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44

stella59444
首页 > 税务师 > 大禹税务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unjia0521

已采纳

当然是中财会计学好!!

大禹税务师

303 评论(15)

八点了解

1.背水一战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

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2.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

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

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3.王侯将相

秦朝末年,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造成民不聊生。为了修筑北方的长城,募集许多劳工。陈胜、吴广等因为大雨延误行程,按律当斩,他们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揭竿而起,其他豪杰也蜂拥而起,起义军迅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4.取而代之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当初起兵反秦时,年纪二十四岁。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大将项燕,是被秦国将领王翦(jian)杀死的。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将领,封在项地,所以姓项。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离开,去学剑,又没学成。

项梁很生他的气。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对抗万人!”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yuè,悦)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qí,齐)县狱掾(yuàn,愿)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

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吴中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秦始皇巡游会稽,渡过浙江,项梁与项籍一起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乱说话!这是要灭族的!”项梁因为这件事认为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全都畏惧项籍了。

5.坐观成败

汉武帝晚年怀疑有人要谋害他,派江充去调查。江充借机杀了竞争对手,并把矛头指向太子刘据。刘据忍无可忍杀了江充,汉武帝发兵捉拿刘据。刘据向任安求救,任安假装接受但不出兵,被汉武帝知道后以他坐观成败有二心而治罪。

史记影响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榜样,仿效这种体裁修史相继而起。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里,附在《春秋》之后。自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后世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西晋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将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

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

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史记

86 评论(12)

飞龙在天wxd

1.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紶肌官可擢玖规雪海磨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2.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故事,就愈传愈广,成为我国的成语典故了。

3.远交近攻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4.一饭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克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5.公仪休拒鱼

公仪休在鲁国为相,这个公仪休在饮食方面最大的爱好就是吃鱼。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给他献上了一条鱼。按咱们今人的“理解”,一个堂堂相国,收人一条鱼算什么,让人直接拎到厨房去得了。可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坚决不受。他的弟子们都劝他,你老人家最喜欢吃的就是鱼,如今人家送上门来了你怎么反而不要呢?公仪休解释说:“我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才坚决不接受这条鱼的。你们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这条鱼而导致有朝一日丢了相位,虽然我喜欢吃鱼,却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如果我不收这条鱼,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够长久地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8]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史记

113 评论(15)

复方氨酚

春秋时期,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财物,展开了生死搏斗。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在和越王勾践的争战中受重伤而死。夫差守孝期满,亲率大军,兵临越国。越王勾践率军迎战,但是由于兵力悬殊,越军惨败,只剩下五千人退到会稽。在越国将要灭亡的时候,范蠡进言:“战争打到这个地步,惟一的办法就是送上丰厚礼物,谦恭哀求,讨得吴王的哀怜和同情,越国或许可以幸存。如果他不允许的话,君主只好委屈自己,去做吴王的奴仆,寻找时机,以图东山再起。”勾践依范蠡的话,言卑情切地向吴王请求活命,并且答应献出越国,越王和王妃供吴王驱使。夫差答应了越国讲和投降的条件。 公元前492年,勾践怀着极其伤感和屈辱的心情,带着自己的王妃,在范蠡的陪同下来到吴国作奴仆。勾践入见吴王时,跪拜叩首,感恩戴德的表情,从脸上清晰地表现出来,连吴王夫差也觉得于心不忍,便决定不给勾践太重的杂役干,只教他去宫中养马。 越王君臣在马圈里结屋居住,他和妻子、范蠡在宫中小心翼翼,既不敢发怒,也不敢多说话,只是用眼睛交流彼此之间的心意。夫差派人侦察他们的行动,只见他们穿的是破衣烂裙,吃的是粗糠野菜,勾践喂马,范蠡打草,王妃做饭洗衣,个个安分守己,一副心甘情愿,长相厮守,甘愿终生养马的样子。吴王夫差得到报告后,认为他们意志消磨殆尽,再无王者尊严可言,于是对他们放松了警戒。 夫差每次乘车出行,勾践都亲自给他备好马车,每到一地都当站马桩。吴国的老百姓都认为此人太没有志气,于是朝着他吐唾沫,弄的勾践满身都是唾液,而勾践毫不理会,只是静静地站着,好像惟恐自己一动,惊了王驾的马,自己吃罪不起的样子。连吴王看在眼里,心中都觉得十分不应该,于是命令人们禁止侮辱勾践。 最令吴王夫差心生怜悯的是:有一次,吴王生病,勾践叩见吴王,显出对吴王十分关心的样子,跪拜询问病情。恰在此时,吴王要到厕所去,勾践便请求饮溲尝便,判断一下病情。等尝过之后,高兴地对吴王说:“大王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一个人忍辱负重、甘受凌辱的事例,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但忍辱到勾践这种程度:去主动尝人的粪便,想必古今中外,只有他勾践一人吧? 常人做不到的事,一个国王却不得不去做,为何?复国雪耻也!这样的屈辱,只有政治家才会承受。 就这样,冬去夏来,越王勾践整整服了三年苦役。与此同时,范蠡用重金收买了伯丕,并向吴王献上美女西施,吴王夫差终于赦免了勾践,放他回国。越王回国之后,一面仍给吴国纳贡,一面卧薪尝胆。他鼓励生产,养护军备,自己亲自下地种田。越国的人口于是猛增,生产迅速发展,军事力量逐渐强大起来了,在二十二年之后灭了吴国。吴王羞愧难言,自杀而亡,越王终于报了血仇。 不难想像,越王受的耻辱是非常人所能忍受的,但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复国志向一直激励着他,使他忍受了各种屈辱,这就是大丈夫的能屈;回国之后,励精图治,卧薪尝胆,鼓励生产,养护军备,使国力大增,终于击败吴国,报仇复国,这就是政治家的能伸。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也! 在马琴利做美国总统时,他特派某人为税务总管,但为许多政客所反对,便派代表前往谒见总统,提出咨询,要求说明派该人做税务总管的理由。为首的是一个国会议员,身材短小,脾气暴躁,说话粗声粗气,开口就给总统一顿难堪的讥骂。如果当时总统换成别人,也许早已气得暴跳如雷,但是马琴利却视若无睹,不吭一声,任凭他骂得声嘶力竭,然后才用极和婉的口气说:“你现在怒气应该可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权力这样责问我的,但是,现在我仍愿详细解释给你听。”这几句话把那位议员说得羞惭万分,但是总统不等他道歉,便和颜悦色地说:“其实我也不能怪你,因为我想任何不明究竟的人,都会大怒若狂。”接着便把理由解释清楚。其实不等马琴利总统解释,那位议员早已被他折服了。他私下懊悔不应该用这样恶劣的态度责备一位和善的总统。他满脑子都在想自己的错,因此,当他回去报告咨询的经过时,他只摇摇头说:“我记不清总统的全盘解释,但只有一点可以报告,那便是——总统没有错。”

大舜告诉大禹说:“我如果拒绝了你的帮助,你有什么面目跟随着我呢?”

伊尹告诫太甲说:“如果有话语不合你的心思,一定要从规律上去考虑;如果有话语违背了你的意愿,一定要从人生坎坷上去考虑。”这些圣明帝王,都要依靠贤明的大臣来辅佐,才能成就治理的大业。

陆贽给德宗皇帝的奏折上说:“厌恶听到实话、羞于听自己的过错、好逞诡辩的口才、炫耀自己的聪明、让别人畏惧自己的威严、只按自己的主观愿望行事,这六种作为,是帝王的弊端;阿谀奉承、左顾右盼、胆小怕事,这三种作为是臣下的弊端。至于谏官们被人们誉为正直,虽然不够忠厚,但对国家大事没有损失。谏官多说,我怎样能说;好谏的人多说,我怎样忠贤。所以谏官们虽然有失误的说法,而听的人没有不赞扬他的,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汉武帝准备招一批文学使者。皇上说:“我想怎么怎么样。”汲黯对答说:“陛下内心欲望多,而又想在外表上施行仁义,是想仿效尧舜的治理吗?”皇上大怒,神色大变而退朝。回到皇宫对人说:“汲黯真是个蠢才!”群臣有数落汲黯的。汲黯说:“皇上设置公卿群臣是作为辅助的,难道是让我们说些阿谀奉承之词,陷皇上于不义的吗?而且身在官位上,纵然爱惜生命,也不可让国家受辱。”

后来皇上问严助:“汲黯是个什么样的人啊?”严助说:“汲黯任职居官时,也并不胜过别人。等到辅佐少主守业,虽然是自称勇士的人,也不能让他低头。”皇上说:“自古就有辅佐江山的大臣,看看汲黯,也差不多能算上一个了。”大将军卫青,封为侍中之职,武帝可以在厕所里召见他;丞相宏宴晋见,武帝可以不戴帽子;而对于汲黯,武帝不戴帽子是不敢召见的。武帝曾经坐在军营中,没有戴帽子,望见汲黯来了,吓得急忙躲进床帐中,让其他人批准了汲黯的奏折。武帝对汲黯的尊重竟到了这一步。

唐太宗提拔魏征任谏议大夫。魏征其貌不扬,却敢不讲情面进谏。一共上了二百多道奏折,没有一道不符合事理,打动皇上心理的。唐太宗曾经说:“别人说魏征举止简慢,我看他更觉得妩媚。”又上了《十渐疏》、《十思疏》,皇上下旨赞扬,把文章内容抄写在屏障上,以便时时观看,反省自己的过失,并在史馆里刻印传抄。又赏赐他黄金名马,官位升为侍中,爵位封为郑国公。魏征死后,皇上悲叹道:“我失了一面宝镜了。”赐谥号为“文贞”,把图像画在凌烟阁的屏障上,亲自为他写碑文。等到文宗朝、孙暮作宰相时,命令他献出祖传的朝笏,来和甘棠相比。唐太宗非常恼怒,魏征神色不变,皇上也就消失了威严。

宋仁宗年间,王懿敏执掌谏议院。在这时王德用进献了两名美女入宫。王懿敏听说了,就入宫劝阻。皇帝起初问他怎么知道宫中的事情的,王公一直不肯说。皇帝笑着说:“我是真宗的儿子,你是王旦的儿子,也算是有世交了,这不是别人能比的。德用确实进献了两名女子,已经开始服侍我了。又该怎么办呢?”王公说:“臣所担忧的,恐怕正在陛下的左右呀!”皇帝立即传旨,让内臣取钱五千赏赐给王德用进献的女子,并从内宫东门押解出去。等到启奏结束,皇帝却流下泪来。王公问题:“陛下既然采纳了我的奏折,又为何这么急着去做呢?”皇帝说:“我恐怕她们贪恋不走,我也无法赶走她们了。”不多时,内臣启奏说宫女已经被押出内宫东门,皇帝脸上变色站了起来。

舜时有苗族不听统率,就派大禹去征伐。大禹就会集众兵将宣誓,奉旨讨伐敌方。三十天,苗民仍然不服从。舜赞扬大禹说:“只有大德才能感动上天,如不能影响到远方,就不要让他们屈从。谦虚就会得到好处,自满就会招来灾祸。现在正是上天的意思。”舜帝起初在田野哭泣,把过错都推到自己身上,又恭敬地坐车见瞽瞍,恭敬地站立,瞽瞍也很愉快,真诚感动了上天。更何况这个有苗族呢?大禹服从了这个有德行的话,于是说:“好,班师回朝。”舜帝趁机传播道德,在大路两旁舞动旗帜。七十天后,有苗族平定。奉旨讨伐,有苗为何不听?班师回朝,有苗为何平定?由此可知,要想使远方之人臣服,应从展示道德上做起,而不要炫耀兵力。帝舜鉴于“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而深信上天与神灵都可感动的说法,反过来从弘扬德行做起。所以在三十天还不顺服的,到七十天就降服了。不然,旌旗还未飞舞,只以虎狼之师威压别人,虽说是不自夸不好战的圣人,也显示不出那自傲的心理吗?只是李安溪看到这些,还有些不满意罢了。

《谏不许单于朝》:“臣听说六经的治理要旨,着重于没有祸乱;两军的胜利,贵在不战而胜。这二者都不算大事,然而却是做事的根本,不能不仔细考虑。现在匈奴单于上奏折请求来朝拜,陛下却拒绝了他们的请求。臣下以为汉朝和匈奴从此就结下嫌隙了。匈奴本来是北方边疆的蛮荒民族,三王五帝都不能使他们臣服,很明白是不能和他们产生嫌隙的。从秦朝到汉朝,对他们屡次动武;匈奴人震惊害怕,多次前来请求和亲,却还是不肯称臣。后来匈奴发生内乱,五个单于争做霸主,经常驱逐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带着部属归降,俯首称臣。然而也只是暂时停留之计,没有明确封号。

自此以后,想来朝拜的不拒绝,不来朝拜的不勉强,何种原因呢?这些外国人,天性凶恶好怒,长相魁梧,爱逞性气,比拼蛮横体力。很难教化他们做和善之人,他们却容易和凶恶之人为伍。他们的强横难以驯化,他们的仁和很难得到。所以在未曾臣服的时候,要兴师动众到远处攻打,耗费国家巨资,攻破坚固的城池,拔除顽抗的敌人,千人死亡,万人流血,如此艰难。一旦臣服之后,慰问抚恤,用钱财交接他们的首领,以便使自己的威严仪表呈现在对方面前,准备如此充分。现在单于归降,心怀至诚,想离开原来的地方,在陛下前发表想法。这是上代君王的遗愿,上天的意旨,虽说有些耗费财物,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为什么要用来往频繁来拒绝,用没有指望的日期来敷衍?消除了以往的恩情,却开启了以后的嫌隙。在招待中产生嫌隙,使他们有了仇恨之心。背负以前所许下的诺言,让他们根据诺言而埋怨汉朝。

因此产生绝望情绪,最终失去臣服之心。这些人又不可以相威胁,不可以去教导,岂不是一大隐患吗?而且以前交往西域各国、训练战车军队、设置城池以及三十六国都护府,费用每年按千万计算,难道只是为了国家舒适地生活吗?乌孙国能绕过白龙堆去制服西方吗?只是为了制服匈奴罢了。而十年的辛苦,一时就丢弃,浪费十倍的钱财,却舍不得一成的支出,臣私下里为陛下感到不安啊。只希望陛下能从不战而胜的方面多加考虑。来防备边境上要出现的变乱。”

《请罢百姓戍四镇疏》:“臣听说上天降生四方蛮夷,都是以前的皇帝分封疆土的地方,也是现在皇帝所拥有的领域。前边朝代离远了。如果在边荒用武,塞外争功,费尽府库中的钱财去占领那些不生草木的地方。得到这些人口不足以增加财富,得到这些土地不能够让人耕织。如果只求驯化蛮夷的荣耀,不讲务实安民的根本,这是秦始皇、汉武帝的作为,不是三皇五帝的事业。假若只以超过边荒为目标,踏尽绝域来逞私欲,不但是耗费人力财力,也会因此失去天下人心。以前,汉元帝采纳贾捐之的建议,就撤消了珠崖郡;汉宣帝用魏相的计策,免除了军队的屯田。前不久贞观年间,限制了九姓的发展,册封李思摩为可汗,让他统率各个部落。对于蛮夷部落,如叛变就讨伐它;如降顺就安抚它。这是近日的盛典,也是安抚边境的旧事。臣下的愚见是:放弃四边的镇守,以使中国富足。况且抚平蛮夷部落,只是防止它变乱,使它不侵犯中国就可以了,又何必镇守在它的家门口,和这些蝼蚁般的人较量长短呢?”

刘向《说苑·君道篇》:大禹在出巡时碰到一个犯罪的人,下车询问后泪流满面,左右之人问他:“犯罪之人因为不合国法而坐牢,君王为何要如此感到痛苦呢?”大禹说:“在尧舜的时候,人们都以尧舜的美德作为自己的美德;现在的人们,却把自己的私心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所以才这么伤心呀。”

《史记·汤本纪》:成汤到郊外出游,见到有人设了一张四面网在捕鸟。捕鸟人向天祷告说:“从天上降的,从地下出的,从四面八方飞来的,都进入我的网里吧!”成汤叹息说:“哎呀!太惨绝了!”于是解开了网的三面,并祷告说:“想往左的往左,想往右的往右,想往高飞的往高飞,想往下飞的往下飞,只有不听号令的进入我的网里。”

楚惠王在寒食节吃酸菜时,发现里面有条水蛭,恐怕厨师被怪罪,自己勉强吞了下去。楚惠王以前有一种没治好的病,吞下水蛭后开始把肚子里的积食排泄出来,不想这种旧病因而痊愈了。

宋朝元丰六年冬至祭祀时,官吏们护驾前行,皇上正准备坐进御辇,辇中却忘了铺设被褥,匆忙中没有取来。皇上发现后,故意询问大臣们其他的事情。过了一会儿,被褥取来了,才坐进御辇,所以官吏们也算无罪。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很难下个结论,不过一点儿也看不出来故意宽恕的迹象。

宋元宗性情宽恕仁爱。一天对服侍他的人说:“昨天夜里因为睡不着很饿,非常想吃烧烤的羊肉。”服侍的人说:“为啥不下旨索要呢?”宋元宗说:“宫中一旦有某种需求,外面的人就以此作为定例。真害怕从此后每天夜里屠宰牛羊,以防备不定什么时候的供应。时间长了,伤害的东西就多了。我岂能因为不忍一时的饥饿,而开启无穷的杀机呢?”

185 评论(9)

lunaseayoyo

总之安达信很垃圾

137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