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灯背后
李四光幼年的故事从黄冈市向北走25公里,有一个云遮雾罩、丘陵环抱的小村子叫张家湾,这是李四光的家乡。20世纪初,李四光还只是个十多岁的孩子,当时的名字叫李钟揆。 钟揆十二岁时,跟父母亲提出想到省城里读书。李卓候早就存心送二儿子上学深造,只是忧虑家里收入不宽裕,学费、路费不好筹措。现在儿子自己提出了上学要求,他马上答应,第二天他求亲告友,凑了一些钱,母亲龚氏不识字,可她嫁给这样一个读书人家,完全清楚孩子读书上进是第一大事。她连夜给儿子缝了一件蓝棉袄,准备了简单的行囊。于是钟揆告别了父母,告别了村庄,毅然上路,直奔省城武昌去了。 这个第一次出门的少年一路打听,终于找到省学务处,水路街守备衙门。这里门庭若市,拥挤着报名考学的人们,比过去的科举还热闹。钟揆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面,明白这是决定命运的关头,心里非常紧张。到了报名处,人家递给他一张表格,上面有姓名、籍贯、年龄等栏目,他是头一次拿到这东西,填写时心里慌乱,把年龄填到姓名一栏里,写了“十四”两个字。办事人员嘱咐不能再给表,不许填错,钟揆发现写错了,心里一惊。可是他灵机一动,把十字加八加子,成了他的姓,于是姓名成了李四,但他觉得这个名字太俗,抬头思索,眼光正碰到堂前的匾,匾上四个字“光被四表”,令他心中一喜,在四字后面加了个“光”字。他就用自己偶然间的命名参加了入学考试,成绩很好,于是李四光被录取。分配在武昌五路高等小学堂(分东西南北中路)的西路学校。学生住宿、伙食和学习用品有学校供给,每月补贴六块大洋。 立刻给父母写信报告。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能有这样深造读书的机会多么可贵!李四光完全明白,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少,有读经、修身、算术、中文、历史、地理和格致(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当时称格致)。学校规定每月考试一次,前五名可以享受官费。保送到外国(英、法、德或者是日本)留学。李四光入学后三次考试都列在第一名,但是几次公布的保送出国留学的名单里却没有他。四光觉得奇怪,一个要好的同学悄悄地告诉他,“你是农村来的穷人家的孩子,一无门第,二无靠山,他们把你挤掉了。”四光听了少年气盛,一怒之下离开学堂表示抗议。一个陌生的大城市,他能跑到那里去呢?最后学校把他找回来,学堂的监督见了他竟斥责他说:“你要逃走吗?把学费交回来,二十一两银子!”李四光气愤得脸气通红,眼含泪水,质问到:“学堂规定,考了前五名就送出国留学,我三次考都是第一,凭什么不送我?”校方本想压制无钱无势的农村孩子,不料遇到李四光的抵制。他们极力狡辩,却也怕事情闹大。这时有位姓张的教师,做过李卓候的学生,得知李四光受委屈,就出来说情,建议校方准许李四光再考一次,如果落榜,怪他自己不争气,如果仍旧名列前茅,学堂理应按规定保送他出国留学。这也是关系学堂声誉的事。学校接受了这位教师的建议,在下次考试中李四光的成绩仍赫然列在第一名。1904年7月,李四光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被破格选派赴日本留学。湖北省督抚致外事部的呈文中李四光的名字列在上面,呈文称:“第二高等小学学生李四光……等,均堪有官费派往日本留学,以资造就。”与他一起被保送的武昌高小学生一共四名。李四光回黄冈家乡,辞别父母,吃了一顿丰盛的团圆宴,欣然上路。这一次的出门是留洋。他到上海会同九名留日学生登上了赴日本的海轮。

我是伙星人
1904年5月,李四光赴日本留学。12月,李四光结识了在东京法政大学学习的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经介绍又认识在东京京西大学工艺化学的马君武。此时,他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并毅然将盘在头上的长辫子剪掉,表明自己站在革命的一边。2、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船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宣统二年毕业。因其在日本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并获孙中山赞誉,送其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3、1949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即,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然而做好回国准备时却被伦敦的朋友(凌叔华、陈源夫妇)告知,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其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将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直到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终于到了北京。4、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鉴定方法,创立了十项标准,将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线表示出来,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并可以减少文字描述的繁琐,从而提高了鉴定的标准性科学性。这十条标准,一直被中国及其他国家蜓科学者所采用。李四光用这个方法,鉴定了大量的化石标本,写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北方之蜓科》,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5、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1949年回国时,他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马仪,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做了工作汇报。李四光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指导工作。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
烧仙草AO
故事1:李四光幼年的故事从黄冈市向北走25公里,有一个云遮雾罩、丘陵环抱的小村子叫张家湾,这是李四光的家乡。20世纪初,李四光还只是个十多岁的孩子,当时的名字叫李钟揆。 钟揆十二岁时,跟父母亲提出想到省城里读书。李卓候早就存心送二儿子上学深造,只是忧虑家里收入不宽裕,学费、路费不好筹措。现在儿子自己提出了上学要求,他马上答应,第二天他求亲告友,凑了一些钱,母亲龚氏不识字,可她嫁给这样一个读书人家,完全清楚孩子读书上进是第一大事。她连夜给儿子缝了一件蓝棉袄,准备了简单的行囊。于是钟揆告别了父母,告别了村庄,毅然上路,直奔省城武昌去了。 这个第一次出门的少年一路打听,终于找到省学务处,水路街守备衙门。这里门庭若市,拥挤着报名考学的人们,比过去的科举还热闹。钟揆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面,明白这是决定命运的关头,心里非常紧张。到了报名处,人家递给他一张表格,上面有姓名、籍贯、年龄等栏目,他是头一次拿到这东西,填写时心里慌乱,把年龄填到姓名一栏里,写了“十四”两个字。办事人员嘱咐不能再给表,不许填错,钟揆发现写错了,心里一惊。可是他灵机一动,把十字加八加子,成了他的姓,于是姓名成了李四,但他觉得这个名字太俗,抬头思索,眼光正碰到堂前的匾,匾上四个字“光被四表”,令他心中一喜,在四字后面加了个“光”字。他就用自己偶然间的命名参加了入学考试,成绩很好,于是李四光被录取。分配在武昌五路高等小学堂(分东西南北中路)的西路学校。学生住宿、伙食和学习用品有学校供给,每月补贴六块大洋。 立刻给父母写信报告。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能有这样深造读书的机会多么可贵!李四光完全明白,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少,有读经、修身、算术、中文、历史、地理和格致(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当时称格致)。学校规定每月考试一次,前五名可以享受官费。保送到外国(英、法、德或者是日本)留学。李四光入学后三次考试都列在第一名,但是几次公布的保送出国留学的名单里却没有他。四光觉得奇怪,一个要好的同学悄悄地告诉他,“你是农村来的穷人家的孩子,一无门第,二无靠山,他们把你挤掉了。”四光听了少年气盛,一怒之下离开学堂表示抗议。一个陌生的大城市,他能跑到那里去呢?最后学校把他找回来,学堂的监督见了他竟斥责他说:“你要逃走吗?把学费交回来,二十一两银子!”李四光气愤得脸气通红,眼含泪水,质问到:“学堂规定,考了前五名就送出国留学,我三次考都是第一,凭什么不送我?”校方本想压制无钱无势的农村孩子,不料遇到李四光的抵制。他们极力狡辩,却也怕事情闹大。这时有位姓张的教师,做过李卓候的学生,得知李四光受委屈,就出来说情,建议校方准许李四光再考一次,如果落榜,怪他自己不争气,如果仍旧名列前茅,学堂理应按规定保送他出国留学。这也是关系学堂声誉的事。学校接受了这位教师的建议,在下次考试中李四光的成绩仍赫然列在第一名。1904年7月,李四光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被破格选派赴日本留学。湖北省督抚致外事部的呈文中李四光的名字列在上面,呈文称:“第二高等小学学生李四光……等,均堪有官费派往日本留学,以资造就。”与他一起被保送的武昌高小学生一共四名。李四光回黄冈家乡,辞别父母,吃了一顿丰盛的团圆宴,欣然上路。这一次的出门是留洋。他到上海会同九名留日学生登上了赴日本的海轮。 故事2:5 岁的时候,李四光开始跟一位姓陈的老先生启蒙,6 岁转到父亲的私塾里,随父亲念书。李四光学习的时候,刻苦认真,勤奋用功。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作文忙个不停。他不贪玩,老师不在的时候,依然能独自学习,而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爬桌子,踩凳子,闹翻了天。
乐乐冰儿
两区”即“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十三五”时期,北京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实施了403项新举措,服务贸易占全国1/5左右。陈吉宁表示,今年,北京将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全面落实“两区”251项开放改革举措,加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服务体系。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和最佳实践,探索实施供地、融资、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配置的突破性政策。同时,将开展跨境数据流动试点,打造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加快自贸区各片区组团建设,推动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提升、大兴机场综保区一期封关运行,着力推动中德、中日等国际创新合作园区建设。金融业开放发展方面,北京将服务保障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率先落地国家金融对外开放政策。推动出台实施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两个改革创新实验区方案,加快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数字货币试点应用,完善“监管沙箱”实施机制,着力发展财富管理、基础设施金融等新兴金融业务。此外,北京今年将持续深化版营商环境改革,深入推进“证照分离”和告知承诺制,坚决清除隐性壁垒。加强事后事中监管,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推动全流程信用监管、风险监管,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企业开办和重要民生事项全面推行“一件事”办理,深化全程网办和全城通办,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
奈奈小妖精
1、1904年5月,李四光赴日本留学。12月,李四光结识了在东京法政大学学习的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经介绍又认识在东京京西大学工艺化学的马君武。此时,他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并毅然将盘在头上的长辫子剪掉,表明自己站在革命的一边。
2、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船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宣统二年毕业。因其在日本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并获孙中山赞誉,送其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3、1949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即,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然而做好回国准备时却被伦敦的朋友(凌叔华、陈源夫妇)告知,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其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将被扣留。
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直到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终于到了北京。
4、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鉴定方法,创立了十项标准,将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线表示出来,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并可以减少文字描述的繁琐,从而提高了鉴定的标准性科学性。
这十条标准,一直被中国及其他国家蜓科学者所采用。李四光用这个方法,鉴定了大量的化石标本,写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北方之蜓科》,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
5、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1949年回国时,他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马仪,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做了工作汇报。
李四光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指导工作。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四光
橄榄色的水
为深入贯彻落实“两区”建设决策部署,高标准推进政策项目落地见效,海淀区“两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正式印发《海淀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实施方案》。《海淀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搭建了“4+3+5”的任务目标体系:“4”是指四项重点制度创新政策落地,“3”是指大力推进信息业、医药健康、科技服务三大重点产业,“5”是指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中关村软件园、东升科技园、中关村西区、清华科技园五大科技园区。信息量超大!海淀“两区”建设重磅方案出炉!《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实施方案》系统明确了基本规划情况、未来3年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举措、保障措施等内容,描绘了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的前景蓝图。两项方案立足区情与对标国际并重,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海淀区“两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布局,为海淀区在“两区”建设中争先创优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信息量超大!海淀“两区”建设重磅方案出炉!下面就随小编来看看具体内容吧海淀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2020-2021)“两区”建设是统领性、战略性、长期性的决策部署,是推动首都对外开放新时期再出发的主引擎。为推进“两区”蓝图转化为发展实景、开放风景,海淀区一抓到底推进政策项目双落地,立足目标导向、长短结合、务实管用的原则,制定本工作方案。一、工作目标以“两区”建设先手棋下好全区发展一盘棋,与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五新”建设汇成合力。以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金融科技、人才引进、“2+1”三区共建为抓手,先行先试一批科技体制改革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实现突破。探索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1+N”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先行先试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打造全球创业投资中心,做实做强“海淀创新基金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用科技创新勾勒金融服务新形态。利用外资规模,2020年预计实现55亿美元,2021年达到6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保持平稳增长。2020年出口总额预计实现1065亿元,2021年预计实现1070亿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总数达到15家。二、主要工作任务举措(一)加快推进四项重点制度创新政策落地1. 探索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立足中关村软件园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打造数字贸易港和具有技术主导权的数字经济新兴产业集群。积极争取中央授权,运用好RCEP签署的机遇红利,以重点项目和企业案例为切入推进数字贸易港建设。积极对标其他地区先进做法,探索开辟数据跨境传输监管的创新机制,开展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分阶段推动跨境数据流动有序开放。持续跟踪国际主要经济体的前沿研究和实践经验,探索构建接轨国际、适用性强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则和监管机制。推动一批物联网、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新基建,搭建一批新兴数字技术的联合研发和生态孵化平台。2. 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探索开展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优化“中关村核心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处置资金池”风险分担模式,探索在中关村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相关工作。充分发挥中国(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作用,建立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和快速维权的协同保护体系。3. 打造全球创业投资中心。提高科技体制改革成色,积极推进区属研发机构以及驻区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进一步完善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做实做强“海淀创新基金系”,吸引一批有实力、有耐心、国际化的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和并购资本,支持依法合规地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境内外私募平行基金。在区内试点建设离岸创新创业中心,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政府支持科技项目。优化对科研机构访问国际学术前沿网站的安全保障服务。4.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中关村科学城创新策源地优势,吸引顶尖机构开展支撑底层关键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研发。拓展金融科技应用场景,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深入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监管沙盒),引导测试机构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通过标准化手段增强创新成果生命力。全面发展专业服务,引进和培育高端专业服务优势企业,金融科技技术创新与专业服务“并蒂开花”。以建设数字货币试验区和数字金融体系为契机,带动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二)重点推进三大优势产业发展推进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医药健康产业升维发展,以“制度创新+重点平台项目”提升产业开放生态。1. 科技服务业。制定完成《中关村科学城创业孵化平台载体分类分级评价和资金支持方案》,通过无偿资助、业务奖励和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创业基地发展,不断提升中关村科学城创业孵化平台载体聚集创业服务能力。积极落实支持科技创新、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向区内企业提供关键法律服务的律师事务所和知识产权机构参照《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发展行动计划》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服务企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2. 信息服务业。定期组织编制全区年度公共数据开放计划,搭建落地“海淀区大数据平台”项目。向外资开放国内互联网虚拟专用网业务(外资股比不超过50%)。支持开展5G、车联网、自动驾驶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中关村环保园智能网联示范应用效果。依托“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积极推动开放开源机构、平台发展,鼓励国际知名开源软件代码库和开发工具服务商在区内落地。3. 医药健康产业。重点发展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和智能医疗。开展跨境远程医疗等临床医学研究,区内医疗机构可根据自身技术能力,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干细胞临床前沿医疗技术研究项目。支持设立国际研究型医院或研发病床,加速医药研发成果孵化转化进程。制定中关村科学城医药健康产业规划和医药健康产业政策,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临床研究优势,重点围绕细胞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高端医疗器械、智能医疗服务布局重大产业平台和重点项目;围绕“互联网+医疗”,为互联网医院、智能医院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三)积极建设五大重点园区探索“重点园区+主导产业+项目带动”开放新模式,五大重点示范园区多点发力齐向推动“云团式”产业链集群开放。立足海淀产业实际,重点选取两个重点园区作为产业项目落地的集中承载区域。一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以永丰产业基地、翠湖科技园等功能区为主要空间载体,打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二是中关村软件园,立足中关村软件园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数字贸易港和数字经济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等的国际跨境互认,开展跨境数据流动试点。探索建立以软件实名认证、数据产地标签识别为基础的监管体系。同时,积极推动其它三个园区联动开放发展:一是中关村东升科技园,打造总部基地、高科技产业研发基地、加速器及企业孵化基地;二是中关村西区,形成以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和辐射为核心,以科技金融服务为重点,以高端人才服务、科技中介服务和政府公共服务为支撑的创新要素聚集功能区。三是清华科技园,重点推动区域自主创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企业孵化。三、保障措施(一)建立“两区”统筹的管理体制机制研究制定“两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方案,建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若干协调工作组”工作架构,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统筹推进“两区”的政策规划、重点项目等工作。开展“两区三平台”干部人才支持计划,为“两区”建设配备专业支持。发挥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机制的作用推动落实。(二)巩固“一库四机制”和“三单管理”巩固“一库四机制”做法,强化“三单管理”,梳理各行业世界知名企业名单,强化精准对接招商,争取促成一批项目落地。开展专场招商推介会,围绕自贸试验区产业空间进行招商推介。结合外资大项目机制,分类管理、同步推进,做好项目的“引进-培育-落地”。重点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空天产业集聚区“星谷”项目、北京联影、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5G+8K产业生态园、智源未来智能系统平台、区块链算力平台、奇绩创坛创业加速中心建设项目。(三)人才服务保障提质扩容统
切尔西爱吃鱼
李四光(-),男,蒙古族,湖北黄冈人。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第一届主席等职。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四光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对地质学的基础学科,如地层学 、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第四纪冰川学、岩石学、矿物学等,都有精湛的研究和很深的造诣。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以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1889年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中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