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流殇
教授提议推香港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港大教授提议推香港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65岁以上月领3千
香港扶贫委员会开会讨论由港大教授周永新完成的全民退休保障研究报告,据悉,周永新建议香港必要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由政府、雇主及雇员三方供款支持运作,包括政府注资500亿元及合并长者福利制度开支、抽调雇员强积金资产及增加企业利得税;亦可选择透过额外向市民征税取代抽调强积金,而政府对建议未有立场。
周永新向扶贫委员会委员、政府高官解释有关研究报告,政府会网上公开报告内容。周永新早前已多番表示,现时是推行全民退保的合适时机,据接近政府消息指,周永新在报告中建议香港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为65岁以上人士,提供每月3000元全民老年金,不设资产审查。
“钱从何来”是关键,据了解,周永新建议由现行福利制度、政府注资、强积金、加税等多管齐下应付。有消息指,政府只要合并目前长者综援、长者生活津贴、生果金等开支,已可应付半数老年金、即每月1500元;余下一半开支,则由强积金资产中抽拨、每年向巨额盈利企业额外征收利得税,及由政府额外为注资五百亿元退保基金,支持运作。
按往年经验显示,额外加百分之一利得税,税收可增多约百亿元,而整个退保基金,则建议交予金管局作投资管理。据了解,报告指抽取强积金比率可视乎是否每月发放三千元老年金,如金额下调,抽强积金可调低至;由于强积金是个人户口资产,若不符法规,政府可考虑向市民另辟新税取代,但会惹起争议。
报告会详细剖析不同方案,周永新从六个方案中拣选五个精算分析未来三十年的发展,包括三个免审查的'划一金额方案,另有两个优化制度方案;周永新则建议一个全民老年金方案。
据悉,报告提出由政府、雇主、雇员三方供款是必须的,但亦点出多项利弊。如强积金供款调到退保,打工仔退休作用会被削减,若加利得税恐打击香港营商环境,额外要求雇主雇员多供款,势令双方反感。
不过,报告承认若要推行免资产入息审查方案,势必加大政府财政压力,并将在一年至15年内(即于2030年前)出现结构性赤字,有两方案更被估算在廿年内已有负结余,令退保无法持续。周永新昨指,今天应不能完成全部讨论,可能要加开会议,希望委员花更多时间深入了解,毋须赶在政改前夕表态;而原定明天立法会小组委员会讨论报告,因全体议员获邀北上讨论政改而须改期。
另外,香港总商会总裁袁莎妮昨表明,要审视报告数据后,再讨论应否设退休保障制度,但她表明社会资源有限,应该集中帮助有需要人士,即使设退保制度,亦应设资产审查,聚焦帮助贫困长者,事先更应考虑优化现有长者生活津贴、生果金、长者综援等福利政策,并建议政府检讨强积金系统,不赞成增加利得税。
她提醒各界“将眼光放远一点”,要考虑超越2041年的数据,因为经过咨询、酝酿,退保机制或要2020年才出台,届时22岁的年轻人,至2063年才可领取退休金。她担心,本港劳动人口于2018年起势减,长者人数亦将由现时约100万人,增至2041年的256万人,须考虑退保的持续性,不宜轻易为下一代加重财政负担或增设“隐性税”。

泷泷大魔王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鸦片战争后,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孙中山早期受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影响,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bluesky588
一, 淞沪会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1、照片说明:事隔70年,参加淞沪抗战和四行仓库保卫战的老兵们重访四行仓库。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 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处,扼长江门户。由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市区及周围驻防,市内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担任守备,兵力薄弱。然而,日本在“一•二八”事变以后,即在上海虹口、杨树浦一带派驻重兵,专设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驻沪兵力有海军陆战队3000余人,大批日本舰艇常年在长江、黄浦江沿岸巡弋。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在华北扩大战争的同时,又积极策划侵占上海。8月9日,驻沪日军挑起战端,日本驻上海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士兵斋藤要藏驱车闯入虹桥军用机场挑衅,被中国士兵击毙。驻沪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挟中国政府撤退上海保安部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日本的无理要求被中国拒绝后,即动员驻上海4000人的海军陆战队及舰艇登陆人员和“日侨义勇团”共万余人紧急备战。 至此,淞沪会战爆发。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中国军队虽多,但分散在各自防区死打硬拼,注重正面防御,忽视侧翼安全;日军装备优良,取正面强攻,屡遭挫败,改从侧后登陆,迂回成功。日军参战达9个师团22万余人,伤亡9万余人;中国军队参战6个集团军约70个师共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淞沪守军浴血奋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四行仓库保卫战是淞沪会战中的一个分支战事。 四行仓库位于上海闸北区南部的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的西北角,地址为光复路117号。它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层大厦,占地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屋宽64米,深54米,高25米。创建于1931年,它原是四间银行: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所以称为“四行”。 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谢晋元中校率领数百名士兵由1937年10月27日下午至10月31日抵抗了日本军队的进攻四天,掩护88师撤退到上海郊区。十余名士兵战死,三十余人负伤。四日后,由于国民党军已达到拖延日本军的目的,于是接受英国调解。10月31日凌晨二时,由宋子文电话转达蒋介石撤退的命令后,谢晋元和国民党士兵才撤退到英租界。在英租界,全体官兵被英国软禁长达四年。团长谢晋元于1941年4月24日,遇刺身亡。 2、照片说明:抗日战争中的谢晋元中校军官 一方面,由于当时四行仓库临近南岸的公共租界,谢晋元的防守尽为当时逃避到租界的大量平民和外国人士所目睹,其中上海战时服务团的女童军杨惠敏在10月28日午夜冒险夜渡苏州河送了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给守库士兵。 谢晋元进驻仓库当夜,曾有英国士兵询问驻兵有多少人,谢晋元为了壮大声势,回答八百人,遂造成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事迹。事实上只有四百多名士兵防守。 现时四行仓库归属上海百联集团,仍然用作仓储用途。 二, 杨养正、郭兴发和王文川是四行仓库保卫战最后的幸存者 2007年“8•13”淞沪抗战70年,93岁的老兵杨养正、92岁的老兵郭兴发和90岁的老兵王文川是四行仓库保卫战最后的三位幸存者。 非常难得的,两年前,《重庆晨报》的夏显虎记者、甘侠义记者曾经带我采访了老兵杨养正。那时,他92岁了。这次,在上海见到了92岁的老兵郭兴发。当时,我不知道北京还有淞沪抗战老兵幸存者。今年2月,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沈建中副馆长来北京,告诉我,他去了90岁王文川老兵的家,并给他颁发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荣誉馆员”的证书。 90岁的王文川老人的夫人于今年2月病逝,家属在收拾王夫人遗物的时候,翻查出王文川的70年前的一张照片。王文川当时身穿国民党军人军装,容光焕发。解放以后,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文化革命等等,王夫人担心王文川的历史出麻烦,所以,把王文川一身戎装的照片“齐脖子”下面剪了下去。这下,国民党军队领章、肩章都没有了!反革命的证据也就没有了。——这件事情,一转眼就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 等王文川子女拿着这张照片,才知道70年前的事情。 今年是淞沪抗战70周年,所以,子女才给淞沪抗战纪念馆打了电话。沈副馆长是中国国内众多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在其位、谋其政”的馆长;敬业!他第二天就赶到了北京。 ——原因很简单,淞沪抗战纪念馆不但有重机枪手王文川的名字,还保留有他当年的照片! 沈副馆长动员我尽快去王文川家采访。 沈建中副馆长的“逻辑”是独特的: “从1931年‘9•18事变’至今76来,抗战历史的学术研究已经是透彻万分。时至今日,惟有亲历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是研究的最后课题。如果还抱着老的研究题目,我抄抄你,你抄抄我,这样的研究成果,不知研究者自己脸红不红?” 沈副馆长还有其他看法一语中的: “我们如果年年出版类似70年前定稿的淞沪会战、四行仓库的新书,那还要我们干什么?战争博物馆的责任除去展览旧的,还要挖掘新的,这样的历史才是连贯的。” 沈建中副馆长的“语录”还有其他: “昨天,前人把历史留给今天的我们,我们应该把今天的历史留给明天的人们!” 汤明德馆长、沈建中副馆长还说: “人证、物证、口述史,是战争博物馆巨鼎的三足。我们一个不少地要抓住它们!”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已经出版《口述淞沪抗战》一、二、三集。沈建中说,近几年,参加淞沪抗战的老兵都会相继谢世,因为,淞沪抗战是70多年前的战争。所以,采访散落在各地的淞沪抗战老兵迫在眉睫!估计《口述淞沪抗战》一套丛书会出版到八集,就会终止了。 我知道沈副馆长的弦外之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战争的警世恒言却不同。” 这次参加淞沪抗战、四行保卫战70年的老战士们在8月13日聚齐后,沈副馆长邀请上海电视台、文汇报、上海广播电台、上海宝山电视台的记者们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毫无疑问,这些资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将是最后的珍贵影视资料。这些影视资料的价值将在仅仅数年之后,就可以向公众显现其独有的珍贵性。 我很尊重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各位领导。我认为,面对历史,他们问心无愧。 我认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应该表彰这样的战争博物馆。因为,爱国主义精神是需要一代一代的人们传承的;“精神食粮”是通过无数具体的、纷杂的、艰苦的群体劳动而完成的。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们正在实施这些劳动;他们种下的果实,会在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开出新的花朵,结出实在的果实来! “8•13”淞沪抗战70年纪念日前夕,我从北京陪同王文川一家登上前往上海的火车之前,曾经给在重庆的杨养正打电话。93岁的杨养正谈吐清晰,思维清澈。他说健康状况良好,希望参加纪念淞沪抗战70年的各种纪念活动。我说: “我已经给一位抗日战争博物馆的馆长打了电话,我希望他去重庆拜访您老人家。他的抗日战争纪念馆有无数物证,就是缺少人证、口述历史!就是没有那位馆长和您杨养正老兵的一张合影照片!他能一掷千金买文物,为什么不能采访一下您,并且,把您今天的照片,和800壮士在孤军营的照片放在一起展览?四行仓库士兵的70年前后!不但是人类战争历史的奇观!而且,是人类战争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战争历史沧桑的缩影!” 4、照片说明:战友相隔70载 重聚惟有泪千行 93岁的杨养正说:“你和我说了几次了,我一直等着这位抗战博物馆的馆长呢。” 我这次在上海淞沪抗日战争纪念馆还目睹了92岁郭兴发、90岁王文川、103岁张葆琛,和90岁张启元见面的情景,这个场面真是令目睹者百感交集,令旁观者为之动容! 尤其是四行仓库保卫战的两位老战友郭兴发、王文川见面,更是举座震惊。 当时,所有的旁观者都是鸦雀无声。 只见他们二人双手紧握,半日无语,惟有千行泪!三,在光荣和耻辱之间徘徊的人生 我是研究抗战史的人,我是中国当代抗战文学的作家,我是记录抗日战争历史巨著最后一页的人。如果,我说:“90岁的王文川是一个一生徘徊在光荣和耻辱之间的人”的话,您可能不信。总之,在实话的海中,您第一次听到以实话组成的惊涛骇浪的声响时,您可能还有些彷徨。我有很多实实在在的事例可以证明我的论点;我们的观点,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后人的真实历史。祖祖辈辈,我们中华民族正是在自己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汲取经验教训的。 王文川会背诵毛主席语录:“八百壮士、民族典范”。毛主席的这句话,是在1938年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说的。王文川是八百壮士之一,这应该很光荣吧? 王文川一生没有告诉子女自己是“四行仓库保卫战”的英雄。 王文川把在抗日军队的几乎所有信息都销毁了,这是耻辱?还是光荣? 王文川一生没有领到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章。 王文川住在又黑又旧的房子里,所有家具都是半个世纪前的,除去电视。 王文川月收入900元,医药费可以报销80%。真是:贪官一席宴、文川一年粮。 王文川子女给相关单位打了无数电话,希望改善待遇。结果可想而知。 王文川在文革中不但自己受到冲击,而且,殃及子女的人生命运。 王文川及其家属这次去上海时,开始是打算自费的。这是光荣?还是耻辱? 王文川这次从上海回来,淞沪抗战馆和上海市民分别给他,及其家属,报销了全部车费和住宿费用。这是光荣?还是耻辱? 王文川70年前为上海作战,他和前市委书记陈良宇怎么比?那真是,天壤之别。 “8•13”淞沪抗战纪念日过去了,年逾九旬的王文川,除去在相关抗日战争的纪念日以外,再也不会有人能想起他来,他将在那间陈旧的屋子里默默地生活下去。直到自然消失。 你说他“耻辱”吧?他自己感到很是“光荣”。 你说他“光荣”吧?他自己又感到很是“耻辱”。 ——现实就是这么矛盾! 而且,90岁的王文川自己不“蹦铛”,很可能就被淹没在“耻辱”的海里。 所以,他在七月,就给我来电话,希望在八月去上海。在“8•13”淞沪抗战70年的时候,他想去上海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想去参观分别70载的四行仓库。他说:“我在练习走路,我虽然瘫痪37年了,但是,在四行仓库,在谢晋元团长的雕塑前,我想站着敬礼!” 王文川是国民党的士兵,这是无疑的。国民党军人在中国已往的社会状态中,受到各种待遇也是历史在“那些阶段”的必然!——国民党因为腐败,被人民请出历史舞台!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年的纪念章只发到原国民党抗日军人的少将军衔的,这也是历史的史实。我这次陪同王文川参观四行仓库博物馆的时候,馆领导亲口告诉我: “谢晋元的夫人原来也是倍受歧视的。谢晋元的儿子还是拉送煤车子的工人哪。” ——我将信将疑。我看见一件小事儿:有记者希望和他交换名片,他一脸的鄙夷。他哪里送过煤?送过煤的工人,一生都应该是伟大、谦和、友善、友好和善良的。 已往,就是已往。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58年了,多少风风雨雨! ——关键的问题就在这里:“8•13”淞沪抗战爆发70年!他王文川这次,如果自己不去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和四行仓库的话,这最后“光荣”的机会就会永远地失去了。 “8•13”,淞沪抗战70年的时候,淞沪抗战纪念馆的汤馆长、沈副馆长都是希望仅存人世的三位老兵光临淞沪抗战纪念馆的。但是,三位老人都90岁以上,谁能承担“发生意外”以后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及其“道德责任”?所以,需要一个现代抗战文学作家穿针引线、陪同前往。于是,我不但有幸目睹了四行仓库老兵王文川完成自己最后的人生夙愿,而且,亲眼见证了原国民党军人90岁的王文川,103岁的张葆琛,90岁的张启元,92岁的郭兴发老兵少有的人生光荣时刻! 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在四行仓库保卫战旧址现在的四行仓库,他们确实是光荣的;他们的面前有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有一群漂亮的女记者和帅气、高大的男记者。几乎是几个小时,记者都在采访他们;车轮战术、轮番轰炸。鲜花、掌声、微笑、赞扬、搀扶、尊敬、感叹、敬畏、叹息、关心、呼唤、赞美、美食、美酒,——完全是沉浸在美好的海里。 总之,腐败份子们天天过的生活,几个抗战老兵也尝了几天!5、照片说明:王文川在家里练习走路,他说要站着给谢晋元团长敬个礼 我是一直希望英雄是永远光荣的。 虽然如今的社会是“各领风骚”两三天的时代。 我现在也这么认为:即使光荣几天也不错。也是时代的进步。 我甚至希望中国人向美国人学习,他们的南北战争以后,一方的耻辱并没有延续。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年,很多国家的元首不但在物质上,而且在精神上善待为国作战的老军人。我还没有听到参加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战役、和伦敦保卫战的军人们有待遇不同的报道。 我从1991年在日本采访原侵华日军老兵。 我一直研究原侵华日军的战斗力(在侵华战争初期)为什么比中国军队强。 我一直研究区区不到200万日军,居然占领我半壁江山、奴役我数亿同胞! 我一直研究侵华日军怎么占领了我们中国15年?从1931年到1945年。 四,淞沪抗战中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机枪手王文川在上海的浮光掠影6、照片说明:事隔70载老兵王文川一下火车就受到上海市民的欢迎 上海的欢迎仪式非常实惠,人虽少,意更浓。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副馆长沈建中和王文川握手,代表政府、代表历史的瞬间。上海小学生乐队三人演奏了管弦乐《思乡曲》,代表上海人民对为保卫上海流血、牺牲军人们的思念和尊敬。上海教师二人,打出横幅“欢迎抗战老兵回家”,让王文川老人看了老泪纵横。上海记者去了数人,有上海电视台、上海宝山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汇报等媒体。 7、照片说明:王文川在淞沪抗战纪念馆门口受到欢迎 8、照片说明:参加淞沪抗战的老兵们在四行仓库陈列室门口敬礼 90岁王文川抚摩老团长谢晋元雕像失声痛哭
京荣盛门业
罗家伦(1896-1969),《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起草人、五四游行总指挥。浙江绍兴人,字志希。倡导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前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清华大学首任校长。逝世于台北。 傅斯年(1896-1950),山东聊城人,字孟真。研究历史语言。逝世于台北。 段锡朋(1897-1948),北京大学学生会会长、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会长、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江西永新人,字书贻。逝世于上海。 许德珩(1890-1990),江西省九江市人。创立九三学社,任主席。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病逝于北京。 于方舟(1900-1928),原名兰渚,又名芳洲,生于河北省宁河县(现为天津宁河县)。五四运动天津领导者之一。 郑振铎(1898-1958),作家。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 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人。 陈潭秋(1896-1943),湖北黄冈人,原名澄,字云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张国焘(1897-1979),北京学生联合会讲演部部长。江西萍乡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中共一大成员。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曾担任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 周恩来(1898-1976),天津觉悟社领导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 张太雷(1898-1927),江苏常州人,北洋大学学生,天津学生联合会评议会评议长。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后来领导了广州起义。 马骏(1895-1928),天津学生联合会副会长。 孙越崎(1893-1995),北洋大学学生会会长。 何葆仁(1895-1978),复旦大学学生,上海学生联合会会长。
辉帅LED照明
1、傅斯年(1896-1950),山东聊城人,字孟真。北京大学学生,五四游行总指挥。五四后游学柏林、伦敦等地。归国后致力于学术研究,创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曾任台湾大学校长。逝世于台北。
2、罗家伦(1896-1969),浙江绍兴人,字志希。北京大学学生,《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起草人。倡导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五四后留学海外,后来担任过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校长(1928年9月18日就职)。逝世于台北。
3、谌志笃(1898-1975),号石僧,贵州织金人。解放后,在周恩来的关心下,谌志笃出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从事统一战线工作。
4、王自治(1889-1965),甘肃正宁人,字立轩。北京大学学生,继段锡朋之后任北京学生联合会会长。后长期在甘肃省任职,并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兰州大学校长。
5、张太雷(1898-1928),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江苏常州人,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学生,天津学生联合会评议部部长。后来领导了中国共产党的广州起义。但在起义中被暗杀。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