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肥仔喵
“你当初为什么选择社工这份工作?做社工累吗?”
“嗯,其实做社工挺累的。开小组、策划活动、做个案、上门探访、写文书、外展服务、布置场地、与政府部门或媒体打交道......但我愿意,因为当初那颗助人之心没变过。”
作为一名90后,作为一个新崛起的“社工人”,2012年是我的起点。
成为一名社工,与其说是偶然更不如说是自然。或许,社工之路是我命中注定的路。
回想当年读大学的时候,社会工作,这个专业,想必大家听起来挺陌生的,很多人都默认为社工又像是义工,又像是护工,甚至有些嫌弃的感觉,当然这不是我自己自愿选择的专业,我是调剂的,服从分配的。当时,我真的有点抗拒这门专业,更多带着的是懵懂和好奇,而后来慢慢接触之后,我却爱上了这个专业,也因这个专业改变了我的一生。
(图片来自网络)
2014年10月,我在广州一间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进行专业实习,当时领着微微的500元实习补贴,要解决吃饭、住宿、交通等生活问题,真心不容易。可正因为那颗心还在,没忘记过,一直坚持地熬过去了。
2015年6月,我顺利地大学毕业了,专业对口地成为了一名一线社工。没有华丽的着装,没有成熟的服务经验,只有最质朴的理论知识。记得当时,身边有很多大学同学毕业后都没有选择社工之路,说白了,大家都觉得社工工资低,发展前景渺茫,琐碎事甚多。就连当时朋友他们都不太看好我选择走社工这条路。
(图片来自网络)
而自己恰恰是属于那种想象力比较丰富的人吧,一直抱着对社工憧憬的幻想,坚信:总会有那么的一天,微小身躯的我会为服务对象带来巨大的快乐,会让服务对象都记住自己的名字。告诉自己理想一定是要有的,万一不小心实现了呢!
事与愿违,两年了我还是坚持下来,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成长中的磕磕碰碰,让自己对自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改变,而且做得还算可以吧,从一线社工跳跃到项目主任。怎么说,做一线社工,是你快乐和成就感并存的时候;做项目主任,是你责任感爆棚,挑战你内心最低谷的时候。
社工之路,亦是狂欢之路,亦是孤独之路。
(图片来自网络)
实习期间是在家综的青少年部,每每跟着“冬菇”姐(化名,青少年领域组长)来到学校,那群学生总会乐呵呵地笑着说:“小潘姐姐来啦,我有好多话要跟你说......”毕业后,我却选择了一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担任一名一线社工。这是一个变化与调整的时期。幸好,我在这里找到了存在感和成就感。刚开始的我在中心开展的第一个小组是一个长者中文学习小组,那些长者会亲切地叫我:“潘老师”。每次去到社区探访,周边的长者总会笑着跟我打招呼:“小潘,你又去上门探访啦......”那是一种温暖的传递,一种爱的感染,也许是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社会工作者吧,我自己总会因此倍感骄傲。
(图片来自网络)
每一次小组,每一次活动,因为经验不足,很多时候自己都要加班加点,从前期策划、撰写计划书、招募组员、安排时间和场地、活动内容选择、活动物资购买、活动游戏道具准备、困难预估及解决方案、风险控制等方面都要准备充足。虽然要花点时间和心思,也会很辛苦,但每次小组或活动你会看到长者们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嘴上说出活动满意度挺好,自己那些因为不能好好地休息,要周末加班而不能陪家人的消极情绪瞬间也就烟消云散了,觉得晚上10点还在电脑面前写活动评估报告,还在中心布置场地,还在用手机编辑活动新闻稿发去微信群的辛苦也值得了。
当然,做一线社工自我感觉还可以,但当你要负责一个项目,学做管理,刚开始是我感觉不适应,有点力不从心的阶段。你会感觉困难,感觉没人协助你,孤独感油然而生。这就对啦,谁说社工成长之路是一帆风顺的?有开心与激情,也有失落与孤独,有过挫折,有过跌倒,这是无可避免的。幸好,还是最初的那颗心让我度过了这个难关,让我开始找准了方向,坚持下去。这一次转变,让我成长起来并带来了思考,社工需要不断接受成长,并学会解决成长所遇到的困难,迎刃而解,更要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实现整个社会的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
一步一脚印,献给在社工之路正处于迷茫或同感之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愿能继续在社工之路,怀着那颗助人初心,坚持走下去,直到永远......
lilyran0910
在社工服务项目交流会上的发言稿 大家好,我是“抗震希望学校社工志愿服务项目”的一名专职社会工作者。首先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做为一线社工从事社工服务的经历。在一线,我们所开展的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一、个案服务。包括简单的个案咨询和深入的个案会谈两部分。个案服务的对象主要以学生为主,也会涉及到激和教师。 二、小组工作。包括大的班级小组和招募小组(如班干部能力提升小组、单亲家庭小组等等) 三、社工小信箱服务。主要是面向那些羞于面对面寻求帮助的学生所提供的间接服务方式,通过回信的方式协助解决这类学生的困惑。 四、主题班会。即根据班级的实际需求开展相应得班会活动,形式可以采取讲座、互动、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 五、校园小报的编辑。小报面向的主要群体有激、学生、教师等。但不管事面向哪个群体,我们对于社工小报的功能定位都不单是将其看作我们宣传社工服务的媒介,而同时也更多的把它当作是一种间接提供服务的方式,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社工服务中来。 六、社区活动。即指面向学校教师和学生以及家庭和社区所开展的一些培训、讲座以及其他大型活动等。如亲子互动活动、开办激学校的活动、·周纪念活动等等。 以上就是我们一线社工日常所开展工作的主要内容。都是我们在不断摸索、调整和再调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我们各个点的服务大都集中在以上几块。但同时,结合各个驻点学校的不同特点,每个学校都有一些自己的特色服务,比如有的学校主打生命教育课程、有些学校以合唱团的形式介入服务等等。 大家都知道,从到现在,项目在模式上发生了一些改变。项目是以志愿者的方式提供服务的,志愿者每一到两个月一轮换。而今,项目聘用了专门的社工持续提供两的服务。 的时候,我也作为一名社工志愿者从事了三个学的志愿服务工作。回顾和反思自己作为志愿者和专职社工开展服务的经历。我感到的服务和的服务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 ,当四川抗震希望学校社工志愿服务项目招募志愿者的时候,我想当时大部分志愿者都和我一样,是怀着一颗支援灾区的热心和爱心而报名参加的。我们的志愿者在实际的服务工作中也的确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有时甚至真的到了忘我的境界。以我所在的中国青政治学院驻东城实验学校的社会工作团队为例,我们每周所开展的服务工作有四个班级的班级小组活动、大量的学生来信回复、转介的学生个案问题的处理、以及临时性的社区活动,加上很多需要处理的文案工作,工作量可想而知,加班到凌晨、点以如同迹便饭。那个时候,志愿者中间流传着的一句话就是:“工作就是生活”。 我还记得去月份在和香港理工大学的老师们交流分享的时候,有一位志愿者写了这样一句换——“震不垮的四川人、累不垮的社工人”。但其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认为不是,我们社工也是人,也有垮的时候,在上学期服务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很多志愿者都感到自己已经枯竭了,这种枯竭不仅是指精力上的,还包括专业知识上的。 总的来说,服务的主要特点是感性的服务热情是服务工作开展的最主要动力,社工服务遍地开花,开展了大量的社工活动,如讲座、小组、培训等等。 而,当自己成为一名专职社工之后,和其他专职社工一样,我开始认真思考起来服务的延续性和持续性问题。我自己经常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将工作和生活分开”。于是在制定服务计划的时候开始认真考虑起如何合理安排工作量的问题。 因此,相对于,我们这学期服务的主要特点是理性思考盖过了感性的服务热情。社会责任成为了我们工作的主要动力。这个时期,我们不再单纯的为了奉献爱心而开展服务了,而是更多地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一种职业选择。 因此,相对于社工服务遍地开花的情况,我们这学期服务相对缩减了工作量,开始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服务的深入程度上,而不是服务的面上。在具体服务计划的制定和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也越来越重视服务目标的实现了。并且各项工作的开展也都是围绕着整个项目的大目标而展开的。如,我们制定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两工作计划就是对整个项目大目标的一个分解。我们开展服务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校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土特色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 此外,在具体服务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也首先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作为优先考量和开展服务工作的基础。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真正的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成长的乐园。 总的来说,经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的服务工作开展相对比较顺利,各项工作都更加地不如正轨了,也进一步的得到了驻点学校的认同和支持。 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位一线社工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一直保持着对于服务工作的热情,同时相互之间也形成了一种支持的力量。 当然,在我们的服务工作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限制,其中最大的困惑和限制来自于专业知识的不足所带来的工作限制,尤其是在个案方面,亟需相关培训。 中国青少发展基金会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了解了我们的这种需求之后,非常及时地为我们组织了这次的培训课程,通过几天时间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大学本科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时候,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因此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而经过一时间的学校社会工作实践再回头来学的时候,感到更加地有针对性了,通过结合自己的实务经历,理解起来就更加的容易了。我相信这次培训一定能够为我们今后的服务工作起到非常大的帮助。同时我也相信,有着中国青少发展基金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参与高校、四川当地市区教育局以及各驻点学校五方力量同支持的我们,一定会将服务工作做得越来越好! 谢谢大家! ;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