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46

好好生活2013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个案感受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iaoqiao945

已采纳

社会工作者多角度介入个案案例分析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手法之一,是社会工作者实务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对一个个案的介入中,社工会根据案主的特征以及需求,不会仅仅运用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而是会运用多种不同的理论进行跟进,以期达成个案目标。那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分析多角度介入个案案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个案背景

案主芳姐(化名),52岁,6岁丧父,母亲独立养育兄妹4人导致积劳成疾,几年后身患肺癌转移脑癌,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不能自理,只能依靠子女照顾。案主婚后育有一子,1993年10月丈夫毫无征兆地不幸猝死,案主当时31岁,儿子只有5岁。1994年母亲去世,一年内痛失两位亲人,使案主痛不欲生,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极度厌世。而且案主于2001年下岗,一直靠打散工维持母子二人生活,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总是十分地卖命,唯恐失去这份工作,致使案主感觉力不从心。案主丧偶二十多年,只有与儿子相依为命,但目前案主与儿子关系极差,致使案主情绪低落。家中的物品多数都是街坊更新换代而淘汰的,但是与邻居关系紧张,由于常年精神和经济的巨大压力使案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痛风、白内障等,长期的贫困无助,导致案主精神压抑崩溃焦虑,悲观厌世、极度自卑、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再加上更年期综合症造成案主性格孤独,对每件事都耿耿于怀,情绪陷入低谷,终日闷闷不乐!

二、接案:曲折中前进

案主是主动求助型的,因此她主动向社工讲述她面临的困境,社工也认真的倾听与探索,并及时对案主问题进行澄清,在澄清的过程中,社工与案主共同进行,以增进案主对自身问题的了解。根据案主的表述,社工对案主目前面临的困境做出初步的预估,目前案主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1、情绪问题:案主始终不能对其小时候爸爸的突然离世,和刚结婚没多久的老公的突然离世释怀,害怕这种状况也发生在儿子的身上,虽然母子关系较差,但是也经常提心吊胆、再加上更年期,案主怕病、怕老、怕穷的心理状态更加严重,目前表现为焦虑,压抑、苦恼、无助的情绪状态。2、就业问题:案主目前在一家公司做门卫,但是工作条件十分的差,而且工资很低,一直想要再做份兼职,比如家政之类的,希望社工的帮助,而且案主在做工作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力不从心,怕得罪人,怕被老板解雇。3、家庭关系:与儿子关系较差,也常常给儿子施加一定的压力,导致儿子不愿意回家,母子之间的沟通也没办法正常进行。案主同意社工的对问题的归纳。

但是由于案主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社工刚进入社工行业不久,经验不足,并且案主承认自己需要改变是一件困难的事,由于求助者本身的自尊、自我完整及独立人格,接受他人影响是一件困难的事,并且对一个陌生人坦诚、信任同样也是一件困难的事。于是,社工咨询中心两名专业督导,请督导给出一些建议与指导,并积极同中心经验丰富的社工进行交流,以解决社工的疑问及在开展个案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最终,经过社工与案主对案主问题澄清后,案主愿意接受服务,社工也与案主建立初步的工作契约,确定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界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三、情绪问题的处理:优势视角的运用

当案主开始探寻、重新发现和修饰自己的才能和天赋之时,你就会看到他们之中的火花。这些火花将点燃充满希望的、充满活力的、忠诚奉献的和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的火焰。

经过前期社工的倾听与陪伴,社工与案主建立了信任关系。

案主经常说到自己身上的衣服以及家中物品大部分是街坊淘汰掉的东西,但案主却拿来穿,拿来用,但是案主又是一个要面子的人,穿着这些衣服总觉得没有自信,觉得别人都瞧不起自己。而且爸爸和老公的突然离世对案主心灵造成重创,心理阴影较重,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倒霉的人,从来没有走过好运,再加上目前儿子的不听话,家中东西坏了没人修理等,使案主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案主做什么事都力不从心,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每天躺在床上会想很多很多的事,而且焦虑不安!

社工同案主分析案主面临的不幸,并将其赋予意义,来自外部的伤害即是父亲和丈夫的突然离世,来自与内部的障碍是害怕这种不幸会降临在儿子身上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以及想到这么多年来自己所受的苦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此,社工同案主分析熬过二十多年案主来自内部的毅力以及虽然下岗但是能够生活的能力等等,看到案主身上的优势并聚集潜能,夸赞案主身上的优势。除此之外,同案主畅想积极的愿景,乐观取向的看待问题,对解决问题有信心,把握一切可能机会,接受不可能改变的东西。

社工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引导案主从不幸中学习,改变和成长。社工与案主开放式的情感表达,用互动与幽默分享自己的感觉(包括快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案主表示与社工接触的这段时间有所改变,心情爽朗了一些!

四、巩固改变:阳性强化法的运用

笔者认为运用阳性强化法的前提是社工与案主的互动关系,社工同感的运用,会使案主产生“社工明白我的感受”;社工的温暖和接纳,使案主觉得“知道社工尊重我,她很仁慈,一点也不苛刻,是完完全全地接纳我,所以我不会感到威胁”;社工的真挚与诚实,使案主感觉“知道社工并不虚伪,而且是表里如一地和我相交”,社工专业能力的展现,使案主产生“知道社工有能力帮助我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案主才会对社工产生信任,运用阳性强化法的效果较好。

社工每次与案主面谈,发现案主情绪控制的较好或者与儿子打电话没有再发生争吵,社工就会表扬案主的行为,以巩固案主的改变。而且社工还会对案主设定目标,如:这个星期我可以允许自己胡思乱想3次,下个星期2次,对案主每次达到目标时,社工也会进行及时强化。此外,社工同案主模拟与儿子通电话的情景,在此过程中如果案主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社工也会对案主进行赞扬。

在同案主接触的这段时间,案主在情绪管理方面以及与儿子关系方面有所好转,针对此,案主还写封感谢信,以感谢社工的帮助!

五、虽有好转,仍需陪伴

目前来说,虽然案主在情绪方面,和儿子关系方面有所好转,但由于此个案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可作为长期个案跟进。治疗过程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社工的真诚、无条件的接纳和同感,使案主处于一种不同于日常经验的真诚关系中,在这种不设防的状态下,案主更可能坦露与发泄平时掩饰的情绪与需要,从而增加自我了解与自我表达,最终产生自我接纳的效果!在此个案中,社工先是处理案主的情绪问题,也将处理情绪问题贯穿于整个个案中,在接下来的时间,社工会一如既往的陪伴案主,直到解决其在就业关系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与儿子的矛盾关系为止!

社会工作者个案感受

132 评论(15)

吉果0412

社会工作是一个性质明确又处于发展中的专业和社会服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你参考! 篇1 离开社群工作快四年了,但在那工作的二十三个春秋深藏在我的记忆里,久久不能忘怀。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从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成长为执掌街道全面工作的党政负责人,还有我深爱着社群工作的原因。曾经想以一生时光与社群工作相伴。正当我满怀 *** 投身于新的一年工作之际,无法选择的接受了组织上的调任,含泪离去。多么难舍啊,一道工作的同事!多么留恋啊,社群的父老乡亲!回想那些平平淡淡的日子,我却在品味其酸甜苦辣中为自己赢得的那份和谐和温馨倍感欣慰和满足。 我是从部队转业后被分配到街道办事处工作的。刚接到报到通知,我很茫然,不知将去的地方是从事怎样的工作。就在这一刻,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很善意的跑来告诉:街道是社会团体,你以后的工作是成天同老头老太打交道。让我赶紧找人调换工作。而我是因爱人在这才转业落户,她的父母是一对受人尊重且十分安分的普通工人,一辈子还不知道什么叫找人。还是听天由命吧。来到了街道上班以后才明白,并非象我同学所讲的那样,街道也不是什么社会团体性质。原来街道是城市基层 *** 的派出机构,担负社会管理职能。一般下辖几个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那时的街道居民还是挺纯朴的,也常去居委会参加居民会议。当时巿场供应的不少物资都是凭票购买,而这些象煤栗、粮票等票证都由社群发放,由此社居委在百姓眼里是不能怠慢的地方,居民工作比现在好做多了。好多年老的人也称其街委。或许这就是我那同学把街道办事处误解为街委的缘故吧。 我是以司法助理员的身份被分到街道工作的,所在的街道是老城区与郊区相邻的位置,辖区当时有六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都有一个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调委会工作的人就是调解主任。当时,居委会成员大都是退休的老同志,只有极个别成员没有工作单位,因而每人每月只拿几十块钱补助费。我这司法助理员主要是指导调委会工作,参与重大民事纠纷的调解。每个月发生的纠纷大致在五起以内,我参与调解的纠纷通常在两至三起,余下小点的纠纷由调委会负责调处。别小看这项工作,从中也能得到不少乐趣。我为每起纠纷的平稳的化解感觉到社会的责任,内心荡起成就感。后来我被所在公安派出所的一位所长笑称是调解专家,我却乐意的做这样奉献。 进入二千年以后,我开始走上了街道领导岗位,先后由副职到正职,直到后来主持街道党政全面工作。我一直从内心感谢和我一道在社群工作的同事,他们对我关爱有加,宽容了我许多不足。他们对我的尊重使我深深感动。我总感到人不能把自己的权位看重,那仅仅是一种责任。任何时候都要以一种平常心对待你的同事,甚至是在门房工作的人,都是今生与你有缘的人,你微小的一份关爰同样令他们全身温暖。在街道工作岗位上我尽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说修条不起眼的水沟或是一段路,点亮一盏路灯什么的。比看事小,群众却很关心很感动。切切不可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干。如细微中能成就社群的大业。 社群工作几十年,是我人生最好时光。尽管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我能做到扪心无愧。无论是走进街道,还是社群,我都很坦然。面对社群居民对我的微笑和亲切的招呼,感到快乐和满足。我能自豪的说:每个进入我办公室离去的人都会成为我的朋友。尽管有些事没有办好。但那不是我职责范围的事,他们都能理解。而我的热情,他们能感到实在和可信。有人说我面象弥陀,那我就以弥陀的笑容面对所有的朋友,愿所有的人开心快乐。 篇2 20XX年7月2日至4日,我参加了20XX年社群工作者培训班,虽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课程内容相当丰富,有社会工作实务原则的介绍,社会工作和社群互助的关系,社会工作实务的交流,还有分组案例讨论分析,十分切合社群工作实际。 培训中,每位老师带来的专业报告都十分精彩。老师们生动的讲解,举出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案例,结合具体事件,加以理论的运用,把我认为很繁琐的问题变得有条有理,使我收获颇多。 在所有课程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上海大学社工系范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社群工作实务原则专题报告,范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了他在生活、工作中接触的例项,他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让我们得到很多启发。通过他的讲座,是我们了解到面对不同的人群要用不同的策略,要了解不同行为表现人群背后的心理因素,要善于站在居民的角度换位思考。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居民,耐心倾听居民的诉说,让居民把情绪发泄出来,把不满诉说出来,从细微中洞察资讯和居民诉求,了解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为居民服务。 分组案例讨论和集中点评,让我们分享到社群同仁的社会工作经验交流和与老师共同解析案例,学会面对出现矛盾和问题,如何着手进行处理解决,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使我受益匪浅。 这次培训,包含了在社群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让我们学到了宝贵的工作经验。我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一名社工,不仅要有一颗服务居民的心,还应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及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要熟练掌握与社群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及个案、小组、社群、社会工作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作为新时期的社工,我们更应该以创新的理念在社群这个基层岗位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脚踏实地,勇挑重担,努力提高服务居民的本领和水平,为民排忧解难,为民多办实事,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 篇3 20XX年5月份我参加了在松江区西林成校举办的社会工作者培训班,经过这次培训,我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价值观等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下面我简单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我对社会工作的多种理解——科学的助人方法,是助人活动,是一种艺术,是一个专业。现代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秉承利他助人的价值观,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机构和社群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我感受最多的是老师将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梳理,系统的将知识分块整理后传授给我们。例如根据介入方法分为小组和个案两个专题,又根据服务物件分专题讨论。这种“专题”式的授课模式让我们更专注于各个不同领域呈现出来的问题及针对的技巧,在归纳与分析中加深了对不同技巧的认识和运用,可谓是“温故”。同时,在课堂上通过分小组讨论让同学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念,是让同学们积极投身到知识创新与分享上来的一种良好方式,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增加了与老师的互动,可谓是“知新”、一举多得。我本人非常喜欢课堂上这种讨论的环节,觉得在讨论过程中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能听取其他人的观念和思想是互相促进与提升的一种良好方式,并且在展示小组成果时展示的是智慧也是分享的喜悦。 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头脑中假设的简单的助人行为,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分为三部分:一是价值理念。与其他社会学科不同,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社会工作价值是指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的要求和规定。作为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平等、尊重、民主、接纳、诚信、助人自助、自决等专业价值理念。二是知识体系。社会工作者除应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应熟悉与社会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三是实务能力。社会工作者应熟练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群工作、社会行政管理等社会工作方法,协助服务物件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挖掘潜能,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服务过程中,应能够与各类服务建立专业关系,对服务物件的问题做出预估,制定服务计划和服务协议,能够独立接案、结案和提供跟进服务,能够对提供的专业服务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和发展规划,整合、运用相关社会服务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影响社会政策。 时间过得很快,这次社会工作者培训已结束。在这次培训中,我认真听取了精彩而又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虽然培训中的课程并不一定与平日工作有直接关系,但社群工作分工不分家,掌握各个条块相关政策、情况是每位社会工作人员都应该做到的。 新世纪的社工应该以创新的理念在社群这个基层岗位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作为年轻一代的社工,我们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日常工作中脚踏实地,勇挑重担,努力提高服务物件的本领和水平,为基层建设做出贡献!

124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