咨询>>】东奥会计在线1998年开始涉足会计辅导教材出版行业迄今为止已有20余年,并连续多年占据着会计职称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书市场80%以上的份额。东奥出版的"轻松过关"系列辅导教材是各地面授辅导班和官方考试组织部门指定辅导教材、是25个省推荐考试辅导用书。东奥会计在线名师均有十数年注会、会计职称考试命题、辅导和培训经验,他们深入研究大纲和教材内容,熟知考试命题的发展变化。

209 评论(10)

冰比冰水冰1025

基本是没有问题的,税务师的税法一和税法二和注会的税法重合度高其他科目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注会先于税务师考试,可以用准备注会的部分知识来准备,所以是没有问题的。

248 评论(15)

水墲月心时

注会和税务师一起考安排如下:

方案一:

注会:会计+税法+财管

税务师:财务与会计+税法(一)+税法(二)+涉税实务

这是比较推荐的“黄金搭配”方案。

无论是从单个考试自身的搭配还是两项考试科目之间的关联度都是比较完美的组合。注会考试中会计与税法联系紧密,税务师考试涉税实务实际上是税法(一)和税法(二)在税务工作实务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内容与税法一和、法二相差不大。

方案二:

注会:会计+财管+经济法

税务师:财务与会计+涉税服务相关法律

这是比较稳妥的搭配方案。相对于方案一,只是将经济法科目替换了税法及其相关联科目,这样一来备考科目减少了,学习压力也相对较小一些。

方案三:

注会:会计+税法+战略

税务师:税法(一)+税法(二)+涉税服务实务

这是比较高效的科目搭配方案。除了战略科目二者没什么关联度,从整体报考科目来看,难度并不是很高,但科目数量还是不少的。

方案四:

注会:会计+财管+经济法+税法

税务师:全科

这是关联度最高的搭配方案,理想情况是两年通过注会和税务师考试。

当然,关于注会与税务师考试科目搭配,不仅需要看二者关联度、科目难度,还要看考生自身备考条件,如备考时间安排、是否有相关专业基础等,综合一切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报考科目及数量。

269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