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24

傻喵喵123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再标签技巧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herryhu111

已采纳

不属于家庭干预的常用技巧:家庭干预的常用技巧包括观察技巧、聚焦技巧、例子使用技巧、再标签技巧。家庭结构图是家庭评估的常用技巧,不属于家庭干预的技巧。

社会工作者再标签技巧

297 评论(11)

阿蒙宝贝

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Edwin )和贝克尔(Howard Becker)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只有被贴上“标签”的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其实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要轻易给人或事贴标签。很多事情我们其实并不了解,但是我们却可以很轻易的给一件事情、一个人贴标签,在不了解的情况的下先入为主,带着标签去看一件事或一个人,这样是很不利于解决“问题”的,因为你以为的“问题”很可能其实并不存在。因为你并不了解事实是什么。备考社会工作师考试,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及相关资讯,可以在安卓手机应用市场找:社会工作师考试助手app,苹果手机市场找:希赛网app。视频+真题,省时又省力,应用中还会定期推出最新的备考方面的免费直播课,轻松刷题、看视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07 评论(13)

天堂猫ivy

社会工作者个案工作基本技巧

会谈技巧是个案工作中最基本的技巧,主要包括了关注技巧、非语言技巧、倾听技巧、澄清技巧、提问技巧、总结技巧等。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者个案工作基本技巧,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 、会谈技巧:

会谈技巧是个案工作中最基本的技巧,主要包括了关注技巧、非语言技巧、倾听技巧、澄清技巧、提问技巧、总结技巧等。它们无论是在个案的那个阶段都可以适应,而且也是必须使用的技巧,尤其是在个案接案阶段,应用沟通技巧建立有信任的专业关系,让案主尽快地自我探索,了解和发现个人的问题。

1.关注技巧

对别人的关注表示你与案主同在,所以,有效的关注有两个意义:让案主感到你与他在一起;使你成为有效的倾听者。从技术层面上看,关注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微观技能的层次;身体语言的层次;和体现人情的层次。

2.非言语技巧

非言语行为反映你与自己,与助人过程和案主之间的内在协调。你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都应该毫不含糊地表明:你心甘情愿地与案主一起工作。如果你关怀案主并愿意为他的幸福而尽力,但你的非言语行为传达了相反的意思,那就太不公平了;如果你实际上对案主并不关心而你的非言语显示出一幅愿意尽心的样子,那是不真诚。

在个案中,社工的身体可以作为沟通的工具和管道,你的非语言行为所传达出的讯息,对案主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非言语行为可能促进案主对你信任、开放、并开始自我探索;它也可能引发不信任,抗拒而拒绝自我表露。所以,你不仅认识到你的身体作为沟通的管道,你还要学会用你的身体作为沟通的媒介。

3.倾听技巧

完全的倾听包括三个方面:观察和觉察到案主的非言语行为——姿势、面部表情、举动、语调等;倾听和理解案主的语言信息;倾听会谈的上下文,对整个人进行倾听。

4.澄清技巧

在个案会谈开始阶段时,社会工作者在做出任何结论之前,一定要证明案主的信息内容的'真正含义。当你无法确信自己是否明白案主的信息,并需要详细叙述时,检查你从案主信息中听到的内容。

澄清技巧是要求案主对于含糊而模棱两可的或意义隐藏的语句给予详细叙述澄清反应通常以疑问句的形式表达。“你是说……?”“你能再说一下吗?”“你能澄清……吗?”“你说的……是什么意思?”……从案主的回应里,社会工作者能够肯定澄清是有效的,因为案主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加入了先前信息遗漏的部分。所以,社会工作者不要过早地做出判断和结论,而是花时间检查案主信息中省略和含糊的内容。

5.提问技巧

有效使用提问:提出的问题要围绕案主的关注点;提出问题后,要给案主必要的时间来回答;一次提一个问题,堆积问题会使案主糊涂,他们也可能回答最不重要的那个问题;尽量避免指责性、评判性的问题,指责性的提问令人产生防卫心理;提问服从目的。不要提漫无边际的、目的不明确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应帮助案主具有实质意义;提问时将注意力放在案主身上;避免把提问作为主要的反应方式;

个案工作时不断的提问会产生许多的问题;案主对工作者的依赖性;工作者把自己放在专家的位置上;减少案主的责任和参与度;容易引起案主的反感;太多的问题令案主有被考问或盘问的感觉,当不情愿的案主产生被盘问的感受时,提问更有害。

6.总结技巧

总结代表了案主想要讲的主要意思,社会工作者应该有能力把它在适当的时候表达出来。总结是把案主的口语表达、情绪感受和行为进行综合,整理后向案主表达,找到谈话的重点,帮助案主更加专注而具体地探索自己的问题。

总结技巧能够将案主提供信息的若干元素联系起来,把零散的想法和感觉整合起来;辨别出明显的主题或者模式,促进案主更细致地讨论某个主题;引导谈话的方向,打断案主重复、凌乱的谈话;调整会谈节奏,提供双方心理适当的空间;回顾在过去会谈中的成效,社会工作者在总结中提到案主的长处会更加有用,协助案主发觉自己未曾利用的资源和能力。

二、 反应技巧:

反应技巧是对案主的言语和思想进行编制,将案主的主要思想用工作者的语言表述出来。有效的内容反应不是鹦鹉学舌,而是能够引起进一步的讨论,或者增加对案主的了解。强调案主所表达的最关键的语词和想法很有用。

案主:我知道如果我一直这样混没有什么好处,但是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我只能这样了.

社会工作者1:你想改变现状但好象没有更好的办法。

社会工作者2:你希望能够改变这种情况。

反应技巧的作用:让案主了解你对他的理解,如果你的理解是全面的,案主会进一步地澄清他的想法;鼓励案主对一些关键想法或思想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使他们深入地探讨某个重要的话题;帮助案主更集中注意具有重要性的特殊情景、事件、思想和行为,而不是分心。准确的内容反映还可以打断案主罗嗦的重复;可以帮助案主做决定,重复关键词语和思想会使问题的实质显现出来。

三、对质技巧:

只有在专业关系良好,个案工作过程出现接纳、信任、温暖、同感时,才能运用对质的技巧;对质把焦点集中在案主的感受、想法和行动中明显存在的差异、矛盾、冲突和含糊的信息上;对质的目的不是生硬地撕去案主的防卫,而是邀请案主来挑战那些矛盾的问题;帮助案主意识到在他们的想法、感受和行动中存在着差异或不协调。

在个案工作过程中案主的语言和非言语行为明显存在不一致。案主通常不会或者很模糊地意识到这种矛盾的存在。使用对质的方法就是对案主自相矛盾的地方进行描述,在描述这些矛盾时,使用对质反应非常有助于展现矛盾,或将这些矛盾的两个方面联系起来。准确地找出案主的不和谐和自相矛盾的地方是对质的一个重要步骤。

对质技巧的基本原则:

第一,对质是要帮助案主检验自己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对社会工作者的行为进行防卫。

第二,清楚使用对质的动机:对质不是对案主的攻击;不是寻求机会烦扰案主;

第三,对质不应作为消除社会工作者挫折情绪的一种手段;对质针对的是问题中的矛盾本身,而不是案主;对质应是积极的,是提供具有建设性和指导性反馈的手段,而不是提出异议和批评。

四、表达技巧:

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当你认为你的不公平可能会影响你的案主的关系时,如果案主希望你就告诉他可以做另外的见面。工作者在表达时要尊重案主的,不要认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是唯一的,必须接受的。

内容表达:社会工作者传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以及信息等;与内容反映的区别:内容反映是社会工作者反映案主的陈述;内容表达是工作者表达自己的意见;

情感表达:社会工作者识别自己的感受并向案主表达,情感表达可以是针对案主,也可以是自己或者其他事情。与情感反映的区别;情感反映是社会工作者反映案主陈述中的情感;情感表达是社会工作者表达自己的感受.

社会工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为了帮助案主的自我探讨和认识,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望和宣泄自己的情感,因此社会工作者所表达的内容、方式应有助于案主的陈述和咨询的进行。

五、及时技巧:

及时,或直接共同沟通——直接地和开放地讨论在个案关系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能力——是与沟通情感紧密相关的技术。及时一个很主要的方面是处理在目前关系中所发生的一切。你这个反应是在处理过去的议题。当你用及时技巧时,案主很可能参与在一个直接的开发的谈论中。所以,你必须用开发、没有防卫的方法来和案主谈论。

六、个人分享技巧:

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分享或自我表露本身并不是主要目的,而且是促进案主的进一步探讨。个人分享的功能:示范作用:案主经常发现分享个人的信息是很难的事情:他们也许认为分享个人信息是不恰当的;他们也许对自我暴露很不舒服;他们不知道该怎样进行自我暴露。帮助案主发展新观点;好的个人分享能够使案主继续和社会工作者讨论而不会改变方向。

340 评论(12)

肥肥肥肥啊

矫正社会工作标签理论运用解析

从标签理论的视角入手,分析其介入矫正社会工作的适用性,进一步探讨标签理论如何去标签,以帮助矫正服务对象顺利的回归社会。通过案例来展示如何运用标签理论在矫正社会工作中开展实务,并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来阐释标签理论在矫正社会工作服实务中的独特优势。下面是我为大家提供矫正社会工作标签理论运用解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在这些社会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群被标签化的人,他们陷入反复犯罪的泥沼中不能自拔。面对这种现象,如何帮助他们去掉标签并顺利的回归社会成为广大社会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了标签理论如何在矫正社会工作中发挥作用,帮助有过犯罪行为的人去掉标签,重新回归社会。

理论上来看,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一套相对实用的矫正社会工作方法,为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注入一点新的活力,以丰富充实相关的理论研究,并为其他领域内的社会工作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从实践意义上来说,为活跃在一线的社会工作者提供一种相对较新的实务工作方法,去更好的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以此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增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二、标签理论介入矫正社会工作的适用性分析

一)矫正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从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可以得知,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为特殊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服务,具体来说就是为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违法人士所提供的一系列福利服务。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违法人士做出影响社会稳定、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所以说他们是社会安定和公众利益的损害者。这些人做出违法犯罪行为,是因为其社会化过程的不顺利而导致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减弱,他们无法通过社会所认可的方法得到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又说他们是社会的弱者。尤其是当他们做出的行为被社会认定为违法或犯罪,从而受到社会的惩罚与制裁时,他们的社会地位会更加的滑落,他们的行为会更加的不被社会公众所接纳,这样就会面临与整个社会主流相背离的不利情况。因此,在不被社会所接纳的情况下,这些人会变得更加排斥社会,思想更加极端,有可能会走向更深的犯罪深渊,从而形成一个恶性的犯罪循环,影响社会稳定。在某种程度上来看,他们也是犯罪行为的受害者,所以可以说他们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二)标签对服务对象的负面效应

一个人,会做过很多错事甚至是犯罪,并不能表明这些人就是天生的犯罪者,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迷茫而犯下了罪过,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中,经由媒体、新闻、人群等大肆的宣扬与传播,这些人的犯罪行为会充分的暴露在社会公众的目光下,他们的身上就会被加上犯罪的烙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被动的被社会公众贴上犯罪者的标签,他们的行为处处受到社会的关注与无形放大,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和思想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比如说求职中因有过犯罪经历而遭到歧视不被录用等。另一方面,犯罪人被贴上犯罪标签后,由于不能得到社会的接纳与尊重,基本生活也得不到保障,内心的压力又无处释放,他们就会顺应社会对其的不利评价,重新审视、评估和衡量自己的价值,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继续危害社会,甚至是报复社会公众。由此可见,标签对于犯罪人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在矫正服务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从如何最大化的祛除或减轻标签对服务对象的负面效应入手,为服务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方案,帮助他们去掉标签,重新被社会所接纳。

三)“去标签”帮助服务对象回归社会

标签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成为“正常人”。标签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应用广泛,尤其在矫正社会工作领域内,对犯罪者进行“去标签化”,可以使他们更好的回归社会。如何帮助服务对象去掉他们身上的犯罪标签,是开展服务活动的重心,也是整个服务计划能否有效实施并取得效果的关键。第一个方面,从犯罪者自身出发,改变他对自己身上所贴标签的认知,首先要自己去标签化,以求获得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积极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第二个方面,从社会的环境入手,呼吁社会理解犯罪者, 给改过自新的犯罪者一次机会, 倡导人们抛弃对犯罪人的偏见和歧视性看法,积极营造一个无标签的社会化大环境,从而为犯罪人的回归社会减少障碍。在提供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工作者要时刻保持对矫正对象的尊重与理解,让他们感受到周围对自己的接纳,积极引导他们回归社会, 鼓励其重新认识社会, 激励其勇于面对新的生活。

三、标签理论在矫正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具体运用

一)接触服务对象并建立专业关系

矫正社会工作是一项十分艰难而复杂的工作,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来开展服务。首先,需要初步的接触服务对象,通过各种途径初步了解服务对象所面临的困难及问题。很多服务对象因长期生活在标签化的社会环境中,内心被迫接受“不正常”的自己而变得不自信,更不愿主动去寻求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工作者要主动、真诚的去接触服务对象。然后,在对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尝试与其建立专业关系。例如,老李是一位吸毒人员,40岁,曾主动进入戒毒所进行戒毒,回归社会后不被社区居民所接受,经常受到社区居民的躲避与歧视,因此变得苦闷、自暴自弃,在对生活无望的情况下又染上了有毒物品。社区内的矫正工作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的找到老李,真诚耐心的了解了老李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后,向其表明了自己的来意,并希望可以帮助他重新融入社区生活。

在交流的过程中,工作者多次向老李提到他所遭遇的困境是由于社区居民对其贴上了“吸毒者”的标签所致,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重新塑造自我,改变人们对自己的刻板印象。经过多次的交流后,老李渐渐对矫正工作者产生了信任,并愿意在工作者的帮助下,通过专业的服务活动来积极改变自己。由于矫正社会工作本身及矫正对象的特殊性,在建立专业关系的过程中,矫正工作者自身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动,帮助消除服务对象的戒备心理,减轻标签化给服务对象带来的压力,给服务对象营造一个无标签的`氛围。工作者要以服务对象为本,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所需所求,站在尊重、平等、自愿的角度,使服务对象了解并慢慢进入自己的角色,以平等、接纳的态度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

二)矫正资料收集与分析

当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后,矫正社会工作就进入了矫正资料的收集与分析阶段,为了准确地把握矫正对象的需求和问题,使矫正工作有针对性,需要尽可能全面地收集矫正对象的资料。对于老李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资料的收集,即个人方面的资料、环境方面的资料、个人与环境互动方面的资料。首先,对老李的个人基本资料进行收集,如年龄、经济基础、个人生活经历、个人戒毒经历、相关的社会系统等,这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老李本人及其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情况。然后,对老李生活的环境层面进行了解,这里所说的环境层面是指服务对象生活于其中的重要社会系统,主要包括家庭、亲属、邻居、朋友、学校、工作等。在了解这些不同的系统时,尤其要关注对服务对象有重要影响和重要关系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以及对服务对象的看法是形成标签化环境的基础,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对矫正工作的开展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最后,需要特别注意服务对象个人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变化,这是分析服务对象如何在标签化环境中生存与改变的关键。

在收集了大量关于矫正对象的资料后,需要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进行相关分析。首先是对资料的整理,对原始资料进行复查、审核、分类等,要做到系统化、规范化、有序化。在完成上面的工作后,需要对资料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这种分析不是为了确定服务对象的问题,而是与资料的收集形成良性的反馈与配合,从而对所收集的到的资料进行再整理、再分析。通过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工作者对矫正对象形成了基本而又系统化的认识,以便为后来的服务工作开展提供支持。

三)研究和确定服务对象的问题

矫正社会工作是在矫正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探究服务对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收集各种资料后,工作者须同服务对象一起就服务对象的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概括出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以指导工作者设计服务方案,实施专业的矫正服务。

为了提炼出矫正对象存在的问题,要考虑是什么造成了矫正对象的生活现状以及又是什么阻碍了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的道路。首先是从矫正对象个人自身出发,由于矫正对象自身的局限性造成性格、行为等的偏失,从而引发犯罪,受到社会的控制与惩罚。他们对于社会的危害性使其自身被社会所排斥,基本生活得不到正常保障,陷入挣扎困顿的局面。老李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缺乏价值判断在他人诱惑下染上了有毒物品,对自己的生活以及社会公共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其次由于矫正对象曾经的犯罪行为使社会对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身边的社会公众对其产生了刻板的偏见,给其身上贴上了“犯罪人”的标签,在生活中得不到尊重与接纳,处处遭受冷嘲热讽与歧视。

在矫正对象不能得到有效帮助与引导的情况下,他们的心理会发生负面变化甚至是扭曲人格,行为偏离正常化或不受控制,从而形成再犯罪。在家人的支持下,老李主动进入当地的戒毒所进行戒毒,一年后毒瘾得到遏制,重新回归到社会。在求职过程中,屡次因其曾有过吸毒经历而被拒绝,在这种情况下,老李渐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不可能再被别人所接受和认可,在其心灰意冷的时候又重新沾染了有毒物品。由以上可以得出,矫正对象的问题基本上可以归结为自身的犯罪经历和社会公众对其的标签化所造成的一系列不良行为后果,甚至是犯罪的恶性循环。

四)制定矫正计划并提供专业服务

在明确了矫正对象所遭遇的困境与问题后,矫正社会工作者需要与矫正对象一起就所确定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矫正计划,并提供专业服务。因此,矫正计划与服务是矫正社会工作者整个工作过程中的核心工作,对矫正社会工作的开展具有关键性作用。一般而言,矫正计划由三部分内容组成,计划的目标、计划关注的对象、计划的实施策略等。对于老李,计划的目标就是帮助老李去掉身上的标签,重新回归社会。计划关注的对象除了老李本身外,还要关注其身边的家人、邻里、朋友等相关群体,他们是老李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去标签要从他们入手,以此来促进支持系统。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达到目标,还需要注意实施计划的策略,需要考虑如何才能最大化有效的帮助矫正对象,以及对于一些提前没有预料到的突发情况的防备措施。

针对矫正对象的问题,制定矫正计划后,矫正工作者和矫正对象需要按照所指定的目标和措施将矫正计划付诸实施,为矫正对象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真正帮助他们改善自身的情况,去掉标签,回归社会。在服务过程中,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入手。矫正对象个人面临着被社会公众排斥与歧视的困境,在社会适应、行为、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诸多困惑。工作者要帮助矫正对象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产生问题的自身原因,对自己身上所贴标签有一个清醒而明确的认识,同时要注意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对能够改变自身现状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改变自身对标签化的认知是很重要的一步,只有自己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坦诚对待社会公众的目光,才能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生活。矫正工作者和老李进行了深度交流,并制定了服务帮助计划,明确计划的第一步是改变老李对自身的认识,做到自我去标签,重新树立生活的自信心。通过对标签理论的学习,老李渐渐明白去掉自己身上标签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在信心增强训练、情绪训练等辅助下坦然接受了过去的自己,并增强了自信,开始走出家门,主动去融入社区生活。

而从间接的方面来入手则是指对矫正对象以外的其他系统采取的行动,包括矫正对象的家庭、社区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帮助矫正对象改变自身是整个服务的关键,而改变矫正对象身边的环境是能否将服务成果优化下去的保障。生活在一个无标签的社会环境中,对矫正对象更好、更快的适应并回归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这需要工作者主动与矫正对象身边的群体建立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在工作中要着重倡导改变大众对标签的看法,给那些身上贴有标签的人一个重新改过的机会,多支持鼓励他们走出阴影,重新融入社会生活。社会公众对服务对象的接纳和帮助,帮助服务对象回归社会,不仅会对服务对象自身带来帮助,也会促进其他社会成员的安全,维护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矫正工作者来到老李所在的社区,主动挨家挨户的进行居民走访,向他们表明老李悔改的心声,并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除此之外,还在社区内进行关于如何帮助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文化展览宣传,举办各种相关活动,力求改变居民对吸毒者的认识,营造一个无标签的社区环境。经过长期的努力,老李已经能够和社区广大居民很友好的生活在一起。

五)矫正评估与结案

矫正评估是在矫正计划实施后,对矫正工作进行整体评价与反思的过程。通过矫正评估,矫正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对矫正的过程、效果进行思考,而且要对矫正工作的未来做出相应的跟进计划。通过一段时间的矫正服务,计划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矫正对象的心理、行为等是否得到了良性的改变,这些都需要工作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通过评估,工作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把握整个矫正过程的实施,寻求矫正工作的未来方向。老李重新融入社区生活后,工作者需要对这一阶段的服务活动以及成果进行评估。首先,由工作者进行评估,为老李制定的计划得到顺利的实施,达到了既定的目标,老李的困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社区成员对老李的态度也产生了良好的转变。其次,由老李自身进行评估,老李的情绪与压力得到了释放,对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并能主动的去跟社区成员进行沟通交流。最后,由老李身边的家人、朋友、社区成员等进行评估。经过工作者的了解,家人、朋友都感受到了老李的改变,并对老李的戒毒行动表示支持,社区成员开始改变对老李的标签化看法,并愿意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其进行帮助,接纳其回归社区。

通过对服务工作的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工作者就可以与服务对象结束专业关系。另外,工作者还需要做好跟进服务的准备,对服务对象在结束专业关系后出现的情况做出一定程度的处理和回应,以求服务对象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专业服务结束之后,老李基本上可以重新适应社区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工作者与老李顺利的进行了结案。在跟进过程中,工作者帮助老李应聘到工作岗位,解决了生活来源问题,并协助老李应对自己的情绪、压力以及处理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最终老李顺利的融入了社区生活。

四、标签理论介入矫正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关注矫正对象特定的标签化生活环境

被贴上标签的人,他周围的群体会对他产生与正常人不一样的看法,这对于本身因受到刑罚心理就比较敏感的人将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它容易强化犯罪者对于自身不良价值认定,如此就易迫使罪犯与其他犯罪者为伍,并经常性的去做些自认为符合自身身份的行为。在当前我国的传统刑法报复观念下,罪犯在接受刑罚处罚的那一刻,往往已经被社会公众贴上了标签,而这种标签传递了邪恶、堕落、暴力等的思想。很多人犯了罪,不是不想改正,而是在标签化的社会环境下丧失了改正的勇气,社会公众的另眼看待会让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在今后的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陷入无限的挣扎中。他们对生活无奈、失望却又得不到理解与帮助,他们是一群被社会主流所抛弃的人。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可以影响环境,而环境也可以改变人,同样,一个人犯了罪会影响其周围社会环境对他的看法,而社会环境的改善同样可以帮助这些犯了罪的人重新适应生活。所以,矫正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要特别的去关注矫正对象所生活的这种标签化社会环境,尤其是家人、朋友、邻里等与矫正对象接触比较多的社会群体,倡导他们建立有助于矫正对象回归社会的支持系统。

二)注重与其他理论的借鉴与整合运用

根据前文的研究可知,标签理论在矫正社会工作的运用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可以有效的帮助矫正对象去掉身上的标签,更好的顺利回归社会。然而,在大量的矫正服务活动中,仅仅依靠一种理论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在很多方面也是不完善的,所以需要工作者打破思维的局限性,广泛的吸取和借鉴其他理论的优势,来为矫正对象更好的服务。理论的不同,针对矫正对象所开展的服务活动也有所侧重,难免会造成问题的遗漏或重复,从而导致人力、物力等资源不能进行合理的分配,甚至是浪费。比如说,整合优势视角理论的主要观点,帮助矫正对象发掘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协助其从困境中挣脱出来,增强其对自我改变的信心;以认知行为治疗理论为指导,修正矫正对象对自身标签化的不合理信念,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引入社会网络干预理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呼吁社会公众一起行动起来共同支持和帮助矫正对象。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好全面的计划,同时运用多种理论的视角来为矫正对象考虑,真正做到设身处地的理解、尊重矫正对象,这样不仅能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可以把不同理论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反馈给工作者,进一步的整合和完善理论。

五、结语

随着社会变迁加速,越来越多的犯罪行为如吸毒等,暴露在公众眼前,而犯罪者作为社会的边缘群体一直被人们所歧视、忽略和远离。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工作以其专业的助人手法在我国渐渐发展起来,并且开始关注犯罪者,对其进行帮扶工作。标签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应用广泛,尤其在矫正社会工作领域内,对一个有过犯罪行为的人进行“去标签”,可以使他们更好的回归社会。经过研究后发现,广大学者很少涉猎对标签理论在矫正社会工作中的运用这一课题的研究,虽然有对社区矫正工作方面的一些论证,但也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上。所以,作者大胆尝试,本着探索与完善的态度,从两个方面对标签理论在矫正社会工作中的运用展开研究:其一,从犯罪者自身出发,自己去标签;其二,从社会的环境入手,营造无标签的社会化大环境。

由于矫正对象群体的特殊性以及现代社会工作在实践中的局限性,导致标签理论在矫正工作中的实务操作尚不成熟,而本文的论述也是建立在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之上,希望可以为广大一线社会工作者提供可参考借鉴的方法,与此同时,难免会有考虑不周或欠缺的地方,需要在以后的实践探索中慢慢的加以验证和修善。随着矫正社会工作的深入发展与不断完善,此方面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多,以此来指导广大的一线社会工作者更好的帮助矫正对象重新回归社会,最终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227 评论(9)

相关问答