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旺财爱小旺财
个案社会工作中的沟通技巧
个案社会工作中的沟通技巧与原则,无论是在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领域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是管理中,都是普遍适用的。在管理的过程中运用这些沟通的技巧与原则,促成管理者与下属员工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对管理的成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个案社会工作的一些重要原则与技巧是如何运用到管理者与下属员工的沟通中的:
自愿原则
个案社会工作中强调沟通自愿,如果案主有抵触情绪,则决不能强迫案主与自己沟通,但也不应放弃随时与案主沟通的希望。在管理者与下属员工的交谈中,如果下属员工表现出不积极或不愿意继续交谈下去的意愿,或不愿意透露过多的信息,那么这时就一定要懂得适可而止,抓住时机结束谈话,向下属表现出自己对他的尊重,在下属心中留下一个自己很有人情味的印象,并告诉他期待下一次的谈话。如果这时强迫下属员工与自己进行继续的交谈或是回答自己各种各样的问题,会让下属员工对你产生抵触的情绪,即使他回答了你的问题,答案的真实性也值得管理者推敲。因为此时,与你进行沟通的下属员工很可能已经对你产生了防备心理,过多的交谈只会让下属员工更加被动,不利于以后管理工作的开展。如果你能够引导下属员工主动开口,而不至于使其产生被动的感觉,那当然是更好!总之,如果你把下属员工当成你的“案主”来对待,你就会清楚沟通需要顺其自然,而不能急于求成。
热情的原则
热情是个案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工作者与案主建立良好专业关系的重要因素、原则与技巧,也是个案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一位称职的个案社会工作者是应该让案主感到他(她)对自己是热情与友好的,是关心案主情感与幸福的,让案主有一种舒适的、被重视的感觉。由于工作者与案主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一原则在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过程中的运用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在管理中,管理者与下属员工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命令与接受命令的关系,那么这一原则在管理中运用起来相对难度要大一点,但如果这一技巧运用恰当,对管理成效的优化同样是非常有帮助的。在管理学中一般公认有五种典型的领导风格,它们分别是:乡村俱乐部型管理;中庸之道型管理;贫乏型管理;任务型管理和团队型管理。这其中,最理想的管理与领导模式是团队型管理,在这一模式中:管理者对工作和人都极为关心,既重视组织的各项工作,又能通过沟通与激励使下属员工自觉自愿齐心协力,任务的完成来自于员工的自我奉献,在组织目标的“共同利益关系”的调节下形成了相互的依赖、信任与尊重的关系。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的公司的管理与领导模式都不是团队型的,而是任务型管理(极为强调工作,漠视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或乡村俱乐部型管理(极为强调同下属间的关系,重视与下属的感情,而忽略工作的效果)。对于在工作中力求完美的管理者而言,向团队型管理模式靠拢是他的目标,热情这一原则的运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同下属员工的关系,让他们在受重视与尊重的感觉下,自愿的为企业和公司奉献自己更多的创造力。
真诚对待案主
真诚意味着以自然、真实、主动、开放和热情的方式与下属员工进行交流。一些人的性格比较主动、热情和外向,一些人则偏于被动、内向和温和,与下属进行沟通时,一些人比较幽默,另一些人则比较严肃,我们不能说哪一种性格更适合与下属员工进行交流与沟通,重要的是你一定要让下属认为你是和他用心在沟通,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领导者与他谈话。同时,真诚也意味着诚实,它让下属觉得放心,觉得你是值得信赖的。管理者在与下属的'谈话中要表现得主动积极,乐于交谈,不能对下属的个人观点进行羞辱或嘲笑,否则你将永远失去这位下属对你的信任与尊敬。管理者在与下属员工的共事中要做到真诚并不容易,首先他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形象,要有一定的自信,然后才能在管理的过程中表现出真诚,而且对下属员工表现真诚也并不意味着口无遮拦,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只有当我们想说的有助于沟通的深入、有助于下属员工的发展、有助于工作目标更好实现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对自己的观点做完全自由的表达。
同感
同感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用心倾听。在与下属员工进行谈话和沟通的时候,管理者一定要表现出自己是在用心倾听,这是尊重下属最具体的表现。你也许会说,我当然是在认真倾听下属的谈话。但实际上,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听见了下属的讲话并不一定代表理解了下属的意思。用心倾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解;二是理解的传达,它要求管理者能够从下属的语言与非语言沟通中推断出他内心的想法和态度,强调的是对语言背后所隐藏的信息的把握,即从下属的谈话中理解到言语背后所包含的意义。当管理者在与下属进行沟通的过程中缺乏用心倾听,就很难达成沟通的目的,对接下来工作的开展会有很大的损害。例如:当下属觉得管理者不明白自己的时候,就会觉得他并不是这个岗位最合适的人选,会充满强烈的失落情绪,一旦他将这种失落的情绪带到工作就必然影响工作效率,最后受损失的还是管理者自己和公司。再如:当下属觉得管理者对他的想法没有正确的了解时,很可能以后都不会再和管理者进行用心的沟通与交流,而缺乏沟通与交流的工作环境就好比一潭死水,波澜不惊,没有活力和生气,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工作效率自然就差。为了达到同感的了解,管理者首先应该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以下属的参照标准来看待他的观点及行为,将自己放在下属的地位和处境来尝试了解,并体会他的观点及行为产生的原因。例如:下属提交了一份让你很不满意的策划方案,当你怒气漫天准备向下属发火的时候,你应该尝试以下属的角色来体会一下当时他的心境。也许这时候你就会平静下来,然后告诉下属:“我认为这个方案还很不成熟,远未达到客户对我们公司的期望与要求。以下几个提议我觉得还有必要修改,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希望你尽快修改好,拿出新的方案。”或者:“我认为这个方案还很不成熟,远未达到客户对我们公司的期望与要求,和你平时的表现比起来,这一次的提案并没有发挥出你应有的业务水平。如果有其他的原因,我很愿意在这个时候与你进行一下沟通。”
非批判的态度
在个案社会工作中,工作者的角色是了解和帮助案主,而不是对案主的想法和行为作出是非对错的评判。这一点在管理中也同样重要,只是在运用的方法上与个案社会工作有细微的差别:(1)、对于下属有损公司利益的行为和想法要及时指出并进行评判;(2)、对于在群体沟通过程中,管理者与下属所产生的不同意见,管理者可遵循非评判原则不当面作出自我的判断,但在个体沟通中可运用较柔和的语言技巧向下属说明自己与他不同的看法,例如:“刚才的问题我们这样来分析,你觉得怎么样?”或:“在这个问题上我的看法是?。”,等等。换句话讲就是不要使用诸如:“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这个办法行不通。”等口气比较硬朗的语言。如果在沟通的过程过,管理者是带着一种评判的态度(也是审判的态度),这会引起下属的紧张,从而阻止他的自我表达。因此,管理者必须以非批判的态度了解下属及其问题。
sherilyxia
社会工作接案的步骤和技巧
接案是当服务对象遇到困难前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求助时,负责接待的社会工作者所做的工作就是社会工作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社会工作接案的步骤和技巧!
1.接案前的准备
(1)什么是接案。
“接案”是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开端。是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也是社会工作者与潜在的服务对象通过沟通达成共同解决问题初步协议的整个助人过程的开始。接案的目标:与服务对象建立一个良好的专业关系.为后续的预估和介人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便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能以此为起点一起工作。实现社会工作的助人目标。
(2)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和类型。
①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服务对象的来源有三种情况:主动求助者(通常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或团体带着超出他们能力之外而不能解决的问题主动前来寻求帮助)、由他人介绍或机构转介来的.(这种情况可能是由社区内的相关部门或邻居发现某人、家庭或团体因存在严重的个人、家庭或群体问题而影响了正常的社会功能发挥,从而要求社会工作者介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由社会工作者通过外展工作而成为服务对象的(这是指那些既不是自己主动求助,也不是由他人或机构转介而来的服务对象,而是由社会工作者主动接触并使他们接受服务的人)。
②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
服务对象的类型有两种:自愿型服务对象和非自愿型服务对象。
③现有服务对象与潜在服务对象。
那些主动求助和转介及外展而来的、已经使用社会工作者提供的资源或正在接受社会工作者协助的服务对象,被称为是现有服务对象;那些尚未使用或接受社会丁作者协助和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即是潜在服务对象。
④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
(3)做好会谈的准备并拟定初次会谈提纲。
①服务对象资料准备。包括:事先研读服务对象的资料,了解其是否接受过服务;了解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走访社区,通过服务对象的社会网络来了解服务对象个人和社会处境两方面的情况:了解服务对象是否有特殊事项需要谨慎小心处理。
②拟定初次面谈的提纲。提纲内容包括:介绍自己和自己的专长;简要说明本次会谈的目的和内容、双方的角色和责任;介绍机构的功能和服务、相关政策(如保密原则)和工作过程;征求服务对象对会谈安排的意见。了解对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期望;询问服务对象是否有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以便提供及时的协助。
2.会谈
(1)会谈的目的和场所安排。
①会谈目的:了解服务对象最关心的事项,以便达成助人目标。
②会谈时要注意时间、地点、环境要求。
(2)会谈的主要任务。
①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
②澄清角色期望和义务。
③激励并促进服务对象进入角色。
④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⑤达成初步协议。
⑥决定工作进程:终结服务、转介其他服务、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3)会谈的技巧。
①主动介绍自己。
②沟通。
③倾听。
3.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
(1)资料收集的内容和范围。
①个人资料。
②身体状况。
③服务对象的特点和能力。
④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2)收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
①询问:会谈、问卷、角色扮演、完成句子。
②咨询。
③观察。
④利用已有资料。
⑤问卷调查。
4.做接案会谈记录
进行接案会谈后,社会工作者要将会谈的内容和结果记录下来。接案会谈记录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其中记叙性记录是比较常用。记叙性记录的内容大致包括:面谈目的,面谈过程,对面谈的评估,对以后面谈的建议等。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