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80

贝贝哈拉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带社会工作者的片段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厦门小鱼网

已采纳

社会工作对社会的作用

社工不应只有温润的情怀,还要有感知社会现实的能力,洞察社会本质的眼力,才能在幽暗中保持专业的魂灵。那么社会工作对社会的作用有哪些呢?

1、社会道德的驱动力。

我们经常说社会道德在滑坡,在沉沦,在开倒车。道德从其最初形成时就带有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色彩,道德最初是家庭、氏族、部落所共同遵守的风俗,并不是这些风俗就是道德,而是违反了这些风俗的个体才作为利己的存在,作为违背道德的存在。因而利他主义最初就是集体主义,不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具有好与坏的相对标准。可见道德最内在的本质是秩序,是风俗,是对人内在的规制力量,它最初就是集体主义下的产物,是孕育在生活和劳动为一体的圈子之下的生成物,因而脱离了熟人的圈子,道德的规制力量必然下降,这也是历史的必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道德在滑坡的原因,因为城市化带来的‘都市文明’已经丧失了生活和工作一体的熟人圈子,此外也有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道德标准不断提高的原因。

而法律的本质也在于其规制力量,法律是与都市文明,陌生人社会相匹配的力量,可以说从人类氏族从游牧民族定居下来之后,混居就开始了,其稳定的熟人圈子就有裂痕了,希腊罗马时期法律的兴盛无疑也标志着道德滑坡的起始。法律从道德那里承接了其最本质的内容,不断的替代道德,从而成为另一种形式的道德。但是只要有熟人圈子在,道德的作用就是必须的,我们的家庭,职业团体,同辈群体也都还需要道德的力量,道德不可能消亡,因为社会是人类关系的总和,而人类关系必然不会永远处于流变之中,一定有稳定的社会关系的存在,这就需要道德的内在规制力。

而社会工作发源于济贫法,开始于城市中,其发展有其道德背景。整个物化社会下资源分配的不均匀,人人向金钱上帝靠拢,道德产生不了利益,满足不了物质需求,道德被更多的人所抛弃,但是道德沦丧会带来社会人情的冷漠不仅伤害着人类的肉体,还有人类的魂灵,更重要的是危害社会的稳定。因而社会工作者从生理—心理—再到社会的发展无疑不是在拯救道德的沉沦,是社会稳定的一剂良药。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本身就是道德市场化的体现,从赋予一部分人的道德以价值的手段带动整个社会道德良心的复归,至少我国现在社会工作的圈子是这样的,据我所知社会工作本科的专业氛围和社会工作机构都带有厚重的人文关怀,社工人普遍的高素养、高道德是有目共睹的。“助人自助”就是要以社工人的道德情怀带动他人的道德情操,弥合熟人社会衰退带来的道德力的下降,从而赋予道德新的驱动力。

而当今社会道德市场化的程度还不够,一方面我们社会工作者本身没有意识到道德市场化的问题,当然我不是说社工人是为了钱而工作,社工人本身就是无意识的道德贩卖者,是我们本身信仰道德才使我们选择了社工行业,我们宁愿接受低工资而从事社工行业也证明了我们本真对道德的信仰。但是从本质而言我们是处在道德市场内的,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所应该兑换的工资应该是更高的,毕竟最最真诚的道德是无价的,我们要求更高的薪酬,也只有保证了道德所兑换的薪酬,道德市场才能持续运转,而道德的新的驱动力才能发挥其该有的效力。另一方面,社工专业本身专业性的不清也导致了道德市场化的'进程,我们必须要找准社工专业的定位,从社会性的角度走向社工的专业化,从而从本身的价值反推道德市场的进程。

2、社会问题的解决

我国改革开放30年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难免只顾经济发展,忽视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政治,文化,社会等问题,片面发展所带来的代价是社会的畸形化,而社工的发展就在于弥合社会畸形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我认为主要在于弥合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当然这里所指的财富除了物质财富的差距,还包括文化财富,精神财富等的差距问题,包括经济发展带来的贫困者的物质保障,健康照料;城镇化和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的身心照料,教育缺失;计划生育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情的冷漠,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缺失,心里问题;经济发展反哺社会存在的残疾人、心不健康人群的照料问题,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有效分配问题。

而社会工作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政府,地方,爱心人士进行资源的整合,资源的链接,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价值最大化的利用和分配,散播改革红利。因而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分配物质、精神、文化等这种资源,而不是创造资源。当然在我国社会发展到欧美更高的水平,尤其像瑞典,丹麦,挪威等北欧国家,社会工作行业就可以开始创造资源,创造价值,而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还是分配资源。

由此我们可以发觉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社会性,只有把握了社工专业的社会性才能有清楚的专业定位,专业角色,从而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发力和找寻突破口,培养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性。

延伸阅读:社会需要社会工作吗

近来中山大学本科社会工作专业被撤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中不少的学校也接连撤销了社会工作专业,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和社会工作者都在思考社工的前景在那里?社工的专业性在那里?社工发展的突破口又在那里?深深的忧虑感从每个社工人的灵魂深处盘旋而上,直抵震颤的心尖。我也在思考“我们需要社会工作吗、学校需要社会工作吗”这样的学科基础性的问题。我们整个社会需要不要社工这样的学科“元”问题,有待我们深入的讨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才能使社会工作学科扎根在更坚实的土地上。

社会工作本就带有“社会”二字,然而个人主义的思潮,个性化的浪潮将社会工作中的“大社会”淹没了,大社会被粉碎成了支离破碎、分崩离析的原子化碎片化的个体所组成的社会,我们强调“唯我”,强调“个别化”,过度关注个性化的自我所引发的问题,陷入了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从而看不到个性化问题的背后是不同社会制度框架下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局部’人,如果能看到个性化问题只是整个社会图景抽离出来的片段,我们或许就能找到个性化问题背后最关键的突破口,带给社工专业性。

此外我国本就是泱泱大国,自古以来讲政治,讲维稳,整个社会都围着这个国家机器运转,中国几千年来得文化就是政治文化,儒法道无不是在为政治服务,儒家的纲常伦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法家的“法”、‘术’、“势”;道家的无为而治,也不是完全出世的,也是半入世型的。因此在我们国家不能不着眼于“社会”二字。如“何雪松”教授所说我们要打造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学”,不同于美国的“精神社会工作”。

以上所说是社会工作为什么要强调社会,其次的问题是社工所体现的社会性是什么。社会工作的社会性我认为体现在两处,一处是社会工作本身作为社会道德的再造驱动力;另一处是社会工作所处理的社会问题,起到的社会稳定,社会良性运行的作用。

带社会工作者的片段

129 评论(12)

343004227qq

1. 他们很少感觉自己脱离了最初让自己兴致盎然的那项挑战。每当我与那些真正热爱自己工作的人交谈时,这种感觉就会立刻冒出来。虽然他们的职业发展道路可能会蜿蜒曲折,但他们一直与最初的挑战相系——那最为重要、推动其迈向自己工作领域的动力之源。当然,有时很难集中精力,因为我们在前进途中会时不时遇到艰难险阻,有时深感无能为力几近抓狂。但是,热爱自己工作的人从来没有完全忘记那个最初的挑战以及驱使他们向前的使命感;无论情况变得有多么困难,他们都竭尽全力回到自己所热爱的工作当中去,因为那是每天早上他们起床的动力。2. 他们的工作与自己的“早年”经历非常协调一致。我希望更多的人会意识到,如果他们回顾自己早前的经历(我的意思是很久以前,也就是早至童年时期),那么他们将联想起某些非常重要的提示。无可否认,记忆是一头怪兽,认知科学告诉我们,我们所有人都会在不同程度“虚构”记忆(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通过把实际发生的片段与想象中的“点点滴滴”结合在一起,以此重建回忆)。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大脑的运作方式,而且也无法改变记忆是一种重建的事实,但我们可以像矿工一样挖掘曾经助涨我们热情的微弱记忆。那些真正热爱自己工作的人就是如此(事实上他们通常无时无刻不在这样做),时常想起那个痴迷写作,爱讲故事,或想象着美妙建筑的童年时的自己。最重要的是:这些人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并不(而且通常不)与孩提时代的那些热情完全吻合,但他们已成功地把孩提时代其中的诸多元素融入到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当中。实际上,他们可谓是拥有成年人老练见解的精力充沛的孩子——这正是伟大之处。3. 他们的思维模式属于“组合派”。运用一句商业术语,心理研究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损失与失败——这与你的个人资产投资组合息息相关。当谈到股票“资产投资组合”时,我们明白组合内的股票既不会一致上扬,也不会一致表现糟糕;表现总会有好有坏。经济下行周期不会使这个投资组合遭到灭顶之灾,虽然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削弱该投资组合。而经济上行周期也不会使这个投资组合永久地锁定成功,尽管可能会使其更接近那个目标。关键是,思维模式属于“组合派”的人都知道,他们的事业将总有盛衰浮沉。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会因衰沉而卡壳,也不会因盛浮而自恃过高。他们都能泰然处之,并由此把握方向从而渐渐接近自己的目标。如果你想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这种全面均衡的思维模式是必须具备的。4. 他们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并不想使这一点令人感觉恶声恶气的,但事实是,真正热爱自己工作的人不会因别人的言论而放弃自己所热爱的工作。假设有个人希望终身与动物打交道。也许是作为一名驯兽师,或者动物研究员,或者兽医——只要相关即可,因为 “对动物的热爱”使然。然后有一天,学校里来了一位号称学识渊博的职业顾问,他对这个人说,梦想与毛茸茸的森林动物打交道固然很不错,但沿着这些方向追求事业是不现实的。考虑一下可操作性,考虑生活中诸多不容更改的诸多现实问题——考虑其他一切因素吧,除了你的热爱。糟糕的情况是,我们大多数人,尤其是在学校期间,并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必要的手段来告诉那个职业咨询师:“谢谢,但不用了——我要选择我的热爱。”与那些被反对者说动而因循常规的人相比,我们当中那些在诸多反对者的监视下度过困境的人更加热爱他们的工作。但是,好消息是,即便在学校期间我们接受了职业咨询师给予的糟糕建议,之后我们还是有机会重新回到那些最初激发我们热情的工作上去。这并非易事,但是非常值得这样做。稍加心理分析: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人都是能够成功自我实现之人。5. 他们天生就是继任规划师。我已在公司里度过了自己大部分的成年岁月,对此并没有多大的抱怨——但我也毫无顾忌憎恶公司行话。当然,我并不是指所有,而是许多(当有人在会议上告诉我,他们想“生理小憩”一下时,我就会起鸡皮疙瘩)。然而,一些行话则相当重要,“继任计划”就是其中之一。这个行话的意思只是说,对于每一位已在某个岗位上得心应手的员工而言,都有另一位员工正在接受相应的培训,以便在时机成熟时接任那个岗位。而时机最终总是会成熟的,因为情况时时刻刻在变化;这一点亘古不变,我们人人都可以确信。热爱自己工作的人不仅知道这一点,而且还由衷地接受这一点,并且积极寻找他人以分享自己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希望他们将来有一天也会想从事自己目前的这项工作。这些人之所以这样做,并非因为公司员工守则告诉他们应该如此,而是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这种工作激情驱使他们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如果准继任者的那名员工并不热衷那个职位,那么那位热爱本职工作的人会尽心帮助他们搞清楚哪个职位会让他们动力满满——因为成功人士毫无掩饰地醉心于创造成功。6. 他们会留下来,但需知道,他们也将会离开。他们为什么会离开呢?因为对于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人而言,组织非常重要,因为组织为他们从事中意的工作提供了基础设施,但没有一个组织能在激发他们热情方面拥有垄断权,如果一家公司或企业或非营利性组织等不再为这些人从事自己所喜欢的工作提供足够的施展空间,那么便到了这些人离开的时候了。我想说:“这并不是个人问题,”但事实是,这绝对是个人问题,确实如此。彻底投身于自己所热爱的工作是一个人生命当中最具有个人色彩的一部分。激情总会取代基础设施以及组织的功能,而这就是为什么它能成为我们自身重要一部分的部分原因所在。7. 他们不会停歇。说实话,我已经记不清自己曾看到过多少经理试图说服一个充满激情的人放弃自己的追求。经理有一个自己的计划,需要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担任计划内的一个规定角色。对于热爱自己的工作并激情澎湃的人或正逐渐向自己心中所好靠拢的人而言,只有该计划能左右他们时才会屈从。换言之,当一个经理明确表示:“这就是你在我的计划中需要担任的角色,如果你做不好,后果会很严重,”精明的人通常会效劳,至少暂时是如此。但以激情为驱动力的人一心想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他们早已想出办法突破该计划的桎梏继续向前。你无法阻止他们。试试看便知结果。坚韧不拔而且以激情为驱动力的人最终将获胜,即使这意味着在短期内要遭受一些磨难。8. 他们毫不费力就能把别人吸引到自己的身边。如果你不介意老生常谈的话,那我想说——激情总有市场。嗯,确实如此。人们希望围绕在那些热衷自己工作的人的周围,因为能受到感染力。所以,让我们假设一位热爱自己工作的人——他们迎接挑战热情四射,然后把他们放在这样一群人当中——他们的方向性和热情都大为逊色,而且坦率地说,他们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为什有意义还感到有点困惑不解。这些人中有些可能极其倦怠,没有什么可以改变他们的看法,但另一些会有所察觉。当他们尝到甜头后,他们就会想要更多。很快,他们将开始对上班产生了一种奇怪的、令人振奋的感觉(即使他们并不完全知道是什么使然)。这便是激情的感染效果,如果你曾在某处不带一丝激情地工作过,那么你就知道,那些日子多么乏味,多么痛苦。热爱自己工作的人传递出心理学家所说的“社会心理传染(psychosocial contagions)”,只需“少许”便可改善办公室的工作气氛。此时,那些感染他人的人会被受感染的人所肯定,一个良性循环就此开始。9. 他们活在当下。热爱自己工作的人并不是那些目光短浅的思考者,但他们也不会等待太久来看看是否“万事俱备”,或者其他一些粉饰 “还差最后一点儿”的想法的说辞。当然,他们会给一些时间——他们知道对于任何人而言,要有所成就需要时间。不付出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时间,什么目标也不会实现。但如果你认为你将使一个真正充满激情的人相信,在他们可以行动之前,必须先落实一系列外部因素的话,你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对于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人而言,“当下”是宝贵的,因为“当下”在转瞬即逝。而且,事实证明,这是他们传递给我们其他人的最重要一课。1010. 他们永远不会为了无谓竞争而目光短浅。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说过一句名言(这里经改述),高效能人士并不把整个“蛋糕”看作是数量有限的几块。相反,高效能人士把 “蛋糕”视为足够所有人分享,而看到别人拿到蛋糕并不会让他们不安。虽然我们无可回避地生活在一个竞争文化中(或者说我们人类就像这个星球上所有其他物种一样,充满竞争),但健康有益的竞争与追求私利的狭隘之争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别。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是在竞争。若非如此,那么他们将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但他们不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阴谋暗算和拆墙挖角上;他们并没有仅仅因为可以享用的蛋糕会减少一块而不让他人得到应得的那块蛋糕。热爱你所从事的工作——无论要达到目标需要你多么富有竞争力——并不需要踩着别人以达到目标。本文中所谈到的那些热爱自己工作的人凭直觉就知道这一点,而这正是他们值得撰文称道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358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