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琳子雄霸天下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内容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基本上围绕着社会救助的内容展开,也就是说以基本生活救助、各类专项救助、灾害救助以及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为主。
一、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的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从制度设计上看,基本生活救助目前在城市主要是城市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农村主要是农村 低保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
1、参与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
(1) 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
作为社会救助的核心,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
(2) 政策实施与评估:
社会工作者是救助政策实施的具体执行者。
评估是对社会救助政策的合理性和政策实施的公平性的检验,是促进社会政策更加科学、更加完备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社会救助政策起步晚,目前正向着综合性、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救助政策的功能、目的、手段,救助行为的标准、方法、形式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2、以社区为基础推动生活救助各项政策的实施:
(1) 物质救助与能力发展并重:
社区是社会救助的主要平台,是困难群体日常生活和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许多与困难群体相关联的救助政策都需要在社区层面实施。推动以反贫困为主旨的生活救助各项政策
在社区层面的实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提供物质帮助,利用国家救助政策为贫困个人和贫困家庭提供所需的现金和物质援助,以及一些服务支持等;
二是提供就业机会,为贫困家庭的发展和贫困个人的能力展示创造条件,使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逐步减少并脱离对社会救助的依赖。
(2) 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
社会救助的主体除了政府,还有各类社会组织。在社区层面,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开发和整合各类单位、社会组织的资源,将政府支持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形成社会救助的合力。
1 建立邻里支持网络。困难群体的社会交往范围小,人际圈子同质性高,家庭支持不够。在实施社会救助时,社会工作要积极为困难群体修复社会关系,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尤其是邻里支持。
2 整合驻区单位的资源。在社区层面,共驻共建、资源共享是指单位与社区之间形成和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资源共同使用,问题共同解决,共同享用。驻社区单位和个人社区意识的增加,钭会大大提高社区认同度,同时对社区的依赖性也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要善于联系驻区单位,注重发展共享资源。比如,某一社区利用暑期成立了为困难家庭服务的“少年义工队”。
3 注意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比如,可以引导青年志愿者组织为孤寡老人提供陪聊服务,可以动员妇联组织为贫困家庭的妇女、儿童提供相应帮助等。
二、专项救助社会工作的内容:
专项社会救助制度的目的在于解决贫困群体遇到的基本生存之外的专门困难,比如儿童的教育问题、家庭的住房问题、看病就医问题等。 (多选)
1、教育救助:
(1) 参与政策制定,促进政府加大对教育救助的投入。
我国政府针对家庭贫困而无法入学的学生建立了教育救助制度。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减免学费、教科书费,补助困难学生住宿费用和午餐等;在高、中等教育阶段,主要是提供学校报到路费、发放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2008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达到200亿元,90%的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学生获得资助。
(2)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救助,整合社会资源。
各类社会组织和热心人士也是教育救助资源的重要来源。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实施的“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等项目就是我国重大的社会教育救助举措。 (专项救助)
(3) 针对学生个人需求,开展分层分类救助。
包括针对困难家庭学生教育救助在内的教育资助体系共分五个层次,即 “奖、贷、助、补、减” 。
1 所谓奖,即学校设立奖学金支持家庭困难且学习优秀的学生。
2 所谓贷,即金融机构针对高校困难学生开展的各种助学贷款。
3 所谓助,即政府通过学校发放助学金,同时学校设立勤工俭学岗位,学生可以通过工作获得一些收入。
4 所谓补,即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专款和高校从所收学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对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
5 所谓减,即针对不同专业和经济困难程度不同的学生减少或者免收学费。
(4) 提高救助效果,健全救助网络。
2、医疗救助:
(1) 寻找社会工作与医疗救助的结合点。
一方面连接社会保障部门,通过医疗救助为城乡贫困人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供资助,并帮助患者通过社会保险机构报销相应的医疗费用;
另一方面连接医疗机构和民政部门,帮助符合条件的患者准备各种申请材料,及时就医和诊治,并协助办理二次救助。
(2) 参与救助政策的制定,改进医疗救助程序。
3、住房救助:
(1) 帮助困难家庭申请住房救助。
住房救助是由政府直接投资建造或者以一定优惠政策鼓励投资方建造廉租住房,并以较低的价格或免费出租给贫困家庭的一种制度。社会工作者要帮助贫困家庭熟悉当地住房救助政策和申请程序,并与必要的机构进行协调,使服务范围内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都能获得住房救助。
(2) 参与住房救助的管理和监督,帮助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
住房救助涉及的部门多,申请程序复杂,受理时间较长,有的可能轮候数年。为了确保住房求助政策的公正性和严肃性,社会工作者需要参与住房求助的管理和监督,协助住房管理部门和低收入家庭认定部门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协助有关机构建立申请人家庭收入申报与核查制度,并及时掌握享受住房救助家庭的人口、经济状况变化情况,从而减少或杜绝编租、瞒报收入财产等违法行为。
三、灾害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灾害救助社会工作就是通过科学的和充满人性化的工作方法,对受灾群众进行及时的生活救助,帮助他们解决最紧迫的'生活问题,为灾后重建和生产生活的恢复奠定基础。
1、灾害紧急救援:
(1) 紧急救援、减少财产损失:
灾害紧急救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救护生命,减少财产损失。
(2) 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社会工作者应当协助政府部门,统筹安排好社会救助生活物资的筹集、发放和使用,解决好灾民的吃饭、穿衣、住宿、饮水、医疗等基本生活问题。
(3) 安抚灾民情绪,进行心理疏导: (国家行为)
社会工作者应当采取措施稳定灾民情绪,及时介入心理救助,运用专业手法给予灾民适度干预和心理疏导。
2、灾后社区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是灾害求助的重要内容。我国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地方分级管理”的方式。其中民政系统主要负责灾后民房的恢复重建,能源、交通、建设等相关部门负责市政基础设施恢复建设。
(1) 在现有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管理体制下,社会工作者应当采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社区人居环境的恢复重建,参与监督管理社区重建工程建设进展,加快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能力。
(2) 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3) 恢复社区正常的经济秩序。
四、流浪乞讨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参与求助政策修订 (找中心)
2、求助机构的建立与管理
3、流浪乞讨人员的个别化服务:
(1) 主动救助:
包括街头求助和全天候救助。街头求助是指借助救助巡逻车和救助亭对街头的流浪人员实施救助。全天候救助就是各个城市的救助站24小时开放接待流浪人员。
(2) 机构救助:
包括基本生活安置及行为思想引导与矫正。救助机构首先要做的是给予生活的合理安排,除了物质上的救助,还要开展教育,对其行为和心理进行疏导,消除其懒惰和依赖社会的想法,纠正偏差行为,帮助其分析自身的长处和弱点,鼓励他们独立自强,走出困境。
4、流浪儿童:
我国政府对于流浪儿童的定义是:“年龄在 18岁 以下,脱离家庭或其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 24小时 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 最终陷入困境 的人。”
(1) 动员社会力量,预防流浪儿童的出现;
(2) 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建立全方位的救助体系:
1 从物质救助到教育救助;
2 从机构救助到回归家庭与社会;
3 安置与跟踪服务。

南瓜冰妈
社会工作中的结案
结案指结束案件。谓作判决或最终处理。下面是我整理的社会工作中的结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结案阶段的主要任务:
逐步 结束工作关系所采取的行动。
结案是一种事先计划好的行动。
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是有时间限制的。一般来说,结案是表示服务对象不再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协助。
结案时要做如下工作:
1、总结工作
2、巩固已有改变
(1) 回顾工作过程;
(2) 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是让服务对象认识到他们自己所拥有的力量,他们在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3) 给服务对象积极支持。
3、解除专业工作关系:
结案并不是说社会工作者绝对不再与服务对象接触,而是不再提供服务。如果服务对象还需要其他服务,社会工作者应给予 转介 。
4、撰写结案记录:
结案时要撰写书面结案记录。结案记录的内容包括:服务对象何时求助、求助原因、工作过程中提供了哪些服务、服务对象有什么改变、为什么结案、社会工作者的评估和建议等。
二、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结案是一个转折性事件,意味着一种状况的结束和另一种新经验的开始。服务对象在这个阶段可能会出现两极情感反应,即一方面对即将到来的分离产生失落、难过等负面情绪,另一方面也充满兴奋、希望和成就感等正面情绪。
1、结案的类型:
结案标志着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终止接触。结案时最理想的状况是,在服务对象实现了改变目标的情况下结束与社会工作者的关系。 (单选)
(1) 目标实现的结案:
社会工作者提议结案,服务对象也接受,由此就进入结案阶段。
目标实现的结案大部分是短期介入结案。某些特殊情况下,有些服务对象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来处理与社会工作者的分离,结案所花时间比较长,称为长期介入结案。
(2) 因服务对象不愿继续接受服务而必须终止专业关系的结案: (重)
在 外展 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服务对象强烈抗拒服务,社会工作者就没有理由再继续维持与他们的工作关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服务对象没有意愿和动机接受服务,双方的关系没有意义。
(3) 存在不能实现目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的结案: (重)
例如,当社会工作者发现服务对象的需要超出了自己和机构的能力时,就要结案。这种情况下,结案的形式可以转介——将服务对象转往其他机构去接受服务——结束;也可能以转移——转由其他社会工作者提供帮助——结束关系。
(4) 社会工作者或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时的结果:
当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身份发生时,即使目标没有实现也要结案。
2、服务对象的正面反应: P42
3、服务对象的负面反应: P43
由于结案意味着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终止,意味着服务对象要回到各自的生活世界中,也意味着其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就要停止接触,不再有社会工作者的陪伴,因此,终止关系可能给他们带来“分离焦虑”等感受,表现为对这种即将到来的结案产生负面反应。
常见的`负面反应包括:
(1) 否认——不愿承认已到结案期,避免讨论结案的话题。表现为不准时参加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会谈,会谈时心不在焉等。
(2) 倒退——回复到以前的状态,以此拖延结案的到来。
(3) 依赖——对社会工作者过分依靠。
(4) 抱怨——对社会工作者不满意。
(5) 愤怒——表现为对社会工作者不满,批评、攻击和挑战其他人。
(6) 讨价还价——当发现没有可能阻止结案时,有些服务对象会寻找理由延长服务期限,有时还表现出倒退行为,很多已经解决的问题重又出现等。
(7) 忧郁——当所有延长结案时间的努力都无效时,有些服务对象会表现得无精打采、失落而无助,对结束关系充满焦虑。
4、结案反应的处理方法: (多选) P43~P44
(1) 在结案前与服务对象回顾一下介入工作的过程,以确定结案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
(2) 提前让服务对象知道结案时间,早些做好心理准备。
(3) 在结案阶段社会工作者要逐渐减少与服务对象的接触,提醒服务对象要学会自立,给服务对象以心理支持,告诉他们有需要时社会工作者将继续提供协助。
(4) 社会工作者也要估计一些可能会破坏改变成果的因素。
(5) 安排正式的结案活动,让服务对象分享各自的收获,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感受,相互鼓励,面向未来。
5、结案与跟踪服务: P48~P49
鉴于弱能儿童家长经过小组历程已达到了小组的目标,并在小组互动过程中建立起了同于失者的支持系统,按照工作计划小组进入了结束阶段,社会工作者将小组交给了弱能儿童家长版主动作。
(1) 跟踪服务的意义:
跟进服务重点要了解服务旬结案后的情况,以提供必要的帮助。跟进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知道服务是否真正有效,也使服务对象感受到社会工作者的关心,增强他们继续改变的动机和信心。
(2) 跟进服务的实施方法:
1 电话跟进:在结案后一段时间内社会工作者用电话与服务对象继续联络,了解结案后服务对象的情况。
2 个别会面。
3 集体会面。
4 跟进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
个案辅导方案
一、案主的基本情况
性别 年龄 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 联系方式
二、案主所面临的问题情境及需求分析
1、短期目标
2、中期目标
3、长期目标
4、具体方案
个案面谈报告
一、有关案主基本资料
姓名 性别年龄 婚姻状况 面谈的次数:第X次
面谈的日期、时间、地点及面谈持续的时间
二、此次面谈的目标
三、面谈内容及过程
1、案主呈现的问题现状
2、工作员对案主的观察
3、工作员对此个案特点的分析
四、评估
1、面谈目标大指程度
2、工作员的角色、技巧和方法
五、未来计划与下一步的介入
结案/转介报告
一、有关按住的主要背景资料 姓名性别 年龄 个案开始日期 个案面谈日期 面谈的次数
二、接触次数与方式 电话接触次数 个别面谈次数 小组面谈次数 家访次数 其他接触
三、案主/家庭的问题
1、案主/家庭呈现的表面问题、问题的影响、案主的处理方法
2、案主/家庭的实际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四、对案主的一般描述
1、外貌
2、性情
3、情绪表现
4、其他
五、案主/家庭的社会背景
1、案主的教育与工作背景
2、案主的家庭结构与关系
3、案主/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
4、案主的社会背景与呈现的问题的关系
5、其他
六、案主/家庭的生活状况
1、生活环境
2、个人/家庭收入与经济情况
3、个人/家庭生活起居习惯
4、其他
七、工作员对案主/家庭的评估
1、案主/家庭问题的可能起因
2、影响问题发展的因素
3、该问题对案主/家庭的影响
八、个案发展的过程
从接案到结案/转介的发展过程与达成的程度
九、工作员提供的服务
工作员曾经提供的各种服务以及服务目的的达成的程度
十、工作员对个案/家庭的未来发展计划和建议
十一、个案/家庭对结案/转介的接受程度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