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2

不落的恺1994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流程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iaoyang0706

已采纳

小组工作是一个由不同阶段而组成的动态过程。对于小组工作阶段的划分不同,但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将小组工作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中期转折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和结束阶段。 在开展小组工作实务时,社会工作者要清楚把握各阶段组员的特征、小组工作者的任务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地位。一、准备阶段 一般而言, 小组工作的准备阶段属于制订计划的阶段,还不是小组组员参与过程的开始。在这个阶段,社会工作者必须精心遴选小组组员,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及真实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具体的工作方案。主要包括:组员的招募及遴选 确定小组工作目标 制定工作计划 申报并协调资源 确定小组规模与工作时间二、开始阶段 1. 开始阶段组员的一般特点在小组的开始阶段,由于初入小组,组员往往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故在心理和行为上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和焦虑等问题。矛盾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既希望交流互动又回避活动参与 小心谨慎与相互试探,相互间谈话拘谨 沉默而被动,缺乏表达的自发性和流畅性 对社会工作者十分依赖2.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这个阶段小组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小组组员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协助小组组员彼此认识以消除陌生感 强化小组组员对小组的期望,提高他们对小组目标的认识 讨论保密原则和建立契约 制定小组规范 塑造信任的小组气氛  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组关系结构  3. 社会工作者塑造信任的小组气氛有如下几种方法主动与组员沟通,建立信任关系。可以运用同理心,站在组员的角度考虑问题,倾听他们的问题,并作出真诚有效的回应 创造机会让组员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组员间的相互回馈和关怀自然地产生信任 寻找并强调组员之间的相似性。可以邀请组员分享人生经验或感兴趣的事情,当组员发现彼此之间存在相似性时,小组的凝聚力就开始产生 澄清组员之间的可能误解 培养组员积极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4. 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组关系结构主要包括沟通结构。要建立能够最大限度鼓励组员有所增权的权利结构 接纳结构。在组员之间形成能够相互接纳、相互包容的结构 权利结构。建立鼓励全体组员特别是困难组员能够自我肯定、有所增权的权力结构 领导结构。在开放性流动的前提下,建立注重责任、轮流参与、有利于推动小组过程的领导结构 角色结构。协助建立每个组员都有位置、都适合的角色结构5.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小组工作的开始阶段,社会工作者需要扮演以下 3 方面的工作角色:领导者:小组工作者处于小组的核心位置,具有指导小组发展、制订小组活动计划、统筹小组社会活动具体程序、细节的责任和领导角色。鼓励者:社会工作者要鼓励组员主动表达自已对小组和其他组员的各种期望,尽快适应小组的环境。组织者:社会工作者要组织些能够有助于组员之间相互了解的活动,促进组员之间尽快建立相对的熟人关系。三、中期转折阶段  小组工作的开始阶段完成之后,就进入小组工作的中期转折阶段。这个阶段是组员关系走向紧密化的时期,也是小组内部权力竞争开始的时期。这个阶段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是,通过专业辅导,协调和处理组员之间的竞争及各种可能的冲突,促进小组内部的良性竞争与和谐,推动小组关系走向紧密化。1. 组员的常见特征在转折阶段,组员之间沟通和互动比小组初期有所增强,但自我肯定、安全感与真诚的互动尚未完全实现,组员之间会在价值观、权力位置、角色扮演等方面产生矛盾和冲突。这一阶段组员最常见的显著特征如下:对小组具有较强的认同感 互动中的抗拒与防卫心理,既想表露自己又担心不被接纳 角色竞争中的冲突,质疑社工2.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在转换阶段,社会工作者在小组的权力与地位逐渐由中心位置向边缘位置转移,所扮演的角色与前面两个阶段有所不同,即不再担任小组的领导者和决策者,而只是小组的协调者和引导者。在处理冲突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不仅是充当工作者、辅导者,而且是调解人、支持者。四、后期成熟阶段1. 小组及组员的一般特点后期成熟阶段是小组工作与活动的理想阶段。这是因为,组员能够更紧密地联合与互动更容易达成有共识的决策,更顺畅和更有效地开展活动。概括来看,这时期小组的特点主要如下:小组的凝聚力大大增强 组员关系的亲密程度更高 组员对小组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小组的关系结构趋于稳定2.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维持小组的良好互动 协助组员从小组中获得新的认知 协助组员把认知转变为行动 协助组员解决有关问题3.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在小组工作的后期阶段,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位置已经由中心转为边缘,在小组中主要成为一个“同行者”和“旁观者”。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连接者:这时,社会工作者要根据小组活动及组员的需要,做好信息的提供、资源的提供及连接工作,以便组员自己整合和运用好这些信息与资源。小组及组员能力的促进者:社会工作者促使组员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组员的需要,达到他们所要实现的目标。小组的引导和支持者:在组员可以自己选择、运作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扮演与组员同行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五、小组结束阶段小组的结束阶段是小组的完结期,也是小组历程的最后阶段。不过这个阶段既指的小组最后结束的动态时期及过程,也包括社会工作者在小组结束后对组员的一些跟进服务。      1. 小组及组员的一般特点  在结束阶段,小组最明显的特点是组员情绪(浓重的离别情绪)和小组结构的变化(小组关系结构的弱化)。 2.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结束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任务主要是处理好组员的离别情绪,帮助组员保持他们获得的小组经验。主要方法有:模拟练习。模拟现实的生活环境,让组员在小组中练习他们学到的行为规范等 树立信心。观察组员的变化,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对离开小组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寻求支持。帮助组员得到其家人、社区或周围其他人的支持,以维持组员身上以及会发生的变化 鼓励独立。鼓励组员独立地完成工作,逐渐降低小组对组员的吸引力,以避免其在结束时对小组的过分依赖等 跟进服务。如转介、跟进聚会、安排探访等3. 做好小组结束评估小组评估贯穿于小组工作的整个过程。结束阶段需要对小组工作作一个整体的评估。评估的方式,主要包括社会工作者自评、组员自评和观察人员或督导的评估。社会工作者的自评,包括工作内容即小组目标是否达到、工作表现即社会工作者在带领小组中的技巧运用以及与组员之间的互动过程。组员自评有 3 方面的内容:一是参与小组的目标是否达到,如带来了哪些个人的改善;二是参加小组过程的感受如何,三是小组的效能如何。观察员或督导的评估一般分为两部分:对组员的观察与评估和对小组效能的评估。4.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在小组结束阶段,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又回到了小组的中心位置。这有点类似于小组的开始阶段,但又不尽相同。在开始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中心位置是为了更好连接、联合小组组员,而结束阶段则是为了小组组员更好地离开。因此,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和角色主要如下:引导者的角色:在小组结束期间,社会工作者要帮助组员处理好离开小组时的各种感受,组织各种活动,面对组员的离别情绪,社会工作者要以适当的接纳与支持,引导他们做好情绪表达和学习如何处理离别方面的问题。领导者的角色:在结束期,社会工作者要以小组领导人的角色和专业职责,规划好小组结束的活动,安排好每一个步骤,协助小组组员完成理想的结束过程。转发《乐仁乐助》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流程

169 评论(15)

dream959595

社会工作通用过程与个案工作流程

第三节 计划

• “计划”是一个理性思考及作决定的过程,包括制定介入目标及选择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是介入行动的蓝图。

一、服务计划的构成

• 服务计划主要由目的及目标、关注的问题与对象、介入策略、协同工作的合作者、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各自的角色、具体工作程序及工作时间表六部分组成。

• 1、目的和目标

• 社会工作介入要达到的成果。目的是指社会工作介入总体要达到的方向和最终的结果,而目标是指具体的指标,近期的工作指标、短期的、具体的阶段性成果。

2、关注的问题与对象

• 计划中要详细列出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所共同认定的问题,这是在介入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

• 此外,个人行动要改变的任何系统是关注的对象,它是整个介入工作的核心焦点。

• 个人、家庭、小组或群体、组织、社区都有可能成为社会工作实务活动关注的对象。

3、介入策略

• 介入是多层次介入,包括直接提供服务给服务对象以解决问题和满足需要,改变他们的观念及应对问题的方法,也包括间接介入策略。

• 介入方法可以采用个案辅导、小组活动、社区介入、网络构建和政策倡导等多种方法;

• 介入行动可以是危机干预、物质支持、心理辅导等。

• 4、协同工作的合作者

•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各自的角色

• 6、具体工作程序及工作时间表

二、制定服务计划的原则

计划是社会工作介入行动的纲领,在制定计划时要遵循如下的原则:

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

要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

计划要尽可能详细和具体

要与工作的总目的、宗旨相符合。

要能够总结与度量,以为评估打好基础。

三、制定服务计划的方法

1、设定目的和目标:制定社会工作介入的目的;设定工作目标。

2、构建行动计划:选择介入系统、选择介入行动(危机介入、资源整合、经济援助、安置服务、专业咨询)。

3、签订服务协议

• 四、服务协议的形式

• 五、服务协议的签订过程及技巧

• 1、签订协议的过程

• 2、签订服务协议的技巧

第四节 介入

• “介入”是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采取行动,按照服务协议落实社会工作计划的目标,帮助服务对象改变,解决预估中确认的问题,从而实现助人计划的重要环节。

一、介入的特点

1、介入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行动

2、干预是介入的核心

3、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并重

4、介入有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二、介入的分类

社会工作介入活动分为三类,即直接介入、间接介入和综合介入。

1、直接介入

——微观的社会工作实务,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面对面互动的服务。

针对个人、家庭、小群体采取的行动

2、间接介入

——中观和宏观的社会工作实务,是社会工作者代表服务对象采取行动,也称为是改变环境的工作。

3、综合介入

——根据“人与环境”的理论,增强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增加社会和物理环境对个人需要的回应的介入。

三、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

• 1、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

• 2、个别化;

• 3、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

• 4、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

• 5、瞄准服务目标;

• 6、考虑经济效益。

四、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

1、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资源

2、进行危机介入

3、运用活动作为介入策略

4、调解行动

5、运用影响力

五、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

• 1、运用和发掘社区人力资源

• 2、协调和联结各种服务资源与系统

• 3、制定计划创新资源

• 4、改变环境

• 5、改变组织或机构的政策、工作程序、工作方式

第五节 评估

• 评估是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地评价社会工作的介入结果,总结整个介入过程,考察社会工作介入的有效程度、目的与目标的达成状况。

• 社会工作评估具有持续性、互动性、逐步深入、知是指引性等特点。

一、评估的目的

• 1、考察社会工作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

• 2、总结经验、改善工作技巧、提升服务水平;

• 3、验证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效性;

• 4、进行社会工作研究。

二、评估的作用

• 1、监督介入工作进度

• 2、发展本土社会工作知识和方法,促进专业成长

• 3、巩固改变成果

• 4、社会问责

三、评估的类型

• 1、过程评估

• 2、结果评估

四、评估的方法与技巧

• 1、基线测量方法与技巧

• 2、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 3、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 4、介入影响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第六节 结案

• 结案是当服务对象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或者服务对象已有能力自己应符合解决问题,即在没有社会工作者协助下可以自己开始新生活时,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双方根据工作协议逐步结束工作关系而采取的行动。

一、结案的类型

• 1、目标实现的结案

• 2、因服务对象不愿继续接受服务而必须终止关系的结案

• 3、存在不能实现目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的结案

• 4、社会工作者或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时的结案

二、结案的任务

• 1、总结工作

• 2、巩固已有改变

• 3、解除专业工作关系

• 4、撰写结案记录

三、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及其处理办法

• 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包括服务对象的正面反应和负面反应。

• 1、正面反应

• 兴奋、希望、成就感、感激。

• 2、负面反应包括

• 否认、倒退、依赖、抱怨、愤怒、讨价还价、忧郁。

3、结案反应的处理方法

• 与服务对象一道讨论他们对结案的准备情况;

• 提前让服务对象知道结案时间,早些做好心理准备;

• 逐渐减少与服务对象的接触并给予心理支持;

• 预估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做好防范措施;

• 安排正式的结案活动。

方案设计答题要点:

l 一、问题的陈述和分析

l 二、方案设计

l 1、目的/目标

l 2、实施策略(做什么)

l 3、方案执行(如何做)

l 4、方案评估

l ——评估三个内容(服务对象的改变情况、社会工作目标实现情况、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

l ——评估三个方法(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社工同行测评、机构测评)

184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