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zai4130
个案工作方法的干预:
所谓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个案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方法,是处理所有儿童问题常用的方法。
开展“留守儿童”的个案工作,一方面要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健康的发展,这包括对不良饮食观念和习惯的矫治,现代生活观念和习惯的养成,常见疾病的防治,对自己作为自然生物体的正确认识等。
另一方面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包括“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辅导(包括自我洞察,自我认定,自我尊重以及自我开放),认知技巧的辅导(了解别人的观点,保持正面的人生观以及自觉等),行为的辅导(包括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等),自我管理的辅导(包括同情心,沟通能力,领悟力,接纳自己,合群以及冲突的表达)。需要指出的是,孩子的身心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对其规律的了解是提高他们心理挫折容忍力的前提。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好个案方法,从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抓起,把学会承受心理挫折的“钥匙”交给儿童,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科学认识自己。
小组工作方法的干预:
小组工作又称为团体工作,它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助人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采用科学手段有目的地组织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帮助组员利用小组过程来应付和解决个人社会-心理功能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个人发生转变并得到成长。
通过小组工作方法可以使“留守儿童”在良好的氛围下获得归属感,通过集体环境给他们注入希望,给儿童以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同时可以让他们在团体中了解组员的共性,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处理自己的问题。在处理“留守儿童”问题时,可以用到的学派有理性情绪治疗小组,当事人中心小组,行为治疗小组,现实治疗小组,交互分析治疗小组等;主要方法有榜样示范法,情景模仿,竞赛激励,角色模仿等;具体的活动有团体辅导,集体活动,团体组织中小集体和小组的活动等;治疗模式有发展性模式,互动模式,行为治疗模式等。
家庭社会工作方法的干预:
所谓家庭社会工作就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
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家庭社会工作方法的'干预时,不仅要对当事人进行辅导,更要从“家庭诊断”或“家族疗法”的角度对整个家庭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的,动力学的分析和把握。尤其特别要注意的是使用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人在情境中”这一方法原则,把“留守儿童”问题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解决,例如社会环境,物理环境,临时环境等。因为只有了解人所处的环境对其生活的影响,才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个人的问题以及问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用这种方法进行干预的时候,家庭工作方法可以采取个人心理面接,并行心理面接,以及协同心理面接等形式,做好亲子沟通工作,了解儿童当前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采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社会工作者需要广泛宣传“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引起家长以及监护人的重视。要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时与子女的教育沟通方式,让他们对外出务工与孩子成长有个比较理性的认识,进而做出合理的安排。同时,家长,监护人,学校之间要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下成长。
学校及农村社区工作方法的干预:
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就是要以所需要帮助的人群为特定的服务对象,通过专业的工作方法来更好地协助学生解决他们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此同时也需要与学生家长,学校人员及社区人士进行沟通与协调或为他们提供咨询。
这种工作方法不仅要解决如学习困难,性格孤僻,自私,任性及其他不良行为问题,更要处理如学校恐惧症,厌学症,考试焦虑等情绪问题以及学校以外的教育环境问题。
一般来说,在“留守儿童”问题的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干预上,有三个层次的介入:发展性介入(包括学校生活指导,学习方法指导,人际关系处理等),预防性干预(包括培养学习兴趣,进行游戏疗法,松弛疗法等),治疗性干预(针对特定的有情绪问题和情绪障碍,人格异常,学习有困扰的学生)。
具体措施包括设法让儿童愿意亲近老师,求助解决问题,建立儿童同辈友谊网络以及强化儿童的认知能力等。
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社区工作方法的干预,需要充分发挥社区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要依靠家庭,学校和社区三方面的协调努力,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依靠传媒的作用,加强村民对“留守儿童”的责任感和爱心的培养,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能像关注自己的子女一样关注身边的“留守儿童”,对他们倾注关爱和呵护,从而建立一种无形的,有效的社区儿童保护体系。
社会及社会政策工作方法的干预:
社会及社会政策工作方法主要是由处于儿童社会工作体系中较高层次的人员所进行的关于儿童发展全局方面的计划实施,管理和监督工作。
内容主要包括推动有关“留守儿童”问题的立法,在“留守儿童”问题上向政府提供咨询及建议,促进儿童的健康教育,促进家庭建设,保护儿童权益等。
具体策略包括:建立综合化与专业化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队伍与机制,强化福利服务与其他社会体系在“留守儿童”问题处理方面的互补,并以他们为本建立清晰的服务目标,配合社会发展阶段,提供个人化的服务。

刘德华特首
儿童社会工作的救助和保护
儿童社会工作是以专业的价值为指导和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的助人服务活动,那么儿童社会工作的救助和保护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
1.儿童收养服务
(1)送养儿童信息发布:儿童基本信息收集和整理以及信息发布等。
(2)收养家庭招募:接受收养家庭的申请、审核和筛选合格家庭以及告知合格家庭被选及后续程序等工作。
(3)收养家庭评估:开展家庭调查评估,通过实地走访和多渠道信息收集.对潜在收养家庭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互动尤其是家庭育儿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其是否适合收养福利机构儿童以及适合收养怎样的儿童。
(4)收养家庭培训:了解收养的意义。确认收养意愿、熟悉收养程序和学习收养经验。
(5)送养儿童和收养家庭适配:为收养双方创造接触机会,观察、分析和判断双方互动状况。为儿童选择适合的家庭。
(6)办理收养手续:协助联系,准备书面材料,办理手续,确认收养和被收养关系。
(7)送养儿童进入收养家庭:为儿童准备一些保留其原来或现有美好生活记忆的东西。帮助其顺利地完成从机构到家庭的时空转移和人际网络的重建。
(8)收养后跟踪回访:了解儿童生活情况,确保儿童适应顺利,为儿童和家庭在磨合期间遇到的问题提供及时的帮助。如发现儿童保护方面的问题,需立即终止收养。
(9)评估结案:如评估结果良好,在儿童收养后6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可以结案。
2.家庭寄养服务
(1)寄养家庭的招募。
①评估、筛选和统计寄养儿童:评估内容包括身体状况、智力状况、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状况;注意符合寄养条件或者适合家庭寄养照顾模式的儿童。
②公布寄养家庭招募信息:确定寄养家庭的数量;拟定寄养家庭条件;开展寄养家庭招募信息宣传。
(2)筛选合格家庭。
①接收申请:对接收申请作出安排.最好有专人负责,避免漏收申清。
②筛选家庭寄养申请。
(3)评估申请合格家庭。
①评估程序:了解评估对象;寻找真实信息来源;收集综合评估信息。
②评估方式: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观察、电话访谈及面对面访谈等。
③评估结果:判断申请寄养家庭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寄养家庭的要求:判断申请寄养家庭是否有符合福利机构寄养儿童照顾需求的照顾能力和技巧。
④评估报告:撰写报告呈现整个评估过程;多筛选一些家庭,储存备用。
(4)寄养家庭培训。
①针对寄养家庭:了解儿童寄养的意义;了解寄养家庭的责任:了解寄养家庭的权利。
②针对进入寄养家庭的儿童:了解寄养儿童的一般特点、个性化特点;增进寄养意愿的肯定(了解参与寄养服务的.细节;了解参与寄养服务的意义)。
(5)儿童寄养与家庭适配。
开展配对工作;机构与寄养家庭签订寄养协议;社会工作者需要考虑儿童身体和智力的综合状况与寄养家庭环境之间的匹配。
(6)儿童家庭寄养跟踪和评估服务。
定期进入寄养家庭走访。了解和评估寄养家庭的监护状况和儿童生活及成长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支持。
(7)儿童家庭寄养服务结案。
①年满18周岁,转入成人社会福利机构。
②在未满18周岁之前,被寄养家庭收养。
③在未满18周岁之前,被其他家庭收养。
3.机构养育服务
将家庭监护缺失儿童集中安置在儿童福利机构中。如儿童福利院或社会福利院,由机构工作人员集体看护的一种照料模式。社工为院内适合集体养育的儿童提供集体养育的安置服务,尽可能创造一种家庭的氛围,机构养育的对象多为病残弃婴或孤儿。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