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20

清砖淡瓦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采访社会工作者的访谈记录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土偶寄宿制

已采纳

走访低保家庭,社会工作无小事 | 社工日走访低保家庭,社会工作无小事 | 社工日记社工客 >《待分类》阅207转关注2016年12月7日 天气:晴,3~13℃今天天气格外的晴朗,阳光也特别的好。不知不觉前期调研工作已进行了一多半,今天继续入户走访做调研。上午原计划走访四户低保对象,了解低保对象的具体情况,并做调研。但经过联系,因低保对象有的回老家,有的在上学,有的住院等,有3户低保对象,我便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了解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相关情况,并填写问卷,做好相关记录。只剩一户是入户做调研。入户后,因服务对象的家人交谈分享的较多,访谈的用时较长。在近段时间走访中,低保对象的家人普遍比较愿意向社工倾诉交流。由此,我看到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为低保家庭成员做减压工作,也是社工开展服务的一个内容。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除服务对象本人外,与之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中的人,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所谓“人在情境中”。服务对象的生活,有微观系统,有宏观系统,而这些都在我们的服务视线内。联系好下午走访的服务对象,对问卷做进一步的完善,上午的时间也就过去了。经常有小伙伴说,进入工作,我们是上了发条的人,根本停不下来,是呀,一个街道,十个社区,服务对象居住分散,一户一家的走起来,需要体力,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细心,更需要专业价值观的始终贯穿。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对服务对象要有敏感度,对其生活环境能够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并尽快给予专业的支持和扶助。促进这些特困人群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这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判断,需要我们不断的积累和丰富工作经验,才能够驾轻就熟的开展工作,而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知识,社会工作无小事,不能松懈呀!下午上班后,向许主任说明外出调研后,便出发前往已提前联系好的一户低保对象家中做调研。做完调研之后,回到街道办便及时整理入户、电话访谈的相关记录,做好档案资料的留档工作。之后,安排好明天的工作,今天一天的工作便结束了。今天了解的低保对象中,其中一户让我印象深刻。这位服务对象是听力重度残疾,上学、工作时因遭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导致其心理受打击,现在只与父母交流,也不愿外出等,出现一系列消极情况。作为服务对象的父母均已退休,家中只有服务对象1个孩子,在他们本该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的年纪,却还在为孩子的未

采访社会工作者的访谈记录

312 评论(8)

吾色真人

通过半年来的工作,关于走访工作我总结如下3点:走访是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的基本形式,也是收集服务对象信息的基本手段。在走访中才能体现我们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在走访中才能发现服务对象的需要,在走访中才能摸索出工作方法,在走访中才能发掘服务对象的潜能实现助人自助的宗旨目标。 那么怎样更好的开展走访(入户走访、电话访谈)呢? 其实走访无外乎就是一个说话,但是社工怎样说困难群众才听进去,社工怎样听才能支持到困难群众?因为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国家政策弱有所扶所以才有我们这群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做好困难群体的服务员。就像鱼水之情谁也离不开谁,只有共同营造幸福的家园,创造更有价值的生活。首先作为专业社会工作者,我们要有一个<态度>。态度对了,工作的方向也就对了,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那么,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我们走访时面对困难群众的态度呢?平等、真诚、尊重、礼貌。有时工作中会听到,困难家庭不敢碰。所以有时也需要我们有上对下的姿态,来敲开一扇扇困难家庭的门,拿着民政局派的工作人员下来核对低保等理由,来亮明自己的身份。但是当我们真正和他们有了连接,开始对话,建立关系时,要放下这个上对下的姿态。因为他们多是长期处于弱势,抱怨指责声不断,而且难以摆脱目前的困境。这时专业社工需要<换位思考后再说>:如果我是对方,我想听到什么,我需要工作人员帮助我什么。没用的话少说,批评指责抱怨的话不说。 <听>:如何听对方说话,要认真仔细地听,要身心同时在场听,可以听到对方的坚持,听到对方的不容易,听到对方的优点。然后从支持对方的方向回应对方。有时,社工的一句话、一个方向,一个视角,就真的给了困难群众一根爬出生活困境的稻草。而且当我们走访了每一户困难群众后,要及时建档一人一户。因为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会记录下来每一户的具体信息特征,还有他们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这时发现有类似共同特点的,可以放在一起。如疾病康复类的群体可以建成一个小组(微信建群、组织开展小组)。有康复良好方法的又长期坚持做下来,取得良好效果的,就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小组的核心人物,利用团体的动力来解决部分成员(中途放弃的、无力改变的、抱怨牢骚的)的问题。树立身边的榜样来影响带动其他人。还可以通过我们的嘴巴在走访中把做的好的、示范分享给他们,这就是授人之渔的助人自助的专业方法,在走访中悄无声息地用一个生命影响带动另一个生命的成长。也践行着教育的真谛: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

21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