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37

吃蛋糕的鱼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作风建设方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永远的终结者

已采纳

(一)加强理论武装,夯实思想基础。学习是人生境界的升华,学习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学习是增长才干的基石。学习是一个人磨炼、历练的过程,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是重视读书学习。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党员领导干部要多读一些书,多做一些深入思考,多培养一些高雅爱好。”,这既是对干部、职工加强自身修养的一个基本要求,也为广大干部、职工成长进步指明了方向。因此,要高度重视、努力培养读书学习的兴趣和习惯,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和精神追求,发愤学习、刻苦钻研,做到学以立志,学以正德,学以养心,学以增智,学以创新。二是加强理论学习。在建立健全学习机制的基础上,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主线,始终把促机关工作作风转变作为重点,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干部、职工思想得到净化、组织观念更强、工作作风更优。三是注重理论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在理论学习中,要坚持做到对高深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对基本理论知识有所把握,对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四是注重掌握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对唯物论、辩证法的学习,坚持用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增强工作指导的科学性。 (二)强化责任意识,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责任是一个人身上承担的担子,是组织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广大干部、职工就要认清身上所承担的责任,理清工作思路,高标准、高质量地推动工作落实。一是强化责任意识。作为机关干部、职工,必须坚决克服平庸度日,无过即是功,碌碌无为的不良风气,把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把智慧用在开拓进取上,始终牢记自已的职责,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行动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主动承担责任、主动谋划工作、主动完成任务。二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机关干部、职工的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基层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和工作行为。因此,机关干部、职工要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昂扬向上的锐气、奋发有为的勇气,不断增强锐意进取意识、干事创业意识和争先创优意识,为基层干部群众做好表率,树立榜样。三是要抢抓机遇。抓住机遇是一种本事和能力,我们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抢抓机遇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抓住机遇,自我加压,聚精会神、忘我工作,坚决杜绝蜻蜓点水、工作飘浮、办事拖拉等现象,以吃苦、奉献、干事创业的精神,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推动工作顺利进行。四是狠抓落实。进一步提高执行力,切实解决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和影响群众的各种现实问题,对定下来的工作要抓紧实施、对部署了的工作要督促检查、对急难险重的工作要身体力行,切实把求真务实的要求落实到每个环节、每项工作中,使基层干部群众真切感受到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服务水平的新变化、新进步。 (三)增强团结意识,营造和谐氛围。团结是能力和水平的体现,是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干事创业的基础。一是树立正确的团结观。要正确定位团结与和谐的准确内涵,把团结与和谐建立在坚持组织原则基础之上,在保持和维护团结和谐方面讲公心、讲原则、讲风格,对涉及原则性的问题决不能退让和回避,更不能拿原则作交易。二是始终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大局为重,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坚持尊重他人,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坚持相互信任,以诚待人,做到诚实守信、以信服人;坚持团结协作,坦诚相待,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讲,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三是提高增强团结的艺术。要加强沟通,与同事相处中做到思想上多交心、工作上多通气、感情上多交流、生活上多提醒;要转变观念、换位思考、找准位置、履职尽责,做到既能干事又能共事,共同推动并形成整体合力。 (四)健全完善制度,形成制约机制。制度具有长期性、根本性、约束性和稳定性。加强机关干部、职工作风建设,必须以完善而严格的制度作保证,从制度上促使作风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形成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完善责任落实、干部人事管理、民主决策监督、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考核等相关制度,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要认真总结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经验和做法,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干部作风建设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落实等制度,为加强作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要从关键岗位、关键环节抓起,深入查找解决机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转变机关作风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扎实的工作作风,一流的工作业绩,树立干部、职工的良好形象。要根据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的需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不仅使制度在实践中发挥约束和惩戒作用,还要使制度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努力实现长效机制在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中的最佳效果。 (五)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权利准确运行。加强干部、职工作风建设,不仅需要自律来约束,同时还需要他律来管制。要严格执行各项制度,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执行好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经济责任审计和问责制等制度。要加大对干部、职工作风建设情况的考核,重点加强干部贯彻落实上级决定决议、执政为民、生活作风等情况的督促检查,全面准确地评价干部,并把干部作风方面的表现作为选拨任用干部的重要内容。要强化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严肃查处因作风败坏引发的违纪违法违规问题,确保干部、职工作风建设有章必循、执章必严、违章必究,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促进制度落实和作风转变。 (六)加强道德修养,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加强干部、职工作风建设,必须倡导良好的生活作风,着力培养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机关党员干部、职工要落实“四要”要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讲操守,重品行,坚决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诱惑,顶得住歪风,管得住自己。二是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部署,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带头树立崇尚节俭、量入为出的良好风尚。三要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辨别是非、善恶、荣辱、美丑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要培养健康的个人情趣,自觉防止俗气、官气,多读一些书,多交一些良友、益友和诤友,多培养一些高雅的爱好,努力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做到知荣辱、懂廉耻,把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情怀变成机关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

社会工作者作风建设方案

160 评论(15)

Rita泱泱

下面就民政作风建设现状进行分析,谈一点加强和改进民政作风建设的粗浅看法。 一、民政作风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前民政工作在作风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因为对工作作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单位和部门领导抓作风建设抓得不够坚决,有的执法人员对作风建设不以为然,视工作作风为小节;一些执法人员特权思想严重,对群众感情不深,执法为民观念淡薄,执法方法简单粗暴;在工作理念上,重管理、重收费、轻服务,对群众依然存在"冷、硬、生、推"的现象,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基层一线、服务中心工作的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在工作方法上,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不够细致,工作拖拉,办事时效性差,工作质量不高,工作程序不规范,开拓创新不够,存在过得去和凭经验办事等;在管理机制上,科学性不够,各种活动层出不穷,各种检查、汇报、评比疲于应付,工作效率不高。 现阶段执法人员存在作风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观念因素。意识决定行为,受社会不良风气特别是传统政治文化心理的影响,少数执法人员有着浓厚的"官本位"意识,动辄以"管人者"自居,没有明确"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存在行政即管理的认识,服务意识淡薄,对自身的服务型角色定位不清,甚至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二是管理因素。领导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建设的规范化和队伍管理的正规化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用人机制存在一些弊端,激励程度不足,影响了部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不能很好落实,责任追究还存在滞后的情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作风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加强和改进民政作风建设的途径 改进民政工作作风必须与时俱进,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创新要有新格局、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大胆创新,要从体制、机制、制度改起,从领导作风改起,既要给基层压力,又要给基层减负。本人认为,主要措施有: (一)从人文环境着手,营造作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人文环境是软环境,它包括社会或单位内人员在共同生活中长期积淀的思维模式、价值标准、群体心理和行为方式乃至道德风尚和行为准则等,人文环境无时不刻不在潜移默化中对个体乃至群体的态度、行为和作风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因此,良性的人文环境是优良作风的"孵化器",对作风建设起事半功倍之效,从人文环境着手,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风建设上的许多问题,进一步打牢作风建设思想基础。 当前,正在开展的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就是使民政工作融入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民政工作的影响力。给我们的思想观念、执法理念和职责任务带来新的思维,给人文环境注入新的因子。为此,我们要把握机遇,在当前开展的“民政工作为人民,构建和谐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加强思想、道德、信念教育和"三观"教育的基础上,用先进文化创新人文环境,将道德、理想和信念作为文化核心,以德育人、文化育人,提升民政工作者的精神境界,把宗旨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纪律意识和效率意识固化为民政的内在观念,带动职工把“为民服务”的要求落实到民政的各项工作中去,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加快发展。 (二)建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当前,民政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除了思想观念、环境因素、人员素质、工作基础等因素外,突出体现在工作机制、制度规范等方面存在不足和缺陷,只有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才能克服"一阵风"的憋端,才能真正建立起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1、改革考核检查制度。要转变检查考核方式、基层疲于应付的局面,要紧紧抓住中心任务,以确保效果,提高效率和为基层减负的原则实行科学的检查考核制度,要改大包大揽的考核方式,推行各单位和部门二级考核,把“现场管理、廉政勤政、高效服务、保障有力”作为二级考核基础,局推行体系管理及监控,对基层单位和各部门把工作程序,须知作为一级考核的依据,使每位民政工作者在工作中按照体系的工作程序和须知开展各项工作,对出现行风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促进各单位各部门抓好行风建设,提高民政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推行以岗定责,执行岗位责任追究制,健全以绩效考核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机制,做到考核对象全面广泛、考核标准科学合理,通过考核,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竞争激励机制,激发民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完善监督机制。转变工作作风不能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只有充分发挥督察的作用,才能长期坚持。要通过特邀监督员、"开门纳谏"等多种形式,开展行风评议和执法评议,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同时,全面落实政务公开制度,把各项收费标准、行为规范、办理程序、办理时限及服务承诺等全面上墙公开,并设立举报电话和投诉信箱,广泛接受群众的监督批评,对群众投诉举报经查实的要坚决查处,决不姑息,并及时反馈调查处理情况,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3、完善服务机制。要继续深入开展创"文明窗口"等活动,健全窗口管理,完善并落实便民利民服务措施,减少办事环节,落实"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效能建设制度,真正做到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相结合。 4、完善学习教育制度。

206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