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2

黄小仙128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去灾难化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可可Cris

已采纳

你好楼主,施工的工作有很多。分别如下:

社会工作者去灾难化

279 评论(11)

王家姑娘0122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基本上围绕着社会救助的内容展开,也就是说以基本生活救助、各类专项救助、灾害救助以及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为主。

一、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的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从制度设计上看,基本生活救助目前在城市主要是城市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农村主要是农村 低保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

1、参与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

(1) 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

作为社会救助的核心,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

(2) 政策实施与评估:

社会工作者是救助政策实施的具体执行者。

评估是对社会救助政策的合理性和政策实施的公平性的检验,是促进社会政策更加科学、更加完备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社会救助政策起步晚,目前正向着综合性、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救助政策的功能、目的、手段,救助行为的标准、方法、形式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2、以社区为基础推动生活救助各项政策的实施:

(1) 物质救助与能力发展并重:

社区是社会救助的主要平台,是困难群体日常生活和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许多与困难群体相关联的救助政策都需要在社区层面实施。推动以反贫困为主旨的生活救助各项政策

在社区层面的实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提供物质帮助,利用国家救助政策为贫困个人和贫困家庭提供所需的现金和物质援助,以及一些服务支持等;

二是提供就业机会,为贫困家庭的发展和贫困个人的能力展示创造条件,使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逐步减少并脱离对社会救助的依赖。

(2) 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

社会救助的主体除了政府,还有各类社会组织。在社区层面,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开发和整合各类单位、社会组织的资源,将政府支持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形成社会救助的合力。

1 建立邻里支持网络。困难群体的社会交往范围小,人际圈子同质性高,家庭支持不够。在实施社会救助时,社会工作要积极为困难群体修复社会关系,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尤其是邻里支持。

2 整合驻区单位的资源。在社区层面,共驻共建、资源共享是指单位与社区之间形成和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资源共同使用,问题共同解决,共同享用。驻社区单位和个人社区意识的增加,钭会大大提高社区认同度,同时对社区的依赖性也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要善于联系驻区单位,注重发展共享资源。比如,某一社区利用暑期成立了为困难家庭服务的“少年义工队”。

3 注意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比如,可以引导青年志愿者组织为孤寡老人提供陪聊服务,可以动员妇联组织为贫困家庭的妇女、儿童提供相应帮助等。

二、专项救助社会工作的内容:

专项社会救助制度的目的在于解决贫困群体遇到的基本生存之外的专门困难,比如儿童的教育问题、家庭的住房问题、看病就医问题等。 (多选)

1、教育救助:

(1) 参与政策制定,促进政府加大对教育救助的投入。

我国政府针对家庭贫困而无法入学的学生建立了教育救助制度。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减免学费、教科书费,补助困难学生住宿费用和午餐等;在高、中等教育阶段,主要是提供学校报到路费、发放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2008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达到200亿元,90%的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学生获得资助。

(2)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救助,整合社会资源。

各类社会组织和热心人士也是教育救助资源的重要来源。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实施的“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等项目就是我国重大的社会教育救助举措。 (专项救助)

(3) 针对学生个人需求,开展分层分类救助。

包括针对困难家庭学生教育救助在内的教育资助体系共分五个层次,即 “奖、贷、助、补、减” 。

1 所谓奖,即学校设立奖学金支持家庭困难且学习优秀的学生。

2 所谓贷,即金融机构针对高校困难学生开展的各种助学贷款。

3 所谓助,即政府通过学校发放助学金,同时学校设立勤工俭学岗位,学生可以通过工作获得一些收入。

4 所谓补,即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专款和高校从所收学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对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

5 所谓减,即针对不同专业和经济困难程度不同的学生减少或者免收学费。

(4) 提高救助效果,健全救助网络。

2、医疗救助:

(1) 寻找社会工作与医疗救助的结合点。

一方面连接社会保障部门,通过医疗救助为城乡贫困人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供资助,并帮助患者通过社会保险机构报销相应的.医疗费用;

另一方面连接医疗机构和民政部门,帮助符合条件的患者准备各种申请材料,及时就医和诊治,并协助办理二次救助。

(2) 参与救助政策的制定,改进医疗救助程序。

3、住房救助:

(1) 帮助困难家庭申请住房救助。

住房救助是由政府直接投资建造或者以一定优惠政策鼓励投资方建造廉租住房,并以较低的价格或免费出租给贫困家庭的一种制度。社会工作者要帮助贫困家庭熟悉当地住房救助政策和申请程序,并与必要的机构进行协调,使服务范围内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都能获得住房救助。

(2) 参与住房救助的管理和监督,帮助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

住房救助涉及的部门多,申请程序复杂,受理时间较长,有的可能轮候数年。为了确保住房求助政策的公正性和严肃性,社会工作者需要参与住房求助的管理和监督,协助住房管理部门和低收入家庭认定部门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协助有关机构建立申请人家庭收入申报与核查制度,并及时掌握享受住房救助家庭的人口、经济状况变化情况,从而减少或杜绝编租、瞒报收入财产等违法行为。

三、灾害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灾害救助社会工作就是通过科学的和充满人性化的工作方法,对受灾群众进行及时的生活救助,帮助他们解决最紧迫的生活问题,为灾后重建和生产生活的恢复奠定基础。

1、灾害紧急救援:

(1) 紧急救援、减少财产损失:

灾害紧急救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救护生命,减少财产损失。

(2) 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社会工作者应当协助政府部门,统筹安排好社会救助生活物资的筹集、发放和使用,解决好灾民的吃饭、穿衣、住宿、饮水、医疗等基本生活问题。

(3) 安抚灾民情绪,进行心理疏导: (国家行为)

社会工作者应当采取措施稳定灾民情绪,及时介入心理救助,运用专业手法给予灾民适度干预和心理疏导。

2、灾后社区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是灾害求助的重要内容。我国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地方分级管理”的方式。其中民政系统主要负责灾后民房的恢复重建,能源、交通、建设等相关部门负责市政基础设施恢复建设。

(1) 在现有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管理体制下,社会工作者应当采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社区人居环境的恢复重建,参与监督管理社区重建工程建设进展,加快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能力。

(2) 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3) 恢复社区正常的经济秩序。

四、流浪乞讨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参与求助政策修订 (找中心)

2、求助机构的建立与管理

3、流浪乞讨人员的个别化服务:

(1) 主动救助:

包括街头求助和全天候救助。街头求助是指借助救助巡逻车和救助亭对街头的流浪人员实施救助。全天候救助就是各个城市的救助站24小时开放接待流浪人员。

(2) 机构救助:

包括基本生活安置及行为思想引导与矫正。救助机构首先要做的是给予生活的合理安排,除了物质上的救助,还要开展教育,对其行为和心理进行疏导,消除其懒惰和依赖社会的想法,纠正偏差行为,帮助其分析自身的长处和弱点,鼓励他们独立自强,走出困境。

4、流浪儿童:

我国政府对于流浪儿童的定义是:“年龄在 18岁 以下,脱离家庭或其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 24小时 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 最终陷入困境 的人。”

(1) 动员社会力量,预防流浪儿童的出现;

(2) 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建立全方位的救助体系:

1 从物质救助到教育救助;

2 从机构救助到回归家庭与社会;

3 安置与跟踪服务。

172 评论(12)

luanqiqing

社会工作干预校园危机案例分析

由青少年冲突引起的校园危机事件中,社会工作者该如何介入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提供社会工作干预校园危机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两名男生在寝室因小矛盾口角, 进而动手, 其中一名男生随手用水果刀划向对方,造成对方腮腺处支动脉破裂。这是嘉兴J 中职学校于2014 年2 月28 日发生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而当事件尚未明朗时,网络媒体上早已有现场图片转发、跟帖,诸如“中职生捅刀子杀人了”“职校生为抢女生而斗殴”“寝室窝里斗血流成河”之类的谣传。面对社会舆论压力,师生们陆续出现愧疚、自责、焦虑、无助等情绪和行为反应;许多学生面对传闻不知所措、无法静心学习,个别目击事件的学生难以入睡或有梦魇;一些家长也打电话问责;有些班主任对学生工作充满了疑虑和恐慌。

深度了解·及时评估·建立关系

预估是有效干预的前提。如前所述,此次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对学校师生有很大冲击力,但师生们是否会出现心理障碍、应该有什么样的援助,需要社工从事件的严重程度、师生心理发展水平、个体自我的心理弹性、自我修复的能力以及外在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在最初与师生联系、接触的过程中,社工做倾听者和陪伴者,而不是记者和引导者,避免过度唤起涉事师生及家长反复体验创伤和负面情绪, 并谨慎地对学生及其家属表达关注与关怀,以民间公益力量的形象去建立关系,给那些在困境中的师生以情感支持。特别是以客观中立的观念,既关注在医院抢救的学生,又关心在派出所里拘留的学生;既关心目击事件受惊吓的学生,又关注为事件奔波守候的班主任和班干部的心理压力,还关注那些传播不实消息者的心理动机。社工的诚意终于得到师生们的回应,一些学生主动向社工反映情况,许多班主任也将班级中情绪易激惹的`学生转介给社工。

澄清事实·整理感受·心理疏导

在第二天晚自修时间,校长通过校园广播,向学生发布事件通告及注意事项,也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布置一系列工作。社工则进一步介入师生群体中开展工作。

第一步

社工告知一些细节。如,受伤学生抢救的措施、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是如何排班日夜轮流守候在医院、接受警方调查的学生是怎样的状态、两位学生的家长各是如何理智应对。社工这些“非官方”的详细消息,有利于消除外界诸多猜疑或顾忌,帮助校方及时澄清事实,避免谣言混淆视听,使大家接受这是一场意外事故,应当齐心协力抵制谣言、应对危机。

第二步

社工自我开放。如,社工诉说自己对事件及传闻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及应对方式,以此引发师生的共鸣,鼓励其他师生表达分享和情绪宣泄,并提供如何去应对这些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专业信息。这能缓解其他师生的焦虑不安与怨怼,为师生提供情感和社会支持,以坚定信心积极应对。

第三步

增加应对危机的资源。如,将《校园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常识( 教师篇、家长篇)》放在师生Q Q群共享里,帮助师生增强危机干预意识、了解必要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密切关注和把握学生心理及行为动态,特别关注情绪反应强烈的几类学生、有过类似矛盾冲突及不善于表达情绪的学生等,并将这些学生情况备案,为日后进行个体及团体心理辅导做准备。

第四步

提倡应对事件的“三不”原则。如,不传谣、不贴标签、不谩骂争论。在“自媒体”时代,人们可以自由发表和传播言论,但容易产生集体无意识的发泄和模仿行为。为此,社工呼吁和强调以道德法律观念来自律和他律的必要性,希望广大师生以系统的观念分析问题,将个人利益与学校声誉相结合进行考虑,彼此尊重,在学校科学引领下携手应对危机,保证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社工还专门让心理咨询师为目击事件的学生和事发班级的班主任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提供心理援助。

整合资源·互助自助·后续服务

校园事件发生后,受冲击最大的是事发班级的师生。所以,及时整合资源,帮助师生认识自身所拥有的比较丰富的社会资源,对恢复其危机后的心理平衡、防止类似行为的发生至关重要。

第一步

整合资源,强化师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事发后,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与班主任等青年教师义务轮值在医院,学生干部事发当天通宵在网上删帖、回帖、制止谣传,其他学生也努力搞好每天的教室和寝室卫生,以支持和宽慰班主任。教师中的热心人士提供上海医院专家的信息,兼职律师也从法律咨询的角度给予援助。社工时常收集发布支持性的信息、传递正能量,去除灾难化及极端化的认知方式;穿针引线地去整合各种资源互动,发挥成员互助的作用,以此鼓励和引导师生看到希望、树立信心,主动介入危机干预。

第二步

团体辅导。利用班课,分五个环节进行团体辅导,促使师生互助自助,放下事件的包袱,继续共同前行。

1. 导入与契约环节:介绍团体辅导的原因、目的,约定尊重、真诚、分享、信任和保密原则,使学生们对这个活动目的有更清楚的了解,以建立起初步的信任。

2. 整理感受环节:为协助学生们更好地表达内心感受,邀请学生们在一张空白纸上写出“自己是在—— ( 时间),通过—— ( 途径) 得知事件的,当时的感受是( 怎样的)”,以呈现出最真实的感受。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带头自我开放,坦诚叙事,也使学生们更好地梳理情绪及吐露心声,让处于回避或被阻抑状态的情绪得以有效地宣泄。

3. 心理教育环节:指导师生接受和应对自身及家长可能出现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人在遭遇一些重大生活事件或突发事件后,会出现复杂情绪反应,包括冲击后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表现,如,出现恐慌、震惊、难过以及愤怒等情绪反应及伤心哭泣、不知所措等行为反应,在一段时间内都是正常的,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强度过强,就有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引发心理危机,并教会学生觉察和处理自己情绪的方法,如合理宣泄和思维阻断、自我暗示等技术。

此次社工介入危机干预,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次心灵的重建,有效缓解或消除了校园事件造成的心理压力,并在预防学生类似行为发生、促进师生健康成长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师生满意度评估来看,社工的专业服务得到师生认可,强化了“有困难,找社工”的意识。

35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