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29

浩予妈妈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巴特利个人简介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小小文er

已采纳

维特根斯坦姓名: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出生: 1889年4月26日 (奥地利维也纳)逝世: 1951年4月29日 (英国剑桥)学派/流派: 分析哲学, 语言哲学主要领域: 形而上学, 认识论, 逻辑学, 语言哲学, 数学哲学著名思想: 语言的图象论, “不可说”, “意义即使用”, 语言游戏, 家族相似, “私人语言”论证, 生活形式受影响于: 祁克果, 叔本华, 弗雷格, 罗素, .摩尔, 魏宁格, 拉姆塞, 斯拉法施影响于: 罗素, 斯特劳森, 克里普克, 塞尔, 普特南, 戴维森, 达米特, 冯·赖特, 丹内特, 罗蒂, 安斯康姆, 拉姆塞, 莱特, 皮特·海克, 麦克道威尔, 奎因顿, 霍尔威奇, 麦克金, 戴蒙德, 柯南特, 列奥塔德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香港及台湾译作维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生平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于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母亲莱奥波迪内,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银行家的女儿。路德维希在八个子女中排行最小,有着¾的犹太血统,于纳粹吞并奥地利后转入英国籍。维特根斯坦与希特勒1903年于林茨的一所中学。按照当时惯例,拍照的位置根据成绩安排。成绩越好的学生越往前排坐在距老师越近的位置,成绩差的则反之。维特根斯坦与希特勒1903年于林茨的一所中学。按照当时惯例,拍照的位置根据成绩安排。成绩越好的学生越往前排坐在距老师越近的位置,成绩差的则反之。维特根斯坦自幼跟随兄姊在家里接受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结果却无法使其达到正规高中的接纳标准。直到1903年在通过入学考试后前往林茨的一所以技术著称的中学学习,与阿道夫·希特勒同学[2],不过尚未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两位重要人物有过任何深入的交往。和一些伟大人物一样,维特根斯坦在中学的成绩并不好,大都处于中下水平[1],在度过了三年的不愉快后,更带着高考的落败离开了这里。少年路德维希爱好机械与技术,十岁时就制出过一台简单实用的缝纫机。其最初的志向在于物理学,曾经渴望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玻尔茨曼,然而,后者于1906年自杀,使得维特根斯坦的希望毁于一旦。随后维特根斯坦又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1906年,维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学习机械工程。1908年,进入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攻读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学位。期间,为了彻底搞清螺旋桨的原理,同时出于对数学基础的兴趣,维特根斯坦阅读了伯特兰·罗素与怀特海合写的《数学原理》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的《算术基础》。在1911年夏天拜访了弗雷格后,维特根斯坦听从了这位逻辑学家的推荐,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问学于罗素门下,后成为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学生兼好友,罗素称这场相识是他一生中“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本可免服兵役的维特根斯坦作为志愿兵积极入伍,在战场上完成了标志所谓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哲学论》(英文版:Tractatus Logico - Philosophicus;德文版:Logische - 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的初稿。《逻辑哲学论》后他认为所谓的哲学问题已被解决,于是怀着贵族式的热忱前往奥地利南部山区,投入格律克尔倡导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有着理想主义追求的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对学生也充满了热情,然而却被无法理解的家长们视为“疯狂的家伙”,他们拒绝了这个古怪家伙提出的收养其中一个或两个学生的要求。1926年,被证明总是与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维特根斯坦离开了“粗俗愚蠢的南部农民”,结束了乡村教师的职位。作小学教师“失败”之后维特根斯坦先是在一个修道院里作过短时间的园丁助手,后来其姊玛格丽特由于担心他的精神状态而设法要求其协助设计并负责建造了自己的一处宅第。这个后来曾被用作保加利亚使馆的建筑物使维特根斯坦获得了建筑师的身份。1927年,维特根斯坦结识了奉《逻辑哲学论》为圭臬的“维也纳小组”成员并应邀参与一些活动,与石里克、魏斯曼等成员有过交往,然而维特根斯坦拒绝加入他们的圈子。1928年春在听了数学家布劳维尔在维也纳有关“数学、科学和语言”的一次讲演后,维特根斯坦重新萌发了强烈的哲学探索的兴趣。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以《逻辑哲学论》作为论文通过了由罗素和.摩尔主持评审的博士答辩后,留在三一学院教授哲学,并于1939年接替摩尔成为哲学教授。1947年,坚信“哲学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维特根斯坦从剑桥辞职,以专心思考、写作。1951年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维特根斯坦在好友比万(Edward Bevan)医生家中与世长辞。去世后由弟子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和里斯(Rush Rhees)出版了被认为是引导了语言哲学新的走向的《哲学研究》(英文版: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德文版: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被罗素称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热情、深刻、认真、纯正、出类拔萃。[2]维特根斯坦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3]。早年维特根斯坦家族有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长期的艺术捐助商,勃拉姆斯、马勒等是这个被音乐充满的家庭里的常客。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中音乐天赋不算突出的路德维希其单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诣,同样,被认为是有书面表达障碍的维特根斯坦的文笔却也十分精湛。另外维特根斯坦十分喜爱奥地利文艺评论家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的著作。然而“不幸”却很早就与这位哲学家如影随形,孤独和抑郁充满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据其传记作者威廉·巴特利(William Warren Bartley)考证,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恋者,这其中的两个兄长汉斯和鲁道夫早年分别自杀,此后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虽然放缓了对子女们的严厉,青年路德维希却仍然常常有令罗素担心的自杀倾向,据称其本人参加一战就是为了“体面地自杀”。他的另一个兄长库特·维特根斯坦在战场上被俘前自杀,在战争里幸存但致残的最后一位兄长,保罗·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单臂钢琴家。[编辑] 哲学简介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大约相当于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思想的最初源泉主要来自弗雷格的现代逻辑学成果、罗素与怀特海写的《数学原理》和.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横贯其一生的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4],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维特根斯坦他的前后期思想转变很大[3],他在《哲学研究》序言中说明前期著作犯了严重的错误,当然,他也说过要把前后期著作对比,以前期著作作为背景来理解后期哲学。维特根斯坦思想转变来源于他自己的长期的独立思考以及他的老师或朋友的帮助。他的独立思考焦点在于如何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自我”,一个可与世界进行不断信息交流的自我。他的老师或朋友,如经济学家皮耶罗·斯拉法[5]则使他接触到语言社会性的一面,他们的观点对于纯正安静的逻辑世界是一种冲击,因而也有助于维特根斯坦走出纯净的逻辑世界,面向喧闹的日常语言交流世界。著作* 逻辑哲学论(初作《名理论》),张申府 译,陈启伟 校* 哲学研究,陈嘉映 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论确实性,张金言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化与价值* 蓝皮书和棕皮书* 关于数学基础的评论* 哲学评注* 哲学语法* 维特根斯坦剑桥讲演集* 蓝皮书* 一种哲学的考察* 论数学的基础* 心理学哲学评论* 杂评* 纸条集* 关于颜色的评论* 关于伦理学的讲演以及其他* 论色彩* 心理学哲学最后著作研究文献外文原著* 马尔康姆:《回忆维特根斯坦》(Norman Malcolm, Ludwig Wittgenstein: A Memoir),李步楼、贺绍甲 译,商务印书馆,1984* 范·皮尔森:《维特根斯坦哲学导论》( Pearson, Ludwig Wittgenstein: An Introduction to His philosophy),刘东、谢维和 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艾耶尔:《维特根斯坦》,陈永实、许毅力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威廉·巴特利:《维特根斯坦传》,杜丽燕 译,东方出版中心,2000* 皮尔斯:《维特根斯坦》,王成兵 等译,昆仑出版社,2000中文原著* 《维特根斯坦哲学述评》,舒炜光 著, 三联书店,1982* 《寻找家园——多维视野中的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尚志英 著,人民出版社 1992* 《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路》,韩林合 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台湾,1994* 《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江怡 著,社科文献出版社,1996,1998,2002* 《维特根斯坦传》,江怡 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维特根斯坦》,江怡 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走出语言的迷宫: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概述》,王晓升 著,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 《〈逻辑哲学论〉研究》,韩林合 著,商务印书馆,2000* 《〈逻辑哲学论〉导读》,江怡 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维特根斯坦”,《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下卷),徐友渔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哥白尼式”的革命》,徐友渔 著,上海三联书店,1994* 《维特根斯坦: 走出语言囚笼》,张学广 编著,根据Ray Monk 著 Ludwig Wittgenstein: The Duty of Genius,辽海出版社,1999* 《维特根施坦》,赵敦华 著,香港,1987* 《维特根斯坦哲学——他的前期哲学的诠释,批判和探索》,刘福增 著,台湾,1987* 《哲学分析的天才——维根斯坦》,陈荣波 著,台湾,1982* 《维根斯坦》,陈荣波 撰, 波尔森 原著,台湾,1982语录* 罗素:你到底在思考什么?逻辑,还是自己的罪?维特根斯坦:两者[6]。* 维特根斯坦在其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对罗素与摩尔说:别担心,我知道你们永远也懂不了我在说什么。* 维特根斯坦说:“你误解我的意思了,罗素。你总是误解我。”罗素说:“你混淆了问题,维特根斯坦,你总是把问题越搞越糊涂。”* 维特根斯坦举起拨火棍指向波普:“请你给出一个真正的道德问题?”波普反唇相讥:“请不要用拨火棍威胁一个受到邀请的客人!”罗素:“维特根斯坦,立刻放下拨火棍!”* 一个人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时候,他的一切理智就失去了应有的正常,显出各种病态。只有让他回归本性,才会有良好的结果,使一切显出正常。* 哲学家处理一个问题如同治疗一个疾病。* 哲学是针对借助我们的语言来蛊惑我们的智性所做的斗争。[7]* 哲学的结果是我们发现了我们的理智在冲撞语言的界限时所留下的肿块和由此引起的直接了当的胡说。而正是这些肿块使我们看到了这种发现的价值。* 陷入哲学困境就像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在房间里想要出去,却又不知道怎么办。想从窗跳户出去,可是窗户太小;试着从烟囱爬出去,可是烟囱太高。然而只要一转过身来,他就会发现,房门一直是开着的!* 什么是哲学?——就是给苍蝇指出逃出捕蝇瓶的道路。* 使我们感到迷茫的混乱,产生于语言像机器空闲的时候,而不是它正常工作的时候。* 真正的发现是,当我想搞哲学时使我能够停止这样做。* 哲学只是把一切摆在我们面前,它既不解释什么,也不推演什么。—因为一切都已公开地摆在那里了,没有什么要解释的。* 哲学的对象是对思想的逻辑阐明。哲学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活动* 不要想,而要看!* 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如果你们以为我是个老处男,那就错了![8]* 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9]参考与注释1. ↑ 韩林合2. ↑ Russell: He was perhaps the most perfect example I have ever known of genius as traditionally conceived, passionate, profound, intense and dominating3. ↑ 陈嘉映4. ↑ 英语:Whereof one cannot speak, thereof one must be silent./ What we cannot speak about we must pass over in silence. 德语:Wovon man nicht sprechen kann, darueber muss man schweigen5. ↑ Piero Sraffa6. ↑ Both7. ↑ Philosophie ist ein Kampf gegen die Verhexung unsres Verstandes durch die Mittel unserer . ↑ "If you think I'm an old spinster — think again!"9. ↑ "Tell them I've had a wonderful life."* 语言哲学* 《逻辑哲学论》* 《哲学研究》* 真值表* 伯特兰·罗素* 维也纳小组

社会工作者巴特利个人简介

349 评论(8)

Annaso安娜

维特根斯坦 姓名: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出生: 1889年4月26日 (奥地利维也纳)逝世: 1951年4月29日 (英国剑桥)学派/流派: 分析哲学, 语言哲学主要领域: 形而上学, 认识论, 逻辑学, 语言哲学, 数学哲学著名思想: 语言的图象论, “不可说”, “意义即使用”, 语言游戏, 家族相似, “私人语言”论证, 生活形式受影响于: 祁克果, 叔本华, 弗雷格, 罗素, .摩尔, 魏宁格, 拉姆塞, 斯拉法施影响于: 罗素, 斯特劳森, 克里普克, 塞尔, 普特南, 戴维森, 达米特, 冯·赖特, 丹内特, 罗蒂, 安斯康姆, 拉姆塞, 莱特, 皮特·海克, 麦克道威尔, 奎因顿, 霍尔威奇, 麦克金, 戴蒙德, 柯南特, 列奥塔德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香港及台湾译作维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生平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于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母亲莱奥波迪内,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银行家的女儿。路德维希在八个子女中排行最小,有着¾的犹太血统,于纳粹吞并奥地利后转入英国籍。维特根斯坦与希特勒1903年于林茨的一所中学。按照当时惯例,拍照的位置根据成绩安排。成绩越好的学生越往前排坐在距老师越近的位置,成绩差的则反之。维特根斯坦与希特勒1903年于林茨的一所中学。按照当时惯例,拍照的位置根据成绩安排。成绩越好的学生越往前排坐在距老师越近的位置,成绩差的则反之。维特根斯坦自幼跟随兄姊在家里接受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结果却无法使其达到正规高中的接纳标准。直到1903年在通过入学考试后前往林茨的一所以技术著称的中学学习,与阿道夫·希特勒同学[2],不过尚未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两位重要人物有过任何深入的交往。和一些伟大人物一样,维特根斯坦在中学的成绩并不好,大都处于中下水平[1],在度过了三年的不愉快后,更带着高考的落败离开了这里。少年路德维希爱好机械与技术,十岁时就制出过一台简单实用的缝纫机。其最初的志向在于物理学,曾经渴望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玻尔茨曼,然而,后者于1906年自杀,使得维特根斯坦的希望毁于一旦。随后维特根斯坦又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1906年,维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学习机械工程。1908年,进入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攻读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学位。期间,为了彻底搞清螺旋桨的原理,同时出于对数学基础的兴趣,维特根斯坦阅读了伯特兰·罗素与怀特海合写的《数学原理》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的《算术基础》。在1911年夏天拜访了弗雷格后,维特根斯坦听从了这位逻辑学家的推荐,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问学于罗素门下,后成为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学生兼好友,罗素称这场相识是他一生中“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本可免服兵役的维特根斯坦作为志愿兵积极入伍,在战场上完成了标志所谓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哲学论》(英文版:Tractatus Logico - Philosophicus;德文版:Logische - 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的初稿。《逻辑哲学论》后他认为所谓的哲学问题已被解决,于是怀着贵族式的热忱前往奥地利南部山区,投入格律克尔倡导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有着理想主义追求的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对学生也充满了热情,然而却被无法理解的家长们视为“疯狂的家伙”,他们拒绝了这个古怪家伙提出的收养其中一个或两个学生的要求。1926年,被证明总是与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维特根斯坦离开了“粗俗愚蠢的南部农民”,结束了乡村教师的职位。作小学教师“失败”之后维特根斯坦先是在一个修道院里作过短时间的园丁助手,后来其姊玛格丽特由于担心他的精神状态而设法要求其协助设计并负责建造了自己的一处宅第。这个后来曾被用作保加利亚使馆的建筑物使维特根斯坦获得了建筑师的身份。1927年,维特根斯坦结识了奉《逻辑哲学论》为圭臬的“维也纳小组”成员并应邀参与一些活动,与石里克、魏斯曼等成员有过交往,然而维特根斯坦拒绝加入他们的圈子。1928年春在听了数学家布劳维尔在维也纳有关“数学、科学和语言”的一次讲演后,维特根斯坦重新萌发了强烈的哲学探索的兴趣。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以《逻辑哲学论》作为论文通过了由罗素和.摩尔主持评审的博士答辩后,留在三一学院教授哲学,并于1939年接替摩尔成为哲学教授。1947年,坚信“哲学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维特根斯坦从剑桥辞职,以专心思考、写作。1951年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维特根斯坦在好友比万(Edward Bevan)医生家中与世长辞。去世后由弟子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和里斯(Rush Rhees)出版了被认为是引导了语言哲学新的走向的《哲学研究》(英文版: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德文版: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被罗素称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热情、深刻、认真、纯正、出类拔萃。[2]维特根斯坦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3]。早年维特根斯坦家族有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长期的艺术捐助商,勃拉姆斯、马勒等是这个被音乐充满的家庭里的常客。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中音乐天赋不算突出的路德维希其单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诣,同样,被认为是有书面表达障碍的维特根斯坦的文笔却也十分精湛。另外维特根斯坦十分喜爱奥地利文艺评论家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的著作。然而“不幸”却很早就与这位哲学家如影随形,孤独和抑郁充满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据其传记作者威廉·巴特利(William Warren Bartley)考证,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恋者,这其中的两个兄长汉斯和鲁道夫早年分别自杀,此后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虽然放缓了对子女们的严厉,青年路德维希却仍然常常有令罗素担心的自杀倾向,据称其本人参加一战就是为了“体面地自杀”。他的另一个兄长库特·维特根斯坦在战场上被俘前自杀,在战争里幸存但致残的最后一位兄长,保罗·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单臂钢琴家。[编辑] 哲学简介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大约相当于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思想的最初源泉主要来自弗雷格的现代逻辑学成果、罗素与怀特海写的《数学原理》和.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横贯其一生的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4],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维特根斯坦他的前后期思想转变很大[3],他在《哲学研究》序言中说明前期著作犯了严重的错误,当然,他也说过要把前后期著作对比,以前期著作作为背景来理解后期哲学。维特根斯坦思想转变来源于他自己的长期的独立思考以及他的老师或朋友的帮助。他的独立思考焦点在于如何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自我”,一个可与世界进行不断信息交流的自我。他的老师或朋友,如经济学家皮耶罗·斯拉法[5]则使他接触到语言社会性的一面,他们的观点对于纯正安静的逻辑世界是一种冲击,因而也有助于维特根斯坦走出纯净的逻辑世界,面向喧闹的日常语言交流世界。著作 * 逻辑哲学论(初作《名理论》),张申府 译,陈启伟 校 * 哲学研究,陈嘉映 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 论确实性,张金言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文化与价值 * 蓝皮书和棕皮书 * 关于数学基础的评论 * 哲学评注 * 哲学语法 * 维特根斯坦剑桥讲演集 * 蓝皮书 * 一种哲学的考察 * 论数学的基础 * 心理学哲学评论 * 杂评 * 纸条集 * 关于颜色的评论 * 关于伦理学的讲演以及其他 * 论色彩 * 心理学哲学最后著作研究文献外文原著 * 马尔康姆:《回忆维特根斯坦》(Norman Malcolm, Ludwig Wittgenstein: A Memoir),李步楼、贺绍甲 译,商务印书馆,1984 * 范·皮尔森:《维特根斯坦哲学导论》( Pearson, Ludwig Wittgenstein: An Introduction to His philosophy),刘东、谢维和 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 艾耶尔:《维特根斯坦》,陈永实、许毅力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 威廉·巴特利:《维特根斯坦传》,杜丽燕 译,东方出版中心,2000 * 皮尔斯:《维特根斯坦》,王成兵 等译,昆仑出版社,2000中文原著 * 《维特根斯坦哲学述评》,舒炜光 著, 三联书店,1982 * 《寻找家园——多维视野中的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尚志英 著,人民出版社 1992 * 《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路》,韩林合 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台湾,1994 * 《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江怡 著,社科文献出版社,1996,1998,2002 * 《维特根斯坦传》,江怡 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 《维特根斯坦》,江怡 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 《走出语言的迷宫: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概述》,王晓升 著,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 * 《〈逻辑哲学论〉研究》,韩林合 著,商务印书馆,2000 * 《〈逻辑哲学论〉导读》,江怡 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 “维特根斯坦”,《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下卷),徐友渔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 《“哥白尼式”的革命》,徐友渔 著,上海三联书店,1994 * 《维特根斯坦: 走出语言囚笼》,张学广 编著,根据Ray Monk 著 Ludwig Wittgenstein: The Duty of Genius,辽海出版社,1999 * 《维特根施坦》,赵敦华 著,香港,1987 * 《维特根斯坦哲学——他的前期哲学的诠释,批判和探索》,刘福增 著,台湾,1987 * 《哲学分析的天才——维根斯坦》,陈荣波 著,台湾,1982 * 《维根斯坦》,陈荣波 撰, 波尔森 原著,台湾,1982语录 * 罗素:你到底在思考什么?逻辑,还是自己的罪? 维特根斯坦:两者[6]。 * 维特根斯坦在其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对罗素与摩尔说:别担心,我知道你们永远也懂不了我在说什么。 * 维特根斯坦说:“你误解我的意思了,罗素。你总是误解我。” 罗素说:“你混淆了问题,维特根斯坦,你总是把问题越搞越糊涂。” * 维特根斯坦举起拨火棍指向波普:“请你给出一个真正的道德问题?” 波普反唇相讥:“请不要用拨火棍威胁一个受到邀请的客人!” 罗素:“维特根斯坦,立刻放下拨火棍!” * 一个人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时候,他的一切理智就失去了应有的正常,显出各种病态。只有让他回归本性,才会有良好的结果,使一切显出正常。 * 哲学家处理一个问题如同治疗一个疾病。 * 哲学是针对借助我们的语言来蛊惑我们的智性所做的斗争。[7] * 哲学的结果是我们发现了我们的理智在冲撞语言的界限时所留下的肿块和由此引起的直接了当的胡说。而正是这些肿块使我们看到了这种发现的价值。 * 陷入哲学困境就像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在房间里想要出去,却又不知道怎么办。想从窗跳户出去,可是窗户太小;试着从烟囱爬出去,可是烟囱太高。然而只要一转过身来,他就会发现,房门一直是开着的! * 什么是哲学?——就是给苍蝇指出逃出捕蝇瓶的道路。 * 使我们感到迷茫的混乱,产生于语言像机器空闲的时候,而不是它正常工作的时候。 * 真正的发现是,当我想搞哲学时使我能够停止这样做。 * 哲学只是把一切摆在我们面前,它既不解释什么,也不推演什么。—因为一切都已公开地摆在那里了,没有什么要解释的。 * 哲学的对象是对思想的逻辑阐明。哲学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活动 * 不要想,而要看! * 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 如果你们以为我是个老处男,那就错了![8] * 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9]

149 评论(9)

学生和赞美诗

给非专业人士推荐的心理学书籍大全

目前,市面上很多专业的理论性强的心理学书籍让那些非专业的心理爱好者被视为“鸡肋”,食而不得,弃而不舍。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几部适合非专业人士的心理书籍,让你手不释卷。

很多人不是心理专业的研究者,但也对心理学感兴趣,面对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很难勾起人们的兴趣。这里介绍给非专业人士推荐的28部心理学书籍内容都很轻松活泼,以事例入手,让你轻松探秘心理学。

1、《女心理师》:毕淑敏为你心理励志

《女心理师》主人公乡下女孩绛香进入了城市,做了养老院的护工,因为工作出色,一家有贵族背景的病人将她带回家中,工作之余她受到了多方面培养调教。老人死后,绛香还做过售卖化妆品的直销员、楼市小姐等等工作,有一天她步入了一家心理机构,想要探索自己半身永远冰冷的秘密,高昂的收费和似是而非的解释,让她知难而返,决定自己学当心理医生,改名贺顿。她的天资和好学,让她成为首批有执照的心理师。 她进入广播电台成为心理访谈节目的嘉宾主持,和男主播成为恋人。几位同学成立心理诊所,推举贺顿做了法人。她租住的房主之子向她求婚,因为房东的住所极适宜开设心理诊所,贺顿答应了婚事,但仍和自己的情人来往不断。心理诊所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比如老板的秘书带着8岁小童来求助,表面天真无邪的小童,其实是要粉碎父亲和秘书小姐的爱情,以便自己的亲生父母复婚……

2、《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评点》,[美]法伯等

本书的编写非常出色,不仅有罗杰斯心理治疗过程的完整记录(许多经典个案为首次公开发表),了解什么是罗杰斯治疗,什么是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思想,罗杰斯的哪些做法是成功的,哪些做法是失败的;还有其他心理治疗学派的专家们对这些个案的点评,每一篇点评都独具特色。

3、《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4、《爱的序位--家庭系统排列个案集》,海灵格

《爱的序位:家庭系统排列个案集》所讲述的是有关人类关系中的一些秩序,而这些秩序往往早已被爱所排定。唯有当我们洞察这些秩序,爱才能成功。我们经常困惑于盲目的、没有了解的爱,并且没有领悟这些秩序。但是当真正的爱使我们知道并且尊重这些秩序时,便能实现我们的愿望。不论是对我们或是对我们周遭的人,爱会散发着安祥的气息并具有治疗的效果。

5、《精神分析案例解析 》,麦克威廉姆斯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系统介绍初始访谈过程及理论依据的书籍,是从精神分析理论角度分析案例的不可多得的好书。全书共十章。第一、二章着重介绍了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对患者的理解在治疗各阶段的重要性,也介绍了作者本人作为一各执业治疗师的设置和访谈特点。之后的十八章中,分别介绍了案例分析的要素。通过丰富的临床例证,引导读者逐渐理解和认识动力学案例分析和方法,并进一步理解动力学分析指导下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目标的选择以及动力学分析与治疗关系的相互影响。显然,上述内容,对于初涉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园地的学习者是何等重要,正如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的乔治·阿特伍先生所言:该书将是领域最重要、“使用最广泛的书籍”。

6、《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Keith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本书告诉我们,判定心理学知识的好坏,是和其他的科学一样,一定要用“科学”的标准。书中用了许多精彩的例子说明这些标准是什么,以及要如何用之来分辨真正的科学心理学知识与迷域大众的伪科学心理学常识。

7、《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Robert , MacLin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不仅研究实例丰富,而且对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心理学实验设计的各种模式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具体过程都论述得精辟、详细、透彻。所以,这部著作被美国一些大学心理学专业广泛采用,用做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实验心理学教材,并深受心理学教授和大学生的欢迎,享有很高的声誉,也是它7次修订再版的主要原因,这正是我为《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中文版作序并推荐的理由。

8、《人格心理学》Jerry M Burger,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本书叙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不以概念介绍新理论,而且从生活的实例出发,机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很主义本书的实用性和生活化,或穿插报刊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或给出若干自测题目,让读者检测自己或者他人的人格特征,读来既有用,又风趣。

9、《改变心理学的40个实验》Roger R Hock,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5版)》的独到之处在于填补了心理学书籍和心理学研究之间的沟壑,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心理学史上最有名的40项研究,并介绍了这些研究的后续进展和相关研究。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以一个专业人士的眼光看待这些仍炙手可热的历史研究。

本书既适合于初学心理学的人,也适合于那些从事心理学事业、应用心理学的人。阅读本书,不仅能让人明白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还能够为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学工作找到依据,并能激发心理学的研究热情,促进更多新的、对实践有指导价值的研究出现。

10、《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美]哈克,2004-1-1,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本书中所囊括的研究是根据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杂志和许多心理学分支学科的权威专家的建议精心挑选出来的。虽然对应选多少研究事先并无计划,但是从历史的角度和本书的篇幅两方面来看,选40项研究似乎恰到好处,所选的这些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也许是最著名、最重要或是最具影响的。我用“也许”这个词,是因为本书的许多读者可能会对其中的一些选择提出不同的意见。毫无疑问,要列出一张让所有人满意的40项研究报告的目录是不可能的。

11、《心理学的故事》墨顿.亨特 ,2002-1-1,海南出版社

在过去的2500年中,人类渴望揭开广大、幽渺的思维世界的面纱。人性恶?人性善?思想来自何方?人类拥有自由意识吗?凡此种种,都是要类希望了解的。作者所著的《心理学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们都是思想领域中的探索者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皮亚杰、斯金纳……

他们在的孤独的修行者、耽于声色犬马者、狂热的神秘主义以及理智的唯实论者,他们认为人类可以检视、理解,这一点最终指导或控制了他们的思想进程、情绪和行为结果,使他们成了另一类人――心理分析者。

本书不是注重人物的个人经历,而是通过描述使者能迅速理解心理研究的手法和正确的理论以及作为心理学主要的构成部分的心理治疗的方法和功效。

12、《心理黑洞:曼哈顿心理诊所手记》张源侠,2005-05,重庆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一个中国临床心理学家在美国曼哈顿做心理医生的真实经历。曼哈顿作为“世界的都会”造就了世界任何其他地区都无可比拟的千奇百怪的“纽约客”心理众生相。书中所选的案例稀奇古怪,事事真实,讲述的故事鲜为人知,闻所未闻。尤其是“9・11”恐怖事件对美国民众心理和信仰的巨大影响,本书有最真实而直接的反映;对中国大众了解美国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最深入的视野;对中国人未来的心理走向也有启发性的教育意义。本书文笔优美流畅,机智幽默,富于哲思,妙趣横生,极其精彩,读来令人爱不释手。本书可谓中国第一本深入探究“纽约客”内心世界的心理分析专著,首次在世界心理学界涉及了如此广泛的心理病症。尤其是作者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对人类心理、变态心理、精神病和催眠等心理进行的深入剖析,可以解除人们对此长期存在的偏见和神秘感。

13、《变态心理揭秘》王溢嘉,2005年9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怪癖,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变态行为,那么你将容易陷入危险之中。通过本书收录的四十四个感人故事,真实的案例加上精彩的解说,你将真正对各种变态心理有个结构性的了解。

14、《24重人格》(美)韦斯特(West,C.),2003-2-1,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究竟怎么了?我仿佛被恶魔缠住了,在镜子面前我说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我的嘴巴里发出别人的声音。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卡梅伦·韦斯特30多岁,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拥有幸福的婚姻和可爱的孩子。这个“声音”是戴维发出来的,戴维是第一个出现在卡梅伦生命中的分身,是他的24个分身中的一个,他详细地描述了卡梅伦小时候的恐怖受虐经历;还有8岁的克莱,紧张兮兮,说话结结巴巴的;12岁的尘儿,温柔、能干,她对于自己生活在一个中年男人的身体里,感到很失望;巴特,开朗幽默,以孩子们的保护者身份自居;利夫,浑身充满精力,干劲十足,总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韦斯特。还有其他19个分身——他们的性格、习性、记忆都各不相同。

在《24重人格》一书中,韦斯特将他自己的人格分裂的令人心碎的经历,以及他治疗满是创伤的心灵的过程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他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他尽力维持他与妻子、儿子的关系……

15、《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英)艾森克,2001-12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由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主持编写,每一章的著者都是所在领域的一流心理学家,不仅全面反映了国际心理学发展的整体状况,而且对各自领域的成果作出了卓越的说明。各章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在全面论述各个专题的同时深入介绍该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也作了说明;将深奥的理论和冗长的实验与一个精巧的设计框架相结合,为读者全面理解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鼓励读者为自己而思考。

16、《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朱建军,2001-8-1 ,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书通过对意象对话技术的理论阐述以及意象对话技术在实际中的运用,系统地就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17、《高明的心理助人者:心理咨询的操作过程与技能》(美)吉拉德伊根,1999-8-1 ,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一部分 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 助人的基本沟通技能 第三部分 助人模式的第一阶段和高级的沟通技能 第四部分 帮助当事人勾画建设性变化的蓝图

18、《潜意识:写给你自己的心理学读本》耿兴永,2007-5-1,中国纺织出版社

《潜意识:写给你自己的心理学读本》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为基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潜意识对于我们的生活、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全书语言优美、举例引人入胜,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是一道科普美餐,又是一道心灵盛宴。人的意识犹如海中的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部分,而潜意识是这座冰山藏在水面以下的更大的部分。一个人要想真正地了解自己,就应当了解潜意识。深入了解潜意识,你会发现躲在某个地方的令人大吃一惊的自己!

19、《女性潜意识——一个心理医生的导引手记》阎勤民,1999-5-1 ,花城出版社

从心理方向了解女人的潜意识, 急速引诱的方法也产生于此。

20、《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海灵格,2003-10-1,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分为亲密关系中的现象学以及心理治疗注意事项两大部分内容。内容涵盖良知的界限:愧疚和清白,父母和孩子,治疗师的心态,系统排列的基本方法等八章。

21、《“他们在跟踪我”变态心理学案例故事》(美)格兹费尔德(Getzfeld,.),2006-5-1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他们在跟踪我:变态心理学案例故事》作者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家,从自身经历出发,阐述和解释了多种文化、种族、宗教及社会经济背景下的精神障碍患者案例。《他们在跟踪我:变态心理学案例故事》通过“患者自己的'语言”尽可能地重现对事件的原始叙述,并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诊断标准进行解释说明。文字清晰易懂,组织形式十分独特,每个案例都从背景介绍开始,并逐步深入,直至这个案例的评价、诊断、治疗方案、可能的药物治疗以及预后,使读者能够得到关于患者的一个更全面、精确的印象。此外,读者还会获得有关心理药物学 —— 一种重要的精神障碍治疗手段的知识。

22、《 邪恶人性(一个心理治疗大师的手记)》(美)派克, 2001-1-1 ,世界知识出版社

首先要强调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并不是一个心理学医生,而是一个精神病医生,所以,他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去治疗患者。他特别强调医生的“治疗”这个立场,这点与传统心理学医生秉承的价值中立或忽视价值并不一样。 其次,虽然作者并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宗教信仰,但可以很明显感受到,作者收到基督教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也许可以说明美国的一种思想状况:绝大多数人抱有基督教的传统思想,即使他们并不认为自己信奉基督教。

23、《我们都有心理伤痕》徐浩渊,2003-9-1 ,中国青年出版社

每个现代人,一生中都需要接受至少一次基础心理教育,如同学习识字、算术一样。今天,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本书通过中美真实案例及分析,使读者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是被自身潜意识中的心理模式所控制的(提及心理模式的来源),而且这种心理模式是可以被修正的,进而能够有意识地探究自己的心理模式,帮助自己。

24、《你有几个灵魂》朱建军,2003-1-1 ,中国城市出版社

人格意象分解技术就是通过“拆”一个人,找出其心中存在着的众多子人格的方法。这个技术就像是给心灵作cT检查,能将我们心理和人格的各方面、备个层次清晰地展现出来。

这个技术在心理学家手中,还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我,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心灵成长。一个人的性格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在不同的时间、场合、对象面前则表现各异。通俗的笔法、平实的语言为你展示复杂的人格结构。生动的描述、畅晓的阐释教给你深入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

25、《中外电影名作心理案例集》徐光兴 ,2006-12-1 ,上海教育出版社

在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鉴定中,电影被用来作为考核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案例分析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笔者在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心理咨询专业理论与技术的理论讲授中,也经常运用电影作为精神分析和心理研究的案例。

26、《辨读凶手:一位犯罪心理学大师现场推理实录》(英)保罗·布里顿,2001-5-1 ,海南出版社

这本书是作者对过去十多年里主持调查的一些骇人听闻案件的一手叙述,是对罪犯心理分析和处理的突破性著作。

27、《皮格马利翁的象牙雕像》王小晔 / 赵鑫 / 崔丽娟 ,2005-1-1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通过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对各种具体的人格和社会心理现象,例如自恋、孤独、第―印象、人际吸引、自信和合作等作了概括介绍,使我们了解有关心理现象研究的历史发展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助于我们初步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28、《你不知道的自己》曾奇峰,2006-1-1,希望出版社

《你不知道的自己》内容简介:身处不断变化的时代,社会发展的压力使人们越来越难以找到自我。焦虑、烦躁、愤怒、失落、紧张、恐惧等情绪在无形中蔓延,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日渐渐凸显,这已经成为困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主要问题。如何摆脱焦虑、烦躁、愤怒、失落、紧张、恐惧的心理问题,如何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心理医生对你说丛书》将会告诉你,你不需要一定是他们的咨客,只要阅读资深治疗师所写的手记、随笔、杂文和小说,你就能得到你想要得到的健康身心,《你不知道的自己》是其中的一册。

这些给非专业人士推荐的心理学书籍大多充满乐趣,轻松幽默,让你在快乐的气氛中学到你想要的心理学知识。

150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