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丁无敌
小组工作是一个由不同阶段而组成的动态过程。对于小组工作阶段的划分不同,但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将小组工作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中期转折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和结束阶段。 在开展小组工作实务时,社会工作者要清楚把握各阶段组员的特征、小组工作者的任务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地位。一、准备阶段 一般而言, 小组工作的准备阶段属于制订计划的阶段,还不是小组组员参与过程的开始。在这个阶段,社会工作者必须精心遴选小组组员,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及真实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具体的工作方案。主要包括:组员的招募及遴选 确定小组工作目标 制定工作计划 申报并协调资源 确定小组规模与工作时间二、开始阶段 1. 开始阶段组员的一般特点在小组的开始阶段,由于初入小组,组员往往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故在心理和行为上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和焦虑等问题。矛盾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既希望交流互动又回避活动参与 小心谨慎与相互试探,相互间谈话拘谨 沉默而被动,缺乏表达的自发性和流畅性 对社会工作者十分依赖2.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这个阶段小组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小组组员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协助小组组员彼此认识以消除陌生感 强化小组组员对小组的期望,提高他们对小组目标的认识 讨论保密原则和建立契约 制定小组规范 塑造信任的小组气氛 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组关系结构 3. 社会工作者塑造信任的小组气氛有如下几种方法主动与组员沟通,建立信任关系。可以运用同理心,站在组员的角度考虑问题,倾听他们的问题,并作出真诚有效的回应 创造机会让组员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组员间的相互回馈和关怀自然地产生信任 寻找并强调组员之间的相似性。可以邀请组员分享人生经验或感兴趣的事情,当组员发现彼此之间存在相似性时,小组的凝聚力就开始产生 澄清组员之间的可能误解 培养组员积极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4. 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组关系结构主要包括沟通结构。要建立能够最大限度鼓励组员有所增权的权利结构 接纳结构。在组员之间形成能够相互接纳、相互包容的结构 权利结构。建立鼓励全体组员特别是困难组员能够自我肯定、有所增权的权力结构 领导结构。在开放性流动的前提下,建立注重责任、轮流参与、有利于推动小组过程的领导结构 角色结构。协助建立每个组员都有位置、都适合的角色结构5.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小组工作的开始阶段,社会工作者需要扮演以下 3 方面的工作角色:领导者:小组工作者处于小组的核心位置,具有指导小组发展、制订小组活动计划、统筹小组社会活动具体程序、细节的责任和领导角色。鼓励者:社会工作者要鼓励组员主动表达自已对小组和其他组员的各种期望,尽快适应小组的环境。组织者:社会工作者要组织些能够有助于组员之间相互了解的活动,促进组员之间尽快建立相对的熟人关系。三、中期转折阶段 小组工作的开始阶段完成之后,就进入小组工作的中期转折阶段。这个阶段是组员关系走向紧密化的时期,也是小组内部权力竞争开始的时期。这个阶段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是,通过专业辅导,协调和处理组员之间的竞争及各种可能的冲突,促进小组内部的良性竞争与和谐,推动小组关系走向紧密化。1. 组员的常见特征在转折阶段,组员之间沟通和互动比小组初期有所增强,但自我肯定、安全感与真诚的互动尚未完全实现,组员之间会在价值观、权力位置、角色扮演等方面产生矛盾和冲突。这一阶段组员最常见的显著特征如下:对小组具有较强的认同感 互动中的抗拒与防卫心理,既想表露自己又担心不被接纳 角色竞争中的冲突,质疑社工2.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在转换阶段,社会工作者在小组的权力与地位逐渐由中心位置向边缘位置转移,所扮演的角色与前面两个阶段有所不同,即不再担任小组的领导者和决策者,而只是小组的协调者和引导者。在处理冲突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不仅是充当工作者、辅导者,而且是调解人、支持者。四、后期成熟阶段1. 小组及组员的一般特点后期成熟阶段是小组工作与活动的理想阶段。这是因为,组员能够更紧密地联合与互动更容易达成有共识的决策,更顺畅和更有效地开展活动。概括来看,这时期小组的特点主要如下:小组的凝聚力大大增强 组员关系的亲密程度更高 组员对小组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小组的关系结构趋于稳定2.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维持小组的良好互动 协助组员从小组中获得新的认知 协助组员把认知转变为行动 协助组员解决有关问题3.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在小组工作的后期阶段,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位置已经由中心转为边缘,在小组中主要成为一个“同行者”和“旁观者”。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连接者:这时,社会工作者要根据小组活动及组员的需要,做好信息的提供、资源的提供及连接工作,以便组员自己整合和运用好这些信息与资源。小组及组员能力的促进者:社会工作者促使组员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组员的需要,达到他们所要实现的目标。小组的引导和支持者:在组员可以自己选择、运作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扮演与组员同行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五、小组结束阶段小组的结束阶段是小组的完结期,也是小组历程的最后阶段。不过这个阶段既指的小组最后结束的动态时期及过程,也包括社会工作者在小组结束后对组员的一些跟进服务。 1. 小组及组员的一般特点 在结束阶段,小组最明显的特点是组员情绪(浓重的离别情绪)和小组结构的变化(小组关系结构的弱化)。 2.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结束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任务主要是处理好组员的离别情绪,帮助组员保持他们获得的小组经验。主要方法有:模拟练习。模拟现实的生活环境,让组员在小组中练习他们学到的行为规范等 树立信心。观察组员的变化,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对离开小组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寻求支持。帮助组员得到其家人、社区或周围其他人的支持,以维持组员身上以及会发生的变化 鼓励独立。鼓励组员独立地完成工作,逐渐降低小组对组员的吸引力,以避免其在结束时对小组的过分依赖等 跟进服务。如转介、跟进聚会、安排探访等3. 做好小组结束评估小组评估贯穿于小组工作的整个过程。结束阶段需要对小组工作作一个整体的评估。评估的方式,主要包括社会工作者自评、组员自评和观察人员或督导的评估。社会工作者的自评,包括工作内容即小组目标是否达到、工作表现即社会工作者在带领小组中的技巧运用以及与组员之间的互动过程。组员自评有 3 方面的内容:一是参与小组的目标是否达到,如带来了哪些个人的改善;二是参加小组过程的感受如何,三是小组的效能如何。观察员或督导的评估一般分为两部分:对组员的观察与评估和对小组效能的评估。4.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在小组结束阶段,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又回到了小组的中心位置。这有点类似于小组的开始阶段,但又不尽相同。在开始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中心位置是为了更好连接、联合小组组员,而结束阶段则是为了小组组员更好地离开。因此,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和角色主要如下:引导者的角色:在小组结束期间,社会工作者要帮助组员处理好离开小组时的各种感受,组织各种活动,面对组员的离别情绪,社会工作者要以适当的接纳与支持,引导他们做好情绪表达和学习如何处理离别方面的问题。领导者的角色:在结束期,社会工作者要以小组领导人的角色和专业职责,规划好小组结束的活动,安排好每一个步骤,协助小组组员完成理想的结束过程。转发《乐仁乐助》

蓝晶灵儿
(一)通用过程模式的内涵 通用过程模式的内涵 概念 1、通用过程模式是对社会工作实务活动共性的概括和总结。 2、通用过程模式涵盖了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系统。 强调整各价值观 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整合了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在每一个阶段强调服务对象的参与,体现对服务对象的接纳。 1、强调全人服务观。 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是一个有结构、有步骤、彼此连贯、有逻辑练习的整体,每个阶段有必须完成的任务。 2、强调社会工作实务是结构化的规范性实务活动。 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用于帮助个人、家庭、小组和社区工作中,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通用方法,对助人活动的基本和方法概括。 (二)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1、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仅要为服务对象提供个人化辅导,满足服务对象小,同时还要协调好有共同需要和问题的团体和社区。 2、其焦点在个人、群体、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上。 系统理论 1、社会工作的系统视角 (1)系统是社会系统内各个成员如家庭、邻居、医患、小组、机构等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2)社会工作的系统视角强调客观评估生活环境,以及个人问题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 2、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的着重点 (1)注重个人整体性和完整性 (2)强调社会系统家庭对人的行为和生活状态影响 (3)注重运用社会资源,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 3、社会工作的系统视角 (1)对问题分析不再是个人归因; (2)对个人问题的评估不仅是个人生理或心理方面,还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各层次相关外在环境进行评估; (3)动态性实务过程。不断地、连续地评估服务对象问题; (4)整合的实务取向。 生态系统理论 1、实务分析框架 (1)栖息地。指人生活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2)生存空间。指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 2、评估的核心内容 (1)生命周期:人作为生物体出生到死亡过程。社会工作者运用“时间线”重新整各历史事件,找出不同社会力量帮助服务对象。 (2)人际关联:对人际关联评估是认识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指标。 (3)能力:个人与社会环境互动过程中掌握环境的能力。 (4)角色: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5)地位与栖息地:地位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中拥有的成员地位,栖息地指人生存的环境。 (6)适应力:人与环境互动过程,个人较好扮演社会角色,较好适应社会环境。 3、生态系统理论的焦点 (1)人与环境是互动的,两者互惠,形成较好调适关系; (2)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动者; (3)个人问题要在所处环境理解和判断。 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 1、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的特点 (1)不把服务对象看成是“有问题”的人。 (2)重视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 (3)强调整全性干预服务。强调完整与整体,综合考虑问题,重视服务对象自身。 2、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的重点 (1)个人、小组、家庭和社区都有优点,强调内在和外在资源。 (2)贫穷、歧视、疾病既是困难,也会成为机遇和挑战。 (3)人的成长和转变的能力是巨大。 (4)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协助配合。 (5)每一种环境都充满资源。
我是小鱼儿呀
一:订立关系阶段。包括:1:了解守助者的来源。2:初步评估。3:建立专业关系。4:促使受助者进入角色。5:与受助者以外的其他系统订立关系。二:预估问题阶段。包括:①:收集资料。②:分析解释资料。③:认定受助者问题。④:做出预估报告。三:计划,签订服务协议阶段。计划内容:确立目的与目标,关注的问题和对象,介入的策略,协同工作的合作者,明确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各自的角色,具体工作程序和时间表。 服务协议的内容:计划的目的目标,社会工作者和受助者各自的角色和任务,为达到目的和目标所要采取的步骤、方法、技巧,期望达到的结果及总结、测量的方法等。四:工作介入阶段。包括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直接介入:①帮助受助者认识运用现有资源。②对受助者进行危机干预、危机调适。③运用活动帮助受助者。 间接介入策略:①争取有影响力的人士参与工作,共同为实现社会工作目标而努力。②协调各种服务资源与系统,将它们连接起来,以达到服务目标。③发展、创新资源,满足受助者的需要。④改变受助者所处环境,以达到服务目标。⑤改变组织与机构,更好地为受助者服务。⑥集体倡导。五:评估、结束阶段。内容:①制定的目标目的是否恰当,是否有效地达成。②工作方法和技巧是否运用得当。③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任务完成情况。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