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博利郑少波
(1)建立执行独立审计业务的权威性标准,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促使注册会计师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有效地发挥注册会计师的鉴证和服务作用。 (2)促使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按照统一的执业准则执行独立审计业务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高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 (3)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责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投资者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建立与国际审计准则相接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醇香麦芽糖
审计目标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审计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它是指导审计工作的指南。审计目标可分为审计总体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审计具体目标是审计总体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为了达到审计总体目标,审计人员必须审查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及有关资料,获取必要的审计证据。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
1、发生:由发生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例如,如果没有发生销售交易,但在销售日记账中记录了一笔销售,则违反了该目标。
发生认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层是否把那些不曾发生的项目记入财务报表,它主要与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高估有关。
2、完整性:由完整性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例如,如果发生了销售交易,但没有在销售日记账和总账中记录,则违反了该目标。
发生和完整性两者强调的是相反的关注点。发生目标针对潜在的高估,而完整性目标则针对漏记交易(低估)。
3、准确性:由准确性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的。例如,如果在销售交易中,发出商品的数量与账单上的数量不符,或是开账单时使用了错误的销售价格,或是账单中的乘积或加总有误,或是在销售日记账中记录了错误的金额,则违反了该目标。
4、截止:由截止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例如,如果本期交易推到下期,或下期交易提到本期,均违反了截止目标。
5、分类:由分类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分类。例如,如果将现销记录为赊销,将出售经营性固定资产所得的收入记录为营业收入,则导致交易分类的错误,违反了分类的目标。
扩展资料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
1、存在:由存在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例如,如果不存在某顾客的应收账款,在应收账款试算平衡表中却列入了对该顾客的应收账款,则违反了存在性目标。
2、权利和义务:由权利和义务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例如,将他人寄售商品记入被审计单位的存货中,违反了权利的目标;将不属于被审计单位的债务记入账内,违反了义务目标。
3、完整性:由完整性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例如,如果存在某顾客的应收账款,在应收账款试算平衡表中却没有列入对该顾客的应收账款,则违反了完整性目标。 [2]
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审计目标
妖妖小雯雯
独立审计准则目前已经改称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该准则中的审计目标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审计总体目标**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四章 第25条规定: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一)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二)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审计具体目标**根据2015年度注册会计师教材《审计》的记载,具体审计目标是指注册会计师检查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所包含的每项认定是否真实。具体包括:一、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1、发生。即检查这些交易是否真实发生。2、完整性。即检查已经发生的交易是否被瞒报或漏报。3、准确性。即检查真实发生的交易,是否按正确的金额反映。4、截止。即检查本期的交易是否均在本期反映,本期所反映的交易是否包括了其他期间的。5、分类。是否按正确的方式对各类交易分类反映,如固定资产出售收入是否被列为主营业务收入等。二、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1、存在。即检查已经列报的资产、负债是否真实存在。2、权利和义务。即检查所列报的资产是否所有权归被审计单位,负责是否为被审计单位的义务。3、完整性。即是否存在瞒报、漏报资产或负债的情况。4、计价和分摊。即检查真实存在的资产或负债,金额是否正确,是否正确摊销。三、与列报和批露相关的审计目标1、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检查批露的内容是否真实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2、完整性。检查应当批露的是否均已批露。3、分类和可理解性。检查批露的内容是否正确分类,表述是否清楚。4、准确性和计价。检查批露的内容措辞是否准确、金额是否恰当。
多多吃好
审计需求的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审计的产生不是外部力量强制的结果,而是社会力量选择所致;审计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共同需求,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成本。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从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出发,推导出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仅仅围绕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道德风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行讨论。委托代理关系是指,当一个人或更多的人聘用另一个人或者一些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并由此而将若干决策秦安托付给受托人时,他们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基于自利的经济人的假设,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其行动目标。这样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的冲突就会导致代理成本的出现,为解决代理成本,产生对审计的需求。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会产生以下的几个问题:一、理性经济人假设不具有普遍性理性经济人是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基础,传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的推导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斯密在《国民经济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中较早的提出了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们都是自私自利的,都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函数和效用函数而努力。斯密在《国民经济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这样论述到“同胞们的协助,但仅仅依赖人的恩惠,他会更容易达到目的,他如果能够鼓动他们的子爱心,使其有利于己,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他们为他而做他们需要于他们的事情,他们就是为他们自己的利益。”斯密继续论述到“我们所需的事物不是出自屠宰业者、酿酒业者、面包业者的恩惠,而仅仅是出自他们自己的利益的顾虑,我们不要向他们说我们必需,之所他们有利。”审计需求的委托代理理论同样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的基础上。但是,理性经济人的仅仅是一个假设,并没有普遍性,且也在不断的争议之中,部分的研究也在不断放宽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进行理论探究。并且就斯密个人而言,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了与经济人假设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认为,人们有时会为了集体或者是公众的利益,而放弃对个人利益的追求。由此可见,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上的审计需求的委托代理理论在这一点上还有待商榷。二、委托代理假设中隐含人性假设——X理论的片面性审计需求的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审计主要是为了解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尤其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代理人的道德风险。而道德风险的产生基于的人性假设著名的X理论的主要内容麦格雷戈提出了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X理论与Y理论。X理论认为,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可能,他们就会逃避工作;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审计需求的委托代理理论建立在X理论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提倡审计对代理人的监督。但是却忽视了麦格雷戈的Y理论的一面,人们的喜欢工作与挑战,善于自我监督,人们希望在工作中获得认可,愿意接受工作上的责任。这一点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较高层次的认可与自我实现的需求有某些相似之处。如果审计的委托代理理论建立在X理论基础上是不全面的,同样,如果审计委托代理理论单单建立在Y理论的基础上也是不全面的,提倡应该建立在复杂人基础上的委托代理理论。三、委托代理理论与审计独立性的冲突审计委托代理理论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过多的强调了解决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但是这种审计对代理人的监督,与审计的独立性之间存在潜在的冲突。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重要的特性,它强调的是审计的双向对立,这种独立一方面对委托人独立,另一方面对代理人独立,站在独立的第三方的立场上对所涉及的经济事项进行监督,评价。但是对道德风险的关注,明显是委托人的立场,委托人认为代理人存在自私自利的行为,聘请审计进行监督,这样,审计的独立性便不能很好的维护,是在代替委托人进行监督工作,审计工作便是有立场的。这种审计的立场,只是监督了代理人的经济活动,而没有将代理人的优秀的表现传达给委托人。四、审计委托代理理论对审计职能的片面关注由以上三点的论述可以看出,审计的委托代理理论只是在强调的审计的监督职能,很少涉及审计的评价以及鉴证的职能,显然审计委托代理理论的解释力士有限的。委托人一方面要审计对代理人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审计的监督是在满足委托人的需求,而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审计同样有义务和责任对代理人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是独立、客观的,既要将代理人在代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委托人,类似于监督,评价职能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将代理人的优秀的表现传达给委托人,以满足代理人的需求,这种建立在双向基础上的审计的信息传递、经济信息的评价更能全面的体现现代审计的职能。五、委托人与代理人实务中难以区分,实际委托人缺位在审计实务中,尤其是在CPA审计中虽然审计报告的收件人是上市公司的全体股东,但审计的委托业务实际上可能是公司的高管层进行委托,也就是代理人委托审计业务,导致审计的实际委托人缺位。在审计的验资业务中,同样是代理人对审计的业务进行委托。委托人与代理人在审计的业务中难以真正的加以区分,很可能是审计的委托人和代理人是同一主体。并且审计的委托代理理论对审计的验资业务的解释力也是不够的。
天蝎兔兔
从需求的角度看,对审计的独立性需求是人们为了满足物质生产的需求所产生的对一定审计信息的非物质性需求。所谓自愿性需求,是指在没有政府管制下,客户有主动聘请审计人员审计的需求。从被审计对象的角度考察,对独立审计的自愿性需求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代理需求、信号需求、保险需求。1.代理需求该理论认为审计是能够降低委托代理成本的一项制度安排,并且对这项制度安排的需求是来自于代理人。在委托代理关系成立时,双方当事人在相互信赖的前提下,各自履行契约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代理人不光承担了保全和管理被托管资源的责任,也具有向委托人报告说明经济资源的经营状况和结果的责任,为了避免委托人对逆向选择的担心影响契约关系的稳定,也为了顺利解除受托责任,代理人需要某种程序证明自己的尽责和诚实。审计因其独立性和专业性为当事人各方所接受,成为履行代理责任的例行程序。2.信号需求该理论认为在资本市场上,股东在掌握公司信息方面处于明显劣势,也即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竞争激烈的资本市场,投资人需要有效地区分高素质企业和低素质企业以实现资源的配置。审计的鉴证特性就是被认为是这样一个可以将高素质企业和低素质企业区分开来的信号显示机制。管理人员要向外部投资者传递企业营运良好的信号,会自动聘请高质量独立审计师,来增加其财务报表可靠性,从而产生了对独立审计的需求。3.保险需求该理论认为经理人员对审计服务的需求是为了分散其自身的风险,寻求对自身利益的保护。该理论认为审计费用的发生贯彻了风险分享的原则,为防止内部人舞弊造成的灾难性损失,将部分收入用于聘请审计人员,这部分审计费用视为风险基金,同时把审计效果视为保险价值,如果审计人员因为失职而不能发现人为舞弊,他将有责任赔偿因此而带来的损失。雇佣审计人员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经理人员可以将应承担的部分的法律责任转嫁给审计人员,这大大减少了他们进行诉讼和庭外和解的损失。在此赔偿机制作用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对独立审计的自愿需求。
优质审计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